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品味粽香的味道 , 走进诗歌的原乡(散文)

精品 【星月】品味粽香的味道 , 走进诗歌的原乡(散文) ————屈原祠游记


作者:王国平 童生,862.0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198发表时间:2019-10-16 22:36:08
摘要:有一个节日在中国人生活风俗习惯中已延续了二千多年,如今又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这个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多少年来,端午节在中国人心中就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各家各户就会飘出粽子浓浓的米香;河流湖泊中,也会传来赛龙舟的号子。这个节日承载着太多悲壮的故事,传承着太多的古朴民风,那不能遗忘的精神挺起了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这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一种警醒,一种怀念,一种节日的喜庆!

有一个节日在中国人生活风俗习惯中已延续了二千多年,如今又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这个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多少年来,端午节在中国人心中就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各家各户就会飘出粽子浓浓的米香;河流湖泊中,也会传来赛龙舟的号子。这个节日承载着太多悲壮的故事,传承着太多的古朴民风,那不能遗忘的精神挺起了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这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一种警醒,一种怀念,一种节日的喜庆!
   今年国庆节期间,开始了自驾游。我怀着敬畏之心,经过长途跋涉,穿越群山峻岭,来到了我多年一直期盼的地方——屈原故里秭归,为的是去体味一下粽香背后更本真的味道,为的是走进风骚诗歌的原乡。虽然那天阴雨绵绵,道路难行,却丝毫没有影响我的激情。
   刚进入秭归县城,远远就望见一面山坡上,雕刻着“屈原故里”四个刚劲有力的鲜红大字,心中肃然起敬,也有些激动。山坡旁边就是屈原祠,我停好车后,就随着熙熙攘攘的游人走进祠内。这里依山面江,在深秋时节,满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绿叶隐藏着红果,整个祠宇也被掩映其中,显得古朴清幽,壮观典雅。心中瞬间有了一种近乡情怯的感觉,这可能是因从小到大过了那么多端午节,今日却是第一次离屈原这么近的缘故吧。
   走进祠内不远,一座气势恢宏的的山门映入眼帘,土红色的立柱、白色的墙面、绿色的琉璃瓦,歇山重檐,显得高洁、庄肃。山门上有一快牌匾“屈原祠”三个苍遒的大字镶嵌在牌楼上方,为郭沫若先生手书。襄阳王树人所书的“孤忠”、“流芳”分嵌左右额枋;大门门储匾额上闪烁着“光争日月”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这里其他建筑都具有浓厚的楚地文化特色,风格独特,统一为马头墙,粉墙黛瓦,滚龙山脊,层层叠叠,如诗如画。
   我跨过山门,登入“天地同寿”大殿。这里介绍了屈原祠的由来,展示了历代迁建的情况。屈原祠修建于唐代,原址在归州(秭归老城)城东五里的“屈原沱”,后因葛洲坝、三峡大坝建设,先后两次搬迁,现迁移到目前凤凰山上。面前就是三峡大坝,它象一条巨龙横锁长江,形成了魅力万千的高峡平湖的景观,使屈原祠更显得气势磅礴。
   旁边有两个偏殿,分别是“光同日月”殿和“万世敬仰”殿。“光同日月”殿廊内石碑上雕刻着屈原的名篇。我不由去触摸那青色的碑面,品味着那些彪炳千秋的诗句,感到字字千钧,散发出千古东方诗魂的气息,将屈原的气度和诗情带入我的心中。我轻轻吟咏着《九歌》郎朗上口的佳句,体悟《九章》里的哀伤,感受着《离骚》的悲壮,诗句凸显出这位伟人人格的完美、才华的光耀,让我陶醉其中,这给我带来不仅是文学的优美,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涌现。
   离开“光同日月”殿,来到“万世敬仰”殿。我通过这里所展示历代版本的楚辞以及后世人们为纪念屈原的作品,了解了屈原辉煌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屈原不仅是一位远旧卓识的政治家,还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当屈原那充满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庭的厚墙时,他又在思想文化的墙壁上,实现了凿空,开创了一种新诗体,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湘夫人》、《九章》、《国殇》等不朽诗篇,声贯古今,名扬中外。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特别是《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他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令后世敬仰。
   再登上十多台阶,就到了“中华诗祖”殿,大殿中央平台上矗立着一座三米多高的屈原青铜像,只见头颅微低,眉宇紧锁,体稍前倾,迈动右脚,提起左手,身上的长袍随风而动,体现了他的铮铮钢骨。雕像两边的墙壁上,绘画着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江水波澜中,屈原自云间归来,乡人在水中赛龙舟,抛粽子,踏歌起舞。以及太阳神,湘夫人、山鬼、云中君等故事。我在铜像前深深地鞠了三次躬,以表对这位伟人的诚敬,也站立了很久。
   走出屈原祠,来到旁边山上的屈原墓,只见墓上青狮白象,鱼吻翘昆,墓前三排六柱八字开扇,外石柱镌有“汨水怀沙千古遗恨,归山枕抽万世流芳”的楹联。四根内柱上也刻写着“崔嵬丰碑矗在地,凛然浩气贯长虹”,“千古忠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忧”两幅楹联,形象概括了屈原悲壮的一生。
   屈原投汨罗江怎么有墓呢?我带着疑问,请教了当地人。他们讲,相传屈原自沉汨罗江后,有一条金色神鱼将其尸体吞下,游至屈原故里附近的香溪河口,再吐了出来。屈原之姊便将其弟尸体安葬于屈原沱,并一生定居于此,秭(姊)归之名由此而来。
   在这里还听到许多有关屈原的故事,这里耕牛不穿绳,却能听从指挥。相传屈原从楚都回家,快到家门口时,侍从挑书简的绳子断了,一老农当即把牛鼻绳解下来给他用上,从此以后,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绳了。
   秭归还有一种鸟叫秭归鸟即子规鸟,传说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灵所化。屈原有一个妹妹叫屈幺姑,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回家乡后,屈原的妹妹天天登上家乡的山顶呼喊:“我哥回——!我哥回—!”。屈原的妹妹死后变成一只鸟儿,鸟儿的叫喊声仍是“我哥回—!”人们于是把这种鸟儿叫秭归鸟,以纪念屈原和屈幺姑的兄妹情深。这些故事寄托了人们对屈原深深的怀念之情,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当楚国百姓得知屈原投江后,异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有些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些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还有一位老巫医则拿来一坛雄黄酒也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棕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了棕子。几千年来,每逢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也就形成了一个节日端午节。
   我走出屈原祠,站在长江边,望着千百年来,一直与屈原相伴的长江,回顾屈原走过的历史。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在任职期间,志洁行廉,同情百姓,为民谋利,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作殊死斗争。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不苟且偷安、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
   他后来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仍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为念,亦不忘忧国忧民。在“楚材晋用”的时代,明知面临着许多危险,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当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时,屈原心如刀割,却无能为力,报国无门,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了汨罗江,实现了以死明志,以死警世,以死不辱国家的心愿,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乐章,这种爱国情怀,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屈原离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他那感人的诗辞和忧国爱民之魂,已积淀成一个民族的信仰、伦理、情感与传统,震撼了一个民族探索真理的心灵。他那爱国情操、高风亮节的人格、不朽的诗篇,如三峡的高山,如幽谷的兰草,如明月的清亮,如夔门的惊涛骇浪,日月同辉,光照千秋,永远是人们心中的一块丰碑。
   近些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社会上出现了“数典忘祖,言必希腊”的文化倾向。传统文化的失落和湮没使一些人失去了民族文化的自信,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
   民族文化永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失去文化自信,历史一定由他人书写,这个民族也就会消亡。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史之所以历经曲折没有中断,生生不息,就是因为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所有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崇拜和自信。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一直由我们自己书写自己解读。当今,不管西方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如何进行冲击,对我们的历史如何进行否定,我们都要坚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许多古文明的消亡告诉我们,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族谱被别人修改,也不能让自己的民族史被西方任意解读,中国人是炎黄的子孙,而不是上帝的子民。
   这次节日之行,在陶醉于山水之乐中,也让我的思想受到了一次洗礼,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也有诗意和美景,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是人类共同的命题。一个国家、民族要实现复兴,即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发扬古代先贤的精神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确立文化自信,使我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屈原祠美得是让母亲河长江也在这里驻足陪伴的地方,一个不得不来的向往之地。

共 34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到屈原故里,品的不仅是粽香,更主要的是接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驻足在屈原祠,追寻两千多年的历史遗风,仿佛在和一代忠烈默默对话,一个不屈而高贵的灵魂,永远是中华民族心中的丰碑。他不朽的诗篇,他精神风骨,光照千古,万世敬仰。 三千年烟云已过,汨罗江水依旧滔滔,秭归人民一代代传颂着屈原那些悲烈的爱国故事,也许只有走进秭归的人,才能真正领会粽子的真味道,感知端午节的伟大意义所在。作者踏着伟人的足迹,回顾屈原走过的历史,轻吟《九歌》,体悟《九章》里的哀伤,感受着《离骚》的悲壮,心潮难平。在国人盲目崇拜西洋节日文化的今天,不应该忽视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的浩然正气精神,让中国传统的节日发挥它真正的意义。本篇游记写了在屈原故里的所见、所闻、所想,是历史的回响,也是对今人的寄托。好文,推荐佳作共赏。【编辑:柏丫】【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1018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柏丫        2019-10-16 22:40:03
  问好作者,感谢对星月的支持。
2 楼        文友:柏丫        2019-10-16 22:43:57
  虽然是游记,却寻古问今,真情饱满,有纵深感。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