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人世间】做一名风格独特的老师(散文)
我特别敬佩我的课程与教学论老师――欧阳老师,他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他是我遇到的老师中,最有内涵,最幽默的一位。
他不过30出头,用“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形容欧阳老师再贴切不过了。他是贵州人,带着彝族小伙子特有的气质,举止投足间,尽显绅士风度。
同学中,敬爱他的不止我一个,因为他是我们的男教师中最年轻、上课形式最丰富、最能启发我们思维的老师。记得第一节课时,老师进行自我介绍中提到,他叫:“我叫欧阳修俊,比欧阳修多了一个俊,希望大家记住我”。他态度温和,课程极具启发性、不仅让我们在枯燥的课程论学习中感受到乐趣,而且传授了教育的方法,让我们受益匪浅!下课时,一位同学说她第一节课就为欧阳老师的魅力所折服,今后会早去占前排到位置。
欧阳老师说得最多的就是要让我们做一个有自己风格的独特的教师,要训练自己的“绝招”,他这么说,同时也是这么做的。他的课上得十分“好玩”,我们可以去图书馆查找与课程论相关的书籍、12人临时组成的“教师团队”去草坪上模拟教导主任进行排课、用拼图式的方法进行学习国家课程、“应试化”画课本进行学习等等。
他是个非常独特的老师。
首先,他的理论课与众不同。
他的教育体现在一言一行中。上大学以来,其他老师听到铃声便直接开讲,而欧阳老师会让我们像中小学上课那样,要保留上课的仪式感。简单的“仪式”过后,通常他会让我们不看课本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他说记住的才是自己的。几节课过后,我们早已习惯了记住每节课当中的一些关键词,当把每节课的关键词串联起来加以理解,便得到整门学科的框架。记得有一次,老师拿了一袋米花,我们却迷惑不解,因为很少有大学老师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整个大教室有100多人,难道老师用这些米花让我们一起做游戏?或者回答问题的人就可以得到米花的奖励?就在我们嘀咕讨论时,老师说每个人可以得到100粒米花,但是一定要看够100节“一师一优课”,以一个研究者的角度,研究课程而不是模仿,要以自己掌握的理论是思考视频中的课程有哪些不足,以后自己应当怎么教学,看的时候避免不必要的想象,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去过度推理。原来以为枯燥无味的课程与教学论,老师却上得津津有味,他的课总给人一种期待,令人向往,颇有“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之意。
其次,他的实践课形式多样。
他的课具有生成性。老师的课从来不只是预订的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而是让我们一起讨论,从而产生思维的火花,或者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我们进行思考。他能够把理论与实践进行完美的结合,记得老师说,有一次去听课,一位老师在讲《看云识天气》的课文,整堂课讲了很多术语,而窗外晴空万里,如果这时这位老师让学生到阳台看一看云该有多好,让语文回到生活当中,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效果会更好。此时,我仿佛看到了蓝天下,欧阳老师在中小学课堂当中带着学生到阳台上看云的场景,同学们一边看云,老师一边在讲解的画面。他在中小学挂职时,有时会带着学生们在花园里赏花,有时带学生们在小区里找作文素材,有时会让学生去做一些调查,师生之间的思维火花在活动中碰撞。听着老师的课,我憧憬着未来的自己能够成为给学生带来一堂不一样的,激起学生热爱语文的老师。在欧阳老师这里,我感受到了他对教育的情怀,对学生的关爱,这种关爱来自对教学理论的深刻把握,对教学情景的随机处理,对教育的热爱与敬畏。
最后,他的学习方法独特有效。
不像我们印象中大学老师都带着一副眼镜而文质彬彬的模样,他的视力一直保持得很好,这成为了他“炫耀”的地方,因为他有着良好的读书习惯,注意用眼,隔一两个小时便休息一次,总结了举一反三的看书方式,把难懂的学术语言与生活中的事物一一对应,我想,这是一位智者在向我们传授他的学习经验,能有一老师如是,实在满足矣!
“因为各不相同,所以才会异彩纷呈,作为未来的教师,应该培养有差异的学生,努力开发校本课程……”欧阳老师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是的,世间的事因为不容易,才少有人做,因为少有人做,我一定要做到。在研究生生涯中,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在“少有人走的路”继续坚持,练习书法、勤加朗诵、努力写文立言。欧阳老师的课就要结束了,借用《送东阳马生序》里的一句话:“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