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往事未必如烟(散文)

精品 【丹枫】往事未必如烟(散文)


作者:乔梅 白丁,22.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143发表时间:2019-11-04 19:58:14

【丹枫】往事未必如烟(散文) 悠悠岁月,往事亦真亦幻,宛如童话。入春时节,万物复苏,人们平整土地,撒上种子,幼苗慢慢在土中发芽,悄悄地拱出地面。树梢的嫩芽,俏俏地露出绿色的尖尖。春的气息,春的懵懂,春天的趣事,春的浪漫,慢慢地向我们走来。那年我们十六七岁,犹如幼苗,犹如嫩芽,怀着对春的向往,对春的好奇,怀揣着各自的梦想,从四面八方,背着行囊下乡到南西尚这个美丽的村庄。青葱岁月,懵懂无知,乡音差异,在这里引出了无数难忘的故事。有时让人一头雾水,有时也会让人贻笑大方。
  
   故事一·背锅
   一群天真烂漫的城里孩子,刚刚走出校门,就响应国家号召,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下乡到了南西尚这个陌生的地方。开工去地的第一天,我们个个信心满满,摩拳擦掌,要在广阔天地里大干一场。老国庆队长,用他那洪亮又浓厚的乡音,对我们讲:“今天是我们新知青第一次开工的日子,我要带领大家背剐(方言发音“锅”)去地。”他讲完这句话后,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背锅”是中午不回来吗?大家都要背锅吗?有那么多锅吗?我心里莫名其妙地想……他继续往下讲:“和我一起去平整土地,请大家做好准备,有什么困难直接对我说,我会尽力帮助大家……”话音未落,我的同学“郭子”雷厉风行,跑到厨房就把做饭的大锅背在了身上。做饭的师傅老焕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赶紧从厨房撵了出来,一边撵一边喊,“哎哎……你背锅干啥呀?我中午怎么做饭呀?”队长看到后诧异地问:“郭子,你怎么把厨房的锅背出来了?”只见郭子很认真地说:“你不是说要背锅去地吗?”我心里附和着也是这么想。68届和71届的老知青知道队长讲的意思,都捧腹大笑,我们刚到的同学都一脸懵圈,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老国庆队长这时才发现,我们没有听懂乡音误会了,赶紧重新解释,重新讲:“同学们我说的‘剐’不是‘锅’,剐是用来平整土地用的剐,是给土地垄席用的,不是做饭的锅。”急得老队长语无伦次地连说带笔划。当我们弄清楚听明白后,全都笑得前仰后合。
  
   故事二·锄棉花
   棉花幼苗生长的时节,地里的草也吸吮着大量的养份急速疯长。有一天,老玉安队长在早会上对我们讲:“今天我带着大家去地锄棉花,到地后我会教大家怎么锄。”说完之后他带我们走到地头,给每个人都分配了任务,同学们都捋胳膊挽袖大干起来。我的同学“小北京”很兴奋,动作麻利刷刷刷。老玉安队长指导后,过来挨个检查,发现有一片棉花苗活生生被锄掉躺在了地上。老玉安队长非常心疼且生气地问:“这几垅是谁锄的?”只听小北京大声地回答:“我!”老玉安队长说:“你怎么把棉花苗都锄掉了?”呵,小北京理直气壮地说:“你不是说锄棉花吗?”小北京从小是在北京长大的,队长的乡音,说的啥他根本是一句没听懂,他心想我干的这么快,你还说我。等他弄明白后,恍然大悟,大家都笑翻了。后来我们又把他锄掉的棉花苗儿一棵一棵地补上了。这段故事,就成了我们同学回忆往事的趣话。
  
   故事三·井内取水
   我们青年队院中间有口井,据说那是68届第一代知青自己打的。他们来到青年队时,设施不完善,一穷二白。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盖房挖井,才有了我们去时的基业。这口井水面一米多深,水质清澈甘甜,想用水时一根扁担足矣。我们第一次到井里取水时,都会提心吊胆,但也欣喜若狂,好奇心促使我们都想尝试一下拿着扁担沟着水桶,在井里左摇右摆地刺激和欢畅。于是这段时间桶被掉入井内就成了常事,这下可忙坏了带我们做饭的师傅老焕生,他在很短的时间内,不知道打捞了多少次水桶,就是这样我们个个都学会了取水。我们开心,我们快乐,我们在井边嘻嘻,我们在井边玩耍。我们开心地在井边唱着“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用着这口井里甘甜的泉水,做饭,洗衣服,喂猪,饮牛,养马。至如今,想起这口老井还有无限地牵挂。是这口老井恩养着我们,是这口老井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
  
   故事四·逛书店
   我有个同学叫华,在学校时,她永远是班里学习最好的那一个,但性格有些孤僻,志向很高,可惜那个年代取消了考大学,除了下乡别无选择。她怀揣着梦想下了乡。下乡后,她不忘学习,在农闲时经常和我一起逛书店。有一天,她突发奇想,让我和她一起“出国”,“出国”也就是去离我们很近的武陟宁郭。她说要我和她一起出去,要与人家书店服务员切磋一下。所以,我们走了两里路,来到书店,一个四十多岁的女士接待我们,华开始挑书,拿了放,放了拿,来回折腾了很多次,说人家书店的书不够多,说人家书店的摆放分类有问题,说这说那,人家终于急了。这时,只见她的劲头来了,扎起架式开始给人家舌战,几个回合后,我看她收不了场,就赶快助阵帮腔,总算是收尾回家。在路上我问她你这叫切磋吗?她还得意洋洋美其名曰,这叫锻炼口才。哎,这那叫锻炼口才,这分明就是没事找事年少轻狂。
  
   故事五·小压鏊
   南西尚村有个剧团,规模不小,有四五十人。导演,乐器,舞台,服装,道具,应有尽有。演绎有小剧目《前进路上》《送货路上》《见面》等等。还有大本戏《平原作战》《卷席筒》《辕门斩子》《陈三量爬堂》等等。吹拉弹唱,红红火火,有模有样。当时,在县里都很有名气。我们青年队几年内被剧团陆续挑选进了七八个演员,我就是其中之一。因为,我嗓子好,常会在剧目中担任主角。所以,我下乡五年就给乡亲们唱了五年,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赞扬。想起乡亲们对我的好,就会自然想起,至今我都难以忘怀的,非常甜的一件往事。我有个同学叫小平,浓眉大眼,银盘大脸儿,她的长相和我画妆后的银环一样漂亮。所以,她到村里,乡亲们就会拉着她喊着我的名字,请她去家里坐坐,吃些平时吃不到的美餐。每次她回来后都会笑着对我说,都是你……其实她心里甜得像蜜一样。乡亲们那份热情真挚善良,让我至今都不能忘。记得有一个大雪纷飞的早上,老乡大妈把我请到家里,执意要让我坐在她家里的灶台上,那灶台是大妈家里面最暖和最尊贵的地方,这也是我一生中坐过的最高最尊贵最奢华的地方。我坐在暖和的灶台上,亲眼目睹大妈给我烙小压鏊。我从没见过小压鏊,看着小压鏊好像是用两个像羽毛球拍子合成的一种铁制的炊具,只见大妈用熟练的动作,把搅拌好的面糊倒进铁板内一夹,薄如纸片的美食就压好了。当大妈把美食从小压鏊里取出的那一刻,那种香味扑鼻而来。又焦又脆的口感,那种美味,那种香,垂涎难忘。回城后我去过很多地方,但哪一个地方,哪一种美食都无法代替小压鏊的美,小压鏊的香。还有坐过的那个灶台,那种温暖,那种尊贵,那种奢华永远难忘。
  
   故事六·大冬瓜
   一辆马车拉着一车大冬瓜,行走在通往我家的大路上,这是1974年快要过春节前的一幕,一个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景象。老队长们冒着严寒来到了我的家里,对我的父母说明了情况。春节我要参加村剧团的演出,不能回家过年,让我的父母放心并原谅。我父母知道来意后,对队长们表示欢迎和支持,并要求我按照领导和村剧团需要,演好每一场,不要辜负他们对你的期望,并感谢老队长们和村剧团对我的契重和培养,热情地招待了我们的老队长。剧团是我学习才艺的地方,是锻炼我成长的地方,是我终身受益的地方。一个不懂戏的小女生,到作、念、唱、打能按角色的设定要求演出演唱。每个唱腔,每个动作,都有导演的教诲和师傅们的帮忙,是演员们的配合,是带队干部老队长的支持,是他们用心血浇灌使我不断进步不断成长。记得在春节期间,队长们怕我受委屈,为了让我过好年,安慰我关心我,给我开小灶。还在自己家中带来肉和丸子,让我开开心心地演唱。他们竭尽全力把我当成了天之骄子,他们对我的爱,他们的情意,让我今生难忘。剧团的日子是我最开心的日子,剧团的日子是我最美好的时光,剧团是我收获最多的地方,在那里我学到的才艺,参加工作后得到了收益,彰显更加明朗。她让我工作事半功倍,她让我的工作效率蒸蒸日上,特别是在单位的工会工作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的工作效率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赞扬,是剧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的感恩那段美好的时光。
  
   故事七·吃乳牛
   在那个年代粮食都不够吃,想吃乳牛,那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做梦也别想吃。哈!我同学“继承”给我讲,他有福气,他还真吃了一次,这辈子就吃了一次,真香!现在想起他还回味悠长。那是1974年的秋天,继承已经荣幸当了青年队会计,大小也算个官,队委会委员,队里重大事情研究,如定工分,张三8分李四9分,用现在的话说有权了,有权就能沾光,蹭油水。有一天,我们青年队一只母牛,本想青年队要添口,结果小牛犊生出来了,命短,死了!死了怎么办?大家一商量杀吃了,好!馋死了。杀!吃!一不做,二不休,老焕本,小牛几个人一会就把小牛犊杀好了,在西院用喂猪的灶火清炖乳牛,女同胞估计不会知道,鼻子长的男同胞都享受了美味,继承当时正在做账,西南方飘来的香味让他魂不守舍,这时祁俢跑过来说:“快去吧!清炖乳牛,晚了就没了。”这时他想起他的床下藏了一瓶地瓜烧,他拿起酒急匆匆跑了过去,不错!伙计们够朋友给留了个牛尾巴,他拿了个大茶缸连汤带肉弄了一大缸,真香!特香!口味真鲜!特鲜!再喝两口小酒,真是要赛过活神仙,气死猪八戒。人生能有几回醉,这也算是一次吧!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说他吃过山珍海味,南北大餐,都没有找到这种感觉,为此,在他的生活里酷爱煲汤想找回那种感觉,但都很遗憾!在和青年队的兄弟姐妹见面后,才终于找到了那种感觉。
  
   故事八·烙印
   这个故事是我同学“继承”的亲身经历。那也是我们下乡的第一年,五月底割麦子,当时继承累得腰疼,这也是他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累”。他躺在床上像死猪一样动也不想动,这时71届喂猪的“国进”走进了他的宿舍,像大哥哥一样关心他,用浓浓的博爱腔说:“继承我给你冶冶,”他说:“你是兽医是给猪看病的,我是人呢!”国进说:“人和动物是相通的,就是用量不一样。”当时青年队就他懂医,人兽通吃。他问:“怎么冶?”国进说:“我给你拔火罐。”他说:“没火罐怎么办?”国进说好办,就地取材,用你的搪瓷大茶缸当火罐。他竖起大拇指称国进真聪明。然后,他就爬在床上说:“我是人不是猪,你不要把我当成猪。”国进很自信地说:“你一百个放心,人和猪我还是分清的。”当时他就觉得他是他砧板上的一块肉,让他任意斩割吧!国进用一张纸点着放进茶缸里,结果没有吸住,国进说火小了,再来一次,这一次国进用了一张报纸在茶缸里很薰了一会给他按上了,顿时他感到难忍得疼,疼得他头上黄豆大的汗珠就滴了下来,他撕心裂肺大吼:“疼死我了。”国进压着他说:“坚持就是胜利。”结果还是没有吸住,身上出现了圆圆的烫伤,至今还有月牙疤,说来也怪,从此几十年来,再也没有腰疼过。
  
   故事九·命运惊魂
   命运,对每一个人不一定都是公平的。有的压力靠自身内功能够抗拒,有的天灾人祸你真的无法阻挡。上山下乡,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认知各不相同,绝大多数知青认为在农村是一种历炼,是一种磨练中的成长进步。然而不能否认,也必须承认对有些人是一种苦难,是一种灾难,是泪往心里流说不出的殇情。1974年4月下乡后两个多月在青年队发生的一期“现行反革命案”让我们难以忘怀。
   那天下着小雨不能出工干活,带队干部正在组织我们学习,突然三部警车长鸣警笛闯入知青大院,我们像一只只缩在窝里的小鸟惊恐不安,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事情,灾难会降在谁的头上,只见几名警察真枪实弹,气势汹汹闯入会议室大声嚎叫:“谁是张小功?”缩在后排的张小功小声答:“我是张小功。”进来几名警察将他按倒,反扣上手拷说:“你是现行反革命,你被逮捕了。”说着就把他推出会议室带上警车。
   这时,天空一道闪电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都被这一情景惊呆了,应该说都傻了,感到怱然从天空中掉下一顶“现行反革命的帽子”不偏不邪正砸在张小功头上。带队干部老赵沉默了很久就说了一句话:“想不到张小功这么老实个孩是现行反革命,想不到呀!想不到!教训深刻。”那天到底学的啥我们全然不知,我们脑子里全是张小功的影子。刺耳的警笛声,被狂风骤雨掩盖了,慢慢消失了,留给青年队院里的是一幅惊恐凄凉的画面,院内两棵大桐树叶子打落了一地,失去了昔日的生机,好像怱然从天上下来几个曽面妖怪,几分钟人就没有了,我们的思绪随着雨声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出现了张小功一幅幅画面。
   张小功是我们来青年队比较关注的一个人,因为他给谁都不一样,个子不高,瘦小,最多也是二十出点头,四月份了,还穿了件粗布黑色小破旧棉袄,棉花套子外露着,衣服也没有扣子,腰里勒根草绳,戴个破草帽,鞋子已没有后跟了,前边脚趾头外露,每天担个挑子喂猪,从来也不与任何人说话,身上一股臭味,吃饭每天都是最后一个。我的同学继承感到好奇就问带队干部,带队干部老赵告诉继承说他是68年知青,叫张小功,继承顿时一惊,这么小年龄下乡六年了,而且他的形象怎么也和知青联系不上,太让人感到意外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继承接触到他,他在西院猪舍煮猪食,继承帮他一边烧火,一边拉家常,他感到继承没有敌意就打开了话匣子,他是68年第一批知青来到青年队,来的那年15岁,个子小,力气小,就让他喂猪,一喂就是六年。继承好奇地问他:“你怎么不招工走?”他说他成份不好,是地主,招工的不要他,只好留在农村。继承听后也无言劝他,那年代什么都讲成份,成份高当兵、上学、招工就别想,就是找对象也先问成份。那时有句话“亲不亲路线分,贫下中农最伟大。”成份越穷越光荣,如果谁家是贫雇农出身,尾巴能翘到天上,猴屁股能烧红,啥好事都能轮着。继承只好摇摇头在心里说了句“认命吧”。
  
   故事十·风车
   秋老虎的季节,正是收割玉米的时候,天上的太阳把大地烤得像火炉一样,我们顶着烈日钻到玉米地里,把玉米棒一个一个地掰下来,再把玉米棒一堆堆地搬到地头。我们顶着烈日钻到地里把玉米杆儿,一个一个收割下来。把玉米杆儿打成捆,再一捆一捆背到地头。最后一车一车拉到青年队院中,挂起收藏。我们手上磨出了血泡,脸上胳膊上划出了伤口,衣服被汗水浸透,像是从河水刚捞上来一样。收割时的那份辛苦,那份艰辛,难以形容,真的难忘。那年我不到16岁,记得那天我努力地把玉米棒艰难地搬到地头,回来去背玉米杆时,起风了,并且风刮得越刮越大,我那弱小的身躯,背着一大捆玉米杆儿无奈地随着风儿原地打转,就像“风车”一样,无法自控,无能为力,脚步踉跄。71届老知青看到后,赶忙跑过来帮忙,是他们把一捆一捆的玉米杆儿背出了地,是他们帮助我完成了全部任务。现在想起那一天的情景,我还是心存感激,感动万分,无法遗忘。
   那个年代,我们吃的那些苦,受的那些罪,现在的孩子们不能理解无法想象。但是,我们却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引以为荣。因为,在我们这代人心中有着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南西尚村,是个粮棉双高村。青年队有百亩粮棉各半的水浇地,四代知青在这里,前仆后继,战天斗地,风雨无阻,自给自足。为国家交余粮,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弹指一挥间,青葱懵懂,那些苦、辣、酸、甜的故事,桩桩件件,成为了回忆,每每想起,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激情岁月,豆蔻年华,让我们这代人的生命不断升华。往事未必如烟,好像就在昨天,刻苦铭心,思绪万千……
  
   2019年10月12日
  
   (首发)

共 619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往事未必如烟,作者十六岁的时候曾经相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做知青,这十个精彩知青故事仿佛能将读者拖回那个贫穷而激情的时代!那个年代,知青吃的那些苦,受的那些罪,现在的孩子们不能理解无法想象。但是,他们却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引以为荣。因为,在他们那代人心中有着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南西尚村,是个粮棉双高村。青年队有百亩粮棉各半的水浇地,四代知青在这里,前仆后继,战天斗地,风雨无阻,自给自足。为国家交余粮,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弹指一挥间,青葱懵懂,那些苦、辣、酸、甜的故事,桩桩件件,成为了回忆,每每想起,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激情岁月,豆蔻年华,让他们那代人的生命不断升华。往事未必如烟,好像就在昨天,刻苦铭心,思绪万千……全篇文字精炼,语言清新,故事生动,温馨感人,浓缩了一个特别时代的精华!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1108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9-11-04 19:59:32
  全篇文字精炼,语言清新,故事生动,温馨感人,浓缩了一个特别时代的精华!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9-11-08 21:36:38
  恭喜佳作获得江山精品!祝写作更上一层楼!
梦锁孤音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