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绕南陶瓷园(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绕南陶瓷园(散文)


作者:不舞之鹤 白丁,9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57发表时间:2019-10-28 13:16:35

上午9时许,我们一行来到距离瑶里古镇3公里的绕南陶瓷园,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以陶瓷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景区。
   自唐起始,这里就依山筑窑,伐木为薪,烧制陶器。宋始烧瓷,至明中叶衰退,横跃300多年历史。
   我们知道,烧瓷必备三个缺一不可的先决条件:丰富的瓷土(这里有优质高岭土),充足的水源(这里是昌河之源),充分的燃料资源(这里毗连黄山,森林覆盖率高达82℅之多),这一切,绕南堪为得天独厚。
   而今绕南,是景德镇瓷业遗址保存最完好的地区,其宋元明窑址多达百处,古矿洞120多个。站在片石砌就的广场上,一边是忙忙碌碌的售瓷摊贩,身后是景区绛红色椭圆形的门房,别有风趣,我猜想这可能是一种古窑原型,门楼上镶嵌着“瓷之源”匾额,青花瓷地带有魏碑意味的行书字样,端庄大方。这个“瓷之源”,绕南当仁不让,
   下面还有个所谓“桃花源”,“陶”字,是匣钵片组成,“花”字由青花瓷片拼排,“源”字用釉石粘合,充分凸显了陶瓷发源地的特色。
   “瓷之源”门房,有以九块青石组合的“九工图”,镌刻制瓷九大主要(还可细分为72道)工序:采石,粉碎,淘洗,拉坯,利坯,装底,画坯施釉,裝匣钵烧窑,磨底选瓷等,尚未入园,事先就让我们有效直观,事半功倍,策划者用心良苦。
   过门从平台上拾级而下,浓荫蔽日,竹木森然。这里实际上是“栗树滩”和“窑旮旯”遗址。
   首先是东河横卧眼前,这条当年通往景德镇的繁忙水道,而今已释重负,显得无比宁静淡定。我沿河蹑足而行,生怕惊扰了河神。白色的石块就是瓷石,明代矿洞遗迹已经塌方。
   石片铺砌的小路蜿蜒在绿水悠悠的河边,两旁树木千奇百怪,有的树干上粗下细,有的上下细、中间粗;有的树木笔直通天,盘根错节各自为是。道路两旁时有粗壮茂盛的大树,阳光在叶缝洒下星星点点斑影,光怪陆离,如梦如幻。远离了浮华喧闹的空间,沉浸在净化心灵的境地,我抚摩着苍劲的树干,吮吸着无名小花的芬芳.尽情陶醉在这美妙的纯净一刻。
   有人说“世界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抬头仰望,是湛蓝湛蓝的天空,环顾四周,是峻俏秀气的山峦。我目之所及,是无尽绵延的翠色散文,一路研读,每一段都有精彩。河面粼粼地绿着,将云彩和山影竹木倒映其中,揉成一幅幅美图,神秘妖娆。
   走在幽静的小路上,断断续续的阳光犹如橙色的美酒,倒进了翡翠杯子,空气像在水里洗过,那种自然、那种和谐、那种舒坦,像风一样,徐徐飘进了我的心田。
   前面隐约传来咚咚敲击的响声,刺破了静谧。我突然想起曾经描绘这里“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的诗句,行不多远,就到了一个破旧的磨坊和几间作坊,小路悄悄从中间穿过。
   左手沿河,是水碓作坊。水碓是古之瓷业重器,由水轮、传动轴、扳头、碓杆、碓头、碓臼组成。水轮下面是水沟,流水冲击水轮转动,扳头搭连着碓杆,跟随水轮转动,起起落落,叮叮咚咚,带动碓头上上下下冲击碓臼里的瓷石,谓之“熟土”。这里的碓臼值得一提,它的三面均用石块垂直固定,唯留一面以栗木板倾斜打入地下,由此一来,木板比石块易于振动,碓嘴每舂一次,木板一方的瓷石受反作用力驱使,便在臼内自动翻抄,无需人为,充分显示了先入的聪明才智。
   还要再说的是,木架和传动轴长期摩擦,不但阻力大而且易于发热自燃,于是,能工巧匠们就在上方用竹筒从水轮引水,滴在木架和传动轴连接的地方,不仅降温而且润滑,其中妙用了水利力学、机械力学和陶瓷工艺相结合,不得不令人钦佩。右手依山,是釉坯作坊。熟土还要经过反复淘洗、沉淀、稠化浓缩,到泥床制成2公斤重,六面光滑的方块,置于通风处阴干,再与定量釉灰配比溶和,才是瓷釉。
   女士们展示着自己美丽,兴高采烈的在作坊拍照留念。我在想,祖先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能创造举世瞩目的“CHINA”,共产党拿小米加步枪也能赢来个新中国,在现现今大好形势下,中华民族更有的是底气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再向前不远,群友把我拽到山麓高坡上一块宽阔的平地,这里名曰“釉苑”。远远望去,四柱支撑着攒尖式茅草屋顶,当中的圆盘上是一圈操作台,周围木架上摆放未曾上釉烧制的瓷坯,算作墙壁。在此,只要花费20元钱,就可以上台身体力行20分钟陶瓷工艺,看似容易实则很难,在转盘上手忙脚乱,一塌糊涂,坚持不到几分钟,便毫无信心败下阵来。釉苑平台上的杨梅熟了,绿叶衬着红果,大家兴致勃勃的采来品尝,小是小了点儿,但其味道却是鲜美无比。
   下了釉苑就是过河小桥,全木结构,窄窄的桥面没有栏杆,靓女们嘻嘻哈哈挤在一起拍照,上有蓝天白云,下有流彩倒影,夹岸是苍松翠竹,好一个灵虚胜境,简直就是天仙下凡。
   待我过了木桥,人们已经杳无踪影。道路恢复了宁清淡雅,云悄悄的飘,风缓缓的吹,叶轻轻的落,时光慢慢的过,这里只剩风声,叶落声,呼吸声和足音和鸣。
   当我到了龙窑的时候,大部分群友已经回返。这里是瓷都的发祥地,这里是CHINA的骄傲,我和爱人欣然在此留影。
   继续前行,有个“龍吟”匾额的骑路敞亭,虽然简陋,却带美人靠。我坐在亭中,背后是茶园和一个攒尖式重檐敞亭,自然也是一处遗址,这是景区的尽头,除了我和爱人,前后已然空无一人了。
   我想,古迹就是古迹,遗址就是遗址,不厌简陋,也不怕苍凉,后人追求的是原汁原味,不画蛇添足的造假就好。

共 21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游记散文沿袭作者一贯真实自然的文风,采用移步换景法,以行踪为线索描写了绕南陶瓷园之行,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了栗树滩、窑旮旯遗址、水碓作坊、釉苑等所见及沿途自然风光,写景中有抒情,睹物中有议论,恰到好处地穿插些陶瓷工艺介绍,让读者在自然风光的赏心悦目中感受陶瓷文化的源源流长,在釉坯的制作过程中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之行是自然而舒坦的,笔端情感的流露敢也如缓缓的风。文末有作者对古迹和遗址保护的一种关怀,留给读者思索,推荐赏析!【编辑:红叶摇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9-10-28 13:17:50
  作者行文自然,笔法简洁,思路开阔,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2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9-10-28 13:18:14
  问好老师,祝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1
回复2 楼        文友:不舞之鹤        2019-10-29 14:54:09
  编辑老师辛苦!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