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画本《鸡毛信》(散文)
一
我喜欢读书,从小到大读了数不清的书。有人问我,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我爽朗地回答说:“画本《鸡毛信》。”
说实话,现在各种手机软件微信读物风靡,动画电视盛行,小孙子的绘本也能堆座小山。但我还是非常怀念童年时期原汁原味,生态读书的时光。可能你不信,我喜欢读书,就是从看画本《鸡毛信》开始的。它是一本黑白素描、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连环画小人书,俗称画本。
我是60后,小时候根本没有课外书可读。上学其间爱看书,也是语文课本反反复复地读。我上三年级那年,一天课间,一位同学手里的一本精致的四方小书,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同学在教室看,我挤在他旁边,他出去我也跟出去,但是看不真切。没办法我拿午饭(一块饼子)作为看书的交换条件把书借到手,可我正看在兴头上,上课钟声响了,我付出了饿肚子的代价,画本没看完就被要走了。我只记住了故事的主人公是个放羊的孩子叫海娃,要为八路军送一封十万火急的信,在路上遇到了日本鬼子。我想知道,信究竟是怎么送去的,路上遇到什么情况?我没看明白。于是我产生了买这本书的念头。但那时饭都吃不饱,母亲掌管着一家人的财政大权,精打细算过日子,让她同意给我买“闲书”,那是墙上挂门帘——门都没有。为这我就像得了“心思病”,饭吃不香,觉也睡不稳。我问了同学,这小画本两毛八分钱,公社供销社有。我想再次向同学借,但那位同学是个小气鬼。我实在太想要那本书了,心心念念都想把它买回来,读个痛快。但是钱是个棘手的问题。
二
我绞尽脑汁想办法。一天我正要上学,我家的母鸡“咯咯哒、咯咯哒”从下蛋窝里出来了。我心里一阵激动,我知道母亲把鸡蛋埋在窑洞后边的麦囤里,数量不详。我灵机一动,大声叫唤着:“妈,我收了鸡蛋,放回去了”,还装模作样,“咚咚咚”跑回屋里,不过鸡蛋装进了我口袋里。第一次顺利,第二次顺利!两次我从代销店换了一毛钱,我暗自高兴,攒着钱准备买书。“贼”不犯遍数少,第三次拿到鸡蛋,因害怕迟到急着赶路,又害怕鸡蛋破了,用手捂着口袋,轻轻悄悄走路的样子,被小妹看出了破绽。我说了一大堆好话,还吓唬她说:“你要告诉妈妈,她打我,我就打死你!她要打死我,你就没姐姐了!”结果她回去悄悄给妈妈说:“姐姐不让我告诉你,她拿鸡蛋换钱了!”因“偷”拿,母亲打肿了我的手心。我疼得吸溜着嘴叫唤:“我就想要那本书嘛!”父亲听到我的话,为我开脱,母亲才心疼得拿起我的手吹了吹,同意让我买这本“书”。这是我亲手买的第一本书,来之不易呀!我兴奋得两眼放光。
从供销社回家的山路上,我走走停停就把画本完整地看了一遍。对海娃的机智勇敢,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对日本鬼子的惨无人道,我痛恨得咬牙切齿。我叔伯姊妹成群,回到家小妹一张扬,引来一群小伙伴,圆脑袋聚在一块。我蘸着口水翻一页,大家瞪圆了眼珠子,聚精会神地看着。可笑的是,书在我手里,他们颠倒看娃娃,竟也看得那么起劲。其实我知道,他们在等我看懂记住了,给他们讲。为了讲好这个故事,这本画册我不知看了多少遍,白天抽空看,煤油灯下看,甚至上厕所时蹲坑一手捂着鼻子,一手拿着画本。我在揣摩其中的人物,一遍遍地仔细观察图片上人物的神态动作,图文合一读图读文字。关键人物的细节我一招一势地模仿。白天做事自言自语跟文本对话,晚上吹灯闭着眼睛,脑子里还在放映海娃送信的画面,为他把鸡毛信藏在绵羊尾巴下叫好又担着心,为他能否逃出鬼子的魔掌吊着胆,为他粗心丢了鸡毛信捏着一把汗,真正达到了物我两忘的程度。
三
我还记得当时讲故事的情景。门前大槐树的荫凉下,兄弟姊妹们蹲在我面前,画本上的旁白及人物对话,我灵活地口语化,讲得栩栩如生。鬼子的凶残嚣张,海娃机智地藏信,蹑手蹑脚逃走,脱衣抡小褂的动作我模仿得惟妙惟肖。弟弟妹妹们听完故事,也对小人书中的人物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小妹说:“日本鬼子坏透了”,她用铅笔把鬼子的“眼珠”全扎“瞎”了。我哭笑不得,心疼了好一阵子。
我喜欢这本小人书,崇拜海娃是一位抗日小英雄,遇到恶劣的环境丝毫不怕,面对敌人的凶残,敢于面对会想办法。我告诫自己,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一定得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从此我翻开了人生读书的扉页,一本本读了下去。是书改变了我的命运,影响了我的人生。
万丈高楼凭地基,我读通读精了《鸡毛信》,也许就像达芬奇画鸡蛋一样,拿下了读书的基本功。
这册儿童启蒙读物,启迪了我的心智,我的文学梦想,就从这儿扬帆起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