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告别天台(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告别天台(散文)


作者:不舞之鹤 白丁,9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70发表时间:2019-10-24 09:27:14
摘要:回首南望,天台寺历历在目,山风松涛和鸣,飘天籁之音,坐在悬崖石壁上,游目骋怀,放纵思想的野马尽情撒欢,忘乎所以。

山区的天气实在捉摸不定,夜里还在稀里哗啦下大雨,早晨却阳光灿烂。我们上天台的计划,昨晚是“山穷水尽”,今早竟“柳暗花明”,简直与朱自清那次约友人同游松堂情景如一。
   6:30就匆忙吃罢早饭,赶上第一趟公交。九华山秩序好,车上人人有座,但因路窄弯多,兼之道旁泊车(车辆无处停放,实属无奈),时时阻挡前进,好在不算很远,不足半个小时我们便绕过后山到站下车。
   我年轻时候多次徒步登临天台,从停车场向左沿公路不到10分钟,就是大名鼎鼎的凤凰松。闵园景区的尼庵群也在这里,庵、院、寺有几十处之多,兜售山货土特产的也不在少处,这是徒步朝山的必由之路。
   九华山天台就在我们正前方的东面,整个景区西起闵园,南至十王峰下“道僧洞”,北与花台景区相连。
   现在,我们是转身往右,到索道站以缆车代步,坐在缆车里张望,沿途景致不及花台美丽。远眺花台“睡佛”,但处于这个角度却面目全非;回首相望,远处是百岁宫;近前是闵园,和昨天在花台所见显然不同;眼下的九华街,在花台是不能看得见的;脚下有些岩石还是些“无名氏”。见仁见智,人们可以任意想象予以命名。
   几分钟,只几分钟而已就到站下车,与花台索道不能相提并论。我们拾级向上,到“下山乘车处”长廊已经甚累,这里是乘坐缆车上上下下的必经之地,翻过长廊,豁然开朗。
   站立平台上,遥看“睡佛”隐约有点儿摸样,对面“上观音峰寺”依稀可见,这座建于清代的寺院,坐落在海拔1100米的一块岩体上,3层楼宇,民居风格,前傍古道,后接悬崖,东西均为绝壁,人之伟力叹为观止。
   寺庙西侧,有一尊石观音,传说观音菩萨来此探望地藏王菩萨修法、讲经,是临走时留下的化身。距离太远,现在看不分明。那里崖中还有一眼“观音泉”,游客投入许多硬币,我们从前步行,往返都要路过。
   眼前那个唤作“大鹏听经”绝壁下的“拜经台”,离我们最近。紧走慢赶,十来分钟,就到跟前,这是崇山峻岭中一块难得的平台。相传金地藏曾在此拜诵《华严经》,清代僧人建“大愿庵”以作纪念(地藏叫作“大愿菩萨”)。又因为“拜经”通俗易记,故为“古拜经台”。但文革期间,寺院遭到严重破坏,佛像被毁,僧人离寺。
   改革开放以后,僧人重归寺院,兴建了大雄宝殿、僧寮、藏经楼、地藏殿、大型素餐厅及香客接待用房。
   今天的拜经台,是以大殿为中心的建筑群体。大殿坐东朝西,双层宫殿式歇山顶重檐翘角,气势雄伟。整个大雄宝殿金碧辉煌,前面三尊大佛,左右文殊、普贤,后面海岛观音,两旁十八罗汉,肃穆庄严。大殿北侧有地藏殿,东为3层徽派建筑,群落古朴典雅。
   从大雄宝殿旁往右阶十馀步,就是金地藏拜经遗址。内供金地藏坐像。右边墙壁上嵌有“古拜经台”字样的碑刻一块。地面突出一块长方形岩石。传说,当年金地藏就在这块凸出的平台上拜经,该石是跑拜时的垫脚石,因而留下了凹陷的足印。一般来九华山的香客,都要到这里来朝拜金地藏拜经留下的遗迹。
   峰石也来朝拜。除了“石观音”、“大鹏”,拜经台四周还有“仙人击鼓石”、“木鱼石”、“乌纱帽”、“金龟石”等等奇观,组成一巨幅金地藏诵经和听经的场景,人们把这些生成于佛山的峰石,拟人状物赋予生命,与金地藏联系在一起,神乎其神。
   从拜经台前的场地向上仰望,湛蓝的天空,淡淡的云彩,天台雄伟壮丽的庙宇,如同琼瑶仙宫缥缈,就在头顶。
   望山跑死马,近在眼前,还得再垂直征服888个台阶,我不行。确切地说,不是没有自信,而是左腿膝盖不支。俗语“不到天台,等于没来”,心有不甘,就在这个拐弯角落,只好坐上滑竿奢侈一次,沿途的群友都在奋力攀登,唯独我成为不劳而获的异类,尝到了无可奈何的苦涩,相形之下,面对那些挑山工,惭愧不已,人嘛,往往就是这样做了自己根本不愿意做的事情,人生有许多不由自主的可悲!
   拜经台至天台石级,人流拥挤。两旁铁练上,密密匝匝挂满“连心锁”、“平安锁”、“纪念锁”,寄托着善男信女对佛地的心愿和祈求。
   天台周围有许多摩崖石刻。隶书“高哉九华与天接,我来目爽心胸扩”,镌刻于天台青龙背岩壁上,是台湾影星秦汉的父亲孙元良所为;“非人间”楷书,镌刻于天台寺渡仙桥边巨大石门岩壁上,署款“康熙五十六年季春月观察使三韩人朱作鼎题”。此外还有渡仙桥下岩壁上的“中天世界”楷书,山顶岩壁上“一览众山小”楷书、青龙背西岩壁上的“登峰造极”楷书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有高僧、有名士、有普通游客的石刻,字体秀美,文采飞扬,笔力苍劲,气势磅礴,增添了禅天佛地的文化氛围。
   我终于没有费力就来到天台寺前。那黑乎乎的巨石便是“青龙背”。传说金地藏当年就是在此向闵公借地,一展袈裟,飘飘荡荡遍覆了九十九峰……
   天台寺背依天台正顶,又名地藏寺、地藏禅林,是全国重点寺院。
   寺院因地就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始建于宋,后废,明洪武时重建,遂为丛林。
   九华山对外开放后,天台寺历经两次维修,今大殿为3层宫殿建筑,铁瓦盖顶,飞檐翘角。上层万佛殿,中层地藏殿,下层地下室,卷拱石洞山门依旧。大殿北面建有观音殿,东侧新建六层民居式寮房。
   我们入卷拱石洞山门,过弥勒佛像后,三进殿堂相互连通。随后,径直进入2层大雄宝殿和地藏殿,由此转折向东,沿岩石的台阶而上,转折朝北进入到万佛殿,殿内满堂梁柱上,都悬立着形态各异的木雕小菩萨。楼后有偏门通往观音殿、客房和云水堂。
   下到地下室,这里与金仙洞相连,此洞又名地藏洞,为3米高的岩石裂缝,传说金地藏曾寓居此洞,为金地藏圣迹之一。多年前我与同事共游,曾于此双手合十,坦胸露乳搞笑留影,可惜照片今已无存。
   据说寺内还藏有一枚明代铜质"地藏利生宝印",香客可以在香袋上戳盖。因游人比肩叠迹,堂内烟雾缭绕,我们不必深入去凑热闹。
   天台寺耸立山巅景观四方,与周边峰、石、洞融为一体,是九华山高山玄寺的当然代表。
   寺院观音殿西,有“捧日亭”,清乾隆年间池州知府所建。此亭为登高揽胜、观日出的佳境,如同久负盛名的黄山“清凉台”,“天台晓日”为九华古十景之一。
   从这里回望足下的拜经台,背依山林隐隐可见。
   天台南侧,与十王峰有“青龙背”相连,十王峰海拔1342米,为九华山第一高峰,我在《登花台》一文说花台(海拔1299米)是九华山最高峰实乃有误。
   二十年前,我和同事坐在十王峰大石块上凉风拂面,对着天边变化莫测的黄山倩影,咯嘣咯嘣嚼着香喷喷的锅巴,天南地北的海侃,记忆犹新。但是,而今望山兴叹,力不从心了……
   我们经过寺庙东侧,上天台正顶也即天台峰,这是九华山第三高峰,海拔1306米。
   悬崖上有一个极其夸张的空心铜锁,供人拍照留影,上前观望,圆心居然还能当作取景框,比张家界的那把逼真得多。
   再往前走,有巨石壁立,中开一缝,只容一人通过,胖人勉为其难。这是花岗岩在自然作用下裂分为二,狭缝中方能见天一线,故谓“一线天”。一线天顶部可见“一線天”摩崖红字,穿越过去就是绝顶,漫山猕猴大大小小,虽不怕人,却很羞涩,得了食物扭身就走。
   回首南望,天台寺历历在目,山风松涛和鸣,飘天籁之音,坐在悬崖石壁上,游目骋怀,放纵思想的野马尽情撒欢,忘乎所以。

共 29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天台寺耸立山巅景观四方,与周边峰、石、洞融为一体,是九华山高山玄寺的当然代表。”《告别天台》这一篇散文,作者以清晰的条理,以游记的文笔, 将自己游览九华山天台寺的经过详细记叙。此行,游目骋怀,放纵思想,自己足迹所到,眼眸所视,景物逐一描写,九华山的美景领略,寺院文化薰陶,融入自己游览的情感,文叙主题突出。感触深许:“年轻”本是金不换,我也曾有过,但是一不小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弄丢了,再也找不回来。结尾点题,告诫人们,珍惜时光。欣赏了,力荐赏读!【编辑:程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程南        2019-10-24 10:21:12
  文写游览过程,题目‘告别’一语引人思考。
2 楼        文友:程南        2019-10-24 10:22:13
  问候不舞之鹤老师,期待精彩不断!
回复2 楼        文友:不舞之鹤        2019-10-24 12:00:42
  多谢编辑!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