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峥嵘岁月中的母亲(散文)

编辑推荐 【江南】峥嵘岁月中的母亲(散文)


作者:礼高 白丁,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326发表时间:2019-09-25 22:45:24
摘要:弯弯曲曲的锦河,蜿蜒穿过这瑞州古镇。 岸边河堤垂柳、太观楼、浮桥、石桥 、碧落亭,千百年来印记着古镇的沧桑变迁。 现在,已看不到清澈见底的石桥瓮下穿梭的鱼群、波光鳞闪的岸边漂浮成片的竹排、以及河中赶着鸬鹚追鱼的渔船;石桥已不是那花岗巨石垒成的仁济古桥、大观楼也成了钢筋水泥筑成的仿制楼阁。那宽展的马路下,尘封着一段悠长的风云岁月;拔地的高楼底,埋藏着多少小镇百姓的喜怒哀乐。平静的河面不时泛起的点点涟漪,似在炫耀岸边这美仑美奂的现代新城,又似在诉说那留存于人们心中的曾经昔往。

【江南】峥嵘岁月中的母亲(散文) 高安城的锦河北岸,不远处有一座不太高的凤仪山,山下那一大片水域便是凤凰池,逶迤往南直通锦河。入河口的地方叫凤凰桥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家曾在这里度过了二十个寒暑春秋。
   弯弯曲曲的锦河,蜿蜒穿过这瑞州古镇。
   岸边河堤垂柳、太观楼、浮桥、石桥、碧落亭,千百年来印记着古镇的沧桑变迁。
   现在,已看不到清澈见底的石桥瓮下穿梭的鱼群、波光鳞闪的岸边漂浮成片的竹排、以及河中赶着鸬鹚追鱼的渔船;石桥已不是那花岗巨石垒成的仁济古桥、大观楼也成了钢筋水泥筑成的仿制楼阁。那宽展的马路下,尘封着一段悠长的风云岁月;拔地的高楼底,埋藏着多少小镇百姓的喜怒哀乐。平静的河面不时泛起的点点涟漪,似在炫耀岸边这美仑美奂的现代新城,又似在诉说那留存于人们心中的曾经昔往。
   一
   父亲生于江西抚州临川县温家圳镇路边何村,现划归南昌市进贤县。
   温家圳地处赣抚平原,自然资源丰富,冠为鱼米之乡。这里有三个何姓自然村。传说古时战乱之中,一嫲嫲带着幸存的三个孙子一路逃难来到温家圳地域,被水沃地肥的自然环境所吸引,于是山间路旁搭茅驻扎下来,风餐露宿挥锄拓荒,艰难砥砺几十载,原来的荒山野岭之间终现片片良田稻花香,昔日的茅草屋变成高墙飞檐的砖瓦大房。民间习俗儿大要分家,此时老嫲嫲早已过世,三个孙子已是各辖儿孙数十的爷爷辈,尽管三兄弟共同历经困苦情谊难舍,无奈底下儿孙众多异口难安,只得同意分家之举。那知合易分难,为田产的肥脊、房屋的大小、财物的多少闹得不可开交,三方起了争执·竟因此厮打了一场。结果,争斗中翻滚在田里的从此自成田里何家,躲藏到河岸边的从此称之赤岸头何家,跌倒在大路边的从此叫做路边何家。这个流传当地乡间的传说已无从考证,谁也不知千百年前的真实情况,但温圳三何的源头来自同一祖宗历来得到认可。据说早年无论哪一何村如因水争斗引发与他姓宗族械斗,其它何村必定派人援助。
   路边何村离浙赣铁路的温圳火车站约5里地,320国道从村边穿过。古时的乡村路不冠名户无门牌,大户人家一般取堂名为标志,曾祖父何槐树属大家族的昌人堂,生下祖父兄弟4人,大伯公与二伯公的名字平时听得不多没记住。三伯公何龙恩早年出外谋生做过店员,后接受进步思想,1925年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因膝下无子,父亲生下不久就过继其作儿。三伯公1927年壮烈牺牲,1951年省政府向父亲颁发了烈属证书。祖父何铭恩最小,排位第四,乡间都称他老四,共生下父亲这一辈兄弟姐妹5个。大伯何燮吾、父亲何煜吾、贺娘何莲秀、大姑何爱莲、姑姑何爱贞。从曾祖父这一辈起,由于清未连年的战乱与灾患,田里收成不佳,家境渐渐中落,田地家财逐失,祖父从小开始就温饱不及了。祖父长大后前往南昌闯荡,在胜利路的中山路口一家经营皮毛绸缎的“鸿泰”百货店作伙计,老板看其头脑精明手脚勤快,几年后采擢为“跑水”(采购员),走南闯北为店铺生意兴旺出力不少,成为店里的高级职员。经营多年后,积攒了一些钱,像许许多多的出外闯荡的人一样,首先是回乡置买了几亩薄田,平时由祖母带着还在念书的大伯和父亲照料,农忙时就雇两个帮工。1951年土改,祖父已告老还乡回到村中,家庭成分划为富农。当时不知道家庭成分是个什么东西,据说大伯还将几个名称比较了一遍,觉得“富农”比“中农”、“贫农”都好听,丝毫不察之中的厝火积薪。由于家里平时对待帮工(后来称为长工)不错,多年的关系犹如亲戚一样,土改时,长工“花子伯”和“义全叔”在村里的动员会上大谈祖父待人仁义厚道,被工作队长连哄带拖拉下了台。
   1953年我们一家离开家乡时,花子伯与义全叔争着从送行的大伯手里抢过装满行旅的独轮推车,背起小孩,几里路一直送到温家圳火车站。
   二
   父亲1950年调到高安师范工作。1953年刚过春节,母亲携全家迁往高安。
   那时的交通不便,驾驶室旁挂着一个木炭炉的老式旧客车慢慢悠悠,司机隔一段时间得停到路边朝炉子里添加木炭块,沿着弯弯曲曲的砂土公路从南昌到高安要走大半天,飞尘扑面颠簸不堪。父亲权衡考虑:人多(母亲、姑姑、小孩4个)、人小(当时姑姑13岁、大哥8岁、二哥6岁、姐姐4岁、而我未满2岁)、东西重(铺盖行李),还是搭船方便。这种船不是载客的船,而是锦河里装货物的帆船,载重量大概只有几吨,没有动力,靠着风力吹着帆蓬行走,无风水浅处船家用长竹篙撑着行,水深处逆流往往还需雇人在岸上拉纤。南昌至高安大约一百多里的水路,一般需要行走五到六天。当年锦河中这种比普通渔船稍大一点的船较多,不但往返南昌高安之间跑运输,甚至还有上至上高、万载,下至九江、汉口运货的。
   帆船从南昌抚河桥码头出发,经赣江驶入锦河,逆水溯上缓慢平稳地航行了好几天,即将进入高安所属的蓝坊乡河段。锦河在这里蛇曲龙舞的扭了好几个弯,当地的地名由此取名叫作“湾头”,由于河道湾急滩险,气象多变,历来船家视此为行船险道不敢大意。从赣江来此的船只,一般都会在离湾头还有几里的新建县石岗乡临时靠岸歇息,尔后就近到岸边几里外的小集镇补充些食物,观看天气情况,再择机结伴同行开往高安。这天是元宵节,船停后,大哥听母亲的吩咐,跟着老板后面踩着泥巴爬坎上岸,到集市买了半斤猪肉与一些蔬菜,作为全家过元宵节的食物。姑姑一双赤脚伸出到河面,侧身坐在船头,一只手抱着一岁多的我,另一只手伸长不停的舀着清澈的河水玩,母亲见状大惊,生怕有何闪失,急呼姑姑进船仓。
   听说前面不远就到高安县城,姑姑与大哥立刻站到船头踮脚眺望,对即将到达的陌生地充满了孩童的新鲜好奇。
   午饭后,老板吸过一筒旱烟,将长烟杆在船舷边敲敲,抖落掉烟斗内的烟灰,然后插入腰间呼叫一声:开船!停靠周边的其他船家见状劝阻:还是等等吧,天上起云了!老板一边拉起帆蓬一边大声答:不要紧,明天还有趟到南昌的货要装!执意继续开船行进,想天黑前赶到县城。
   船继续前行,忽然天上涌来阵阵乌云,河面刮起阵阵的风。船行至弯头时,风越来越大,船身被吹得起倾向一侧,老板娘难以把住尾舵。
   一时狂风大作,帆船随风乱旋,船舱内小孩哭声一片。老板娘哭天喊地的咒骂船老板不该开船,船老板手忙脚乱拼命想降落帆蓬稳住船身,慌乱中怎么也降不下来。船被狂风吹得一下向左倾斜,一下向右倾斜,船肚左右翻翘起河面,舷边不时打进水来。老板娘放掉失效的船舵,口里“河佬、露皮”的不停叫骂,腾出手来帮忙拉帆蓬绳索,帆蓬被呼呼大风鼓得像粘住在桅杆上纹丝不动!船舱内我们大人小孩随着船的翻斜,时而滚到左边,时而滚到右边,衣服也被泼进的河水打湿。母亲惊吓得面色惨白,大声劝老板娘:你不要骂了,快想想办法稳住船吧!老板娘这时缓过神,指点母亲:快要大家压舱,朝翘起的那边爬!母亲赶紧指挥舱内的我们一伙,当船向左倾斜时迅速爬到右边,船向右倾斜时迅速爬到左边。正当我们在船舱内不停地翻腾着,外面“唰”的一声,帆蓬突然掉下来了,随之船身稳住了。趴在桅杆上解绳索的老板连连喘着粗气,对舱内喊道:好了,好了!
   老板用竹篙将船撑到河岸边,抛下了铁锚,再不敢冒险前行了。
   第二天风平浪静。早饭后,船继续向上游的高安城行进。
   父亲早已租好了县城锦河北岸凤凰桥头的一间民房,近来每天都到仁济石桥上向下游方向眺望等候,久久未望到我们的船心里有些发急。这天下午四、五点钟的时间,冬日的太阳从城西头耸立的大观楼顶斜射过来,将站在石桥上向南昌方向眺望的父亲的身影拉得很长。古老的石桥,瓮下鳞波阵阵,在桥影中不时泛起一片片闪光。姑姑与大哥站立到船头四周张望,远远能模糊看见横卧河面的石桥了,眼尖的大哥几百米远就看到在石桥上面似有父亲的身影,渐渐靠近认清后,兴奋地朝妈妈喊:是爸爸,爸爸在那里!一家人一时喜悦无比,小孩更是雀跃蹦跳,船老板连忙喝道:莫急!坐好!
   老板将船缓缓驶到桥头南岸码头,父亲立即从桥上下来登船,指引老板将船穿过桥瓮,横驶过河到北岸的凤凰桥码头。船一靠岸,等候在码头的同屋尚未见过面的邻居上船,帮助搬行李抱小孩,将我们接上岸来。
   从码头沿青石台阶上岸,即是凤凰桥。这是距离仁济石桥头约百余米的一座小石桥,小桥的一边是锦河,另一边是凤凰池,桥下的瓮洞便是凤凰池通往锦河的水道。桥面两边有石栏杆,也如仁济石桥一样,栏杆上立有雕刻石狮,不过比仁济石桥的小得多,像是一座微缩版的仁济石桥。
   三
   凤凰桥东有一排建在沿河岸边的老式店铺民居,大门口都对着那条从凤凰桥经过、直至仁济石桥的大马路,后门则全面向着潺潺流水的锦河。从凤凰桥起,依次是铁匠店、袜子店、裁缝店、伞店、敖氏私宅、街政府、缸瓦店、徐家铺子、铜匠店等,直至仁济石桥头。马路对面则是高安县卫生院的大门与围墙,挨着右边围墙有一家兴隆饭店,与徐家铺子对门。
   父亲租的那间民房在袜子店内。袜子店已有一家租户住楼上,就是从后门口望见父亲指引的船驶来,匆忙下码头来接我们的邻居招妹子夫妇。隔壁老铁匠刘姓夫妇,非常喜爱小孩,见到母亲拖儿带女一大堆,立即端来炒花生红薯片,我们按高安的方言,喊他们叫做“公阿、嫲嫲”。
   几个月后母亲在高安街上遇到了船老板娘,见面已犹如多年至交了。她家就住不远浮桥头的太观楼下,说起家世,她长叹了口气,好久才语。原来解放前她曾就读南昌葆灵女子中学,后嫁与一军官当太太,南昌解放后,其丈夫渺无音讯死活不知,为活命跟了这个船老板。
   凤凰桥头的那排店铺民房简陋,大多以木板或竹篱与邻家相隔,哪家的小小声响动静即刻传一条街。一次晚上发生地震,高安城有强烈震感,大家躺在床上被惊醒,裁缝店的老板娘惊叫:有贼!伞店的老板说:是鳌鱼翻身,整夜众人睡意全无,议论地震的声音此起彼伏。隔壁老刘、翠娥夫妇儿女六七个,只有一张床。晚上小孩睡得鼾声四起、伸胳膊蹬腿横七竖八,往往需要重新整理床铺,大人才能钻得进被窝。经常听见翠娥一边牵拉好小孩们的腿脚一边骂道:死银咯,脚打结(疙)瘩该(解)都该不开!
   母亲小时只读过两年私塾,却能读书看报。耳濡目染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知晓不少历史典故,明白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与规矩。凤凰桥头的邻居街坊有什么事情,总喜欢找母亲诉说。一些家庭矛盾纠纷,只要母亲出面调解,一般都能平息下来。
   母亲为人善良,对左邻右里乐于施手相助。铁匠店原有一老伙计搭档,孤老一人,病躺在床上几年,每年被褥的洗晒都是母亲帮助。一次洪水冲垮铁匠店的靠河后墙,母亲派才十岁的大哥去帮助。大哥一手拧个石灰桶、一手握把泥刀,像模像样地干起泥瓦匠来,将坍塌的后墙整得焕然一新,公阿竖起大拇指直夸。邻里街坊不论谁家有困难,母亲总会热心主动帮助。县下码头边的一对老夫妇衰弱多病,母亲经常叫我们去给卧床老人剃头;兴隆饭店旁一老妇儿子不在身边,每天需挑泔水养猪,母亲叫我们定时去帮助。
   成立居委会时母亲被推举当居民组长,负责凤凰桥头至高家巷、县下等片的居民杂事,如通知开会学习、召集义务劳动、调解家庭纠纷矛盾、发放布票、食品卷、份票等。虽然毫无报酬,本就家务繁多的母亲仍尽心尽责,认真做好为群众的服务工作,得到街坊邻居的一致尊重与称颂,接连几年受到县里的表彰。
   四
   那时小城镇没有什么工厂,除少量的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工作人员是拿工资的,城镇居民以开店经商或手工艺生产谋生,而大多无手艺特长也无店面房产的,只能从事挑砖运瓦扛包拉车等苦力等。父亲虽然有工资,但家里小孩多,经济上仍捉襟见肘。母亲托邻居介绍接供销社收购站的搓麻绳加工,一斤麻的加工费几角钱,搓成绳却需要几天功夫。那时还没有电灯,母亲白天要忙家务,只有晚上有空。寒冬腊月,卷缩被窝里的我们有时半夜醒来,仍见那盏昏暗摇曳的煤油灯下,母亲卷着身体,手里撩起一束束冰冷湿麻丝,压在大腿上搓动,影子映在墙壁上晃来晃去。
   一次,母亲借隔壁翠娥家的板车拖碎石卖,途径南街石桥头的陡坡。载重近千斤的板车下坡疾速滑行,越来越快,身材弱小的母亲掌不稳车把,冲向路边堆放的原木堆,一根大原木滚下,妈妈的右脚被压伤。
   那时像母亲这样含辛茹苦、拼命劳动养家的情况普遍。隔壁邻居翠娥,每天晨曦东方微露,一家大小即拖着板车出门,除了还在吃奶的留下,五六岁的小孩也跟去搬货推车。小学同学胡雪花、况华荣的母亲,经常看到她们汗流浃背挑着两座小山似的大糠篓,匆匆地从粮食局加工厂出来。胡雪花的母亲身材纤小,扁担两端的大箩筐遮过人头,挺直腰板一步一步、避免沉重的筺底擦到地上。

共 16488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大篇幅的文字,记叙了母亲从年轻到年老的过程。虽然母亲是从那个峥嵘岁月中,陪伴着家人一路走来,但就像作者所说,母亲是顽强的,是乐观的,也是幸运的。顽强,是母亲坐在那个峥嵘岁月里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是孩子们的依靠,是一家人战胜困难,走过艰难的动力。乐观,是母亲美好品质的体验,正是因为乐观,才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说幸运,是一家人那种亲情,也是一家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是孩子们长大成人之后那份孝心。是呀,母亲是家的港湾,无论孩子离家多远,只要母亲安好,家就永远存在,永远在心里,是那么温馨,那么踏实。然而,岁月终究是无情的,母亲安详地走完了近一个世纪的顽强人生路,她的一生,平凡而伟大。欣赏佳作,推荐赏阅。【编辑:鬼无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鬼无影        2019-09-25 22:46:20
  问好作者,感谢你为江南带来的精彩,祝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礼高        2019-09-26 19:33:55
  感谢主编的评阅!辛苦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