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苜蓿菜疙瘩(散文外一篇)

精品 【流年】苜蓿菜疙瘩(散文外一篇)


作者:祁云枝 白丁,9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93发表时间:2019-09-21 09:20:11


   当苜蓿菜疙瘩的清香,伴着油熟辣子的气味钻进鼻孔,大片绿茵茵的苜蓿地,便从西安银泰城里的袁家村,一直铺展到故乡的田野。
   开春,渭北旱塬永寿田地里的苜蓿,被一阵暖过一阵的东南风唤醒。豆瓣大小圆圆的叶子,开始一点点从毛绒绒的茎干里钻出来,汪着一团绿水。三出小叶左一片、右一片,上一片、下一片,撒着欢地长。不几日,原本光秃秃的黄土地上,便覆满一层嫩绿的苜蓿叶儿。一阵风过,成千上万片小圆叶,顺溜地一起向左摇,又向右摆,露出星星点点的银色叶背。
   这个时候,圪蹴在苜蓿地畔,半支烟的功夫,就能掐满满一蒲篮嫩苜蓿。一大蓬一大蓬苜蓿叶,在地里拥挤着,等了很久的样子。母亲一伸手,它们就到母亲的手心里了,不像是母亲把它们掐下来的,倒像是它们自己一下子窜进了母亲手里。
   几乎不用怎么淘洗,刚刚来到世间的苜蓿叶儿,干干净净,能看清叶子上纤细的平行脉络。苜蓿吃阳光,喝雨水,它们的生活方式简单纯粹。因此,母亲淘洗过嫩苜蓿的水,也干干净净,能照出人影儿。
   母亲一手摁住刀头,一手紧握刀柄,在案板上铺开的苜蓿叶子间像轧扇面,嚓嚓嚓嚓,从上轧到下,再嚓嚓嚓嚓,又从下轧到上。这阵叮叮铛铛的轧切礼过后,嫩绿的苜蓿茎叶便没了形状,成了一堆大小形状整齐划一的苜蓿粒。
   苜蓿粒被母亲收入面盆,撒完盐和调和面后,开始一层一层地撒面粉,一边撒一边搅、搓、揉、抖。母亲的这一连串动作,像清晨迎面扑来的雨雾,也像夜晚散落涝池的星星,自然又从容。
   玩过家家时,我曾经用草叶、水和细面面土,很仔细地模仿过母亲的这套动作,可是总也不得窍,土面儿和草叶,怎么也不愿意亲密拥抱。土面要么稀得沿叶子溜掉,要么稠得结成一粒粒疙瘩。
   儿时的记忆中,母亲做的苜蓿菜疙瘩,干湿软硬,总是拿捏得恰到好处。她常常一边做一边给身旁的小观众示范:看,这麦面粉多不得,也少不得,拌多了,菜疙瘩会发硬;拌少了,又松沓沓没个形儿。最好的样子,是每一粒苜蓿上,裹着一层均匀的面粉,不多也不少,像冬天的草上霜。
   嗯嗯,真像呢。穿上麦面粉衣的苜蓿粒,仍然可以看见白衣下面的绿,是粉绿。
   母亲把苜蓿粒打扮停当,摊在铺了干净笼布的蒸笼上,放入大锅,开始用旺火蒸。母亲吩咐我,等蒸笼上冒出热气后开始计时,这段等待是二十分钟。这档口,母亲开始调制酱汁——和辣子水水。这水水是在切得细碎的生姜和蒜末上,覆盖一层红艳艳的辣子面,然后烧熟了菜油,“哧啦”一声泼上去,再调入盐、醋和酱油的混合汁水。
   未及出锅,苜蓿的香味就充溢在家里的角角落落,引得肚子里的馋虫伸胳膊蹬腿,肚子便发出咕咕咕的声响。整个冬天,天天吃面食就浆水菜,委实委屈了肚子里的小馋虫。
   终于开锅。不等热气散去就盛碗,拌水水。蒸熟的苜蓿菜疙瘩,要拌入和好的辣子水水一起吃才够味。
   记忆中最多的情景是,菜疙瘩的清香和水水的酸辣在唇齿间还来不及激荡,一碗绿莹莹、粉嘟嘟的菜疙瘩,瞬间就囫囵下了肚,竟不知个中滋味!总要等盛了第二碗,才会慢慢品味它的筋道和绵香。
   第二碗见底后,总有绿绿的苜蓿粒、红红的油花花,沾在白瓷碗边上,像一声饱嗝,那么惬意,那么舒坦……
   那时候觉得,世间的美味,就是吃一碗妈妈做的苜蓿菜疙瘩。
   也是从那时起,母亲味的苜蓿菜疙瘩,定格成我味蕾上无法企及的香。
   后来,无论我是在宴席上吃,还是去菜市场买回嫩苜蓿自己蒸着吃,都再也吃不出记忆中的味道了。
  
   富平柿事
  
   是一幅取名“柿事如意”的照片,吸引我专程赶往富平的。
   画面上,削了皮的红柿子,珍珠般串起,并排悬挂在用椽头搭起的架子上,一面又一面。串串橘红色的柿子士兵般列队,站成了红彤彤的柿子墙。柿子山前,忙碌的村民,熟练地打着转儿削柿子皮。旋落的红色柿皮条,一缕缕从手边飞起,袅袅娜娜地落在一旁,颇有“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意境。
   震撼的柿子墙,质朴的笑容,都让我心驰神往。
   走进柿乡曹村,果真就走进了这幅画。
   村落里,柿子墙这里一面、那里一片,比赛似的,晾晒着甜蜜和喜悦。柿子们鼓涨着红色的脸膛,一副热情的模样。金瓮山红了,脸颊红了,衣衫红了。心情,跟着灿烂起来。不由得感叹,秋天,原来可以这样酣畅淋漓哦!
   酣畅淋漓的,还有富平柿子的口感。柿树上那些没有被摘下来,直接变软成熟了的红柿子,宛如一掬红色的蜜汁。在蝉翼般的表皮上撕开一个小口,直接吸食,如吮蜜吸糖。
   和柿子相比,富平柿饼的口感更好。一口咬下去,它会微微抗拒你的牙齿,然后绽出糖浆,内里的糯、甜、香,会挨个儿和味蕾言欢,激荡起回味无穷的涟漪。
   富平柿饼似乎清楚,它们的甜蜜里,一定要有风霜的砥砺,有雨雪的洗礼,还要融入人类的汗水和智慧。这好品质,就像一个人拥有的功夫,要“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那些速成的柿饼,弄虚作假的柿饼,尝一口,就知道功夫没有到家。
   风来霜往。场院里那些削掉皮悬挂起来的柿子,开始去了桀骜,由硬变软,表皮和内里,就都成了蜜色。再经历几段秋阳、几段风霜后,柿子里的水分荡尽,一个个瘦弱下去,颜色也越发深沉。小雪节气来到时,柿子的表皮上,便有白色的粉末浮起,这是柿子中渗出的葡萄糖和果糖的析出物,像一层霜雪做的衣衫。
   到这个时候,当地人会将晾晒好的柿子收起,放入一口口大缸里回软。待变软泛红后,用双手捏成脐脐相对的饼状,至此,柿子们便拥有了另外一个响当当的称呼:合儿柿饼。
   世间美好的事物,大抵和柿饼一样,都是经历过艰辛与磨砺的。
   来富平前,我看过资料,未见柿树已先慕其名。据日本吉野市柿子博物馆记载:世界上柿子的主产国是中国,柿子的优生区是陕西富平。富平县志载:明朝万历年间,太师太保孙丕扬,曾将柿饼和琼锅糖作为贡品,进献过神宗皇帝朱翊钧。
   读来,颇让陕西人自豪。
   富平柿子,除过作为吃食,还可以变成酒、变成醋、变成茶、变成药,等等。小有名气的富平柿子醋,对于爱吃面食的老陕,就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午饭时,吃到的凉菜和汤面条,就是用当地柿子醋调制的,口感的确醇香。
   作为我国久远的乡土树种,柿树,在土壤里易活,在诗行里,也扎下了根。
   大诗人韩愈,曾为柿子“魂翻眼倒”:“然云烧树火实骈,金乌下啄頳虬卵。”读来,夸张而又神秘。相比之下,北宋孔平仲眼里的柿子,要美丽风情得多:“为柿已轻美,嗟尔骨也柔。”这柿子,是不胜娇羞的美女,读罢竟让人不忍再食……
   金瓮山上那些红彤彤的身影,在西斜的阳光里,如烟霞,和天空的飞云辉映,美丽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整整一天里,我的目光,一直在火红的柿子上,带着我的心激动地游走。我想象不来南宋画家牧溪,他的《六柿图》为何有那样暗沉的色调和情感。如果,牧溪先生来到富平,他面对眼前这天上地下的红霞,会挥毫出一幅怎样的柿子禅画呢?
   就在我准备返程时,听到一位年轻妈妈给身旁的小女孩教绕口令:石狮寺前有四十四个石狮子,寺前树上结了四十四个涩柿子,四十四个石狮子不吃四十四个涩柿子,四十四个涩柿子倒吃四十四个石狮子。
   柿子山前的柿子绕口令,有趣得像一串串小手,拉住了我的耳朵,也拉住了我的脚步,忍不住跟着学说起来。
   晚霞连同柿子的光芒,将我和这对母女一起笼罩,如置身童话场景。
  

共 29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苜蓿菜疙瘩(散文外一篇)》由两篇完全独立的精粹短文组成。《苜蓿菜疙瘩》一文,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比拟,回忆了世间的一道美味——妈妈做的苜蓿菜疙瘩。在记忆中,母亲摘取和轧切新生的苜蓿叶手法干净而利落,和面的一连串动作自然又从容;所做的苜蓿菜疙瘩,干湿软硬,总是拿捏得恰到好处;而拌入辣子水水的苜蓿菜疙瘩吃起来够味、筋道又绵香……然而时过境迁,无论在宴席上,还是自己亲手做,却是“再也吃不出记忆中的味道了”。作品借物抒情,表面上写的是母亲做的苜蓿菜疙瘩,而实质上,却是含蓄地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以及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意。《富平柿事》一文,相对于《苜蓿菜疙瘩》浓郁的抒情意味,则更具哲理性。作者依然以其细腻的笔法,写到了富平柿子墙、柿子山所给予人的震撼之感,写到了柿子墙所晾晒的甜蜜和喜悦,写到了富平柿子和柿饼独具的糯、甜、香的口感……但作者又独具慧眼,更看到的是“柿子的甜蜜里,一定要有风霜的砥砺,有雨雪的洗礼,还要融入人类的汗水和智慧。”由此,再上升到哲理思考——“世间美好的事物,都是经历过艰辛与磨砺的。”两篇文字,或借物抒情,或蕴含哲理,短小精粹,笔法灵动,语言洗练,意蕴悠长。佳作,流年倾力推荐。【编辑:思绪飞扬淡墨痕】【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923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思绪飞扬淡墨痕        2019-09-21 09:24:37
  文字笔法生动,描摹细腻,画面感极强,真的是两篇好文!拜读学习,并向作者问好。
思绪飞扬淡墨痕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9-09-23 16:13:33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