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一曲悲歌天上人间(赏析)

编辑推荐 【菊韵】一曲悲歌天上人间(赏析)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作者:情满珠江 举人,5660.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26发表时间:2019-11-11 22:27:52

【菊韵】一曲悲歌天上人间(赏析) 立冬了,岭南大地终于收起炎热,一阵阵秋风透着凉爽。
   在书房静默的时候,又想起杨绛先生,她在2016-5-25凌晨一点,永远离开了我们。
   钱钟书、杨绛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钱锺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几乎家喻户晓。这部书的畅销令他们在读者中声名远播。
   而我,更为崇拜的还是杨绛先生。
   崇拜她的淡定,崇拜她的优雅。从杨绛先生身上,我知道,优雅是没有年纪限制的,反而,随着年纪增加,优雅得更加深刻。
   此时,我专注的看着一张照片。
   画面上是杨绛先生,一件鲜红的马甲罩着她清瘦的身体,一头银发微微蜷曲,红白交相辉映,她笑容恬淡,脸上的淡定从容更是散发一种别样气质。一双弯弯眼睛透着智慧,呈现着一种知性端庄的美。这个一百零五岁的知识女性,打造了中国女性优雅而又完美的神话。
   1998年,钱钟书先生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而他们惟一的女儿钱媛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惟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但是,杨绛先生把自己置身于忙忙碌之中。她先是翻译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斐多》。虽然是从英译本转译,她不识古希腊文、不熟悉哲学,以杨先生素来对翻译的严格要求和认真态度,绝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无疑是聪明的选择。用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她“正试图做一件力不能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而柏拉图这篇描述苏格拉底就义当日在雅典监狱里与朋友们的谈话,谈的正是生与死的问题。
   接着先生便开始整理钱锺书先生读书笔记。而后是完成一家三口的心愿:将丈夫和自己所有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
   直到2002年,已经九十一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开始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家庭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这是她女儿生前心愿。
   这本书我几年前看过。这两天,得知先生去世,我再次浏览,依然感动!
   这是一本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书,有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我们仨:丈夫、女儿和她自己。
   “我们仨”,构成了一个家,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
   这本书分三部分:三个部分相互独立,各自成篇,又互相关联,组成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可以看成是整个作品的序言,以先生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了整个作品的序幕。这部分虽然只有两页,却写得舒缓而淡然,读后宛如听一曲舒缓而又凄迷的小提琴乐曲。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一如既往的慧心,笔法独特而别致,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激起了读者强烈阅读的兴趣。当然,也令我深陷在她看似平实的叙事中难以自拔。
   这个梦杨绛采用了意识流写的写法,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
   好像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她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从梦中惊醒,她向先生钱钟书细细描述,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这令杨绛不禁感叹:“我们老了。”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先生依然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亲情往事。在这部分中,先生依然缓缓叙述着他们人生的最后阶段里一家三口在一起相互依恋的情感体验。
   杨绛和钱锺书他们是学者之家,他们有一个活泼的女儿,叫圆圆,圆圆既是他们的女儿,又好像成了一位跨越了年龄界限的好朋友,且三人之间都成了朋友关系。
   如钱钟书84岁的时候,同一样50多岁,已经成为知名教授的女儿阿圆(即钱瑗)玩笑嬉戏。他们互相随意称呼,一家人的融洽与欢乐,从这一场景中可窥一斑。一家三口互相扮演着多重身份。
   杨绛先生说: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钱钟书一家人的这种亦父女母女、亦哥们姐妹及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旁人羡煞。他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乐趣,即便出去吃馆子,也像看戏一般开心——他们观察身边的人,从他们的片言只语及表情推测其关系与发生的事情,他们称这为“看戏”。
   他们之间亲和也不失相互间的尊重和彼此爱戴。闲暇时他们可以互称昵称,可以嬉戏。忙碌时,互不干扰,有问题则相互解答。而当他们各自开始工作的时候,便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绝对不打搅对方。
   这就是互不相扰,相互尊重。这样的确是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是让人羡慕,感到温暖,为之感动。
   如今社会正是缺乏这样和谐温暖的家庭。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先生采用回忆录的写法,将六十三年来一家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令人心生凄楚,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是啊,家人已离去,亲情和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先生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她心中,记录在书里,记录了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1935年夫妇二人赴英国留学的往事。他们在牛津大学生了爱女圆圆,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这63年间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无论如何,三人组成的美好家庭始终是他们最安全的庇护所,最温馨的港湾。
   很喜欢《我们仨》字里行间满满的溢出来的亲情。
   更喜欢《我们仨》里面蕴含着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杨绛先生在喧嚣的世界中,始终保持着恬淡而又高远的心境,深邃且不做作,这种精神,让我深怀敬意。
   先生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此话确实展现了她的人生态度。她以独立的人格、不懈的努力和空灵的心境,成就了淡定的人生高度。不谋求高官厚禄,只要健康、自由和尊严;不争权夺利,粗茶淡饭,笑看人生;不活在别人的口水中,做好自己。杨绛先生无论是生活中的淡泊,生命中的从容,还是面对利益的不屑,恰恰都是对”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最好的诠释。
   杨绛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虽然命运多舛,身上却永远充溢着一种无怨无悔的向上之气,到了老年,脸上的淡定从容更是散发一种别样气质。
   杨绛的文字含蓄节制,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
   她是宁静与致远,是哀愁与优雅,是高贵与稀有。
   从此,世间少了一位人间天使,但她的美已为大地和心灵所珍藏。
   借用周国平一句话作结:“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一曲悲歌,天上人间。

共 29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满怀深情的赏析文,其中不乏赞美与祭奠。大学者杨绛先生的高尚人格以及她在遭受痛失丈夫与爱女后仍仡立不倒,化悲痛为力量,把精力倾注在翻译工作中。她与世无争从容淡定,淡泊宁静,空灵高远的人格,她高洁优雅,乐观大度的品格,让作者推崇备至。作者向人们介绍了杨绛先生的一生,介绍了她的家庭以及她的人生际遇与生存态势,展示了杨绛先生的高贵和可敬之处。以真挚深切的感情书写了一篇怀念先生的文章,抒发了自己的崇敬之情。 作者的感情充溢在字里行间。叙述平缓自然,语言简洁凝炼,很有文学气息。只是若能对杨绛先生的人生介绍再详细一点再延展一下,使其容量稍大一二,尤其对杨绛先生在遭遇人生打击后的顽强不倒精神及事迹再多展示一些,到能更激起后人对她的崇敬之情。后面的内容稍嫌单薄,充实更好。以上与作者商榷互相学习。感谢赐稿,菊韵欢迎您![责编 刘银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银科        2019-11-11 22:37:48
  抒情贵在真,怀念贵在情。本文情真意切,字字珠玑,崇敬与赞美是本文的主题。杨绛先生的人格对后人有很大的示范教育意义。她的可贵品格可影响陶冶后人的精神世界。好文推荐欣赏!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19-11-12 12:35:16
  赏析到位,编辑到位!学习了
活到老学到老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