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家乡的歌舞——打歌(散文)

精品 【家园】家乡的歌舞——打歌(散文)


作者:杨忠文 布衣,248.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80发表时间:2019-11-10 17:51:15

家乡的歌舞——打歌
  
   打歌是一种集体民族舞蹈,它的主要特点是舞与歌的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打歌是一种地方风俗,也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滇西彝汉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地方都有打歌的风俗,打歌是这些地方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
   我们家乡地处滇西,是少数民族地区,自古就有打歌的习俗。农村的许多地方,每当村里有人家办事(主要是喜事)的时候,大多数人家都会打歌。娶媳妇的人家,正客天,白天迎娶新娘,请客吃饭,客来客往,人声喧哗,主欢客喜,人人兴高采烈,个个喜气洋洋。办事主人家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晚上打歌喜庆,庭院就是打歌场。打歌场上张灯结彩,人头攒动,箫鸣人唱,欢声笑语,场面热闹,情趣盎然。嫁姑娘的人家,白天准备招待客人的菜饭,晚上打歌。第二天一早,待客嫁女。
   打歌是一些人的爱好,去打歌的人都是喜爱才去打的。如果新郎新娘两家相隔不远,爱好打歌的人,头天晚上在女方家打歌,第二天晚上又跑到男方家去打歌。打歌瘾大的人,谁家打歌都少不了他,打歌场上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歌声。那些痴情打歌的人,一听说某处谁家要打歌,会像喝了兴奋剂一般,精神倍增。就算隔着几十公里山路,他们都会呼朋约伴,翻山越岭,跑到打歌场打上几圈歌,唱上几首打歌调,尽尽兴,解解馋,过过瘾。现在交通改善,出行方便,为那些喜欢打歌的人外出打歌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周围村庄的打歌场上,几乎少不了这些人,经常可以观看到他们的表演。
   打歌的场面热闹、壮观。一个七八十平方米的院场,掌歌头的人(会吹打歌调的人)在院子中央,吹着箫(或笛子):“嘀哩噜、嘀哩噜”、“嘀嘀嘟嘟嘀哩噜”,那声音节凑分明,清脆悠扬。他边吹边舞,有规律节拍分明的跳跃。打歌的人,后面的人把右手搭在前面的人的肩膀上,围成一个大圆圈,随着箫声的韵律边唱边舞动双脚。如果打歌的人多,院场又大,有时会围成三四圈来打。这是一种打歌法。还有一种打歌法,就是打歌的人按行或按列,或者散站在打歌场上,随着箫声的节拍翩翩起舞,自由挥洒。打歌场上,三五十人,或是上百人,大家的动作协调一致,一起抬脚、摆手,同时旋转,一齐把脚放下,同时挪动。如果谁的动作不规范,就会踏到前面人的脚后跟,被后面的人踩脚。所有打歌的人边舞边唱,翻三翻,转三转,跳三跳,“啪啪啪”、“嘭嘭嘭”、“嘣嘣嘣”,尽情挥洒,这种打歌的式样叫做三翻三转。打歌时所唱的歌词叫做唱调子,即打歌调。打歌调多为男女对唱,男唱女合,女唱男对。有一男一女单独对唱,也有男方一起与女方对唱,或者是男女齐唱。调子的内容丰富,有歌颂社会生活、赞美人物、倾诉思想感情等。如“吃白米,住好房,生活美好全靠党”、“党的政策暖人心,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对唱时,双方你一句我一句,男唱女答,女唱男应。例如男的唱道:“小妹小妹哥想你,白天想你打瞌睡,晚上想你睡不着,阿苏噻瞧啰”,女的对唱道:“河边蛤蟆做美梦,一心想吃天鹅肉,阿苏噻瞧啰”,双方你一句我一句的对唱,我唱你答,你出上句,我对下句,互不相让,都想方设法要把对方比下去,争一个高低,直到有一方败下阵来,分出胜负,才告一段落,然后再开始下一轮对歌。齐唱时男声高亢激昂,女声清脆动听,构成一曲刚柔交融的旋律,如齐唱:“打歌要打这两转,日子要过这两年,阿苏噻瞧啰”。打歌的调子,每一调(一首),少的两三句,一般为四五句,长的很少。每一调(首)都以“阿苏噻瞧啰”来收尾。
   打歌场上,“嘀哩噜、嘀嘀嘟”的箫声,“阿苏噻瞧啰”的调子声,“啪啪啪”、“嘣嘣嘣”的脚步声,哈哈的笑声,吼叫声,混合俱发,声飘十里。场上灯光闪烁,人头攒动,人们沉浸在快乐之中,这种场景,煞是热闹。几百人的歌场,往往是看的人比打歌的人多。打歌的上至六七十岁,小到几个月(母亲背着),人人尽情跳唱,个个乐在其中,看的人其喜洋洋,仿佛比跳的人还快乐,他们有的随声附和哼上几句,有的拍手称赞,有的嬉笑。听到风趣幽默的唱词,会迎来一阵阵喝彩,逗引得人们笑破肚皮,前仰后翻。小孩也跟着“打歌来,打歌来,打歌要打这几转,日子要过这两年”、“日子越过越红火,阿苏噻瞧啰”叫个不停。
   打歌打到夜里12点多钟时,主人家会请厨师做晚点,来招待打歌的人和观看的人。在农村,这类晚点多为米酒、面条或是米线。晚点做好后,帮忙的人端出冒着热气的晚点,摆放在桌子上,人们各自拿起碗筷,吃多吃少,随其所便。
   多数人家打歌,打到凌晨两三点钟就结束了,只有少数人家较为讲究,要一直打到太阳快冒山才结束。打歌要打到天亮的人家,歌头是主人专门请来的。主人事先就向人们说明今晚的歌要打到天明。尽管主人希望人们热热闹闹的打到天亮,可吃晚点后,人就走了大半,在院里跳唱的人少了,多数回家睡觉去了,四五点钟后,只剩下不多的人不知疲倦地继续跳动着。到东方发白的时候,主人在房屋的正堂中央摆出一张方桌,桌子中间放着一个升子(一种用木板制成的量器),升子里盛着稻谷或玉米,盛放得满满的,尖尖的,升子旁边点上一对大红蜡烛,把猪头等三牲摆在升斗前面。这时打歌的人只有10来个,相陪的人也不多了。打歌的跟着歌头从院场打上堂屋前的台子,在台上转唱。打歌人唱的调子内容也从抒情转为赞颂主人功德,祝愿主人家安康、发达、生活美好幸福等方面。主人一家听着赞美祝愿之词,一个个满面春风,心花怒放。
   等打歌结束,客人离去。主人家满脸堆着笑,喜送客人出门,口称“辛苦、谢谢”,还会给坚持打到最后的人送上一包烟、一瓶酒等,以示感谢。此时,打歌的人,每一个人喜笑颜开,用手抹抹头发,用毛巾(衣袖)揩揩脸,心满意足地回家。
   小时候,没有见过打歌的场面,听到其他小孩唱“打歌来、打歌来,不是因为我爱来,只是因为这双烂草鞋,阿苏噻瞧啰”,我也跟着他们唱,不知道这调子唱的是什么意思,只觉得唱着顺口,好听,又好玩。常常是唱了一遍又一遍。可心里就是不清楚为什么因为一双烂草鞋要去打歌。我们村里有一位长者,是解放前顺宁中学初中毕业的,当过老师。我向他请教有关打歌的事。他告诉我打歌的来历:三国时诸葛亮征南蛮,跟孟获交战,孟获的军队驻扎在洱海地区一个叫做“阿苏寨”的地方,诸葛亮在阿苏寨的对面安营扎寨。诸葛亮的部队人数少,夜晚,为防止阿苏寨的蛮兵来偷袭,诸葛亮就让士兵们点燃火把,手里握着火把在军营里围成几圈移动跳跃,嘴里大喊:“阿苏寨瞧着”“阿苏寨瞧着”,以此来迷惑敌人。这一招果然管用,蛮人看到这种情景,也就不敢进攻诸葛亮的军营。诸葛亮的这种疑兵策略,后来这就演变成了少数民族的打歌。“阿苏寨瞧着”变成了“阿苏噻瞧啰”。这个长辈所讲的有关打歌的起源,我想应该只是一个传说,是人们崇敬诸葛亮而编造出来的吧?!当然这个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是应该有根据的。据史料记载,诸葛亮评定南蛮,确实带兵征战到我们家乡这些地方。《三国演义》里,也有对诸葛亮率大军到西耳河等地征战的有关叙述描写。西耳河的水流经大理,到我们这里流入澜沧江。这个有关打歌起源的传说,是真是假并不重要,无需去纠缠,但它至少反映出了一些人对打歌起源的看法。
   我后来带着好奇心亲历打歌的现场,去观看打歌,了解一些打歌的事情。多次深入打歌的场景,听了不少的打歌调。可从未听到过打歌的人们唱“不是因为我爱来,只是因为这双烂草鞋”的。我这才明白,小时候听到的这种打歌调是某个人随口编出来后,其他人跟着唱的打歌调。它折射出了那个时期一些人的思想感情。后来经济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各种各样的鞋子代替了草鞋,草鞋难寻踪迹,这打歌调也自然消失了。通过看听以及探究,我才认识到打歌是人们的一种娱乐方式,是西南彝族的一种歌舞。
   近几年,家乡喜欢打歌的人越来越多,打歌的时间和形式也不局限于办喜事了。每天晚上,在一些公共娱乐场所,都可以看到人们在打歌。打歌既能娱乐,又能健身,易学好懂,老少皆宜。打歌也从农村走向一些小城市广场,渐渐受到了一些城镇里的中老年人的青睐,成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之一。
   打歌这种集体民族舞蹈正在绽放出勃勃生机,我相信,打歌即将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共 32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生动的叙述,丰富的内容,详实地介绍了自己家乡的民族歌舞——打歌,展示了滇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彝族民间风俗,打歌是这些地方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文中介绍了打歌的场面热闹,是当地人们的一种娱乐方式,是彝族的一种歌舞。作者感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家乡喜欢打歌的人越来越多,打歌这种集体民族舞蹈正在绽放出勃勃生机,打歌即将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优美厚重的散文,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1112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19-11-10 17:52:37
  生动的叙述,详实地介绍了自己家乡的民族歌舞——打歌,展示了滇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彝族民间风俗,打歌是这些地方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感谢赐稿支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