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采】古城安暖(散文)

编辑推荐 【文采】古城安暖(散文)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97发表时间:2019-11-09 22:12:11

高速驾车,过唐山、秦皇岛、北戴河、山海关,兴城便在眼前了。
   兴城,原名宁远,一个“远”字让人生畏。从未敢开车前往,没成想才四个半小时,古城到了。
   “一座宁远古城,半部明清战史。”
   千年古城,终是声名远播,虽已立冬,进入旅游淡季,但依然香客络绎。
  
   (一)
   兴城古城古朴威严。
   兴城四面皆有城门,门外有瓮城,中心建有钟鼓楼。钟鼓楼凌空飞架,与四座城门、箭楼遥相回应。
   我们从东门入城,门窄墙高,顿生古朴威严之感。那墙足有十丈来高,墙体厚实稳健,墙基砌青石,外墙砌青砖,内墙砌巨石,中间夹黄土。进了门,左右各设一登道,如外翻的衣领,呈坡形向上。
   步行登高,城上有两层楼阁,青瓦雕檐,无半分浮华造作。近旁围廊式箭楼,内藏圆鼓,直径约两米,乃亚洲第一大军鼓。箭楼重檐,卷棚,歇山顶。歇山顶又名九脊顶,其样式最早见于汉阙石刻,记得在汉代北朝石窟的壁画上曾得见,数年前去五台山在唐代南禅寺大殿也得见,据说那才是现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筑。再望箭楼,此歇山顶较其他不同,透着一份祥和、一份真实、一份安宁,与那脱落的瓦片和挤满黄草的地砖相谐,生出一种“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之感。心中便想,此时时令并不与那诗句的初夏时节相符,然有幸,与作者李商隐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偶遇,才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生出一种历史残缺之美。足见,道家美感无处不在,那美,皆在“天然”二字。
   东行至墙角,忽感气势威猛起来。只见炮台高筑,城墙上展示的“红夷大炮”和写有“袁”字的龙虎大旗,诉说着久远的故事。因有好奇、好古之心,我百度了一下关于“红夷大炮”的故事。百度上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被这门大炮炮击而伤,不久身亡。此刻,“袁”旗招展,如史册,彪炳着明朝名将袁崇焕的“宁远大捷”。不幸,袁崇焕后遭奸宦陷害,被朝廷处以凌迟,百姓抢食其肉。好在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对袁崇焕大加赞赏,历史的真实才得以被世人敬重。呜呼,烟云历史,逝水东流!古城依在,战旗依然飘扬,足矣!
   往南拐,角处建一魁星楼。魁星楼所供之神名叫奎星,是掌管文运的神。“奎”与“魁”同音,且读书人都想一举夺“魁”,原“奎星楼”被叫成了“魁星楼”。走近看,这位文神竟是红发黑脸,面目狰狞。相传,奎星是“天下第一丑”,他曾连续三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榜首,但每次都未被录用,原因是入朝时把宫中的娘娘吓得花容失色,皇帝不敢启用。无奈,奎星因愤投海,自尽身亡。玉皇大帝哀其不幸,封他作“魁星”掌管科举取士。他左手托金印,右手持朱笔,左脚后翘踢北斗七星,右脚踩一大鳌鱼,寓意是“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世间读书人膜拜奎星,香火盛极。
   漫步于城墙之上,余晖之下,黛起山峦,一座叠着—座,被暮色徐徐蚕食涌向天际。那感觉,没有“会当凌绝顶”的豪迈,亦无“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超越,但此刻,恰如走进东坡的清欢图:老人吸烟歇息,孩子奔跑玩耍,妇女晾衣做饭……
   这是上苍润泽、古城庇护的缘故吧。
  
   (二)
  
   游城回来,海鲜晚宴。
   我点了一份海参。海参最早被文字记录是在晋代,当时被称作“土肉”,需“炙食”,不知这家饭店有何特色?
   “爆炒海参一盘。张铁生家的参,个大肉厚。”饭店老板快人快嘴,报着菜名。
   “张铁生?那个白卷先生?”我惊异。
   “对,他是兴城人呢。”同桌的随声而和。
   记忆拉回到上个世纪。那是1973年6月,大队的大喇叭在广播,说辽宁有位青年叫张铁生,被县里推荐上大学,考物理化学时不会,就在卷子背面写了一封信。他在信里讲:“说实话,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希望各级领导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后来,试卷内容被当时的大红人毛远新得知,把张铁生推为“白卷英雄”。
   “那个年代,我们这些热血青年无不钦佩他的胆识啊!”
   “听说张铁生包了片海,挣了大钱,非等闲之辈呀!”
   “那是公海,被没收了,受牵连的领导不少呢。”
   “兴城领导塌方式下马,与这事儿有关?”
   “别瞎猜,胡扯什么?”
   大家酒后妄言。我默默望着窗外,一缕月光照进窗来,想起《红楼梦》“千红一窟”的悲剧,心中碎碎念到:“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没人应,自己便觉无趣。
   推说去洗手间,独自到外面去转。
   周围有几处长满松柏的林子,请教林间石径上一位闲坐的老者,才知这里栽种的是日本黑松。老者说,当年日本人准备在这儿为溥仪皇帝修行宫,黑松树苗都是从日本运来的。顺着老者的手指望去,在山谷清潭外,在弯曲的石径旁,黑松密密匝匝,枝干曲折,针叶直挺,展露着特有的庄严和静穆。
   “您怎么不回家?多冷啊!”我关切地问老者。
   “等孙子呢,他出海了,等会儿就回来。”老者说。
   说着话儿,有位青年高喊:“爷爷,我们回来了。”一艘小船停在岸边,卸下一娄一娄的鱼虾,“今天有海参,爷爷您看。”青年拿来一娄,娄里有黑色塑料袋,塑料袋里装满了海水,海参在水里开心地游,头和尾扎在水里,脊背一挺一挺的,像在捉迷藏。常听人说,海参不会游泳,只靠管足和肌肉的伸缩在海底蠕动,原来,他会游泳,只是慢些,只是不常被人看到。捞起一只海参,墨绿色,体型细长而光滑,个头足有7、8分呢。
   “你们怎么这么晚出海?”我问。
   “一天一趟,擦黑起网才敢捞些参,要是被养参人看见会被打死的。”青年说。
   “养参人?”我疑惑。
   “现在好了,他们都进去了,那里本来就是公海。”青年解释道。
   “得把海参送去饭店。”青年和爷爷打了招呼,我也跟随着回了饭店。
   青年告诉我,海参被打捞上岸后6个小时左右,一只完整的海参就会失去原貌,甚至化为一滩水,俗称:化皮。防止化皮的唯一方法就是快速地进行再加工。老板说,今天我们吃的参是两小时前送来饭店的。
   我再没有动筷,内心生出一份悲悯。
   在浩瀚的大海中,海参实在是太渺小,它没有眼睛,没有牙齿,没有任何抗敌的武器,它甚至不会游泳。而海参又是生命力极强的,它生活在海底世界,以特殊的形式保护自己。它会“自切”,将身体断为数段,数月,每段会长成新的个体,再养成为完整的活参。
  
   (三)
   餐后,我央说去养参的公海看一看,司机开车,我们趁着月色出发了。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及兴城夜色辉煌。
   在城市的夜色中穿行,大概是最快读懂一座城市的方式。远远望见一座悬索桥,海河大桥。“海河大桥位于兴城市城区南端、首山路上,横跨兴城河,桥长约397米。”司机介绍说,“这是一座四跨连续独塔自锚式悬索桥,修这座桥花了1.4亿呢。”司机是位年轻人,20岁,常年出远海,一去半个月,今天刚上岸,送海参去饭店,请我们尝鲜。他的叔父是个大老板,与我老公有生意上的往来。今天我也恰好有公务,凑趣尝鲜,又给老公当司机。
   途中路过红海滩,原以为这“红”是沙子的颜色,确原来是有红色的植被“碱蓬草”的缘故。这里是湿地,碧波浩渺,芦苇在月下摇曳生姿,成群的白色水鸟歇息在浅海滩涂,火红的碱蓬草贴地而生,向碧波处蔓延。
   前面是航母栈道。华灯初上 只怪夜色太美。远离白日的喧闹和拥挤,伴着古城温暖的光走上栈道。栈道由防腐木铺就,约5公里,临海,有索桥、木桥、观海长廊,情人树贯穿其中。平台观景,如登上一艘“航母”。近观,红海滩万紫千红;远眺,觉华岛海天一色。觉华岛俗称大海山,在唐宋时代称桃花岛,辽金时代称觉华岛。觉华岛于民国十一年改称菊花岛,因岛上盛开野菊花。还是喜欢觉华岛这个名字,不单是“北方佛岛”之称一缘由,更多,是这个名字给内心带来的安宁。驻足寺前,渤海湾漫长而宽展,广阔而无垠,在明明暗暗的烟霞里,平添一份宁静与妩媚。
   兴城海滨素有“第二北戴河”之称,由于已入冬,我们无缘了。它与美国西雅图海岸极为相似,滩缓沙细,潮稳波清,延绵14公里,有“三礁揽胜”,还有菊花女雕像。月下,海面微波,海禽大翮扶风而过,远帆点点,汽笛长鸣,觉华岛隐约在朦胧水气之中,神秘的让人想去征服。
   徜徉曲折起伏的木质栈道上抚今追昔,顿生“俯视刃壁以怀古,眺望江海而咏今”的情愫来。回头四望,夜色覆盖了整个山林,双眼所能及处,低垂的夜空把灯光与星星融为一体,给人灯光嵌在空中的错觉,几乎伸手可触。不过,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诗仙都“恐惊天上人”,何况尔等俗人呢?罢罢罢,做个安份的过客吧。移步于千年菩提树,恰逢一位抗美援朝功臣老人,老人身体健朗、思维清晰,他告诉我们,他们全村的年轻人几乎都曾当过兵。
   “是生活在觉华岛的缘故吗?”我问。
   老人笑笑没有作答。
   离开觉华岛,明月更大、更亮、更圆了。我们登上码头上的长堤,长堤十里,是一位老人自己修的,海,漫无边际,被堤坝隔成约2米的长条,用来养参。老人说,原来这海,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都是他的,眼睛看不到的,也是他的,而今,只剩下这两米宽的一个条子了。欣赏着海参在水里漫游的姿态,心,不免几分黯然。总以为,是你的,一定属于你。不是你,再多强求也无奈何。老人说,他从不强求,包括活着。
   港湾里的渔船,以及闪着红光的灯塔,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私海成为公海,这里热闹起来。老人说,开放的第一天,一下子涌来1000多条船,参,都被捞走了。有一种莫名的怅惘袭上心头,莫非自己同情起这座长满故事的兴城,或是眼前这位沧桑老人?
   目之所及,松林静幽,山海空蒙。总以为,机会永远会光临一直在努力的那些人。
   兴城,与海为伴;古城,沉于安乐。
   一切随缘吧。包括生命,包括古城,立冬安暖!
  

共 37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立冬安暖!美丽的文字,美好的情怀。读罢《古城安暖》,不忍释卷,细细体会如茶文字的余甘。比如,散文中讲到作者对海参的悲悯,讲到老人“从不强求,包括活着”的心态,足以令人心生敬意。每一座古城,都一定有属于自己的人文厚度,作者读出了古城的特点,并把自己心灵的感悟化为文字。真诚、善良、美好是孙彩文老师散文一如既往的风格,这种风格往往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并产生共鸣。推荐分享。【编辑:灯之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灯之芯        2019-11-09 22:16:31
  我不忍看到您那一句“古城人是否……”的疑问,所以删除了。我能读出您即使有反问,也是很善意、很轻很低的反问,但在我看来,不问或许更完美呢。是吗?
回复1 楼        文友:孙彩文        2019-11-11 09:39:00
  谢谢编按!您的细心和精致的编语令我感动!修改有心,文字更加良善和美好!
2 楼        文友:孙彩文        2019-11-11 09:40:09
  谢谢推荐!感恩文采社团,相遇美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