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同学情(散文)

精品 【心灵】同学情(散文)


作者:黄皮人 秀才,1108.3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52发表时间:2019-10-23 11:05:05
摘要:每次由京回汉,总处在极度的亢奋中,亲情固然是一方面,然,同学情却让我感慨不已!

每次由京回汉,总处在极度的亢奋中,亲情固然是一方面,然,同学情却让我感慨不已!同学情是什么?是那种诚挚的、绵长的,一头系着过去、一头通向未来的情感纽带。
   我从小学读到大学,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2年、大学4年。偏偏时间最短的高中2年印象特别深刻,而且至今与高中同学的往来最为频繁,关系最为密切。回忆我的成长过程,倒也合情合理:小学傻傻的,初中朦胧的,高中感性的,大学理智的。我特别珍惜高中阶段,那时心灵是纯洁的、情感是丰富的、世界是美好的。
   1971年初中毕业,一部分同学面临上山下乡,一部分同学分配做“八大员(餐饮服务员、商店营业员、市场售货员、公汽售票员等)”,还有一部分继续上高中。于是,那一批全校10个班的人员被分流,最后形成了4个高中班,最末一个班为高中4班,我名列其中。
   那是一个特殊时期,教学秩序比较混乱,“学而优则仕”与“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正在博弈,人们对读书的态度也很漠然。因而,相对而言,留下来继续上学的同学是表现较好一点的。前面3个班似乎是“优中选优”,剩下的1个班无疑是被“选下来的”。
   我们学校的全名为“武汉市44中学”,位于汉正街东头以北的新安街,前后有两个操场。学校斜对过有一幢两层楼房,一面紧贴民居,三面皆为马路,教室宛如建在大街上,老师讲课的声音往往不如街头说话的声音大。就这教学条件还有一个美好的名称:南泥湾中学。望名断义,条件虽然艰苦,但要办成红色的教育基地。我们那个年代,穷惯了,没有人在乎这些,因为心灵始终是充实的。
   我们的班主任,年长我10来岁,是这个学校的第一批学员和毕业生,因而,是我们的学友。他中等个,椭圆脸,眼睛不大,总是一幅笑脸。他为人随和,大度,与世无争,我在内心称他为“阿弥陀佛”。也可能正是因为他这副“阿弥陀佛”的神态,使得我班从开始就是“发育不良”。
   我们班的班长,瘦高个,瘦长脸,高鼻梁,凹眼窝,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熟悉他的同学并不看好他,因为他特罗嗦,一张婆婆嘴,一点小事他要说上好一阵子,直到你心悦诚服投降为止。比如说上课讲话,不按时间交作业等,车轱辘话讲了无数遍,耳鼓都磨出了茧子,直到这些现象没有了,他才不讲了。
   我们班的团支书,圆形脸,薄嘴唇,一脸帅气,却偏偏不爱说话,有时一天难得听他说一句话。话虽然少,但往往能够说到点子上,用那种幽默的口吻,说得你哑口无言。这真是一个奇葩的搭配,班长是“话痨”,团支书是“哑巴”,似乎两人的话由一个人来说。
   全班54人,除这两个“团政一把手”外,还建立了一个班委会,成员有政治、学习、体育、文娱和生活委员。几个委员虽性格迥异,却配合默契,政治委员性情活泼喜欢卖萌;学习委员外柔内刚一丝不苟;体育委员谨言慢语足智多谋;文娱委员纯朴率真热心快肠;生活委员内敛憨厚埋头苦干。下辖4个小组,每组1名组长,这是行政编制。此外,还有学术组织,分别为数学科代表,语文科代表,化学、物理等科代表。
   正因为我们这个班在别人眼里“差人一等”,因而,自成立开始,所有的同学都憋着一股劲,拧成一股绳,自强不息。于是,在不长的时间内,逐渐显现出我班的“不一样”来,让校领导和老师们刮目相看。
   那个阶段,衡量学生的优劣不是看学习成绩,而是政治态度,培养“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是教学方向。于是,班里有团组织,民兵、红卫兵组织,只有思想先进、积极向上的同学才能加入这些光荣的组织。这些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匡扶正义、打击黑恶势力、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比如赫赫有名的民兵连长就在我们班,他带领一帮民兵几乎24小时吃住在学校,学校还专门为其安排了办公室和宿舍。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教学任务,去工厂学工,农村学农,部队学军,我们总是冲在前列。甚至,我班还参与了一项巨大的工程--人防劳动。就是在学校的操场上挖掘防空洞,以抗击“美苏”两霸的侵略。由于我班同学们干活不惜力,战斗力强,学校将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班,这也是对我班的最大信任。武汉素有千湖之市的称谓,无论在何处挖地三尺,便能够见到地下水,于是,我们几乎是在水坑里和淤泥里工作。每天上学一身干净的衣服,放学回家便是泥人,累得筋疲力尽。如此艰苦的工作不仅锤炼了我们的筋骨,铸造了一颗红心,而且也使我们这个班集体出现了空前团结的局面。
   在花山农场劳动,我班首当其冲,全员参加。那是盛夏时节,烈焰如火,我们与贫下中农一道下田耕种,抢收金谷。继承当年老八路的光荣传统,每天为农家挑水,扫地,整理院子和农田。并帮助当地生产队建立了“忆苦思甜”展览馆,图文并茂,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新中国的光明。与此同时,还自编自印了“展翅”报,记述了我们的学农生活,虽然稚嫩,但足已镌刻了青春年华,有的同学至今仍然珍藏于箱底。
   在那么艰苦的劳动环境里,我们还坚持每天早晨晨练,在田野里跑步,在稻场上做操;每天晚上在月光下开会,在油灯旁学习。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信念!是一个班集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和信念。
   学校组织女子篮球赛,我班绝对问鼎前茅;我校常常与外校举行女子篮球队比赛,我班全体同学参与助威呐喊。因为,校女子篮球队中,3个核心主力及队长均是我班同学。那个年代,女子篮球队员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偶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女排。那修长的身材,敏捷的动作,优美的投篮,化成了一道道绚丽的彩虹。
   学校组织文艺汇演,这是关系到每个班级荣誉的大事,都进行了充分准备和精心排练。汇演那天,别人都是样板戏和时兴的舞蹈,而我班则独辟蹊径,自己创作了一个歌舞,名为《聋哑人上大学》。歌颂了一个聋哑人在毛泽东时代,被送入大学学习,并取得优异成绩。演出那日,我班几乎人人都派上了用场,有表演的,合唱的,演奏的,跑龙套的。节目一结束,几乎震惊了整个学校。
   一帮一,一队红,是那段时期极具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是先进帮后进,结成帮扶对象;有的是见同学有缺点,临时结成互帮对子。那时,大家都坦诚相见,透明如水,没有一点私心杂念。在教室里,在田间边,在月光下,在风雨中,都能看到促膝谈心的身影。同学与同学间没有隔阂,心底是纯洁的、美好的,话语是温馨的,与人为善的。
   高中毕业,大家依依惜别,难分难舍。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立即施行,即但凡有人下乡,全班在汉其余同学前往其家中集体欢送。那场景实在感人,仿佛骨肉分离,仿佛今生惜别,有笑着流泪的,也有强作笑颜的。那里时兴送笔记本,在扉页上写离别赠言,一字字,一句句,充满了真情、亲情和温情!在此期间,我们的班主任,每次必到,每人必送,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许多同学,也包括我本人,就是在如此热烈地、充满温情地欢送中踏入人生的第一次远行的。自然,到了异乡,邮寄出的第一批信中,必定有老师和同学的名字。信里没有伤感,没有落寞的言辞,只有鼓励,奋进的豪迈,因为从高中4班走出的同学没有一个孬种。
   时间一晃过去了40余年,这期间,高中4班的同学们仿佛蒲公英的种子散落在各地。极少数人还有联系,大多数人了无音讯,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仍然激荡着当年青春的浪花,燃烧着昔日岁月的火焰!忽一日,有人提议建立一个班群,几个人一拍即合给予点赞,名为“四十四中高二4班。建群之初仅有8人,当年的“婆婆嘴”班长决意寻找所有的同学。
   于是,8人开始分头寻找,发动家人、朋友、熟人,通过各种渠道,在茫茫人海里大海捞针。失联40余年,武汉市1000多万人口,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有时为了寻找一个同学,从汉口到汉阳、再到武昌,甚至往返数次、十数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班群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老同学越集越多。那段时期,每找到一个同学,就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家人一样高兴,班群里一片沸腾,鼓掌、呐喊、问好,热闹极了。
   经过长达半年的寻找,班群从最初的8人发展成为42人,另外还有6人已经永远离开这个群体了。于是,在2016年5月7日那天,失散了42年的老同学组织了一次集体聚会。那是久雨后的一个晴天,在繁华的江滩,阳光、蓝天、白云、江流,是我们聚会的背影;红花、绿草、翠竹、碧树,为我们欢呼!这次聚会的时间一改再改,地点一变再变,谁也没有料到,真是一次历史性的“巧合”。地点:江汉关,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我们伴着它熟悉的钟声长大;时间:5月7日,曾经我们慷慨激昂地走在“5.7”指示的大道上;人员:42名,我们从高中毕业的别离到第一次聚会正好42年。
   同学情,还掺杂着一种很神秘的、很微妙的情感,这也是人生中最诚挚、最珍贵的情感。高中,正值人的生理发展逐步成熟阶段,情窦初开,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种对异性的爱慕便悄悄地在内心深处涌动。它时而像涓涓细流,激起点点涟漪;时而如滔滔海水,掀起冲天巨澜。然而,那时人们的思想还被禁锢在浓郁的政治环境里,严苛的管理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即便是有爱恋的激情,也不敢碰撞出燃烧的火花。于是,只能将它深藏于内心,直至带着这份人生最美好的第一次暗恋,各自走上了社会。
   40余年相见后,同学们惊喜地发现,班里竟有三对男女同学已经燃烧出爱恋的火焰,由同学情发展成为爱情,亲情。于是,同学情又增添了新的内涵,高二4班既是当年学习的课堂,又是曾经孕育姻缘的温床。唏嘘之余,有人断言,假若当年的环境演化为今日,就班里的帅男靓女,至少有10对成为一家人。因为曾经作过一次无记名测试,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都坦诚:在高二4班曾经有过暗恋。
   人老了喜欢怀旧,而每一名同学都是昨日的影子,能够勾起不尽的往事。自打有了班群,同学们每一天都要在群里隔空问安,有事没事冒个泡,那是一种享受;长期潜伏也在欣赏,那是一种状态。隔三差五地几个同学相约来个小聚,在卡拉OK厅里吼上几声,找点歌唱家的感觉;喜欢做相册的,经常在群里晒晒作品,让大家分享一下美的韵味。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阖家团圆是永恒的主旋律。借助每年春节的来临,全班同学相聚一起,举行“年夜饭”活动,也成为高二4班的传统。每到那日,有的人在忙也要腾出时间,在不讲究也要换身新装,为的是在其它同学面前展露靓丽的形象。这一年一次的相聚,既是一种情感的宣泄、精神的慰藉,又是一种欢乐有驿站、友谊的延续。
   当然,最使我感动的,是我每次由北京回汉省亲,必有同学相约小聚。聚会,似乎成了一道流程,必须完成。不是形式,而是内容,不在乎吃喝,而在乎友情。坐在一起,聊上数句,当年同窗相处的感觉立即袭上心头,很随意,很轻松,但很充实,很满足。因为如今,很难找寻那种纯朴的,真诚的,坦诚相见的感觉。
   是的,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当年的同学如今已经成为一群老者,青春不复存在,夕阳正在西下。然而,夕阳也是一道绚丽的风景线,因为同学情是七彩霞光,构筑了一道人世间最壮观的彩虹!
   我老母亲年近9旬,每次回汉老人家恨不得让我每天陪着她,常常埋怨我:你回家哪里是看老娘,是看同学的。我“哈哈”一笑,虽心里有愧,但还是照走不误,因为要赴约,去参加同学的聚会。

共 447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有种称谓叫同学。同学大概是人际关系中最少功利、最具友情的一种关系。数年的同窗,一生的朋友。特别是到了老年,就更加珍惜这种情谊。于是,同学群出现了,于是,同学聚会出现了……此篇散文就是描述四十余年同学情的优美文章。作者以自己亲身的经历,优美的笔触,紧凑的架构叙述了读高中时的情形,那时的学校,那时的老师,那时的上课,当然,更多的还是那时的同学……作品将叙事与写景抒情结合在一起,在一种充满了友情的愉快氛围里,将我们带到了昔日的时光中。的确是一篇描写同学情谊的佳作,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1030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10-23 11:06:01
  一篇描写同学情谊的佳作,很值得一读。点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10-23 11:06:49
  此篇作品语言上很有特色,充满了青春的韵味,拜读了。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10-23 11:07:18
  期待更多佳作呈现,在心灵、在江山展现你的才华!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3 楼        文友:黄皮人        2019-10-23 13:42:35
  谢谢秋语老师的点评!
4 楼        文友:刘德正        2019-10-23 13:59:19
  假孝敬之名哄老母舒心,借同窗之谊掩好色之心。行贵于真,著重在趣,情义无价,言行俱佳。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4 楼        文友:黄皮人        2019-10-23 18:30:42
  知我者,宏斌也。感谢点评!
5 楼        文友:闲闲录        2019-10-23 16:30:12
  “假孝敬之名哄老妈开心,借同窗之谊遮好色之心。”看来,皮人老友一定是得罪人了,恐怕一直要被人喷得“找不到北”才算完的,哈哈!大家玩笑嬉闹,不必计较,无所谓的。其实,要讲作文的真实感人,语言的诙谐逗趣,心灵社团当首推木石语老师,只可惜其著不丰,不像皮人兄的庞大,哈哈!我才读过木老师的三篇作品:枸杞、云水禅心和乌盘,真很厉害!有大师的风范!建议黄师傅也去认真读一下,定会有所受益。另外,阿钝老师的也是很好的,也值得多看一看。
回复5 楼        文友:黄皮人        2019-10-23 18:31:47
  感谢关注!一定多学习高手的创作水平。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