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那年那场雨(散文)

精品 【丹枫】那年那场雨(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3583.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84发表时间:2019-10-13 19:22:17

【丹枫】那年那场雨(散文) 天阴下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是天阴连续下雨,一直下了整整六十多天,就是一件很不正常的事。
   在我的印象中,就遇见过这么一场雨,至今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
   一九八三年的秋天,和往年任何一个秋天一样,人们在七八月份的艳阳高照下,顶烈日,战酷暑,锄禾苗,忙灌溉,用汗水换取甘甜,靠勤劳收获希望。谁也不会想到,想雨盼雨忙到九月,终于迎来了一场迟到的秋雨,却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起先,人们并没有感到它的灾难,而是怀着感激的心情走出家门,来到田间地头,对着油光发亮、长势旺盛的农作物,笑得像一朵朵盛开的秋菊。然而,这种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当吃饱喝足的农作物已不再需要雨水的时候,天公却像止不住的漏斗一样下个不停。人们的心情也随着雨水的增多渐渐阴沉,乃至挂在脸上的全是愁云密布。可是,越是这样,雨越是下个不停,直下到河水猛涨,水井溢满,山体滑坡,房塌屋漏,道路泥水成汤,土地积水成潭。
   这下,人们真地坐不住了。房屋倒塌暂且不说,屋顶漏雨暂放一边,单就这眼下的秋收秋种就成了一件大事。眼看将近十月,秋作物都已成熟,如果雨停不下来,怎么秋收?又怎么能按时秋播?人们焦急了,在焦急中呼天喊地,在焦急中坐立不安,在焦急中对着天空盼太阳。
   那时,我已经二十一岁了,正是在家种地的年龄,连绵无绝期的秋雨,让我和所有村民的心情一样,糟糕到快要发霉的地步。但谁也没有办法,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渺小得如一粒尘埃,只能适应,不能改变。
   在等待天空放晴的希望一次次破灭之后,适应,是一种唯一的选择,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人们商量着如何让成熟的庄稼收回来,腾空的地里播下种。往年,这个时候,人人拉着架子车,把成熟的玉米、高粱、大豆一趟趟地拉回,摊在场院,晒干脱粒;再把挖倒的秸秆捆成梱,抱出地头,直立簇好。然后,或套上牲口,或用拖拉机,犁好地,播下种,等待来年的丰收。可是,今年,别说架子车上不了路,进不了地,就是徒步走在路上,也是泥水没膝,步履艰难,更何况我们居住的地方,处于渭河滩边,地势低,水位浅,稍一下雨,就积水成潭,即使一遍遍挖渠引水,地里也是松软如泥,脚踩上面,一步一个深坑,一脚一个水窝,很难顺利地秋收和秋播。
   但成熟的庄稼不能不收,该播的种子不能不播,节气不等人,吃饭靠老天。怎么办?只有肩扛人背,先把成熟的庄稼收回来。
   像是一道无声的命令,或是一种自觉的行动。人们纷纷收拾好背篓和䦆锄,在阴雨略微停止的间隙,来到地里,或掰玉米,或收大豆,或剁掉高粱头,然后再一趟趟往回背。淋雨后的玉米棒、高粱头和大豆秧异常沉重,人们只能量力而行。
   那时候,地里、路上到处是忙碌的人群,不管男女老少,一个个赤脚上阵,艰难地行走在泥泞的道路上。没有地方晾晒,只能背回家,倒在屋檐下,晾在房间里。有的家庭竟然腾出一间烧热的土炕,揭去苇席,把湿湿的玉米或高粱晾在上面,保证一季的收成不被发霉。
   那时候,家家房间屋里,只要有空闲的地方都堆满了收成,人们像呵护宝贝孩子一样,天天看着它们,夜夜守护着它们,哪怕有一点点的发烧,都会及时地翻腾晾晒,即便没有阳光,也要通风通气。
   与此同时,人们还要把剩下的秸秆挖倒,一梱梱地抱到地头。湿漉漉的秸秆,就像一梱梱沉重的铁条,每抱一梱,累得人直喘粗气。但为了赶节气播种,只好咬着牙,冒着雨,强忍着,坚持着,一身汗一身泥地把地腾空,等待播种。
   播种,在这个牲口和拖拉机都无法进地的阴雨天气,怎么播种,却成了这些庄稼汉们抓耳挠腮的一道难题,人们交流着,思索着,讨论着破解难题的办法。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人往往在逆境和困难面前绝处逢生。就在大家走投无路的时候,不知谁,或者是政府部门的主意,既然不能犁地播种,那就用耙子刨种。很快,一种相间四公分宽、且有两个爪子的铁耙子应运而生,大小村庄的铁匠铺日夜忙碌,精锻细敲。一时间,铁耙子铺天盖地的进入家庭,人人一把,成为当时最得力的播种工具。
   起先人们并不放心这种办法,总觉得不大靠谱。这可是关系到人们的吃饭大事,这要种下去出不来怎么办?再说了,祖祖辈辈种庄稼,哪有这样播种的?可事到如今,又能怎么办呢?只好赌一把了,总比什么都不种好吧!再加上政府部门的宣传和肯定,人们只能全民皆兵地大干起来。
   先挖出一条条水渠,排出地里的积水,保证土地不被水泡,再将需要播种的麦种均匀地撒在地里,每人拿一把铁耙,倒退着从地头开始耙刨,将表面的土层刨软,把所有的麦粒盖住,就算是把种子播进了地里。由于收割后的土地没有经过犁铧深翻,表面垄沟凸显,秸根裸露,耙刨起来非常吃力,再加上人工耙刨终究没有机器快,所以,一亩地下来,一家人得用大半天时间。好在当时土地分给各家各户没有几年,劳动者的积极性异常高涨,几乎是人人出动,个个帮忙,就连小学中学也放了假,全力支援秋播会战。一家四五口人,一字排开,齐刷刷地向后耙刨;一个村三四百号人,一起涌进地里,黑压压一片,有说有笑,有前有后,好一幅特殊环境下的乡村秋播图。
   那一年的雨,持续下了整整六十多天。
   那一年的秋播,是在人海战的艰难耙刨中一点点完成,没有耽搁一天,也没有少种一亩。
   那一年的麦子,本想着不会有好长势,没想到苗出的格外齐整,长势格外旺盛,收成格外喜人。
   而我自始自终地参与其中,见证着所发生的点点滴滴。
   所以我常常想,土地,对于农村,对于世世代代的农民来说,就是命根子,就是希望和未来。当灾难降临的时候,当土地被剥夺的时候,当生命受到危及的时候,我们的农民兄弟,我们的父老乡亲,所迸发出来的聪明才智,所显示出来的勤劳勇敢,所磨练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是任何一种力量都无法阻止的。
   正如现代著名诗人艾青曾在他的《我爱这土地》中写的那样:“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是的,这是他的心声,但也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对土地的共同心声!
   我们都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那年的那场雨,让我对农村,对农民,对土地,有了更深切的认识,更深沉的爱。
  
   二0一九年十月十日

共 24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为我们讲述的那年那场雨,是一九八三年的秋天,老天就像漏了一般,整整下了六十多天雨!正是到了秋收秋播的关键时刻,将广大农民愁死啦!但愁没有用,老天爷照下雨不停歇。农民要与天争粮!人们纷纷收拾好背篓和䦆锄,在阴雨略微停止的间隙,来到地里,或掰玉米,或收大豆,或剁掉高粱头,然后再一趟趟往回背。没有地方晾晒,只能背回家,倒在屋檐下,晾在房间里。有的家庭竟然腾出一间烧热的土炕,揭去苇席,把湿湿的玉米或高粱晾在上面,保证一季的收成不被发霉。 播种,在这个牲口和拖拉机都无法进地的阴雨天气,怎么播种?大家集思广益,既然不能犁地播种,那就用耙子刨种。很快,一种相间四公分宽、且有两个爪子的铁耙子应运而生,大小村庄的铁匠铺日夜忙碌,精锻细敲。一时间,铁耙子铺天盖地的进入家庭,人人一把,成为当时最得力的播种工具。那一年的麦子,本想着不会有好长势,没想到苗出的格外齐整,长势格外旺盛,收成格外喜人。回头往事,不得不敬佩那时候的父老乡亲所迸发出来的聪明才智,所显示出来的勤劳勇敢,所磨练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是任何一种力量都无法阻止的。全篇文字精炼,叙事生动,那年那场雨尽管过去三十多年了,回想起来仍然是那样惊心动魄,人与天斗,斗则能胜!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1019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9-10-13 19:23:27
  全篇文字精炼,叙事生动,那年那场雨尽管过去三十多年了,回想起来仍然是那样惊心动魄,人与天斗,斗则能胜!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9-10-19 23:17:37
  恭喜老师又获精品一枚,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回复2 楼        文友:安子川        2019-10-21 22:41:53
  谢谢老师推荐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