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宁静】债(小说)

绝品 【宁静】债(小说)


作者:宫国军 童生,633.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974发表时间:2019-11-06 21:26:24

【宁静】债(小说)
   老石张罗了好些天,价钱一再让步,总算卖掉自己种的三十亩地苞米。
   临近年关,观望玉米价格的人不再犹豫,纷纷找买家出手。这个时令,他们是最需要钱的。往年,经营苞米的商贩一拨接一拨,街上收苞米的大车络绎不绝。买主和卖主几番讨价还价,终于如愿以偿,各得其所。可今年,家家户户的苞米冷冷清清地堆放在那里,无人问津。一进腊月,老石就坐不住了,到处联系商贩,几经折腾,终于在旧历小年的前一天,苞米脱手了,老石焦虑的心总算平静下来。
   人家装走老石一年的血汗,老石得到两万块钱。本以为会卖得更多一些,可是产量和预想差了一截,价钱的期望值也缩水,让人好不失望。老石甚至还怀疑,秤上还会藏有猫腻。这地衡秤虽是本村刘家安的,据说收粮的外地人,都有什么遥控器,能遥控重量,一车差个两三吨轻松。老石好不纠结。
   他掂量着这来之不易的两捆人民币,至于籽种、化肥、机耕费什么的,加起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些年前必须还上,当年的债务绝对不可以拖到年后。把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去掉,所剩无几的这点钱,就是老石一年的花销了。
   老石掂量来掂量去,还是从中数出五千,装进一个信封,掖在贴身的口袋里,按了按。然后把剩下的钱用衣服包严。他环顾一下这间又小又矮的屋子,挪开东北墙角的大缸,撤掉上面的木板,下面是一个洞,他小心翼翼地把包裹放进去,盖好木板,挪上大缸。瞅了瞅,穿上厚厚的羽绒服,戴好羽绒服上的帽子,又按了按贴身的口袋,走出门去。
   老石要去门家屯。每年冬天苞米一出手,他就会带上一些钱,去门家屯看老哥哥门广义。十几年了,年年如此。他们都年近八十,门广义已经卧床好多年,可老石还在种苞米。
   走到外面,好像一下掉进了冰窟窿。
   数九天的上午,已经九点多,浓重的雾气还笼罩着天空,太阳淹没在雾气里。空中飘舞着湿气凝结的冰晶,树木成了一座座晶莹剔透的塔,朦朦胧胧装扮成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刺骨的寒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老石裹着厚重的羽绒服,缓缓地行走在这银装素裹的天地里。
   老石走出村子,就没那么冷了,浑身有了热的感觉。一条新修的水泥路,蜿蜒地穿过一片草甸子。草甸子的尽头就是门家屯了,约摸七八里的路途。
  
   二
   老石呼出的热气,立马就在羽绒服帽子的边缘、眉毛上、胡须的周围凝结成了冰霜,他也不去管它,只管呼吸,只管走路。
   起初,老石和门广义并不熟悉,是老石的儿子和门广义的儿子之间的纠葛才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才有了今天的往来。老石才坚持种了这么多年苞米,才能活到这个岁数。这么说也并不夸张。
   八十年代,门广义的儿子门大伟通过考试,到村学校当了民办代课教师。门广义小时家境殷实,读私塾、完小、国高,在那个年代,很不简单了。可门广义出身不好,没有工作的机会,只得当个农民。门大伟受父亲熏陶,从小就读小说、诗词等,有了一些文学功底。上班没多久,就被学校提拔教中学语文。八十年代,农村学校基本没有正规的师范生,正规学校毕业的怎么也轮不到农村。那个年代,语文教学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老师就是指导学生解词、造句、分段和总结中心思想。深挖一点思想内涵就是我们的幸福生活如何如何来之不易,新旧社会对比,由此生发开来,语文课往往成了政治课。而门大伟的语文课却是另一番天地。他从语文教学的根本出发,指导学生读、背诵、写作练笔等。一时间,他的学生都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级业务部门开始重视这个初出茅庐的语文教师,经常在他这里搞语文学科教研,中心校也组织全乡语文教师观摩门大伟的语文课。他的教学模式得以全乡推广。门大伟因此有了知名度。
   两年后,县教育局分配给了中心校三个民办教师任用证。代课民办教师一旦得到这个任用证,就是国家承认的民办教师了,国家就会通过一些途径分期分批地把这些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这三个民办教师任用证怎么分配,成了全乡教师关注的焦点。但不管怎么焦点,门大伟得到这个任用证是公认的,是不争的事实。
   结果一发表,三个指标,门大伟排在第五号,是名副其实的名落孙山,大出人们的意外。
   后来,有人把发证的内幕透露给门大伟。发证排号乡领导插手了。五个评委,学校两个,乡政府三个。这个人并且告诉门大伟,说他去年在某个场合诋毁过乡党委书记石君,而当时在场的就有石君的亲属。为什么把你排在五号?就是前面的一旦有问题下来,中间还有个四号,也轮不到你门大伟。
   门大伟傻眼了。他搜索着记忆。
   那是去年暑期全乡串考,他被分到外校监考。吃饭时人们议论乡党委书记石君,说他上学时用“热泪盈眶”造句,竟然造成了“爷爷死了,我激动得热泪盈眶”,人们哈哈一笑。当时借着酒兴的门大伟也说了石君一个“笑话”。一次石君给全乡党员干部开会,说全球气候异常、造成洪涝灾害是受“贝加尔湖”现象影响。石君把“厄尔尼诺现象”说成“贝加尔湖”现象,当时早已传遍全乡,只不过是门大伟借酒劲又重复了一遍。门大伟说完又博得大家哈哈一笑,自己也在这哄笑声中得到了一种满足。可他做梦也没想到,一时的口舌之快,日后会给自己造成这么大的麻烦。
   门大伟知道在学校转正没希望了。当时国务院有文件,民办教师任用证的发放截止到一九八六年年底,而这一次正是最后一年。他马上着手准备参加成人自学考试,两年就过完规定的十二门学科,取得了大专毕业证书。年底,门大伟参加了国家在五类大学毕业生中招收干部的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全县只考上两名。他引起了轰动。被录取后,门大伟选择了留在教育行业,并且还在自己的村小学任教。
  
   三
   雾气逐渐消散。一马平川的草甸子被皑皑白雪捂得严严实实,到处闪耀着刺眼的光芒。老石不敢正视周围,眼睛始终不离窄窄的水泥路。他隔着羽绒服又按了按装钱的纸袋,硬硬的,还在里面。
   老石的儿子石君是在乡里搞完黄牛一条街升调到县里任副县长的。儿子高升到县里,老石却在家乡抬不起头。
   上面号召发展养殖业,要求形成规模。养殖业形成规模岂能是短时间办到的?当时的乡党委书记石君就办到了。上边刚有说法,他就立即在乡通往县城的公路旁盖了一百多米长的简易牛舍,以每头每天一百元的价格从外面租来了五百头黄牛,以迎接上面的检查。检查完再把租来的黄牛送回去。一时间,报纸电台都报道了石君这个乡规模养殖黄牛的经验,石君也上了电视。不久,石君就被提拔到县里当了农业副县长。而老石还生活在村里,他经常听到老百姓骂石君弄虚作假的声音。听到人们骂儿子,作为父亲的老石真是抬不起头。人多的地方,他躲得远远的。
   那时,五十多岁的老石,老伴刚去世。儿子在县城给他买了一套房子,让他搬过去住,老石说啥不同意。
   村学校的老校长到了退休年龄,门大伟顺利地接替了他。凭借自身的水平、强烈的责任心和满腔的工作热情,没多长时间,门大伟治理的学校就大变样。学生成绩、校园建设都走在了其它村学校的前面。父亲门广义看到儿子的成绩,喜上眉梢,乐得合不拢嘴。
  
   四
   老石约摸走了一半的路程,天空的雾气散尽。太阳几近正午的位置,明晃晃地照着。老石的头被帽子裹得严严实实,里面已经湿漉漉的。尽管这样,他也不敢摘下帽子,或者解开羽绒服的衣扣透透气。如果那样,冷风会立马钻进他的身体和热气汇合,说不定要了他的老命。
   老石隐约地看到门家屯了。
   他的眼前又出现了门广义跌跌撞撞地走进他的屋子,“扑通”跪倒在地、声泪俱下的样子。这是门广义一生的痛,也是他老石一生的痛。
   石君升任副县长满二年就是代县长了,人代会选举后就得到了正式任命。过两年人事变动,石君又接任了县委书记。他的仕途异常地顺风顺水,直线上升,令人瞠目结舌。
   石君任县委书记那年冬天,门大伟的学校出事了。
   问题出在取暖煤上。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的取暖煤都归县政府采购。可送下的煤却烧不着。教育局了解这一情况后,召开各乡镇中心校校长会议,对各校长千叮咛万嘱咐,煤有问题再想办法,千万不能闹出别的事来,我们要一级对一级负责。乡镇校长回去立即召集各村校长,也是叮嘱一番。
   可没过几天,省电视台《新闻在线》节目组的记者突然来到门大伟的学校,查看取暖情况。当场一位老师掀开教室的炉盖子,非常气愤地说:“看看吧,这就是政府采购给我们的煤,点不着啊!我想问一下,这是哪个地方的煤?孩子们坐在冰棚一样的教室怎么上课!”第二天晚上,省电视台《新闻在线》节目以头条的位置播发了这则新闻。可以想象,这样的新闻会在全县掀起怎样的风浪?在全省又是个什么影响?
   第二天一早,县政府就用一辆中型的货车给门大伟的村学校送来了油黑锃亮的煤,足够烧两年的。老师欢呼,学生雀跃!人们纷纷感慨,不服不行,还是新闻曝光有力度啊!
   上午,门大伟被叫到了乡中心校,县教育局局长来调查“取暖煤上新闻事件”了。
   “听说县委石书记在你们乡任党委书记时,你们就有过节?”教育局长怀疑、怨恨的眼睛死死地盯住门大伟的脸,好像他想要的结果马上就会出现在门大伟那张惊疑不定的脸上。那神情,门大伟一下就明白了,这个事他们认定和自己有关。无名的怒火在他胸中燃烧,脑袋“嗡嗡”作响,他愤怒到了极点!但他还是没有发作出来,由于极度忍耐,他衣服的下摆被自己的手死死地攥住,脸成了紫肝色。但他还是坚持向他们说明,这件事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可自己都感觉,这种辩解是多么的苍白和徒劳。
   事情发生后的一个月,当人们逐渐把这件轰动一时的事情淡忘殆尽时,县纪检委一行三人进驻到了门大伟的学校。一连三天,找学生老师座谈,走访学生家长,终于查出了门大伟的问题。门大伟任校长四年,学生勤工俭学的收入不是学生自己动手捡的,而是学生从家里要的各种粮食,不是真正意义的勤工俭学,被认定为乱收费。其中有1600元用在吃喝方面,还有1000元经门大伟花出,不合乎手续,被认定变相贪污。县纪检委的同志把查出的问题交代给门大伟。门大伟辩解,我们乡所有的学校勤工俭学都是一个模式。纪检委的同志笑了,说成笑是不准确的,阴冷的神情夹杂着达到目的的一种满足似乎更为贴切:“我们没有发现别的学校有这种情况,但有学生家长举报你们学校有这种情况。”
   很快,纪检委的通报下来。门大伟巧立名目乱收费,贪污公款1000元,开除党籍、公职。涉嫌犯罪交由司法机关处理。公安局的车也随之而到,两个警察把门大伟带走了。
   冬天的午后,老石在屋子里看电视。屋门开了,从外面踉踉跄跄进来一个人,还没等老石看清楚来人的面目,“扑通”一下,来人早已跪捯在地,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哭开了:“兄弟救救我们吧!救救我们吧!”
   老石吓了一跳,一下被这突然的场面弄懵了。好歹算把跪在地上的人拉扯到炕边坐下,让他说明什么事要这样。
   来人正是门大伟的父亲门广义,门广义声泪俱下地向老石哭诉了儿子的遭遇。往省电视台打电话提供新闻线索的是学生家长,和门大伟一点关系都没有啊!门广义请求老石一定去县里和石书记说明白,求石书记高抬贵手放了自己的儿子,给他个机会,我家经不起这样的灾难啊!
   门广义可怜巴巴地望着老石——县委书记的父亲,仿佛挣扎在茫茫大海中看到了救命的岛礁。
   老石现在也忘不了门广义那惊恐、绝望的面容。
   第二天,老石早早起来,吃了饭,坐上七点钟村里通往县城的客车。
   八点多,老石就到了县政府,他被安置在二楼的一间屋子里休息。
   直到中午,石君才散会,把父亲领到了自己的办公室:“爹,你咋来了?”
   石君听父亲说明来意后,说道:“爹,你和他非亲非故,来找我,合适吗?”石君沉吟了一会,“再说了,纪检司法部门办案,我也不好干预。”
   “君,你就和他们打个招呼,抬抬手,如果门大伟公职没了,饭碗碎了,前程毁了,这一家老小该怎么活!”老石望着儿子的脸,恳求道。
   石君说道:“我看到纪检委的通报,现在不是饭碗不饭碗的问题,金额达到六百元就够立案,得走司法程序。可能这个老师已经在拘留所了。”
   老石一听儿子这么说,着实吃了一惊:“君,这个事可不是他捅到上面的,听说是学生的家长。”
   “爹,那个新闻我看了,他们学校的老师面对采访镜头,说的话是有准备的,矛头也直接指向了县委。”
   “君,也不能全怪人家,煤烧不着,老师能没有怨气吗?”
   “爹,你以为我就愿意这么做吗?”随后石君压低了声音,“煤是省委管干部韩书记的儿子整来的,三万吨。我知道这不是好煤,可能烧不着,但还得给人家最高价,我也没办法。”

共 662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老石,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还在坚持种地,一年的收入到手,首先是带钱去门家屯看门广义,并且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小说的情节就是以追溯老石这一超乎寻常的举动展开的。门广义的儿子村小学教师门大伟因为“诋毁”老石的儿子石君,奠定了他一家悲剧的命运。门大伟因为政府采购的“取暖煤事件”被开除公职、判了刑,出狱后颓废,酗酒意外致死。老石的儿子县委书记石君也因脑溢血离世。无常的命运把老石和门广义本不相干的两家人联系在了一起。欣赏这篇小说,1、要注意小说的构架,小说虽然只有六千字,却能成功地塑造老石父子、门广义父子和门家儿媳等五个人物的形象,结构非常巧妙;2、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对话等手法成功刻画人物。如老石三次用手按衣兜里装有五千元钱的信封,老石和儿子、门家媳妇等对话都非常精彩,对成功塑造人物至关重要。作者笔下的老石,这个种苞米的老人,我们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不能局限在他是在为儿子赎罪了,他是千千万万朴实、善良农民的代表。小说非常精彩,鼎力推荐文友欣赏!【编辑:裴善荣】【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11070003】【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20191121第0113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裴善荣        2019-11-06 22:00:53
  小说故事情节虽无跌宕起伏,却让人读来泪盈眼帘。世事冷峻,却蕴藏着一种大爱,一种世故之外的温存,唏嘘之余不免也让人荡气回肠。谢谢您为宁静增辉。
回复1 楼        文友:宫国军        2019-11-07 05:28:00
  裴老师编稿辛苦了,白天没时间,夜晚编到深夜,太感谢了!
2 楼        文友:裴善荣        2019-11-06 22:05:21
  故事直白,文笔简洁,却如陈兵的沙场,有着磅礴之气势。裴氏春秋拜读留言,祝您精彩不断。
回复2 楼        文友:宫国军        2019-11-07 05:29:55
  感谢编后留言,祝好!
3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19-11-06 22:56:40
  宫国军老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一位普通的种苞米的老人。小说的人物典型,个性鲜明;故事取材来源于生活,却又高出于生活。故事情节,丝丝入扣,从细微处足见文学创作功底。点赞问好!
浩渺若尘
回复3 楼        文友:宫国军        2019-11-07 05:31:37
  感谢若尘百忙留言!
4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19-11-06 23:06:07
  种苞米的老人,开篇就埋下伏笔。老人卖了苞米,把卖苞米的钱五千块钱慎重地藏起。再层层剥开真相,到最后真相大白。层层抖开包袱,手法老道,心理活动丰富。精彩推荐共赏!
浩渺若尘
回复4 楼        文友:宫国军        2019-11-07 05:33:36
  感谢若尘鼓励!
5 楼        文友:汾阳王裔        2019-11-07 19:42:53
  行文平实,感情真挚,读来如潮涌动,既撩人心,亦潮眼眸,好文点赞!
6 楼        文友:鸿鲲        2019-11-07 21:59:19
  人心叵测的官场,厚道质朴的农村,太多的不同,但最终走向死亡,却是相同的。是把生命交于时间?还是交于不测?难道就没有因果,谁知道呢。最终能让人心安的是无愧,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是良心。
人生如逆旅,吾亦是行人
回复6 楼        文友:宫国军        2019-11-09 09:41:28
  感谢老师点评!
7 楼        文友:菁茵        2019-11-08 10:48:08
  贴近现实的题材,接地气的小说,赞~~
心若草木,向阳而生~~
回复7 楼        文友:宫国军        2019-11-08 11:30:12
  谢谢青茵社长赞赏!
8 楼        文友:菁茵        2019-11-08 10:51:05
  一说苞米,猜到宫社老家东北?当初一同学常这样说,莫名地亲切~~有警示意义的好小说
心若草木,向阳而生~~
回复8 楼        文友:宫国军        2019-11-08 11:29:28
  感谢青茵社长惠顾,我家在黑龙江,东北叫苞米,南方叫苞谷吧,学名叫玉米。
9 楼        文友:峙榛起航        2019-11-08 20:31:49
  意味深长的文字,读罢心潮一阵翻涌!祝老师斩获精品,秋祺安康!
坚持原创文学,梦想将在这里起航!
10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19-11-13 20:27:37
  一位普通的种苞米的老人,用众多人物全方位烘托老人的形象。短短的六千多字,着墨人物共达七人之多。小说应符合时代气息,《种苞米的老人》没有写诚信、友善四个字,可是,诚信友善却流淌在小说之中。问好远握
浩渺若尘
回复10 楼        文友:宫国军        2019-11-13 20:41:00
  感谢若尘老师精彩点评。
共 25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