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绿野】医养结合 智慧养老(随笔)

编辑推荐 【绿野】医养结合 智慧养老(随笔) ————参加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19学术大会之感想


作者:林科 举人,447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55发表时间:2019-11-14 13:10:18

一、实际情况
   据民政部最新统计数据,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为2.4949亿,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7.9%。预测2020年以后,这一数据会越来越高,随着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人口陆续步入老年期,我国老龄队伍会越来越庞大,人员数量将以每年2500万的速度递增。照此速度,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3亿,2032年4亿,2050年会超过5亿。届时,我国80岁以上的耄耋老人,数量突破1亿人口大关。
   老人增量庞大,形势不容乐观。老年群体将是未来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对此,党和政府未雨绸缪,高屋建瓴,制定并出台了很多针对社会老龄化的对应政策和保障措施,以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维林,在2019年全国老年学学术大会致辞中讲到:我们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20年,老年学学会作为国家一级的社会团体,作为专门研究老龄问题的智库,将要着眼于人口老龄化发展之大事,着力探索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实现健康老龄化提供更多的理论武器和智力支持。刘会长指出,健康中国战略重在实施,老龄健康促进重在行动。今年学术大会增设立了“实践论坛”,旨在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进行交流,促进老年健康,推动医养结合政策创新构建模式。
   人口老龄是生命自然属性,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不可逆转社会现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健康养老,推动老有所为,不但需要外部环境鼎力支持,更需要的是,老年人群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观念更新
   老年是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它与人类的幼年、青年、中年时代一样,都会存在显著的外部特征。随着生命衰老,人体器官功能逐渐退化,免疫防线随之弱化,这一现象在老人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老来难,实可怜,人一旦进入老年阶段,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各种各样的疾病缠身。
   所以对于老年病,应该用辩证态度积极面对,既不掉以轻心,也不惊慌失措。切记千万莫把老年当病医,应该通透地理解“无病痛便无生命”的哲理,更应该树立“与病同处”的科学养生、智慧养生之理念。
   在社会老龄化大背景下,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理想老龄化,有效解决养老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多年来中央政府致力于打造健康中国,探索并推广各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同时还配套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
   所谓的“医养结合”,就是将医院必要的检查、康复、养护等专业对接融合,从技术层面尽可能实现疾病转归。其中的“医”,就是治疗和康复,包括有关疾病的评估观察、咨询检查、诊治护理、大病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等等技术服务。“养”则包括老人日常生活和心理护理、日常照护、日常活动等事务。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把医疗、生活、康复、养护、养老等综为一体,这是改革创新中的重点工程,医养结合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养老新模式。
   老年人经受过漫长岁月的侵蚀,他们所患疾病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往往以慢性病居多。慢性病不具备传染性,但却严重影响老人生活品质,导致他们运动能力下降,更有甚者影响到生活自理。据中国老龄协会专家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老年医学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邬仓萍教授调查统计:年龄是影响老年慢性病率的决定性因素,老人每增加五岁,他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危险性将增加1.12倍,糖尿病患者的自理能力丧失的危险性是非患者的2.4倍,白内障患者的危险性是非患者的1.5倍,脑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更是非患者的7.8倍。由于诸多因素影响,近几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迅速上升。
   老年性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增加,老龄化与慢性病相互交叉,药物、手术等治疗效果缓慢,预后不理想。随着实用科学技术大发展,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应该与时俱进,检查、诊治、护理亟需网络化、智能化。前程似锦,康庄在望,像那些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等高端前沿技术,将来必定在老龄社会的医养结合领域得到广泛使用。
   三、应对措施
   慢性疾病是困扰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问题,尤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为甚。根据《老年健康蓝皮书: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18)》,我国现阶段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病种。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核酸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陈润生院士,几十年来,致力于非编码RNA系统发现与功能研究。在今年的院士论坛大会上,他演讲了题目为“基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基因大数据,就是通过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最新科技,建立《人的基因序列变化与人体疾病表征》的数据库。陈教授说人的体内都存在着基因密码,假如以数字排序的形式把一个人的基因密码表现出来的话,按照正常字体印成书本可以垒起100米!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未来医学将对每一位老年患者做到临床基因数据样本的收集、优化和调整,可以针对任何一种疾病找到相对应的基因数据。并通过对基因数据分析,对人健康状况进行认定,更可以对致病基因进行鉴定修复和对患者做康复用药指导。
   基因大数据是一种前沿学科显得比较抽象,针对目前我国老年群体接受能力,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高国兰教授坦言,健康养生还需从实际出发,以国粹中医为根本。中医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医、药理论已基本形成。中医承载着古人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是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探求病因病灶、分析病机及人体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进而达到诊治康复的目的。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健康长寿。
   古人有形象的比喻,——“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意思是国家像大人体,人体像小国家。现实情况往往是,当患者身体某个部位出现病理变化,下医往往选择抗生素或局部治疗,实在不行就手术切除,让病灶部位与器官一起消失。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消灭式的医疗困局,破坏了整体与局部之间相互依存,并不符合传统医学的养生理念。中国老年健康专家们达成共识,他们认为健康与睡眠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就是要想长命百岁,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这一点古人早有经言传世,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春夏要“夜卧早起”,秋天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要“早卧晚起”等等不一而足,都可以给与当代人极大的参考与启示。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19年学术大会开得圆满成功,参会嘉宾殚见洽闻,学识渊博,演讲时给与会者传播出了非常多的知识和信息。在此也就不一一赘述,“促进老年健康推动老有所为”,是大会之主题,更是老龄工作者们的使命担当。一切源于自然,养老盖莫例外。

共 27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翔实的数据,严肃的笔触,道出了人类社会所不能回避的一个大问题————人口老龄化。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而我们国家现阶段却拥有着两个多亿的老年人,是谓大幸,国安人繁也。“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文中更道出了“老有所医”的理念。指出耍正视疾病,“无病痛便无生命”的生活哲理,树立与病同处的科学养生,智慧养生的理念。人食五谷,老、病是正常的规律,奉劝老年人要乐观对之,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美好的睡眠,可平复我们所有的烦恼,可将纷乱繁杂的白昼带入休息的平静,可缓解整日的劳累,治愈受伤的心灵,是人生中最富营养的佳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作者悯人的情怀可见一斑,更是值得大家多多思考的问题。好文章推荐发表,问好作者林科老师。祝冬安!【编辑潘梦臣】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科        2019-11-14 13:53:30
  谢谢,感谢主编潘梦丞老师辛苦编发!祝工作顺利,幸福安康!
2 楼        文友:文思若静        2019-11-14 20:54:32
  这文写的好!正面对现实。居家养老,健康长寿现成了压在国人头上一座大山。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负担越来越重。不是儿女不孝,而是现实太残酷。谢谢作者奉献美文!
3 楼        文友:林科        2019-11-17 10:28:27
  感谢舒老师关注并留言!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