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向往莎车(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向往莎车(散文)


作者:陈平 布衣,489.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24发表时间:2019-11-08 15:33:54

河水是雪山流淌的乳汁;绿洲是吮吸着乳汁的婴儿。维吾尔人俗语:吃谁的奶心贴着谁。我的青少年时代,喝的水是从莎车来的。于是,我虽没去过莎车却心慕已久。而且,随着我几次溯水而上接近莎车,那向往更加强烈了。
   莎车水流到我所在的岳普湖县军垦农场,实在太不容易了。喀什地区西高东低,叶尔羌河由南北流,河道总往东偏。但是有一条顽强的支流硬往西走,挣扎着流到拉拉玛,形成一个个自然坑,方圆百里,人迹罕至。70年代我随勘测队来测渠道时,居然发现一个个自然坑之间有渠沟通。维吾尔老人玉素甫告诉我们这渠叫“文金渠”,本世纪30年代,莎车县长文金与疏勒县长赌博输了十几两黄金,遂答应修一条渠将叶河水引到疏勒地界,以水顶债。数万民工流尽汗水,将水引至拉拉玛再也流不动了。莎车真神秘,出个县长也怪诞。
   我们军垦农场干旱缺水。顺着“文金渠”,我们开挖一条新的大渠。
   那是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折腾得轰轰烈烈。我和一群推土机手来到了拉拉玛。时至夏日,水泊四周芦苇茂密,野鸭呱呱,水蛇游动。高大的红柳包望不到头。登高四眺,不见人烟。偶有牧人樵夫出没。
   有一天,推土机上的一个齿轮坏了。我年轻气盛,自告奋勇送齿轮到团部去修。在工地吃了晚饭,我背着挎包出发。“文金渠”的渠埂便是路。
   天黑真好,万物皆隐,惟我独行。想唱就唱,想吼就吼。心气高,歌声狂。我想抄近路天亮时赶到十连,离开渠埂向北插过去。星光微微,凉风飒飒。泛白光的是碱滩,蓬头圆圆的是红柳,像刺猬蜷缩在地的是骆驼刺,而墨黑呈爆炸状的是胖子草丛。
   忽然,脚下一软,我下意识地猛往前一窜,淤泥一下子没到小腿。沼泽!我的心轰然一震。泥如胶,拔足难;越挣越深。泥水已没过膝盖。我把挎包扔了出去,喘息着,思考着怎么办。难道要像《七根火柴》中那个年轻红军沉没在泥沼中?!茫茫大漠,有谁知我曾壮怀激烈……
   这时,冥冥之中我听到一丝音乐,如游丝在夜空中飘荡。我猛然一惊:是幻觉,是大限将临的前奏,如电影演的烈士走向刑场总有《国际歌》旋律。屏息细听,不是幻觉,确确实实是音乐。
   离我不远处有人!一股壮气电击般穿过全身。我向前猛一冲,抓住了一束芦苇,连滚带爬,满身泥水挣扎出了沼泽。找到了挎包。
   我拂开迎面的芦苇、红柳,疯狂向乐声奔去。是热瓦甫的琴声,是维吾尔乐曲!
   我的脚步声远远惊动了弹奏者。当我走近草棚时,他已站在那里。一握手,他说你是军垦农场修渠的,我连连点头。进了草棚,一盏马灯,干草地铺,旁边一柄黑光油亮的热瓦甫。他三十多岁,眉清目秀,会说汉语,气质不像牧羊人。
   他烧了碗热茶,掰开又硬又粗的苞谷馕。我们边吃边谈。没想到真人不露相。他居然是莎车县文工团的乐手!他叫艾海提。弹热瓦甫是他家祖传绝活儿。“文化大革命”开始,文工团成了“牛鬼蛇神窝子”,他被发配到荒地公社放羊,来到拉拉玛。刚才是他在练琴。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吃饱了浑身熨贴舒适。我想起沼泽听到的乐曲,请求艾海提再弹一曲。他的汉语显然不能表达他的音乐专业了。但我听懂了他的意思:我们维吾尔人高兴时有欢快的曲子,痛苦时有忧伤的曲子,想念亲人时有缠绵的曲子,享受爱情时有甜美的曲子。你想听什么?当然是高兴的!
   他欣然拨动琴弦。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弹者醉,闻者痴。
   从这夜始,我成了少数民族民歌迷。问艾海提弹的什么曲子。答曰:“莎车木卡姆”。
   又是莎车!莎车不仅有甘甜的水,而且有美妙的乐曲。叫我怎能不想她……
   拉拉玛荒野沼泽之夜后十年,我已三十多岁了。终于到了莎车。打听艾海提已去乌鲁木齐。十年时间,我对莎车的知识增长了不少。
   马可·波罗曾走过莎车,当时叫叶尔羌。这位伟大的旅行家记载:叶尔羌是一座很大的城市,贸易繁荣。大巴扎上有印度、浩罕、阿富汗、阿拉伯商人。丝绸、玉石、地毯、棉布、小刀、干果等物品丰盈,买卖兴隆。他还注意到这里有地方病“大脖子病”。
   莎车曾是西域史上著名的叶尔羌汗国的都城。汗国存在一百六十多年,曾创造了辉煌的维吾尔文化。历史曾像河流那样变迁。公元10世纪喀喇汗王朝建立,喀什曾是新疆的政治文化中心。12世纪喀喇汗王朝灭亡,蒙古人建立的察合台汗国政治文化中心移至北疆。15世纪蒙古人的后裔建立的叶尔羌汗国,首都在莎车,于是南疆的政治文化中心兴起在莎车。直至16世纪下半叶阿巴克霍加引准噶尔汗国军队灭了叶尔羌汗国,在喀什建立霍加政权。南疆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转了一圈后又回到喀什。
   但是,在长达一百六十年的历史上,叶尔羌汗国诞生了永恒的乐曲——《十二木卡姆》。
   那就是我在荒漠沼泽中听到的乐曲。
   当我走近莎车,我仿佛又听到那美妙绝伦的乐曲。平坦的柏油路像热瓦甫的琴弦,宏大的城廓像热瓦甫的琴首,绵延无尽的绿洲像热瓦甫的琴杆,汽车、摩托车、拖拉机穿梭不息像无数跳动的音符。整个叶尔羌绿洲都在演奏《十二木卡姆》!
   这个伟大的乐曲的创造者、叶尔羌汗国的王后——阿曼尼莎的塑像立在老城区繁华处。
   我徜徉在阿曼尼莎的塑像前:她美丽端庄,面蕴微笑,怀抱热瓦甫,欣然弹奏着永恒的乐曲。纯白无瑕,绝无奢华。
   阿曼尼莎的故事维吾尔人妇孺皆知。
   15世纪40年代,叶尔羌汗国国王阿不都·热西提到丛林中打猎。这位汗王在多浪河畔胡杨林中,听到了一阵阵美妙的乐曲。循声而去,见到了一位演奏弹拨热瓦甫的年轻姑娘。姑娘叫阿曼尼莎,天生丽质,聪慧无比。听了姑娘自己创作的乐曲“潘吉尕木卡姆”,国王大为倾心。当即请姑娘进宫,不久封为王后。
   国王阿不都·热西提学识渊博,酷爱文学艺术。阿曼尼莎富有音乐天才。两人可谓珠联璧和,意趣天成。在国王宫中聚集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乐师。其中有著名的乐师玉素甫·喀迪尔汗。这位大师是维吾尔人喜爱的乐器热瓦甫的发明者。阿曼尼莎拜其为师,音乐理论大为提高。
   在阿曼尼莎的影响和提倡下,阿不都·热西提汗发令召集民间艺人、乐师,广泛搜集流传在民间的“木卡姆”乐章。而阿曼尼莎主持完成了这项浩繁艰巨的文化工程。她还亲自创作了其中的“衣西来提·安格孜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的创作完成是叶尔羌汗国历史上最显赫的文化之光。套曲规模宏大,表现丰富。《喀什噶尔十二木卡姆》有固定曲牌170多首,乐曲70多首,精美唱词2702段。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堪称无价之宝。
   新疆被誉为“瓜果歌舞之乡”。有维吾尔人的地方就有歌舞,就有“木卡姆”。歌舞代代相传,改革发展。现在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新中国成立初期,喀什老艺人吐尔地·阿洪一人演唱《喀什木卡姆》通宵达旦,轰动一时。政府组织一班人记录整理老艺人的演唱。这一套曲成为新疆歌舞团永远保留的曲目。
   叶尔羌汗国王陵名闻遐迩。
   王陵庭院整洁,古树繁茂。过一道砖砌花墙,便是一片黄土平台。上面整齐排列着一个个坟包。坟包很小,上覆琉璃砖。王陵气氛空寂,安祥、简朴、纯洁,正应了穆斯林崇拜的名言:“我从真主那儿来时一无所有,我回到真主那里去时也一无所有。”
   这就是一百六十年汗王朝的汗王归宿之地?为什么不立碑铭石记载那辉煌的文化成就呢?为什么不勒石歌颂杰出的音乐大师阿曼尼莎呢?须知汉民族的历史上,多少君王生前即修奢华的陵墓,多少人立碑刻石颂扬自己的不朽,更有多少财富被带到阴间去享受。但是,石未朽,碑未倒,在老百姓的记忆里他们早已腐朽了。惟有给老百姓留下珍贵精神财富的人才会真正不朽。你听听维吾尔人的歌声吧!那些老艺人不识谱甚至不识字,但可以把《十二木卡姆》两千多精美的歌词一字不差的唱下来,而且还要把这绝唱传给后人……
   什么是真正的不朽?答案在人民的心里。
   人过半百,回首往事,突然感悟:我在拉拉玛沼泽之夜的经历是一个深刻的象征。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极其艰难。文明总是一次次陷入泥潭沼泽,濒临灭顶。但总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她如凤凰涅绝处逢生。总能汲外来文化营养迸发出勃勃生机,磅礴于新世界。
   莎车的水哺育了我的身体:莎车的《十二木卡姆》滋润了我的歌喉。
   走遍天涯海角,我忘不了你——叶尔羌,莎车!

共 33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莎车是我向往的地方,因为甘甜的水,美妙的乐曲,辉煌的历史。文中写了自己传奇的经历,而莎车的文化成就更加令人向往。散文的可贵之处在于,文意没有停留在历史的表面,而是由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文明总是一次次陷入泥潭沼泽,濒临灭顶。但总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她如凤凰涅绝处逢生。总能汲外来文化营养迸发出勃勃生机,磅礴于新世界。”散文人文气息浓厚,语言优美,比喻新颖。佳作赏读。予以推荐。【编辑:高令亚】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高令亚        2019-11-08 15:38:07
  佳作赏读,感谢分享。问好。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太累。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