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海蓝】目睹六十年人们衣着的变化(散文)

编辑推荐 【海蓝】目睹六十年人们衣着的变化(散文)


作者:霞中子 进士,766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87发表时间:2019-09-26 21:05:15


   我退休几年了,人生走过了一个“花甲”,见到的、听到的自然不算少。当然了,由于各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从事职业、工作环境、活动范围、性格、三观、悟性等各不相同,所以,虽然一同活到六十岁,但是各人的感受和见识是不相同的。下面,我只从我个人的视角出发,将自己60年来置身处地的见闻或感受,合盘托出,以为玩味而已。
   人生世间,首当其中的事就是生活下来。没有生活,何谈其他。生活就是根本,就是一切的条件,古往今来,从末见过生活无着的人能干成什么大事来。生活首先是衣食住行,然后再有其他。故所,我打算先从衣食住行说起,而后再添加些其他方面的。
   人一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各人的空间坐标和运动轨迹是不重合的。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有许多同龄人,这些同龄人的时间坐标是重合的。不同龄的人,各自的“花甲”所对应的时间坐标是不同的。我的“花甲”是公元1954年至2014年,我这篇文章的视角只限于广西。
   先说衣着方面的变化。
   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在我家乡的农村里,我看到村里更多的人是穿土布衣服的。所谓的土布,是村里人自己生产的。从种棉花到纺纱织布,都是村里人完成的。他们用木头和竹子,自行制作轧棉机、弹棉机、纺纱机和织布机。那些机器都十分简陋,但都是实用和有效的。村里人用自制纺纱机纺出的线,一般都比较粗,因而所织出来的布就比较粗糙,所以“土布”又称“粗布”。那些土布本是白色的,要做衣帽和鞋子,还需要染成黑色,因为只有办丧事才用到白布。染色必须用染料,街上各种颜色的染料都有卖,一般比较贵。村里人一般都自制染料,他们用一种叫“板兰”的植物沤制而成。用“板兰”染布,只能是蓝黑色,如果再染上一种用“紫汁藤”泡制而成的液体,那布就变成紫黑色了,而且还泛出金属的光泽来,近似于“烤蓝”的样子。用这种方法染布,是需要重复多次的,重复的次数越多,布的颜色就越厚重,价值就越高。每染一次晒干之后,就要将布放在平石上,用木杵捣布百十下,其作用是让染料充分渗透到布的每一根棉线里,使布长久不褪色。这种做法,中国的其它地方也是有的,不然古诗里的“捣衣”一词从何而来。如果直接到街上买染料来煮染就没有那么麻烦,只染一次即可,不需要反复,也不用捣布了。
   那时候国家经济困难,群众买布要凭布票,每位成年人每年一丈二尺,小孩按不同年龄段定量。街上的“花纱门市部”所卖的布有“兰纱卡”、“北京蓝”、“卡机”、“染单”、“蓝纺绸”等几种,还有叫“大鹏”的白布和各种花布供应。这些布价格在3毛到5毛之间,但都要布票的。家庭条件好些的,能到街上买商品布做衣服;条件中等的一般买“大鹏”和“染药”,自己染布做衣服;条件差的人家就自己纺纱织布、自己裁制衣服了。那时街上是没有成衣摆卖的,但街上有裁缝店,农村里也有搞裁缝的人家。那时的农家妇衣一般都会裁缝的。
   农家自制的衣服,当时叫“唐装”,结构很简单,尤其是裤子,男裤女裤几乎没有区别。这种“唐装”裤子的特点是裤脚和裤头都特别宽,一般用一枚铜钱配上一条棉绳系着当腰带。“唐装”的男衣正中开扣,女衣腋下开扣,扣子都是用布条打结制作的。
   农家人除了自制衣服外,还会制作各式各样的鞋、帽、袜子和背带,细心的和有雅兴的还会搞些花样上去。
   大约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一段,家乡街上的百货店才渐渐有商品衣服供应,农村里才渐渐有人(一般多是年轻人)买商品衣服穿。商品衣服用的是骨扣,有三个口袋,裤子是小裤头、小裤脚、用腰带扎。商品衣服看起来比较洋气,穿起来比较精神,深得年轻人的青睐。当时的商品衣服种类不多,只有“中山装”、“国防装”、“青年装”、“工作服”等几种,价格也比较贵,一般的人家是买不起的。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段,改革开放之风吹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我家乡农村与全国各地一样,什么新鲜的都有。这时的我已在南宁市工作,我亲眼看到一波一波的新潮,在这个不大不小的城市,一刻不停地流行和变化着。尤其是青年男女和大中学生,他们在一个劲地追潮流、赶时髦。我看到,在衣服方面,首先是流行大喇叭裤,据说此风从越南传来。喇叭裤流行了几年就渐渐没人穿了,人们却渐渐地穿起“直筒裤”、“七分裤”、薄质牛崽裤、“工装”、“百褶裙”、“统裙”、“连衣裙”等。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时期南宁、柳州等市所见的所谓“牛崽裤”,不是现在所流行的牛崽裤,它与现在的牛崽裤完全不同。那时的“牛崽裤”其结构特别别扭:整条裤腿紧紧地包裹人腿;裤囊紧包臀部;裤头超短,在腰部以下两寸。这种“牛崽裤”是普通布料制作的,质地很薄,什么颜色都有。在那时穿这种“牛崽裤”的人是极少数的,一般都是一些喜欢标新立异、或有叛逆性格的年轻人。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市面上所卖的布料其质量比以前好得多了。当时比较高档的布料是“的确良”和“华达尼”,也许还有更高档些的,但我不知道。“的确良”的确是好货,质地比较韧,耐穿,不掉色,不易皱。当时拥有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算是很有派头的了。
   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社会上兴起一阵西装热。那时的人们不论场合、不论外出居家、不论工作休息,总是一副西装革履地穿着,一言概之就是“西装革履常态化”。在西装盛行的那段时期,中国人又创造了一种新型西装,即大翻领双排扣西装,有人将这种西装叫做“紫阳装”。这种变型西装只流行了四五年就渐渐的声消迹匿了。而正统西装仍然占领着中国的西装市场。
   西装革履常态化的现象维持不了几年就日渐式微了。因为人们觉得成天挂条领带“敞开胸怀”挺不自然的,特别是到了冬天,总觉得胸部拔凉拔凉的不舒服。于是人们改变了观念,只在正规场合才西装革履,平时居家和登山游玩等休闲时间,就不再西装革履了。在休闲时间,人们又渐渐地改穿便服起来。
   在到了90年代中期,便服的种类就已经很多了,有夹克式、工装式、军装式、休闲式等等,各种式样又有不同的款式、质料、颜色、花样,可谓眼花缭乱,大有标新立异以争夺市场之势。在这时期,女性服装界出现了一些奇葩,如“萝卜裤”、“蝙蝠衫”等等。同时,“超短裙”、“比基尼”、“裤袜”等也开始流行起来。
   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有的城市提高的幅度相当大。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的富人。特别是在城市置产的老板,有些都成了“百万富翁”。那些富人穿着就讲究了,他们穿戴的都讲究名牌,一套衣服一两万元的他们也买。这时住在农村的农民们,所穿的衣服几乎都是街上买的,极少有自制的了。街上摆卖的成衣虽然质量不怎么样,但价格比较便宜,式样也不落后,人穿了远远看去,也看不出与高档的有多大差别。
   后来,人们穿腻了“化纤”布料的衣装,却要“反朴归真”起来,都说“穿衣要穿布的。”于是,原先视为贱货的棉布,此时反而饱受青睐,纯棉的衣物反比“化纤”的贵好多了。乡下人在评论这种情况时说,这是富人们矫情的表现,就像富人们要到乡下吃野菜的情形一样。这种说法其实也不尽然,棉布的衣服虽然外观不比“化纤”的光鲜上眼,但穿起来体感要舒适得多。
   到了21世纪初,正统的牛崽装(即厚质牛崽装)渐渐成为青年人的服装主流,而各种便装、休闲服又渐渐地“退居二线”了。正统的牛崽装是用特制的布料制作的,一般是引进国外的生产工艺;一般是以灰蓝色、青蓝色和黑蓝色为主流,其他颜色的则极为少见;一般以纯棉的为上等品。
   值得一提的是,国人一般都认为这种牛崽装原本流行于西方,“改开”后才引进中国的,如今中国传统的唐装和中山装已被西装和牛崽装取代了,于是心里就有想法了。在这时期,有不少学者、名人发表议论说,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有濒临灭亡的危险。的确,这也不全是危言耸听的。对那时而言,近30年来,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党的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是有所放松了,西方文化以惊人的速度渗透中国的各个领域,中国青少年的“三观”正在被西方文化潜移默化,他们喜欢起洋名、讲洋话、吃洋餐、过洋节、看洋电影、玩洋玩具、崇拜洋英雄,甚至信仰洋宗教。所以学者们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于是有些文化人呼吁国人要文化自信,要警惕西方文化的侵略。从此,就有不少年长的中国学者、艺人、名人带头穿起“唐装”和“中山装”来,并在公开场合露面和展示。于是在这时期里,休闲装、运动装、牛崽装、西装、唐装、中山装、T恤、文化衫等服装是同时并存的。
   大约到了本世纪20年代初,在女性服装界又出现了另一种奇葩——“破洞裤”。把好端端的裤子,硬是不惜成本地将它作旧磨破了再卖。而且价格不菲,而且买的也大有人在。这种“破洞裤”轻的破一两个洞,重的可以达到“衣衫烂缕”的程度,就是旧社会的流浪乞丐也达不到如此破烂的程度。也不知这股风从何处吹来的,也不知购买这种“破洞裤”的美女们是怎么想的。难道穿着这样的裤子就是为了赶时髦、追新潮?难道她们也觉得那样很美?
   对于穿“破洞裤”的奇葩,有各种评论。有人说这样的做作,若不是审美观的逆反那一定是心灵的扭曲;有人说,故意穿破洞裤,有伤大雅不说,至少是暴露人的浅薄和虚荣;有人说,虽说,“穿衣带帽,各人所好,不宜说道”,但一个有正常思维能力的成年人,难道连丑美好坏都没有辨别的能力吗;有人说,衣着故意如此地破烂不堪、污人之目,很难想像穿着者能有一个完美的心或一道闪光的灵魂。
   对于这些评论,也许大部分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末来,人们的衣着又将是如何进化呢?不好想像了。
  
  

共 38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穿衣吃饭,人生之大事。从衣着方面,也可以看出人们物质水平的高低,甚至思想素质的高低。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匮乏,买布受到限制,要用布票。当时普通的老百姓,吃饭都成问题,有布票也没有钱买布。人们只能自己纺线,织布,做衣,衣服的质量当然不会好,更不用说什么款式了,能遮体防寒就不错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人们由买衣服穿,到讲究款式、时髦,再也不用为穿衣发愁了。现在穿着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五花八门。动辄就穿高档,甚至标新立异,裙子短了再短,衣服露了再露,烂了再烂……这样的穿衣原则,从根本上脱离了衣服的实用价值。六十年的风云变幻,数不胜数,从穿衣这个角度就可以以小见大,让人感慨!散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准确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值得品读,欣赏。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红叶秋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秋        2019-09-26 21:15:10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了,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儿女经过艰苦奋斗,终于改天换地,过上了幸福生活,中国也屹立在世界东方,让全世界瞩目!这篇散文从衣着这一角度,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问好霞中子老师!
文载道,诗言志,不亦乐乎!
回复1 楼        文友:霞中子        2019-09-28 09:55:58
  谢谢资深编辑红叶秋热心详评!预祝国度佳节快乐!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