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项梅清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清韵】我的十家大院(散文)

编辑推荐 【清韵】我的十家大院(散文)


作者:王俊英 白丁,1.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39发表时间:2019-10-10 14:08:07
摘要:小时候的大家邻里情

我出生在岢岚县城西十家大院,院子坐落在居仁街和舟城路交叉路口,以前这里叫衙门前街。岢岚县志云:眀与清代,岢岚州衙在州城西北的居仁街路北。听老人们说,我们这个大院过去是财主岳虎根家的,土改时分给穷人。因为大东街还有个东十家大院,我们这就叫西十家大院,院西边是旧公安局,一墙之隔,东北面是旧高中,也就是现在的岢岚第三中学。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虽然过去了有半个多世纪,小时候有的记忆很䑃胧,但能记住的事情还是历历在目,清晰可见。
   我们的十家大院由四个院组成,外围有三个小院分别由三户人家居住,最里边有一个大院,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由东西南北房组成,北面房由姓高、姓孙、姓段三户人家居住,南面由姓韩、姓贾两户居住,东面有姓王、姓贾两户,西面有姓冯、姓李,姓友,姓王四户居住,连外边的院子住户已是十几户了,还不算有临时的租房户,所以叫十家大院那是绰绰有余。
   里院盖的方方正正,院子中间都有石头铺成的小路,下雨天也不会踩上泥土。北面的正房都是彩檐房,房顶上安着漂亮的兽头,房上的瓦都是筒状形的,窗户和门都是用光滑的木头精致加工成各种花形和动物形状。我常常对着这些好看的门窗发呆。沿台也分外高,一看就是高级别的人住过的。相比之下,东、西、南房就要逊色不少。我印象最深的是大院的大门洞,记事时就没有大门,有好看的屋顶,光滑的柱子顶上镶嵌着花形装饰,地面是用精致的长条石块铺成,时间久了,人们蹭的很光滑。这里是男孩子砸铜钱,女孩子抓小石子的好地方。大门外有两个竖着的长条石块,加工的很精细,石块中间有两个小洞,听人说那叫旗杆石,大一点的孩子经常上去坐在旗杆石上,我们上不去的就只能眼巴巴的羡慕了。
   我们家就住在里院的西房。从我记事时就有姐姐和妹妹,那时两个弟弟还未出生,连父母五囗人,住在一间房子里,还有一间堂屋是和另一家共用,一家半间,基本上只能放点杂物。院子里人家多,小孩子也多,和我同岁的就有四个,还有大几岁小几岁的,合起来够一个幼儿班了。一大群小孩成天躲猫猫、过家家玩的风声水起,不亦乐乎。
   可是好景不长,自从我的两个弟弟相继出生后,我们家的生活每况愈下。姐姐不久出嫁了,父亲因身体不好,农活干不了,只能去外地给别人当厨师。家里就我母亲和四个小孩。妈妈一边照顾我们姐弟四人吃喝拉撒,一边还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忙的昏头转向。这时院里的邻居们纷纷伸出援手,有的帮忙看小孩,有的帮助干家务活,对门的友蛮娘娘,正房的锄勾大娘,友林大叔,东房的白胖婶婶,还有……邻里们无私热心的帮助,让我们娘儿们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现在想起来,我都感动的热泪盈眶。
   父亲不在那年,家里吃水的责任就落在我身上,要到现在的岚漪河去挑水。那时我只有十二、三岁,刚开始是和妹妹抬水,两个老吵架,后来我就一个人挑。转眼到了冬天,河水结冰了,只有一个冰窟窿,冰层有一人深,大人们能拿着扁担挂一只桶一勾就提上一桶水,而我人小没力气提不上来,只好求别人帮忙。有时跟前没人,就一直冻着在冰滩上等,有一天把我都冻哭了。这件事让正房的锄勾大娘知道了,就埋怨我妈说:“你也真胆大,让那么大点闺女去担水,夏天还好,这大冬天滑天不溜的,说那不好听的,不怕掉进冰窟窿,从明儿起,让我家二丑子给你家担水哇。”我妈心疼的说:“我也担心了,可是没办法,让二丑子给我们担水实在不好意思,他也苦重了……,要不他甚时担水叫上闺女,去了帮着提上水就行了。”这样说定了,那一个冬天我都是和二丑哥相跟上担水,回来了二丑哥就又把他担的水也倒进我家水瓮里,那个情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二丑哥已去世多年,毎次想起他来我都想哭。
   那年月,普遍都穷,可我家的穷日子真让我刻骨铭心。有一年秋天家里断粮了。好容易盼到生产队分粮,我和我妈在打谷场从下午等到晚上也没有分上。因为我们家工分不多,还欠着口粮款,先打下的粮食给不欠工分的。我们娘儿俩回来又饿又累都哭了,锄勾大娘上厕所正路过我家门口,回来问了原因,二话没说就回她家端来一盆炒面,安慰我妈说:“别哭了,给孩儿们弄的吃吧,今天没分上,过两天再打下总给分呀!”我妈看了一下说:“你这炒面里搅黑豆的,我还你时只能还净玉茭面的了。”锄勾大娘生气的说“还甚了,你给二丑子做了一双鞋我们也甚也没说,邻家傍舍,就是个互相帮衬了。”大娘走后,我和弟妹们迫不及待的每人伴了一大碗炒面,那个香啊,那是我今生吃过最好吃的炒面。第二天,有林婶婶知道我们没有分上粮,就把她家分下的送过一部分来,让我妈先救急。我清楚的记得那是半袋黍子,在火炕上干了几天,就去磨了,连皮磨下做成软壳子,再烩上一锅山药瓜糊糊菜,那味道,比起现在的山珍海味,不知强多少倍。
   我母亲是院里的针线活巧手。那时候物资匮乏,人们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可是小孩子过年总要想办法给缝上一件新衣服,做上一双新鞋。这时我妈就大显身手了,给这家剪个鞋样子,给那家契合个鞋帮子,有的做好鞋了,帮子大,底子小缝不在一块了,我妈三下两下就搞定了,针脚又匀称又好看。母亲虽然不识字,但还会裁剪衣服。院里的婶子大娘经常拿上布料让她裁剪衣服,或者拿上旧衣服来改剪,我妈都会热情帮忙,有时候还直接给缝上了。这时对方会难为情了,我妈就会说,“你们众人帮衬我们家那么多,我也没个答谢上的,有缝的,尽管拿来。”现在想起我妈当时那很有成就感的样子,和院子里大家互相帮助,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场景,我心里还是暖暖的。
   大院的故事,大院里的苦乐年华,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虽然后来我们搬离了那个院,虽然现在的院子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的记忆还一直停留在半个世纪前。那院子的场景,院子里的人物,会经常出现在我眼前,宽敞的大院,光滑的大门洞,小时候的玩伴,可亲可敬的婶子大娘,叔叔大爷,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印记在我脑海里,让我心心念念,难以忘怀。以后的几十年我们搬了好几次家,越来越宽敝明亮,静静的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十家大院。它是我魂牵梦绕的眷恋。
   王俊英写于二O一九年九月
  

共 24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十几户人家的大院,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多憋屈、多局促啊!四、五十年前,这样的大院却很普遍。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这种大院应该已不陌生,并且,很多人人生中最美的时光――童年、少年在这儿度过,本文作者亦如此。在乡里乡亲,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今天,文章中的那年那事尤显珍贵,读来倍感亲切。文章语言质朴、娓娓道来,大院中的点点滴滴,如清泉般汩汩流淌,浸润读者心田。无论是上讲究的四合院建筑、装饰,还是它的各姓住户都给“我”留下了不灭印象。当然,记忆犹新的还是,大院中邻里间和睦、友善的相处。作者如数家珍般,叔叔、婶子、大娘、大爷的名字一一道来,既显亲切、真实,又增强了感染力。文章选取了三个至情至善的典型事件:挑水、分粮送粮、裁剪缝制衣服,传达出一种任何文字技巧都雕琢不来的人间真情,让人感动、让人捧卷落泪。正如作者所言:大院里的故事、大院里的苦乐年华,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期待老师奉上更精彩的作品,以飨 读者,感谢赐稿清韵。【编辑:春染新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染新绿        2019-10-10 14:12:29
  感谢老师赐稿清韵,祝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田间布衣        2019-10-10 18:07:50
  好文拜读了,感谢老师赐稿清韵,遥问安好
3 楼        文友:王俊英        2019-10-10 19:45:29
  谢谢春染新绿的精美编辑评语!
4 楼        文友:王俊英        2019-10-10 19:46:57
  谢谢项梅清韵栏目!非常谢谢!
5 楼        文友:王俊英        2019-10-10 19:48:53
  谢谢田间布衣老师!谢谢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