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爱我福白菊(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爱我福白菊(散文)


作者:决决流冰 秀才,2644.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82发表时间:2019-10-10 09:35:55


   一
   据说,福白菊是从“湖北菊”演绎过来的。立论的根据,方音“湖北”与“福白”同音,况且,湖北菊主产地在福田河一带。这说法十有八九是可信的。在菊的大家族中,杭菊主产于浙江桐乡,也叫“浙江花”,盐城菊主产江苏盐城,也叫“江苏花”或“苏北花”,福田河白菊叫“湖北菊”有什么奇怪呢?
   菊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季秋是农历九月,对“鞠”的释义,古人说,鞠,穷也。又说,菊本作“蘜”,从“鞠”。鞠还真有穷尽的意思,比如鞠躬尽瘁。分解这段话是说,菊通“蘜”,蘜有“鞠”(穷尽)的含义,到了农历九月,菊就开花了,菊花开后,一年的花事就开完了(宋人说,开到荼蘼花事了,是多么睁眼瞎)。《礼记·月令》是研究物候学的,先秦时真正的科学技术还没有萌芽,先民只能依靠眼睛看、鼻子嗅,耳朵听来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到了某个时节,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只能借助大自然告诉自己。可以想见,光是这八个字的总结,包含了多少代先人的心血和智慧。
   有人统计,《诗经》中出现植物135种(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光是可以用作药物的就有车前子、葛根、木瓜、益母草、菟丝子、茯苓、蒺藜、枸杞等,多达几十种,不可思议的是,《诗经》提到的植物并没有菊,是先秦时还没有认识这种植物吗?从《礼记·月令》记载的情况显然不是,推测可能,菊是野生驯化过来的,《诗经》提到的植物多半可以食用,早期菊因为开着黄色的小花并不起眼,人们没有发现它的食用性,所以于文化上并没赋予特别意义。将菊赋予文化上的意义最早是屈原,屈原《楚辞》中有三个地方提到了菊,最有影响的一句是: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抛开《楚辞》香草美人所比拟的意象,单是“早上饮的是木兰花上的露水,黄昏食的是飘落的菊花瓣”这种生活情趣,在现代社会,也是可遇不可求。《楚辞》是病态时代的产物,写的非常沉郁,读也闷结,远不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来的痛快,“朝饮”一句的明丽算是《楚辞》中的另类。另外,我还喜欢《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虽说也是愁绪无边,但灵动得欲陷其中不能自拔。至于屈原最有名的那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说实话,我可能因为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底层中,缺少他那种情怀,很难说有真正共鸣。
   陶渊明的“隐士”形象,全然在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仿某人牙慧一句:陶渊明成就了菊的隐逸特性,菊也成就了陶渊明隐士风格。在陶渊明时代,什么都是一个乱,国家乱,政事乱,世道、人心也乱,用梁衡先生的话说,“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陶渊明归隐有其历史必然。表面说的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实际上那五斗米并非容易下肚。陶渊明作为一个士人,最初的愿望一定有几分“出人头地”的意思,中年半载,好好的县令非要辞去,必定有辞官的道理和隐情。在陶渊明的前辈,有一个叫张季鹰的,在洛阳丞相府做个秘书之类的帮闲,见秋风起就说思念家乡的莼菜和鲈鱼,连夜脱下官衣回家。不久他的主子因“八王之乱”死在乱箭中不说,还连带一干下属杀头的杀头,逃难的逃难。在东晋末的政权乱象中,陶渊明辞官难道就没有这样的一个因素在其中?历史印证了一点,陶渊明辞官前的三年,即公元402年,大将军恒玄叛乱,东晋被短暂灭国,在陶渊明辞官十五年,即公元420年,大将刘裕篡夺帝位,东晋被彻底灭亡。
   陶渊明采菊不经意间抬头,成就了他的隐士形象。我一直没有思考过:当年,陶渊明在南山下采菊,究竟为何?
  
   二
   大约到了两汉的时候,菊不再仅仅是物候学的意义了,除了《楚辞》的菊瓣可以餐食以外,菊花的药用性、保健性被突出出来。
   先是有《神农本草经》说菊花可以治疗诸风引起的眩晕,头痛,祛风湿,美皮肤,长久服用还可以让气血流畅,身体变得轻捷,却病延年。《神农本草经》是药物学的祖宗,成书于秦汉时期,托名神农是让这本书变得更权威,其所论药物,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多半还说的是那回事,当然虚妄、错谬的地方也不少。或许正是《神农本草经》说菊花可以“轻身耐老延年”,衍生出服用菊花禳灾、长寿成仙的故事。
   葛洪《西京杂记》: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葛洪是东晋著名道士,炼丹家,也可以说是最早的“化学家”,当葛洪垂垂老矣,陶渊明刚好出生。《西京杂记》记的是西汉时的事,西京就是西汉首都长安。九月九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的民俗大约就是这样从皇宫里传开来的。
   陶渊明采菊,在后人心中是一种隐士的高迈情怀,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实际上陶渊明种菊、采菊的目的很单纯,以菊为药,助其长寿。陶在《九日闲居》诗序中说:“余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重九日,菊花满园,本意是想用菊花泡酒,可惜囊中无酒,只好空服。醪(láo),“浊酒”的意思,九华,菊的别称。那么服菊的目的是什么呢?诗中道:“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原来是却病延年。在《饮酒》(其七)也有“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掇,采摘的意思,泛,泡的意思,忘忧物代指菊花。趁着早上菊花瓣露水还没有干,采来泡酒。“远我遗世”有仙风道骨貌,道家认为,露是天地之精,服露可以长寿,服菊花露更能得道成仙。
   所以,陶渊明的采菊,丝毫没有赏的意思,至少赏在其次,但他采菊的美毋庸置疑,后世说他的旷达、隐逸情怀只是后人的演绎。在陶渊明“采菊”之前,《诗经》有“采薇”,《汉乐府》有“采莲”,《古诗十九首》有“采桑”,采薇、采莲、采桑、采菊,说到底无一不是为了“口”。孔子说,食色,性也。将“食”排在“色”之前,中国人对于吃,总是耿耿不忘。陶渊明采菊也是。
   与饮菊花酒的习俗还有九月九登高。
   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吴均是南朝梁人,《齐谐》是一部记载先秦时期的志怪故事,《续齐谐记》同样也是志怪神话。恒景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小人物,因为《续齐谐记》而幸运地被历史所记住。这段话大意是:恒景跟仙人费长房学道经年,一日费长房说,你那个村子里九月九日有瘟疫,赶快回家告诉村里人佩戴吴茱萸,跑到村子外最高的地方,并且还要饮菊花酒,可禳灾。景如费言。到了傍晚时,村人们回家,见村里鸡犬牛羊暴毙一地。找到费长房,费说,没事了。菊花祛瘟疫、辟邪、禳灾就是通过这种神话故事传播开的。重阳节登高赏菊也成为民间习俗。
   从文化角度看,陶渊明的“东篱菊”远远超过菊本身,特别是在失意、落泊时,成为士人的精神自慰。苏东坡中年以后的贬谪生涯,就是靠这种精神力量,迁徙辗转“黄州、惠州、儋州”。他把陶诗全部和了一遍。很难想象,在万里投荒的天涯,没有陶渊明的“东篱菊”,苏东坡还能生还归来。
  
   三
   陶弘景说:“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菊。一种青茎而大,作艾蒿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华正相似,惟以甘苦别之。”陶弘景也和葛洪一样,道士、炼丹家,但他比葛洪过得潇洒,游走在出世与入世之间,颇受梁武帝萧衍青睐,朝廷有大事常向他求教,誉为“山中宰相”。陶弘景说的味甘可食可饮的真菊就是甘菊,苦不堪食的非真菊就是苦菊。苦菊也叫苦薏,实际上就是今天的野菊。
   和人类一样,植物也在不断进化。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菊的物种也发生变化,有甘菊,有苦菊。福白菊是甘菊中的一种。历代关于服食菊花长寿成仙的故事,多半也是甘菊。福白菊也有之类的传奇:
   吕洞宾道号纯阳子,是八仙中故事最多的一个,大约与他放浪形骸,不拘小节,好酒能诗又爱女色的形象有关。(一个男人如果过上这样日子,算是极品生活。)仙人世俗化后,更接地气和有人情味。我记得岳阳楼旁有三醉亭,内有“洞宾醉酒”的画像,说的是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传说故事。
   相传福田河原来叫“哭天河”,哭天的来历是这里山洪泛滥,河道十年九灾,人们缸中无粮,缴不起赋税,哭天不应。一日吕洞宾与他的师傅汉钟离出游到此,见山清水秀之地而人人面有菜色,问清根由,叫众人挑来石头,施展法术,点石成金,补足了农民拖欠的赋税,又在哭天河上建成一座石拱桥,方便两岸人们交流。后来,为纪念吕洞宾“点石成金”的故事,将“哭天河”改名“福田河”,意思是福田永驻,又把河对面一座奇峰改名“纯阳山”,在山上建道观纯阳寺,纪念两位仙人。道观建成后,人们在道观周围发现一种奇草,花色纯白,花蕊金黄透红,称之“红心白菊”。以花入茶,味甘甜,故又称“甘菊”。年移代革,当地信徒不断引种下山,在福田河周边广为种植。
   传说归传说,以福田河白菊为湖北菊之主产地说法来看,福田河白菊有悠久历史也不奇怪。有资料说,福白菊种植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可惜我一直没有查到这说法的来历,但翻开康熙九年的《麻城县志》(最早版麻城县志),在地道产品“物产·药草之属”中“甘菊”赫然在列,这或许是最早关于福白菊的记载。康熙九年是公元1670年,距今350年。能够成为一个地方的道地之物,没有百几十年的传承是不可能的。
   近代以来,习惯把杭菊、亳菊、滁菊、怀菊谓之“四大名菊“,实际上杭菊的历史只有三百多年,滁菊的历史也不长,两百多年,亳菊更短,百几十年。怀菊主产河南,假如与“南阳菊”有点关联的话,历史可能悠久一些。但怀菊主产地在河南北部,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南阳因地处汉水之北、伏牛山之南而得名,论地域更接近湖北,并且麻城旧时还隶属过汝南郡。福白菊与南阳菊说不定还真有点关联。
    历史上关于菊的典故多半跟“南阳”扯得上关系,如菊水,菊潭,说是南阳郦县,有一处甘谷,谷上有菊,水从菊流过,极甘美,谷中人饮此水,上寿一百二三十,一般也活到百来岁,只活到七八十的,算是夭折。典出东汉末年应劭的《风俗通义》,“南阳之寿”也是这样来的。
   麻城福白菊“朵大肥厚、花瓣玉白、花蕊深黄、汤液清澈、金黄带绿、气清香、味甘醇美”的特性,正可以与方书记载的“南阳菊”媲美。虽说四大名菊没有提到“福白菊”,实际上现如今,论产业规模,四大名菊中亳菊、滁菊、怀菊已经追不上福白菊,杭菊的品质也不一定比福白菊胜过多少。多年来,我一直以为福白菊是从杭菊引种驯化过来的,现在通过研读文献,原来福白菊有自己的渊源,并且我还问过研究福白菊的专家,专家也向我证实:福白菊主要作用成分绿原酸和总黄酮居同类产品之首。专家说,福白菊就是福白菊。
   在菊的世界,福白菊算是个中翘楚,岂可轻视哉?!
  
   四
   季秋到福田河看菊。看菊在其次,一群人混吃混喝混玩倒是真的。太平时代,闲心加上闲情,总还是能碰撞出火花的。
   过了长岭岗,菊的影子便浓密起来。一片连一片,如铺如盖。我记得杜诗用“丛菊”谓菊的聚集,当如铺如盖的菊花开在眼前的时候,“丛菊”显然限制了想象。啊对了,杜甫作《秋兴》八首时正寄居在夔州,夔州的深山大岭无论如何比不上沟坡纵横、阡陌相连的黄土岗、福田河。这地方正好是北纬30度,北纬30度有好多奇绝的事说不出所以然。
   到了看菊的目的地,在福田河河堤一侧,至于叫什么地方并不关心。一群人从龟壳车兴致勃勃下来,走在一垅垅菊花地中,搔首弄姿,摆着各样PS。现今的节会太多,节会太多容易造成审美疲劳。特别是对着福白菊这种单看并不起眼的花。但当一望无际的黄白与远处山脉、村落、云梢相连时,震撼还是免不了的。我想起北魏时期那首著名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当你置身在一片黄白黄白的世界中,思绪偶尔走神,想到另一个类似场景,是可堪原谅的。
   其实在我看来,这一蓬蓬黄中带白,白里透青的生灵是讨厌我们这些自以为是散漫轻侮的家伙的,当人如潮涌用喧嚣和嘈杂侵扰它们清修时,我仿佛看到它们鄙视而又无奈的目光。是可忍,孰不可忍,不可忍还是要忍。植物和人一样,处在低处时,要学会排解愤懑。

共 635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关于“菊”精彩论述的佳作。作者讲古论今,旁征博引。围绕“菊”之说,阐述了菊的演绎、菊的历史、菊的文化、菊的药性、菊的习俗、菊的典故等等。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菊的“百科全书”,通过这篇作品,我们可以全面而深刻地了解菊、认识菊。精彩的作品,推荐共赏。【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9-10-10 09:37:49
  好作品,有趣味性有知识性。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感谢支持晓荷社团,创作辛苦了,期待更多佳作。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