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瑶里一瞥(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瑶里一瞥(散文)


作者:不舞之鹤 白丁,9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15发表时间:2019-10-26 16:01:58

瑶里位于瓷都景德镇东北50公里,地处黄山、西递、宏村和庐山之间,是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这里山环水绕,景色秀丽,为江西省级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
   瑶里,最早称为“垚里”,后因陶瓷发祥,便作“窑里”,再后又几经变更,唤作“瑶里”至今。由土变为玉,一个丑小鸭的名字,凤凰涅槃,成了白天鹅。
   及至近代,由于地处山区远离交通线,她曾经的辉煌逐渐凝固尘封,被世人忘却,也正因如此,因祸得福,这里的自然环境和聚落风貌都保存的较为完好,明清古建筑群——商业街、宗祠、进士第、狮冈胜览、一步岭牌楼,以及陈毅旧居等革命旧址等等,复又闯进人们旅游视线。
   过了桥头的三间四柱三楼牌坊,有的群友在广场的特色标志物边留影,有的在现代商业街入口的阴凉里焦急等待导游。
   这里的墙壁上,屋檐下有许多燕子窝,乳燕静静地等着爸妈送饭,十分可爱。
   一个年轻女孩来了,她就是当地导游,引领我们左转弯穿过“休闲商业街”广场,浓荫覆盖下,大桦树(导游指鹿为马说是香樟)后面,瑶里古镇衔山抱水,粉墨登场。
   古镇南踞象山,北卧狮山,峰峦起伏叠嶂,逶迤清亮的瑶河贯穿东西,明清古建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银纱飘渺,云雾蒸腾,恍若仙境。
   信步在古镇青石铺就的街巷中,仿佛走进了明清社会的历史画卷。这里产生了典型的美学价值,融汇着动与静,刚与柔,旷与幽等不同美感,淋漓尽致的具备了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非我拙笔所能尽言,街巷中多亏有丹青妙手们在帮助补救。
   隔河相望,横跨“徽饶古道”上的麻石瑶里牌楼扑入眼帘。三间四柱五楼,额枋的“瑶里”金字明晰,立柱、梁枋的雕刻依稀可辨,坊上的花板镂空透亮,端庄厚重,灵气动人。
   导游向右边小巷一拐,将我们领到敬义堂。这里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场所,曾经做过瑶里新四军留守处,方志敏等人在此驻扎,1938年陈毅在这里组织了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
   现今,这里不但供放着陈毅铜像和陈列诸多革命文物,而且在院子里还保留明代的桂花树,它与这棟建筑同龄。
   特别是屋檐下的那个“福”字(算作照壁),由龙和鹤构成,别具一格。
   敬义堂的对面,是一个粗放的园林,野趣横生,远处架空的建筑不是桥梁,而是瑶里人用以灌溉农田的渡槽,它横卧瑶河之上,毫不张扬,旨在造福一方。
   穿过花园草地,我们一行又折回明清商业街,这条街全长一千多米,分为上、中、下三段。随照历史变迁,门庭冷落,“上街头,下街头,街长不见头;丝绸缎,糖醋油,店面八百九”的场景,今已无存,唐诗中“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境况只能捕风捉影。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无常全由时间发落,历史的重地完成使命,丧失了原来的基本功能,不是坏事,它恰恰是社会进步的明证。
   我没有感伤,河畔的簸箕里晾晒的干菜正在弥漫浓厚的现代生活气息。
   途经“宏毅祠”——瑶里的吴氏分祠,门前挂着许多牌子。参加瑶里改编的红军游击队,就曾驻扎在此接受文化和纪律教育,这个吴氏分支祭祀祖先从事宗族活动的地方,为中国革命的贡献功不可没,现在是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前堂辟了瑶里民俗和民窑历史展厅,为民再立新功。
   一群人不知道被导游引到哪里去了,我独自来到吴氏宗祠。
   吴氏的始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吴太伯世家,瑶里吴姓可追溯到西汉诸侯王吴芮,瑶里吴氏祖堂原建于明代,2003年重建竣工,粗看一眼很是排场,但不耐琢磨。
   首先是门前的冲天式石坊,三间四柱三楼,上额枋阴刻描金行楷“吴氏宗祠”,下额枋是深浮雕二龙戏珠,梁枋为浅浮雕缠枝莲及菱形框内锦文,花板镂空,四方坊柱上端为如意云鹤,中部散点团花图案由回纹分段相隔,底基须弥座上蹬坐八只石狮,不知道为什么一律雄性。不客气的说,这座灰石牌坊线条比较僵硬,形体较为呆滞,既不能与骑跨在古道上的“瑶里”石坊同日而语,也不能与近旁河沿老梅树下铁链里的残件相提并论。这些残破品,大概是老祠堂的遗物,精雕细刻,蕴籍含蓄,个个都是“断臂维纳斯”,生动体现了前人精湛的技艺和执著追求,我近前走过来复过去的享受,久久不忍割舍。
  
   穿过牌坊,祠堂的门当户对显现着现代作派,门边挂着白底红字“瑶里镇老年学校”的木牌,中门洞开,堂内无遮无掩一敞到底。屋里的木柱粗大,枋板厚实,天井四周的檐柱均为方条灰石,从两厢敞廊步入中堂,有楹联“左昭右穆喜宗支蕃衍灵爽凭依,春露秋霜正蕴藻流芳频繁焕彩”,似乎是个旧物,符合祠堂宗旨,而堂上挤在一起的匾额,过去的、现在的夹杂不堪,黑地匾额搭配下面的朱红“壽”字,反差强烈,使人更难接受。当然,堂中还有木匾,诸如“雙毫進士”、“望重儒林”、“恩科翰林”等等,分明是历史文物,只是排放不尽合理。
   过了中堂,最后一进便是“敦叙堂”。天井东厢杂乱无章的堆放着木料,西厢一个小门通向灶屋。堂中列一条几,端放祖先画像,堂上供摆祖宗牌位,寂静无声,庄严肃穆。不过,为何檐柱旁边空置一个比柱基还小的须弥座?令我不得其解。
   可惜之至,这个堂而皇之的全新建筑,基本抹杀了吴氏先人的文化底蕴,犹如是那些财大气粗的暴发户所为,好在这里还较为完好的幸存吴氏族谱,成了国内研究吴氏历史发展的孤本。
   过吴氏宗祠继续向西,旁边就是高际禅林寺,香火不旺,也没看到和尚,里面却排列十大元帅瓷像,在别地我还从未见过,倒很新奇,但心里总不是滋味。
   前不几步,右手一座廊桥卧波贯通两岸,中段飞角重檐凸出于两端,黛瓦红柱木结构,简洁明快,不施重彩,益显其清秀靓丽。桥头有幅简体字楹联,“南腾象岭北卧狮冈熏风阵阵送百里茶香,古号陶源称胜览水碓声声舂千年瓷韵”,概括了瑶里特色,美人靠上坐满了人,凉风习习,这正是游客休憩的绝佳处所。
   桥头往西,是一个土豪极其张狂的豪宅,垂花门楼斗拱飞檐,门额、雀替均为砖雕,八字大门口,有一对套着丝绸大红花的杀气腾腾的石狮把守,二旁排列花木盆景,一辆白色轿车就停在路边。
   豪门的照壁,上头由青砖叠砌挑檐,覆盖小瓦套仿古瓦当,屋顶翘角重檐,透雕屋脊置脊兽七尊。照壁迎面为三截组合,居中面积最大,中心嵌“松鹤延年”方块浮雕,四角辅有“富贵牡丹”,两旁镶嵌对称的双圈“福”字,四角辅佐蝙蝠,这般一个讲究的照壁,浮梁县衙也望尘莫及。要不面对的是高大徽式建筑,我还以为我在别国什么地方。
   静心回想,还真有点儿后悔,当时因为愤慨,没有拍照这个教材,现在只能口头描述,失去直觉效果,冲动是魔鬼!我途径“進士第”的时候,里面正在吃饭,不便进去打扰,光就外表而言,这里简陋狭小,除了“進士第”门额,别无显摆之处,那栋豪宅与之相形之下,不知道是“進士”汗颜呢抑或“土豪”汗颜?我说不清楚。
   继续往前基本到了南岸民居的尽头,左手有条石板路小巷,枋额嵌着“一步岭”字样,穿过门楼数步西折十多米再往南一拐,就到了背依象山,面对狮山的“獅岡勝覽”。
   这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徽派合院式民居,建于清末,主人是一个成功的瓷茶商,名叫吴拥舟。他把建筑融高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精美如诗,在瑶里最具特色。之所以取名“獅岡勝覽”,也许是想让其建筑成为当地的旺景,但因寸土难得,门前却非常逼窄,连想立面照壁的地方也不可得。
   这栋西欧巴洛克式的建筑,正立面外墙使用“水泥”材料,楼上左右各开了一个阳台(洋台)。而徽派风格却是内敛的,正面都采用“五岳朝天”的形式,出于自我保护,外墙都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窗户,最多只在墙壁高处留砖洞之类。“獅岡勝覽”单那两个“洋台”,就足见它在小镇的特异了。
   但炎黄子孙骨子里还是中华文化的情节,欧式大门中竟然套着典型的徽式大门,柱子上刻有对联,仔细辨猜,该是:春涵瑞霭笼仁里,日拥祥云护德门。既很文艺,又弥漫儒家道德色彩。
   举首仰望,门额阳刻“獅岡勝覽”四个大字,再往上是立体雕塑,右侧书“物华天宝”,左侧书“人杰地灵”,两边“洋台”栏杆虽是欧式,但门上各有寿喜之文,且分别雕有“左宜”、“右有”字样(取自《诗经•小雅•裳裳者华》)是君子要才德兼备之意。
   迈入内庭,则全然徽派。大门进来并没有其他地方常见的“仪门”式隔断,整个厅堂一览无余,环顾上下,不见一寸砖墙。一体的木构,雕梁画栋,高大古雅,原木素颜。
   正屋三开间居中,中间堂屋不设隔断,与中央天井、两边厢房以及门厅,构成一个对外隐秘对内开敞的阔大空间。堂上挂着山水中堂,配有“雨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对联,两侧各有风景条屏四幅(俱是印刷品,我猜想是今人所为),这是是一家人聚会待客、品茗吟诗、祭神拜祖的地方。
   徽派建筑的砖石外墙起着隔火防盗的作用,内部承重完全凭借房柱支撑,木质的板墙和门窗纯粹只起隔断作用,大户人家则在这些地方进行大量雕琢。吴拥舟在此将木雕发挥到了极致,整幢建筑的木雕丝发不苟,虽不施油彩却尽显奢华,历经百年沧桑依旧木香袅袅。
   在“獅岡勝覽”内部的梁门、牛腿,镂空窗扇上,有一百多幅木雕,诸如百岁挂帅、关羽战黄忠、祝寿图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精细镂雕深达四寸之多,聚集了我国四大名著、古戏文、神话、寓言故事,可谓是“刻着岁月的书”、演绎古典名著的大戏台,既起装饰作用,也是一种无声的文化熏陶和礼教传承,闪现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可惜,二楼却不对外开放。
   出“獅岡勝覽”原路返回,经“一步岭”过桥到北岸,向东几步即到“程氏宗祠”。
   程氏宗祠又名“惇睦”堂,取“惇厚诚实、相敬和睦”之意。瑶里程氏以唐代开国元勋、瓦岗寨英雄程咬金为始祖。
   这栋建筑背靠狮山,面临瑶河,大门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砖雕石砌贴壁牌楼,双重横额,上额恭恭正正地刻着“敦睦”二字,下额才是“程氏宗祠”。
   祠堂甚为深长(12×33米),由两个大天井分为上,中,下三堂。上堂(享堂)与中堂为明代建筑,下堂(前厅)建于清代.变原来的前厅为中堂。
   现在的前厅部分,主要是一座人称“万年台”的大戏台。戏台分左,中,右三大部分。左、右两边是厢房,供乐队和化妆用,中间是演出用的舞台,供表演用的台板是活动的,可以向两边收缩。这个构思非常巧妙,由于戏台紧贴大门,演戏时,须关闭大门(人们从边门进出),才可推出台板唱戏,演出结束,收起台板,又可开启大门,不影响平时的使用,但文革时期曾遭过破坏。和“獅岡勝覽”一样,这里的二楼也被封闭。
   前厅向中堂延伸,有一大天井,族人可在此聚会议事,操办红白喜事,两边各有回廊,回廊上又有包厢,可供观赏演出。
   中堂与享堂之间又隔有一大天井,使享堂显得广大深邃,内中砖雕、石雕和木雕的题材丰富,工艺玲珑剔透、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十分了得,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据此略见一斑。
   但是,整个祠堂形状并不规则,也没有一笔直的中轴线,像祠堂这类建筑,不以中轴直线划出中心位置来定中尊宗是不可想象的。“惇睦堂”之所以有悖常理,上、中、下三堂的朝向各不雷同,主要缘由风水而借取吉利山水方位和借步步登高山势。
   一九三八年初,陈毅曾在祠堂内召开抗日动员大会。现在这里是瑶里博物馆,主要涉及有关茶、瓷、民风民俗之类民间文化,一些文物我自己也有收藏。
   在博物馆参观还没有结束,群友电话催促,中午12点多于“农家乐”午餐,窗下瑶河清澈见底,一阵一阵大鲤鱼,优哉游哉,瑶河的水至清也有鱼,瑶里的乡民喜欢放生。
   饭后又是一通狂购,茶叶、山货,糖糕、肉糕、发糕、碱水粑……大包小袋,拧着背着……上车开拔,已经下午2:50。
   历时4个多小时,一闪而过。

共 46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瑶里一瞥》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描叙走进瑶里,瑶里位于瓷都景德镇东北50公里,地处黄山、西递、宏村和庐山之间,是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这里山环水绕,景色秀丽,为江西省级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古镇南踞象山,北卧狮山,峰峦起伏叠嶂,逶迤清亮的瑶河贯穿东西,明清古建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银纱飘渺,云雾蒸腾,恍若仙境。这里是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砖雕、石雕和木雕的题材丰富,工艺玲珑剔透、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感谢作者精彩散文,虽然只是一瞥,却收获丰富。文章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欣赏之余,推荐阅读共赏!【编辑:官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官平        2019-10-26 16:04:10
  感谢作者的精彩散文,带我们走进瑶里。期盼作者更多精彩呈现。
官平
2 楼        文友:官平        2019-10-26 16:05:55
  作者散文的游记可以编辑一个集子了,期待早日问世。
官平
回复2 楼        文友:不舞之鹤        2019-10-27 21:19:47
  谢谢编辑老师,敬茶!
回复2 楼        文友:不舞之鹤        2019-11-01 08:10:49
  编辑老师,不知道出书的正确途径,翘盼先生垂教。敬礼!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