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甪直小记(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甪直小记(散文)


作者:不舞之鹤 白丁,9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48发表时间:2019-10-22 10:29:31
摘要:甪直人太精明了,他们的水乡风貌不比周庄、同里,他们的园林不比木渎,但他们却另辟蹊径,还原了“历史文化”景观,令人回味无穷。

一行人下车穿过游客中心透过雨帘,缓缓流动的河道里摇荡着一条条篷船,鸢尾簇拥着翠绿,荷田拥抱着青碧,菡萏涂抹着粉红。
   走过漫长的游廊,拾阶来到甪直桥上,这是一座两边都设有游廊的大桥,游廊正中为歇山式屋顶,重檐翘角,枋间悬一金色篆书“甪直桥”红匾,两端为卷棚式单檐,黛瓦紫柱,紫色挂落,端庄得体。
   过得甪直桥即为甪直广场,在设有石栏和望柱的台基上又叠加了数米高的基座,镌刻着魏碑“甪端”字样,其上坐一只麒麟模样的神兽,传说它能日行一万八千里,在民间一直寄寓着人们祈盼“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
  
   沈宅
   顺着西汇下塘街过香花桥向右转入西汇上塘街东行数米便见一座宅院,前有青砖黛瓦照壁,上镌“漪韵”两字,这里即是沈柏寒的私邸。
   跨入门堂,绕过书有“沈宅”字样屏风的前厅,天井地面为花岗岩块石铺就,沿墙排放些花花草草,对面阶上的书房屏门隔扇紧闭,不对游客开放。向左再进一道石库门,穿过过道是一个天井,西厢房闭门,东面墙脚的花坛上,栽植了南天竹、射干之类。我们径直登堂入室,原来是个展厅,铺展沈柏寒的家世及其生平业绩,再过一个摆设瓜子黄杨盆景的天井便是沈宅的中堂“樂善堂”。
   “樂善堂”宽敞明亮,中堂悬挂着雄劲的苍松水墨,两边的隶书对联“龢气祥光清聲美行”,“尊德楽养合澤戴仁”,豪气古朴;字画下的供几上一头是盘口棒槌瓷花瓶,一头是在紫檀镂空圆盘上嵌花纹大理石的摆玩。
   又过了一个天井就进入后宅了,上楼从过道这头踱到那头,两端都有楼梯。这个带厢房的楼厅,被木板分成一格一格七小间。
   这里为什么只是称“宅”而不作为“园”,原来它仅仅是住宅而没有园林。原先听说沈宅的建筑布局有亦仕亦商、前店后宅、左坊右铺的特色,是洋务运动后我国民族工商业在沿海古镇崛起的缩影云云。
  
   保圣寺
   出了沈宅回走几步就是香花桥头的香花弄,弄巷南北走向,正对着保圣寺。
   不知道为什么保圣寺只是个垂花门,匾额隶书“保聖寺”,红地描金,门口蹲守的花岗岩石狮看来有些年份。
   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别看貌不惊人,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院落不小,左右两侧是带有游廊的歇山顶单檐建筑,左首“聽雨轩”门窗紧闭,右首“茗書堂”门户开放,室内数张现代大方桌一字排开,堂前一几,摆一灵璧石盆景。东侧有一“幡杆夹石”,也称旗杆石。顶部刻复莲纹,上下设穿孔,作固定旗杆用。相传旧时夹石间竖10余米的幡杆,悬挂旌旗灯笼,迎风招展,彻夜通明。
   院里柏树葱茏、翠竹婆娑,卵石曲径两旁更有百年枸杞攀抱着太湖石假山。
   院子的北面就是“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式屋顶,螭吻海口吞脊,尾巴高跷,垂脊上有仙人持刀端立,戗角起翘采用立脚飞檐式,脊端设置仙桃。
   出了天王殿,往前十几步是一个有黄围墙小瓦顶的内院,圈门的匾额上写着“保聖寺古物館”。
   穿过铁栅门,右侧木栅栏里的台基上驮着一口大铁钟。钟顶提梁为双首四爪龙式,钟口外撇呈多瓣莲花状,曲线委婉,钟身铸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祥语。据考,此钟为明末清初重铸,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庭院的西侧有一个木栅栏,内立唐幢宋础的青石经幢,全称“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据考建于唐大中八年(854年),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重立。
   经幢为青石质,幢体基本完整。经幢下为云水纹的覆盆形石础,其上为束腰式须弥座,刻莲瓣级,束腰八面,镌壶门,佛像端坐在壶门内,面型丰满,神态自若。幢身八边柱形,刻《尊胜陀罗尼经》。经幢共为七层,各层石柱上面都有盘盖,盘盖大于柱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起着遮雨和装饰作用。
   再向院落的正北,就是声名远扬的“保圣寺古物馆”了。中西合璧,歇山顶、筒瓦;正脊和门脊两端,均置吞脊的螭吻,垂脊上各置三枚仙桃;门柱、枋额、门框、四个圆形门簪,许是水泥仿造,没有抱鼓石;檐枋镌刻“保聖寺古物館”,门额篆刻“九羅漢勝蹟”,均系红地描金。
  
   陆龟蒙墓
   古物馆朝西的过道旁边有一棵百年紫藤,虬枝交缠攀援,藤蔓弯曲回绕。过了紫藤花架,走出古物馆角门是一个长长的游廊,墙壁上玻璃框罩着许多碑刻,字体不一,风格各异。
   陆龟蒙的“斗鸭池”上有一个带有游廊的卷棚顶亭阁,东西两头山花是芙蓉鸳鸯抑或鸭戏菡萏,粉白色山墙的花窗,南北两面是屏门隔扇,庄重美观。“斗鸭池”的北沿有一个栅栏,围着两个武康岩雕凿的斗鸭槽,裂痕苔斑布满其上。
   继续朝北紧对着斗鸭池,也不过一二十米远的围墙边即是陆龟蒙衣冠冢,坐北朝南,正面立有描金隶书“唐賢甫里先生之墓”大理石方碑,稍后偏西又有一块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立碑,题为“唐贤甫里先生鲁望公之墓”,近旁还置香火烛台之类。坟冢甬道两侧,东边是翠柏,西边是幽竹,在古老银杏树下整个墓园显得庄严肃穆。
   回头再绕到“斗鸭池”西侧有两株银杏,其中一棵不但越发伟岸,而且腹中寄生榆树,犹似“怀中抱子”,实属罕见,
   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命之顽强,怪不得叶圣陶先生在《高高的银杏树》中说它“形象高大,意志坚强,气魄宏伟。”
  
   叶圣陶旧所
   顺着绿荫覆盖的鹅卵石曲径到了西北角所谓“生生农场”的园地。叶先生曾在这里开辟基地,带动学生种瓜种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分享劳动欢乐。
   上了台阶与甫里先生墓遥遥相对,是叶圣陶先生的墓地,位于园子西南侧围墙旁边,坐西朝东,墓碑上“葉聖陶先生墓”是赵朴初手迹,碑前的棺椁安放于繁花丛中,花岗岩广场的望柱和台墀上雕刻桃花、李花、万年青,象征先生桃李满天下。
   距此数十米远有一个六角攒尖小亭,圈梁上有简洁的挂落,基座上有美人靠,因先生有《未厌集》留世,亭名便曰“未厭亭”,取先生勤勉终生、不断求索、永不自满之意。
   沿着甬道过得“未厭亭”,向东数十米折身向北有一道高门楼的随墙门,门额上是赵朴初题写的“葉聖陶纪念館”,这里曾经是叶先生执教和生活过的地方。
   进了院子,在纪念馆山墙上挂满了形形色色的“教育基地”金属牌,最前面的是玻璃框罩着的“苏州市廉政教育基地”。
   转身往右,穿过游廊门洞,庭前是李瑞环书写的“葉聖陶纪念館”行楷匾额。
   纪念馆很敞亮,正厅的台基上是叶先生半身塑像,周围摆放着花草,上悬赵朴初的题匾“一代師表”,左右展厅是叶先生家世、生平及其在甪直从教等业绩的图文。
   出了西侧角门,沿游廊与正厅相连,是一长溜六七间展室,既有叶先生为我国近现代文化事业献身的图文、证书、图书又有叶先生的生前用具,文房、围巾、手套、衣帽、餐具、茶杯,无不简朴至极。
   回头顺着游廊过了一个小院,向北一转就是鸳鸯厅,一个卷棚式建筑,内分南北两厅,架构奇特,南厅梁、柱、椽均为方木,而北厅全为圆木,故曰“鸳鸯厅”。穿过过道就是当年教师的宿舍和办公室,校长吴宾若以及叶圣陶、王伯祥等均在这里居住和办公。右侧现在改为教室,简陋朴拙,排放的桌椅,当然已经不是当年的旧物,但这丝毫不会有损其教育意义。
   出了鸳鸯厅南侧小门沿鹅卵石路向东即是大院正中的“四面厅”,卷棚式翘角屋顶,没有山花,游廊四角砌墙,并开对景窗洞,内里山墙,对设花窗四扇,被玻璃遮拦着。这里曾经是“五高”的博览室,现在正面墙上挂着一幅“劲松”中堂,附有隶书对联:“松柏本有性,园林无俗情”。
   院落中的几幢建筑都是经过整修后的校舍,只有四面厅东面的那幢黑瓦白墙的两层楼房,是叶圣陶执教过的“五高”旧址,上下各4间,是原来五高的“女子部楼”,《稻草人》中的一些童话故事,就是他在这里讲给学生们听的。
  
   万盛米行
   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到了甪直,“万盛米行”则是非到不可的选择,那是叶圣陶先生《多收了三五斗》的原型。
   这里原叫“万成恒米行”,位于甪直镇南市河的西岸,从南塘港北行进南大桥,或从镇域西侧的田肚江东行过衙门浜桥,就来到米行的河埠头。
   改建后的“万盛米行”屋檐下悬挂着“万盛米行”的金字招牌,前面是做买卖的店铺,那个账房先生蜡像,头戴玄色瓜皮小帽,身着蓝布长衫,面前的柜台上摆放一把算盘,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后面是大米加工的工场和储存粮食的廒仓,前后为石槔大院间隔,有抄手游廊合抱,左有碓、磨等等各种加工粮食的用具,右边是有关《多收了三五斗》的许多图片。
   看着这些图片,茅盾先生的《春蚕》中的情景倏地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弯着身子拉纤的绍兴人,老通宝焦黄的皱脸,两岸的桑地,洋火、洋油、洋布、洋肥皂……
  
   江南文化园
   文化园位于甪直东侧的眠牛泾浜。大门是四柱三间的筒瓦牌楼,脊端各有吞脊螭吻,额枋上书“江南文化园”,柱上有联“探微万象無愧三吴寳地”、“媲美千家不虚一代名園”。
   文化园内分公共绿地区、园林景观区、休闲水街区、土特产展示区、文化展示区、文艺表演区等六大区域。
   一路匆匆,到了“中心园林区”,这里的假山、叠石、小桥、亭榭,俨然仙境。
   拐弯抹角过假山区,向东上了大桥——甪端桥,一个冲天式四柱三间石坊赫然矗立桥前。额枋“三吴大观”几个描金大字不知出自何人之手,边柱有联:千载水乡龙气象,一家风土凤仪观,中柱有联:风光放眼量塔与碧城分秀色,翰墨抒怀抡自来淞泽仰高贤。
   牌坊前面是个广场,对面是一座古朴典雅的水岸玉宇,这就是所谓“古戏台”了。
   古戏台南、北、东三面皆都为厅,唯西面作为戏台,坐西朝东,歇山顶上下两层。来不及多看,我一溜烟来到古戏台背后,好一个洞天福地,一片灵虚净土。
   和风徐徐,河道蜿蜒,水榭亭台,长桥拱卧,醉柳摇岸……这里是喧哗之后难得的安静之地。
   甪直人太精明了,他们的水乡风貌不比周庄、同里,他们的园林不比木渎,但他们却另辟蹊径,还原了“历史文化”景观,令人回味无穷。

共 39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游记散文采用移步换景法,以行踪为线索描写了一次甪直之行。文章开篇用简笔勾画出一幅粉壁黛瓦、篷船摇荡、曲河长廊的水乡烟雨图,引人入胜。然后分层以细致地笔触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了沈宅、保圣寺、陆龟蒙墓、叶圣陶旧所、万盛米行、江南文化园等景点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历史与文化并举,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生动地描写如一幅幅并列的画把甪直的亮点呈现给读者,文字中有作者对甪直人的赞美,还有一份作者爱国情怀,读者在欣赏风景中有回味有思索,推荐赏析!【编辑:红叶摇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9-10-22 10:35:26
  作者行文自如,思路开阔,层次清晰,有历史有感悟,引人在赏心中思索。作为一名教师,作者时刻不忘记学生的培育。走进叶圣陶旧所,作者想到的是培养学生劳动观。
2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9-10-22 10:35:46
  问好老师,祝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1
回复2 楼        文友:不舞之鹤        2019-10-24 07:24:10
  多谢红叶摇秋风编辑!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