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海蓝】目睹六十年人们婚姻的变化(散文)

编辑推荐 【海蓝】目睹六十年人们婚姻的变化(散文)


作者:霞中子 进士,766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78发表时间:2019-11-12 08:22:18


   自从混沌初开乾坤始奠以来,凡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和菌类,都有繁殖的欲望和本能。人类是高级动物,足具智慧,不但有丰富的语言,而且还使语言“天花乱坠、五彩缤纷”,于是人类称人类的繁殖为“繁衍”或“延嗣”。同时,人类的两性结合被称为“婚姻”,而且更具艺术色彩。
   我们知道,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蕴涵内容是各具特色的。婚姻与艺术一样,地方不同,花样和色彩就不一样。
   在我的家乡都安县高岭镇,那里几乎全是壮族人家。我19岁以前,一直在家乡生活,我对那里的婚姻习俗是亲眼所见、了如指掌的。在我出生以前,那里的婚姻情况我虽不得目睹,但我在童年时也曾听到过家乡老人的谈论,而且他们各自的说法并无二致,因此可以相信他们不是瞎编的。
   在封建时代,家乡那里的传统观念人人心知肚明,结婚是为了传宗接代、“继承香火”;生的孩子越多越光荣;生的男孩越多越受人尊重。
   在封建时代,在家乡那里,婚姻都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谁要是不遵这个规矩,那就会遭到社会的遣责和冷眼,这与国内其他地方是基本相同的。
   在封建时代,在旧中国,男尊女卑思想特别严重,丈夫有“休妻”特权,女子却要“三从四德”;男子可以游荡江湖、寻花问柳,女子却要不出深闺、格守贞操。那时代,女子要与男人平等,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要等兔子生了角才行,想都不敢想。在旧时代,作为子女,婚姻大事全由父母包办。我家乡的情况,也是大抵如此的,这在今天是不可思议的。
   在封建时代,在旧中国,在我家乡,祖祖辈辈传承着一种观念,认为婚姻是天定的,各自有其姻缘,正所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之类说法。于是那时的青年男女们就这样想:既然姻缘天定,更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还有自己什么事呢?那就只好听天由命吧,嫁鸡随鸡、嫁犬随犬罢了。
   自从孙中山闹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之后,在民国之初兴起了“新文化运动”,这时封建思想日渐没落,妇女的地位有所提升,“婚姻自由”的理念开始萌芽。据家乡老人说,那时家乡人感觉到时代变了,人们开始摒弃封建的婚姻观念和婚姻陋习,并逐渐地“开化”起来。
   在民国时代,我家乡的婚嫁习俗是很有趣的,因为它既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成份,又有“两相情愿”的成份。女子不再羁绊于深闺,男女之间不再那么隔阂,男女青年逐渐有了对话交流的机会。在家乡,这种对话交流的形式,最初是从对唱山歌开始的。
   小时候我在家乡,就听得老人们说,自民国以来,婚姻嫁娶的“老规矩”一直没变,大家都按“老规矩”、“惯例”来办。那么“老规矩”、“惯例”又是怎样的呢?在我生活在家乡的那19个年头里,我耳闻目睹了这一切。
   那时是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已经建立了新的婚姻法,法定结婚年龄是男20岁,女18岁,一改封建时代男16、女14的旧制。当时也有超过25岁才结婚的,但人们不会以此为谈资笑柄的。我家乡那里的人家,几乎全是壮族,那里的婚俗,跟其他兄弟民族相比,是有所不同的;跟别的壮族地方相比,也是有所不同的。
   在我的家乡,当男女青年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时候,男方的父母就去找资深媒婆或去找能说会道的熟人,委托他们为儿子目测合适的人选。所谓“合适”,含义不同:富裕人家、当官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品貌兼优,但实际上也常有一些优劣互补、长短扯平的话头来;普通人家则以“能过去”为原则;家境贫寒、经济拮据的人家,能将就成婚就谢天谢地了。女孩到了结婚年龄,其父母一般不会主动去找人说媒的,她只能是“待字闺中”,静等时机的到来。
   作为媒人,如果事成,嫁娶双方都会感谢和报答的,所以媒人都会尽力去撮合促成,极少有从中作梗的。当媒人目测到了合适人选之后,便来往于双方之家,首先把双方家庭的具体情况了解清楚,然后分别向对方介绍。在介绍时媒人多采用“扬长避短”之法,夸张和美化的成份是少不了的。如果双方家庭都有“可以考虑”的意思,媒人就会根据双方意见和实际情况,约定好一个时间和地点,让双方“相见”一下。这种“相见”(壮语DohCim)相当于现在的“相亲”。但在那个时代,男女青年都比较拘束,成婚之前是很少随便交谈的。这种“相见”完全不像现代人那样,一同吃个饭、一同看场电影什么的那么直接和明朗,而几乎是暗中进行的,比如安排男女双方(一般还有各自的家人跟随)在街上的某处,一同装做买卖的样子,在媒人的暗示下,使双方互相注意。这样做是为了让彼此能互相看清身材面貌、举止投足,互相听见对方的言语谈吐。如果双方都有意思,则两人同时呆在街上“做买卖”的时间就会久些;如果一方早早离去,这就意味着他(她)不太满意了。
   在“相见”过了之后,媒人则要再三出入双方之门,她往往巧舌如簧,极力撮合,促成好事。在那个时代,尽管男女青年在“相见”时一方或双方不尽满意,但成与不成,还是由他们的父母或家主最终定夺的。
   当双方父母或家主达成婚约之后,男方的父母或家主就要备办酒肉礼品和一个给姑娘的红包,由媒人带领,到女方家去行“报好”之礼。女方家主将男方家送来的酒肉上供于家中神台,祭祀祖先。神台上供着一页红纸,上面写着女儿的生辰八字,亦称“庚帖”。礼成之后,女方家主郑重地将女儿“庚帖”送给男方家主带回去。男方家主回家后,便请道公或算命先生将女子“生辰八字”与自家男子的“生辰八字”对照分析,这叫做“合八字”(壮语HabBaetCeih),看两者的“生克刑冲化害”,以判是否相合匹配。如果相合匹配,男方家主就将“庚帖”供于自家神台之上,向自家祖先报告,使他们认可,同时就要着手准备下一步的“定亲”事宜了。如果不相合、不匹配,男方家主就将“庚帖”外加一个红包,委托媒人将“庚帖”退回女方家,同时送个红包以为回礼,以示尊重。女方家主对此自然明白这是“八字不合”的原因,不需媒人加以解释了,到此,媒人对于这门亲事的义务也就终结了。
   八字相合匹配的看法有不同流派,有的看两者的12生肖的搭配宜忌;有的只看两者的“生年纳音”搭配宜忌;有的则看两者的出生年月日时的“纳音五行”是否相克等等。
   如果八字相合匹配没问题,男方家主就通过媒人与女方家主商定下一步的“定亲”(壮语GuxCin)事宜。“定亲”日期定了之后,男方家主就要按惯例备办聘礼,如期举行定亲仪式。按惯例,聘礼应包含钱、酒、肉、米、糖、饼之类。例如:聘金(壮语CienzNdang)若干,要相当于现在的20000元;酒20到30斤;肉10到15斤;大米30到50斤;糖果3到5斤;面饼或糯米馍30到50只等等,因人而异,不尽相同。当然,一些富裕人家送的聘礼要比此厚重得多、复杂得多。高门大户、当官人家讲究的是大气和排场。
   “定亲”到日,媒人与男方家人将一应礼金、礼品送到女方之家。女方之家则举行家祭(供祖先)仪式,同时设宴款待男方来者,并请自家亲朋好友参加宴会,以证其事。宴会毕,女方家主就在堂屋“摆条凳”、“设烟茶”、“做道理”、言因由、论客套。男方家主捧出聘金红包,对着女方家主言:“好事今定,道理已成,今留下几块钱,因时下经济不周,若不嫌少,望亲家笑纳,权当让姑娘做套新衣裳吧。”于是,女方家主也会客套一番,然后呼出女儿前来接受红包,并给亲家敬茶还礼。双方家主在这次“定亲”会上,当着全体宾客的面,讨论商定“成亲”日期。此前男方家主已请道公择了几个备选吉日,此时先由男方提出方案,再征求女方意见。女方一般不会主动提出“成亲”日期的。
   然而女方对于“成亲”日期的确定则是非常慎重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因为女方虽然收下那么多聘金,但是他们也须要按惯例办事的,要花好多钱,要做好多事。比如,女方要置办比较象样的嫁妆;要置办成亲用的床上用品;要给女儿添置几套新衣裳;要为女儿打造些首饰之类。女儿就更忙了,她要亲手做好男方家人每人一双的布鞋。碰对家庭人口多的婆家,十几二十双的布鞋够她花费一年的功夫了,光纳鞋底就够她受苦不得了,那张娇嫩的手非磨出老茧不可。做鞋更要精益求精,尽量地表现出她高超的女红本领来,以博得婆家人的赞誉。最使女儿为难的是如何估计婆家各人鞋子的尺寸,聪明的女子会让媒婆去暗中侦察以提供数据。当地人认为,新娘所做的鞋子,如果与婆家某人不合脚,那就预兆着新娘将来与他不合睦。所以待嫁女子做鞋子要慎之又慎,不能粗心大意的。
   当“成亲”日期确定之后,男方家就得着手做好一切准备,最重要的是要养一头大肥猪以备办喜事宴请宾客之用。在临近成亲之日的前几天,媒人则要约定男女双方择日到政府有关部门去办“结婚证”(壮语GejGyehVaenq或GaetGyehVaenq)。这个手续是必须先办的,也是人们非常自觉遵守的规矩。在那时代,家乡人几乎没有人敢于违犯这个规矩,因为家乡人对无证结婚和婚礼前同居的行为是非常鄙视的。
   当婚嫁之日到了的时候,最忙的是男方一家。因为家乡人认为娶媳妇是人生最大的事,要尽量办好、办得风光体面。这就需要大办酒席、宴请宾客。这对于富裕人家,钱财花费自然不在话下,何况还能收到可观的礼金礼品,他们正好借机炫耀一下他们的富有和豪华。但对于一般人家,则要精打细算,尽其所能,但也不是很为难的事。因为以前别的人家有“红白喜事”之时自家也都送过礼了,因此早已积累下不少“人情”,此时到自家办事,别人都得还“人情”的,正所谓“人情大过天”的。这些“人情”彼此相当,厚薄对等,以前我送礼重,今日他还不轻。这种“人情”有“礼币”、有物品。物品有酒、肉、大米、黄豆之类。这些物资对于办宴席来说是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办婚事那天,男方一家办的是红红火火,富的要请客上百桌,普遍的三五十桌,再穷的也有十来二十桌。要劏猪杀鸡宰鸭,请几个会煮菜的来下厨。一般是每桌八人,上12个菜。主要的菜谱有大块扣肉、白切鸡、烧鸭、糖醋排骨、叉烧肉,炒猪杂,油豆腐、粉丝汤等等。因为家乡当时交通不变,离海又远,所以鱼虾很贵,如此大规模的宴席,极少有用海产品做菜的。因为要有欢喜热闹气氛,所以饮酒猜码是不在话下的。在大宴宾客的同时,男方主家要派出接亲队伍,带礼品到女方家去接亲。新郎是不用去接新娘的,这与汉族的做法不同。接亲队伍的标准规格是10位妇女和几个挑礼品的男子。这10位妇女之中要有一位阅历丰富、懂得办事程式和礼仪的中年妇女,其余则是用姿色比较好的,中年青年均可。来赴婚宴的宾客,用宴之后即可离去,想要一睹新娘丰采或要看热闹的,也可留下等待接亲队伍的归来。
   女方一家的嫁女典礼则比较低调些,没有大张旗鼓的做法。虽然也要宴请宾客,但不是大操大办和执意张扬的,只是按惯例走程序就是了。女方一家在宴请宾客的同时,也要派出送亲的队伍。女方的送亲队伍比男方的接亲队伍庞大,因为除了送亲的妇女外,还有运送嫁妆到男方家去的人员。运送嫁妆的队伍全是男子,人数依嫁妆的多少轻重而定,少的三五人,多的十几二十人不等。送亲妇女的标准备置是女子9人,一般都是年龄与新娘相近的,她们被统称为“同事”(壮语DoenghSaemq),其实是“同龄人”的意思。另外,这9人中一定要有伶牙俐齿、能言善辩的人,在旧时代,其中一定要有几个对唱山歌的高手。
   女方一家的送亲队伍,要等到男方的接亲队伍来到并入席受宴之后,才开始出发的。出发的顺序有讲究,先是10位接亲的妇女在前面开路引导,其后便是新娘,紧随新娘之后的是9位送亲的妇女,最后才是运送嫁妆的人员。据老人说,在旧时代又有所不同,新娘必须坐轿,花轿和轿夫是由男方提供的。如果是富裕人家结婚,送亲队伍前头还有新郎家的鼓乐队,有花彩仪仗,一路敲锣打鼓吹号子,向新郎家行进,场面很是壮观。家乡老人说,旧时代新娘出嫁,是由夫家派轿来接走的,新娘不用走路,一直躲在花轿里,到了夫家才下轿,然后跨过一盆碳火,一直送到洞房去,并由娘家送亲的那些“同事”陪伴着。此时新郎是绝对不能跨进洞房一步的,否则被认为是莫大的失礼!当夫家宾客将散之后,夫家按惯例要为送亲一行另设“迎亲宴”,热情招待亲家众人。这时新郎才第一次与新娘同座一席吃饭。送亲的众“同事”作陪,与新郎新娘共坐一桌。席间饮酒,新娘的那些“同事”频频向新郎发起“进攻”和“挑逗”,劝酒不止,意欲让新郎醉酒而难堪、出丑。新郎这边也不会那么“好惹”的,“迎亲宴”席边也围着好多看热闹的人,其中就有许多新郎的朋友,他们常为新郎助阵。他们频频帮腔或“接招出招”,他们也想让新娘的那些“同事”醉酒、难堪、出丑。于是乎,大家互相调侃,“揭短”取笑,喧闹非常,直到归时逼近,方才作罢。这时新娘的那些“同事”告辞上路,新娘、新郎以及新郎的朋友还要送上一程,最后道别各归。据老人说,在旧时代,“迎亲宴”上,不但饮酒调笑,双方还要对唱山歌呢。对唱山歌简称“对歌”(壮语GuxHuen)。“对歌”准确的说就是“斗歌”。老人们说,这种斗歌,往往从“迎亲宴”开始,一直到送亲的“同事”归去为止。在夫家送行的路上也是对歌不止的,简直是难解难分。家乡老人说,这种对歌传承已久,大家都有临场发挥、手到擒来的功底,何况“迎亲宴”上大家都是有备而来的。家乡老人还说,在旧时代,有的富裕人家办婚事,要对歌三天三夜的哩!因为亲家双方各自的团队互不服输,唱出瘾头来了,不肯罢休,有时甚至惊动了周围的村屯,于是参与者越聚越多,场面越发热闹。这种局面,以其说是斗歌,不如说是“狂欢”。另外的一种情况是,双方团队中都有不少未婚男女青年,他们唱着唱着就唱出感情来了。在旧时代,男女青年是不得随便接近的,而“迎亲宴”和对歌倒是个难得的互相认识和交流的机

共 975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婚姻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烙印,然而随着时代飞速发展,原有的价值观与现代观发生冲突,一方面让社会向前挺进,一方面也丢掉了宝贵的东西,如何能在发展中求共存,其实婚姻的真谛就是真心换真意,到什么时候人心向善永远都不会改变。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锦妤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