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宅兹中国 (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宅兹中国 (散文) ——洛阳纪行


作者:梅子青 秀才,2255.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10发表时间:2019-09-28 11:26:34

【流年】宅兹中国 (散文) 河南,地处中原,逐鹿问鼎,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河南多地被建为都城,最有名的莫过于洛阳。据考古发现,初步推断洛阳偃师二里头斟鄩为夏代古都,但因为缺乏文字记载和实物证据,尚无定论。依照司马迁《史记》,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是洛阳作为都城的起始,从此洛阳先后成为十三朝古都,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
   洛阳是繁盛数代的都城,因此我对近距离接受河洛文明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曾经许多次过境河南,由于没有充裕的时间,我都打消了到洛阳匆匆一游的念头。在我心里,洛阳是承载中华文明的圣地,任何形式的浮光掠影都是对历史的亵渎,也是对自我的欺骗。
   许多年来,我都在等待一次朝觐的机会,等待一次与洛阳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今年七月,终于成行。我与书法学习班的老师和同学一起,走进了洛阳,走进了曾经富庶繁华的古代都城。
   从洛阳龙门站出来,乘大巴前往王城广场附近的格林豪泰酒店,我向道路两旁不停地张望,说心里话有些失望。洛阳,曾经的国之中,竟然有些灰头土脸,既没有现代都市的繁华,也没有十三朝古都的气派,仿佛一位走过岁月风尘的老人,满脸褶皱、衣着古旧且步履蹒跚。
   洛阳博物馆,是此行的第一站。抵达当天,时已过午,等我们放下行李匆匆赶去,距离闭馆也只不过有3、4个小时了。我们一行6人,在博物馆前合影后,就一头扎进了一楼展厅——河洛文明展。
   河洛文明展,分五个阶段,包括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及五代北宋时期,共三个展厅,在一楼展出。在略显昏暗的光照下,面对一件件宝物,我有一种回溯千年的穿越感。我在子申父己铜鼎前驻足,沉稳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在陶醉的同时,更有许多感慨。子申父己铜鼎,制作精美,尤以鸟形扁足独特,为商代典型器,因铭文“子申父己”而得名。
   看到“子申父己”鼎,我想起了去年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看到的“何尊”。“何尊”,是周代礼器,它的惊世骇俗,不在于器型高大、造型浑厚、工艺精美,而在于它的铭文中,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
   “何尊”铭文共12行122字,记载周成王亲政五年时,对“宗小子”何的训诰,文中提及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洛邑,希望“宅兹中国”。因为在他们看来,洛阳处国之中,占尽优势,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样,铭文凝炼精致,花纹繁缛富丽,品类众多。它作为河洛文明载体数不胜数,绝不只有“子申父己”鼎,同属镇馆之宝的还有“齐侯宝盂”,器型最重,高达75公斤,口径70厘米,是盂中之王。其铭文记录了周王室与诸侯联姻的情况,是研究周朝礼仪制度的重要依据。
   除青铜器外,展示河洛文明不同时期的文物各有特色。史前时期的陶火种器,是昭示史前文明的首件文物。使用火并保存火种,是人类进化的标志。陶火种器,保存了中原地区的文明曙光,让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功不可没。夏商周时期,疑似夏都的偃师二里头遗址得到发掘,并制作王城遗址模型在洛阳博物馆展出,揭开了夏代文明的朦胧面纱,让文明起源更具规模和实力。汉魏时期最令人瞩目的是“熹平石经"。汉灵帝时期,为勘误儒学经典,经蔡邕提议并由其负责,将校正后的《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用隶书刻碑46块,矗立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外的大学讲堂。"熹平石经”命运多舛,现存残石为国之瑰宝。站在残石前,斑驳的字迹让人联想到:深邃、久远、厚重、敦实,更觉得儒学一路坎坷,披荆斩棘,树大根深,无可撼动。隋唐时期的唐三彩美轮美奂,展示了大唐雍容华贵的气度和海纳百川的气派,联想到丝路通达万邦来朝的盛况。五代北宋时期,在河洛文明展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是瓷象棋,它卒子齐全,年代确切,是另类文明物证。
   快速走完一楼的三个展厅,离闭馆的时间已经很近了。我们跑上二楼逡巡一圈,珍宝馆、唐三彩馆都吸人眼球,无奈时间促迫,不可能面面俱到,只好选择书画馆稍作停留。书画馆重要展品是苏轼的《书和靖林处士诗后》插屏。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有“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存世,自是诗书俱美,第一次得见真迹,我有说不出的兴奋,仿佛攀上了一门高贵的亲戚,从此可以身价倍增。书画馆以陈列清代和近代作品为主,王铎、赵之谦、查士标、恽寿平、康有为、吴昌硕、任伯年、翁同和、何绍基、齐白石、溥儒、于佑任、郭沫若,每一位都如雷贯耳。
   来不及细细品味,急匆匆拍了些照片,我们就被“赶"出了展厅。直到此时,才觉得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同学朱艳带了她的侄子,一个高高大大的十三岁小伙,有一张充满稚气的娃娃脸,很讨人喜欢。那几天因为水土不服又顶着烈日奔波,吃不进又拉肚子,本来就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硬撑着坚持到最后,斜趴在一楼大厅的长条木凳上,一步也不想走了。当着众人,他不便跟姑姑太过撒娇,心里一定免不了嘀咕:累死了,这样的地方再也不来了。但我想这样的经历会对他产生潜在的影响,似有若无,不着痕迹,像极了按季播撒的种子,碰到适当的条件,就会生根发芽,破土而出。
   因书法缘起,追踪陈迹故事就会有所侧重。根据统一安排,两天时间,周红军老师、于有东老师、贺炜炜老师带领我们探访了龙门石窟、参观了千堂志斋博物馆、拜谒了王绎故居。
   龙门石窟是洛阳三绝之一,既是北魏以来佛教鼎盛的物证,也是当时文化艺术水平的集中体现。
   从洛阳南行十三公里,就到了著名的“四大佛窟”之一的龙门石窟。这里两山夹峙,伊水长流,仿如水出阙门,最初称伊阙。一边,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眠之地香山;一边,是龙门山。龙门山上,有北魏至北宋开凿的大小佛窟一千三百五十二个,佛龛两千三百四十五个,造像十万余尊,是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
   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一脉相承,都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后,在佛教盛行的大背景下,加强民族融合的结果。起初,北魏建都平城,即今山西大同,随着北方统一,为巩固封建统治,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改着汉服、改汉姓元、迁都洛阳。随迁的不仅有风俗习惯,还有文化艺术,最典型的就是石窟的兴建。无论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还是莫高窟,都是佛教中国化的集中体现。
   云冈石窟建设持续60多年,分早中晚三期,昙曜五窟是开凿最早、气魄最大的窟群;中期石窟建于孝文帝时期,晚期石窟则建于迁都洛阳之后。北魏以苗条为美,造像大多瘦削。龙门石窟早期塑像承袭了云岗风格,但到隋唐时期,尤其是唐高宗以及后来的武则天时期,造像大多丰满富态。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即是证明。
   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面部丰满圆润,双眉弯如新月,秀目顾盼生辉,高鼻梁,小嘴巴,面带微笑,着一身纹饰简朴的袈裟。据说,卢舍那大佛的原型即威仪天下的一代女皇一一武则天。但见大佛慈眉善目,绝对看不出武曌杀伐天下的野心和狠心。那天,人来人往,大家都争着跟她合影留念,斜倚在她历经沧桑的怀抱前,笑看红尘,笑傲江湖。
   卢舍那大佛的微笑意味深长,不愧是艺术的珍品。但在龙门,学书的人更惦念“龙门二十品”。
   “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是魏碑书法的代表。魏碑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二十品的称呼最早见于清代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和方若的《校碑随笔》。它的书法艺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形成了端庄大方、刚健质朴的独特风格,是书法艺术精品。
   每一个书法人都有对龙门二十品真迹的向往,我们确实是来晚了。记得周红军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他在许多年前,翻过铁栅栏一睹原石风采的情景。由此,我们可以想见,“龙门二十品”具有怎样的魔力,它可以让一位温文尔雅的书法家如此不顾体面,如果还有机会,我也一定会冒一次险。
   说是为了保护,“龙门二十品”早已被囚禁在洞内,难见天日了。我们只在洞口张望,希望能透过壁垒,一睹芳容;希望远古的气息赋予我们灵感,从此有神来之笔。
   过龙门桥,从龙门山到香山,除香山寺外,还有白园。白园在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内,是纪念唐代文豪白居易的人文胜景。再现了白居易与好友论诗听琴,煮茶对弈的情态。站在乐天堂前,可体会香山居士“门前常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的内涵,领略“居大不易”的才情。
   龙门石窟游兴未尽,下午我们又马不停蹄去了千唐志斋博物馆。印象最深的是蛰庐书房“谁非过客,花是主人”牌匾。是啊,人生不过百年,唯有精神之花常开常新。张钫先生深谙此道,倾其所有,建成我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成为馈赠后世的精神文明之花,永不凋谢。
   千唐志斋博物馆,位于洛阳新安县铁门镇,斋内现存各类藏石1419件,多为历代名家遗墨,其中有南朝王弘所书的行草条幅,宋代米芾的行草对联,元代赵孟頫的楷书碑文,明代董其昌所书横披,清代"神笔"王铎及刘镛、邵瑛、韩东篱、郑板桥等人的墨迹。此外还有由蒋介石撰文、贺耀祖隶书,国民党43名省级党政军官员署名,为张母祝寿的《张母王太夫人寿序》。由于千唐志斋所收的墓志,主要为唐代碑刻,故称“千唐志斋”,又有“石刻唐史”之誉。
   对照石刻墓志,三位老师的讲解,深入细致;同学们的讨论,热烈精辟。随行的方不一小朋友饶有兴趣,她在父母的影响下,从小练就好笔墨,曾在多次少儿书法比赛中获奖,是我们眼中的小明星。于有东老师的即兴总结,那简单明了的十一条,如今想来,依然清晰。
   王铎故居,是书法之旅的最后一站。河南孟津是王铎的故乡,也是周武王伐纣前用于操练士兵、测试各诸侯响应程度、中国历史上首次举行军事演习的地方。那里曾经烽烟四起,是军事重镇,也曾名人辈出。王铎首当其冲。
   王铎书法诸体皆能,而草书成就最高,直至今日,影响中国书坛400余年。在楷书展室,贺炜炜老师给我们分析了王铎书法特点,指出王铎作品中存在大量异体字,一是因为他见多识广,二是当时书坛极尽包容。现代书坛不同以往,注重规范,我们一定要慎用异体字。
   我们在其间徜徉,久久不忍离去。为了更好的领会追摩,许多人买了拓片,希望把王铎的书法精髓带回家,顶礼膜拜。
   除了集中参观外,部分学员利用晚间课余,自行结伴去了博物馆、白马寺、老街,感受洛阳深厚的历史文化,领略洛阳的风土人情,体会西周以来的礼乐文明。这样一次出行,源于书法,但收获不限于书法本身。任何远古遗存,乃至于风烟气息都是书外之书,成为提升我们每一个人素质水平的精神养份。
   为了不敷衍自己,我在洛阳多滞留了两天,逛老街、游白马寺,甚至在离开河南之前匆匆忙忙去了一趟少林寺。与在这些地方走马观花不同,我在天子驾六博物馆停留了一下午,听两位讲解员细述周朝规制、礼仪,心有戚戚。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后,进一步加强礼仪制度建设,成为孔子“克已复礼”的理想社会。《逸礼•王度记》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是东周车马殉葬制度的具体要求。21世纪初出土的“天子驾六”车马陪葬坑,规模大,车子类型多,摆放整齐,气势宏伟,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驾六”遗存。
   有趣的是,“天子驾六”车马下,压着两只小狗的遗骸。据导游说那是天子生前的宠物,曾经朝夕相处,主人死后,它们虽未被安排陪葬,但在寻找主人的过程中左奔右突,或倒在车下,或踩于马足,以死殉情。
   其实,在“天子驾六”车马坑下,还覆压着另外的历史遗存,由于无法保护利用,只好进行了原样回填,泥土成了它们的铠甲和装备。原来4000年的洛阳城更多的辉煌埋于地下,“吹尽黄沙始到今”,最初的“灰头土脸”也就不足为奇了。确实只有承载生灵的沃土,才能承载历史和未来。洛阳是一块丰足富庶的土地,也曾是繁华璀璨的大都市,“宅兹中国”由来已久,也将源远流长。

共 48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游洛阳记,虽洛阳建筑城市风貌很一般,甚至灰头鼠脸,然洛阳确实是一块丰足富庶的土地,更是繁华璀璨的古都,尤其是“宅兹中国”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作者带着满心的希望,一一参观了名胜景区,颇为感慨。洛阳博物馆的“何尊”铭文,提及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洛邑,希望“宅兹中国”。还参观了龙门石窟、千堂志斋博物馆、拜谒了王绎故居,以及卢舍那大佛通,“龙门二十品”等等。不仅如此,作者自己在洛阳多待了两天,逛老街、游白马寺,还在离开河南之前悠了一趟少游寺。真应了那句灵魂与身体须有一样在路上。文字凝练,富有情感,有自己的真实感悟,满腔情怀。值得一读,倾情推荐!【编辑:山地7318288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9-09-28 11:28:50
  子青,又出去游了一趟。看到你团队游玩了,自个儿多待了两天,我就敬佩。让我想起子青来云南,散会后,自个儿跑去大理丽江耍了一趟。好啊好啊!
2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9-09-28 11:29:33
  游记很好,再接再厉,加油,再来一篇啊!
   节日快乐!
回复2 楼        文友:梅子青        2019-09-28 12:45:58
  节日快乐!争取再来一篇。
3 楼        文友:梅子青        2019-09-28 12:29:16
  山地社长,真是快手。我的文章发出去一会儿就与大家见面了。与聚众出行相比,我有时喜欢一个人独自旅行。一个人来去自由,可以说走就走。限于时间,洛阳之行还是太匆匆,还有许多地方没来得及去。洛阳是博物馆最多的城市,我现在最想去的是偃师二里头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有机会,还会再去。彩云之南,也还有许多吸引我的美景,更有山地哥以及热衷文学的左左和小诗,我一定也会再去。谢谢山地哥倾情推荐!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