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山,水,城,人(散文)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杏坛前,对着聆听他讲课的众弟子,如是说。
山水不言,矢志不渝,一动一静之间,坚守的是仁爱智慧和谐共生,与历代人朝夕相伴,世间的风云变幻,悲欢离合,早已看淡,本色从未改变。
从农耕时代的乡村,到后工业时代的城市,时光荏苒,物是人非,人们的山水情节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更强烈了,多少文人墨客,无论得意还是失意,都依恋于山水,寄情于山水,挥毫写出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
山水与城市渊源流长,山水是城市背景的底色,城市是山水另一种形式的聚合,一座灵性智慧的城市,要么本身位于山水之中,要么与山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怎能少了山水的影子?
曲阜城南,顺着大沂河,沿滨河大道一路向东朔水而上,尽头是尼山,一座原本既不秀美又不伟岸的普通之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尼山连同后来修建的尼山水库,既无仙,亦无龙,只因孔子由此诞生,也就有了不小的名气,直至成为了传统文化寻根的一方热土。
受益于孔子盛名的不仅有尼山,更有曲阜这座鲁西南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正是拥有孔子故里,儒家文化发祥地的举世无双的定位,凭借“三孔”(孔府、孔庙、孔林)的优势,这座城市近年来才有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了国家级文化特区,享有了东方圣城的美誉。
传统文化热潮下,当地主政者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文化积淀,而是着力挖掘山水资源的潜力,进一步加深加厚城市的文化底蕴,在把城北的九仙山,石门山成功打造成国际慢城之后,又联合江南一家大型旅游投资管理集团联手兴建了“尼山圣境”。
以传统文化为纽带,或者称为平台,把山、水、建筑、雕塑、音乐、舞蹈这些自然元素和艺术元素重新建构配置在一起,用山水情景语言、艺术表演语言诠释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这种把文化感召力、山水魅力融汇贯通在一起,是国内文旅题材的大手笔之作。
来自海内外的游客,传统文化体验者,莘莘学子趋之若鹜,就连2018年的央视中秋晚会,也选址在“尼山圣境”做主会场,其美誉度可见一斑。
爱屋及乌,尼山水库涅槃重生,被打造成了颇具文化气息的“孔子湖”,发源于孔子湖的大沂河,连同支流廖河,也享受到了不一般的礼遇,围绕大沂河、廖河,当地近年来修建了环河公园,人工湿地,滨河景观,北方的磅礴大气,南方的阴柔娟秀,都能在这些景观中体现到,成了当地重要的旅游休闲景点,
圣人门前倒流水,孔子不走寻常路,从孔子湖里流出来的沂河自然也有不俗之处,多少大江大河都是由西向东流,由于曲阜城市东高西低,大沂河的水是由东向西流的,在它的带动下,曲阜境内的廖河、泗河、护城河,皆是一河清水向西流。
当地政府还有一个关于水的雄心勃勃的规划,在核心城区也就是明古城内孔府景区以东恢复性建设起古泮池水上公园。清乾隆皇帝1756年第二次到曲阜时,当地官员在古泮池北岸为他建起的古泮行宫,未来这座城市的亮点就在彰显人文情怀的青山秀水上。
山水不仅会扮靓一个城市,也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王先生世代生活在尼山脚下、孔子湖泮的一个小乡村,十几年前为了改变命运,背井离乡到外地去创业,由一个打工者做起,以其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发展成为一个身价不菲的公司董事长。
正值事业如日中天时,王先生或许是厌倦了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惊涛骇浪。或许是感应到了家乡的山水召唤,他毅然辞职,回到了家乡的小山村。
借助尼山的山水和人文资源,王先生投入巨资,带领乡亲们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一个融特色农林种植、特色食品加工、农业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特色农庄,走上了乡村振兴的道路。
与其说是家乡的山水成就了王先生的事业,不如说善良的品德和非凡的智慧助力他实现了又一次创业的成功。
山水效应带动了经济发展,大家有了资金做后盾,在环境改善上又有了更大投入,这种良性循环让山更秀了,水更清了,城更美了,山、城、水、人和谐共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公司千亩天然农场年终总结大会上一向很少喝酒的王先生却喝得酩酊大醉,正应了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