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四年庆】照片里的故事(散文)
照片虽无声,但它能穿越时光,留住记忆,引你想起悠悠往事。
在我的像册里,有一张群像,照片里众人如群星捧月般地围在一位老人身边,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会久久不肯放下,心中充满了感慨,也带有一份深深的愧疚。
我要讲述的就是和这位老人相关的故事,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老先生。
故事还要从60多年前的1958年说起,当年青春飞扬的我刚满十八岁,一出校门就被母校推荐去“哈影”(哈尔滨电影制片厂)工作,并参加了派往“长影”(长春电影制片厂)学习的实习团。在“长影”经过一段集训后,实习团人员根据各自的工作分别到各车间、创作组去实习。
我的工种是电影照明,我们五六个学照明的小伙伴一起来到《船厂追踪》剧组。
在剧组拍片多日,还没有看到主演。光听说主演是聘请“北影”(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陈强。陈强是何许人?我们都不清楚,但都急切地盼望能尽快的见见这位演员。
一天早上,我们刚进影棚,就听到陈强已到的消息,导演说从今天开始要抢拍他的戏。
当有人说陈强已经化完妆要进影棚时,我们几个小伙伴一窝蜂地往棚外跑去,想目睹一下他的风采。只见一位头戴鸭舌帽,身着三紧工作服,上唇有一撮小胡子,满脸微笑的“老工人”正向我们走来。
当他走近,我们都愣住了,这不是《白毛女》影片里的“黄世仁”吗?尽管此时他已彻底颠覆了黄世仁的形象,但烧成灰我们也能认出来,他就是“黄世仁”。
集训期间,我们观摩了不少中外经典影片,当观看《白毛女》影片时,大家流下了很多眼泪,心中也燃起了怒火,尤其对罪大恶极的黄世仁恨之入骨,至今怒气尚未消失。所以当看到陈强时,我们瞬间兴趣全无,都急身返回棚内。“真扫兴,怎么会是他呢?”有人边走边嘟囔着。
当年懵懂幼稚,年少无知的我们,正如古诗云:“小时不识月,只当白玉盘。”
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后续的恶作剧即将开始。陈强虽是名人,却没一点架子,非常平易近人,总是笑容可掬,跟谁都愿搭话。听他说话,更令人可气,因为他那带浓重河北口音的普通话,与影片里的黄世仁是一个腔调,所以当陈强要和我们搭话时,我们不管谁都一概头不抬,眼不瞧,绝不理他。但陈强对我们仍一如既往的热情友好。
为此回到宿舍我们认真讨论过,相互告诫绝不要被陈强的假象和伪装蒙蔽了,有人说他能把黄世仁演得那么坏,说明他骨子里就不是什么好人,所以在影棚内我们继续排斥他。
当我们抬灯具时,如果发现陈强在前面,即便不挡路,我们也会大吼一声:“靠边!”惊得陈强会赶快往旁躲闪着。
有一天,我正在布景中协助师傅摆布灯具,忽然听到景片上方灯光架子上的小陈喊我,我仰头问他有什么事,只见平日里白白净净的小陈满脸涨红地说:“你看!”他手指坐在摄影机附近的陈强,“他坐咱们的灯泡箱子,快把他撵走,不能让坏蛋坐!”
当年在拍摄现场任何人都没有专座,站累了也只能随便找个地方坐坐。因此照明用的灯泡箱就时常被人们当成了座椅。
我看到小陈急切认真的样子,只好快步赶到陈强面前,对他严肃地说:“这箱子我们有急用!”陈强立即爽快地站了起来。
我们对陈强的态度,很快被照明组中的马师傅发现了,他劝告我们:不要孩子气,演员和角色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再说陈强是一位很好的人,他在“长影”有着良好的口碑。
其实,我们早就看到“长影”上上下下对他都很热情友善,尊重有加。陈强在摄影机前的表演更是极为认真,一丝不苟,经常是一次通过,导演经常感叹:“真是一位天才的演员!”在剧组里也只有我们几个人不容他。
世事难料,不久因一架灯具彻底改变了我们对陈强的态度。
一天拍戏时,导演已喊了“预备!”,全场灯光倏然大亮,当导演正要喊“开始”时,摄影师从监视镜中发现内景中太阳光效果明显不足,经仪表测试不达标。照明组长(照明师)姜师傅令我立刻去外剧组借一台制造日光效果的碳精灯。救场如救火,我快步跑去借灯。当我把借到的灯推回剧组时,因摄影棚地面布满了各种导线,灯推不进去,为了抢时间,我就一猛劲把灯扛了起来,这台灯有两米多高,有一百五六十斤重,压得我趔趔趄趄只能踉跄地迈着小步前行,此时全场的人都在忙碌着,没人注意到,只见正在候演的陈强快步跑来,“能行吗?”他担心地问,“不行就赶紧放下!”边说边帮我扶着灯。
把灯具扛到布景片背面后,还要举到一个一米多高的木台上,这时其他小伙伴们都急匆匆地赶来,陈强和我们共同把灯具安放稳妥。
姜师傅发现后批评我们:“怎么能让陈强同志干呢,影响他拍戏怎么办?”
“不会的,不会的,是我看到小伙子们挺吃力,想搭把手而已,他们还小,一定要量力,别伤了身体。”陈强连忙解释,并不无关切的说道。
虽然已是深秋时节,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岁月匆匆,当我们再相见时,已是38年后的1996年。为了配合当年元月我省承办的“亚冬会”,省电影公司举办一档电影展映,其中有陈强、陈佩斯父子二人主演的影片,省公司向他们发出了邀请,陈家祖孙三代(其中有陈佩斯的儿子)很快如期赶到哈尔滨。
陈强的到来,引起省人大、省政府等有关部门的重视,有关领导纷纷接见并宴请他们。我珍藏的这张照片,就是当时省人大领导接见时拍摄的。
年近八旬的陈强,经历几十年蹉跎岁月,他的脸上虽然也留下了饱经沧桑的厚重,但他精神矍铄,对人那份热情、亲切、真诚仍不改初衷。
陈氏父子与观众首场见面会是在哈尔滨工人文化宫举办的,当天场内座无虚席,剧场两侧过道都站满了观众。陈强临出场前,我一再叮嘱他,只需他与观众见见面,再讲几句话即可,表演节目就由陈佩斯进行,可是陈强说决不能让观众失望,坚持要给观众表演节目。
当陈强在台上一出现,观众迎头就送来一个碰头彩,场内掌声雷动,陈强每说一句,场内就爆出一阵掌声。陈氏父子表演的节目是系列影片《天生我材必有用》中,二子大考失败,长睡不醒,陈强扮演的老爹用车拉他回家的片段。台上陈强弓着腰做拉车状,边走边唱影片中的插曲,表演十分认真卖力,观众把暴风雨般的掌声送给了陈氏父子,后来观众的掌声也随着歌声的节律在全场爆响。
下场时,陈强早已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他情绪极高,“我第一部故事片就是在哈尔滨拍的,哈尔滨的观众还是那么热情!”陈强深有感慨地说。
临别的头天夜晚,我去宾馆与他话别,我们促膝长谈。他向我讲述了当年是如何塑造黄世仁的,及他的从艺道路,并介绍了陈佩斯是如何走进演艺界的。
我也向他讲述了当年青涩的我们,是如何对他做的那些恶作剧,并深感愧疚,陈强听了竟哈哈大笑起来,“你们这算啥,对我多客气呀!”据他说当年在给部队演话剧版的《白毛女》时,有的战士竟当场拉开枪栓要枪毙黄世仁,“那场面真叫惊险哪?”他笑着说。陈强认为电影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如果这一目的达到了,至于个人受到些误解甚至是委屈,那都是值得的。我望着陈强,从心里敬佩这位老人,他为艺术而献身,为了塑造角色,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他是影坛上的老戏骨;银幕上的大反派;生活中的大好人。从他身上我看到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是怎样炼成的。
如今,陈强老先生虽早已作古了,但他和他所塑造出的银幕形象永远是鲜活的,美好的,不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