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美好的联络(散文)
今年春天,一偶然机会,我与卢文忠老师取得了联系。电话的另一头听得出他声音的颤抖,大概是我发自内心的问候感动了他老人家。
时至今日我才知道,他在周龙华中学只任教了三年,就调任衡水党校当校长了。在他短暂的教学生涯中,我非常幸运的成为了他一名学生。
时光倒回三十多年前,卢老师教的是语文课。在我的初中三年里,他是语文课上的最生动有趣的老师。他每一句话讲得都让你提精神。不像有的老师,讲着讲着,就能让你的上下眼皮打起架来。
把卢老师称为我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一点也不为过。记得他创办的《周中芳草》是我们初一学生的骄傲,这份油印刊物的创办填补了学校没有校刊的空白。它专发表我们初一学生写的诗歌散文。同学们人手一份,不管上面有没有自己的作品,每次发到手里,我们都会当成自己的新书一样认真翻阅,看完后有的还在别的年级传阅。在那个文学书籍匮乏的年代,一份打印的油印刊物,在整个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就连食堂做饭的师傅们都拿着看。我们初一的学生每每去打饭,师傅们有的一边盛饭,嘴里还一边搭讪:“《周中芳草》,上面有你的吗?那个谁谁写的真不赖……”他们的关注度不亚于对我们女生脑袋上长虱子的关注。我们当时的宿舍里都是搭的一圈木板,俗称“大通铺”,一个班的几十名女生都挤在一间宿舍里,个个头挨着头,脚挨着脚的睡觉。一名女生头发上长有虱子,用不了多少天,几十个人的头皮上就都有了反应。卢老师自费买了两瓶子“五十五”衡水老白干,用来给我们治头上的小东西。于是乎我们走到哪儿都带有酒的香味,食堂的师傅们闻见酒香总是热情的招呼打饭的我们:“哈,师长(虱长)来了!”
我对文学之所以产生浓厚兴趣主要得益于卢老师的引导。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我们走出学校去,让我们拥抱大自然。但每次出去都是有任务的,他会给我们布置写作课。记得一次,那是梨花挂满枝头的春天,他领着我们去了学校附近的梨树园。在我们赏花的同时,还给我们上了一堂革命教育课。
原来周龙华村有一位民族英雄就葬在这片繁花盛开的梨园里。卢老师把我们带到了墓碑前,让同学们高声朗读了碑文。然后现场解释了什么叫“民族英雄”,什么人死后才配拥有这个光荣称号。
那次游园回去,激动的我写出了一篇散文,后卢老师给登在了《周中芳草》上。
思绪又把我扯回到这三十年后,能联络到恩师纯属偶然。在和我丈夫的侄媳妇闲聊时,我说我是在周龙华上的初中。她说她的表叔在那里教过学,名字叫“卢文忠”……后来我激动地抖着手播通了卢老师的电话。时隔三十多年,近八十的老人,电话里他依然还能唤出我的名字,这使我倍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