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咕嘟(随笔)
说起咕嘟,南山人知道那是他们经常吃的改样饭。“走进南山,糊汤当先;吃个改样饭,蛤蟆咕嘟搅团!”单单说“咕嘟”,不好理解,但是说“蛤蟆咕嘟”,就好理解了,指的是蛤蟆小的时候的状态,课本上叫蝌蚪,头身相连带一条尾巴,大头小尾。南山人把他们吃的饭叫“蛤蟆咕嘟”,就是因为那种饭形状像蝌蚪,所以这样叫。蛤蟆因为长的难看,浑身长有疙瘩,所以又叫癞蛤蟆。南山人说“蛤蟆咕嘟”时把其中的“蛤蟆”隐去了,叫“咕嘟”。把做这种饭叫“漏咕嘟”。其他地方人不这么叫,叫“鱼鱼”,也有把吃鱼鱼的浆水带上,叫“浆水鱼鱼”。
“咕嘟搅团”,是两样饭。“咕嘟”是一样,“搅团”是一样。无论是吃咕嘟,还是吃搅团,都要先做搅团,有的地方叫打搅团。南山人是两样饭一块做,先做一锅搅团,做好了,就开始漏咕嘟。用一个大盆或饭锅乘上凉水,拿个漏勺,把搅团用瓢舀到漏勺里,一手拿漏勺,一手拿一双筷子搅。搅团从漏勺的孔里漏下去,就成了咕嘟。经常做咕嘟的人,手拿着漏勺,顺着盆沿或锅边转动,漏的咕嘟就长些,比较好看,就像水里的泥鳅,叫鱼鱼。如果手艺不熟练,拿着漏勺不动或者乱转,漏的就真是蝌蚪,小拇指头蛋大,带个细尾巴。在农村,吃咕嘟算改样饭。所以漏咕嘟,难免要给左邻右舍端一碗,有时给老年人端一碗。还有人听说漏咕嘟,就上门来讨要一碗。所以,谁漏的好,谁漏的不好,一眼就看出来了。漏的好的家庭主妇,就很得意。中午吃咕嘟,早早就喊开了。做的不好的,就回家悄悄地做。盆或锅满了,剩下的搅团就舀起来,留作吃搅团。
无论是吃咕嘟,还是吃搅团,都要做浆水,有的地方叫炒酸菜,也有炒淹菜的,但都带菜水。切好调禾,葱、蒜苗、小蒜都行,没有这些,用芹菜、川香、藿香叶也行。锅烧红,倒上油,调禾下锅炒香,把带有菜水的酸菜或腌菜到锅里炒一炒,烧开,然后舀的盆里,吃的时候直接浇到碗里。喜欢吃辣的,再放上淹的辣子或油泼的辣子,那叫一个香!有的人吃搅团,浇的浆水多,美其名曰“水围城”!
漏咕嘟,要用漏勺。这个我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过去人们用的漏勺及瓢,是用葫芦做的。每年春季,人们在自己门口种几株葫芦。葫芦出苗长蔓,人们就搭架,葫芦蔓就顺着搭的架往上爬,开花然后结出小葫芦。葫芦吊在架上,很好看。有句老话“吊大的葫芦哭大的娃”,就说的是这种情况!葫芦吊在架上就长大变老。等秋季,葫芦蔓枯死后,人们就把葫芦摘下来,又挂到屋檐下或者房梁上,让葫芦干透。然后取下,用锯把葫芦纵向锯开,一分为二,掏去里面的瓤和子,就成了两个葫芦瓢,可以舀水舀面。人们常说“照葫芦画瓢”,就是说瓢就是葫芦锯开做的。
有了葫芦瓢,再用葫芦瓢做漏勺。取葫芦瓢,在上面标记一些点,分布均匀。然后把锥子烧红,从标记的点烙,锥尖穿孔。烙的黑烟直冒,就给葫芦瓢上穿了许多孔,然后把那些孔用刻刀旋圆旋大,漏勺就做成了。当然,我说的容易,做起来就很不容易。做的人要认真心细,烙孔旋孔都要耐下性子,慢工出细活。有多少人锯瓢时就锯坏了,做不下去了。有些人再做漏勺的时候做坏了,也用不成。还有的人做坏了,但还能用,把坏的地方用线缝起来。所以做漏勺也是一门技术活。家里有一个漂亮的漏勺,也是可以炫耀的。过去说媳妇看家,女方来的七大姑八大姨,到男方家,到灶房转一转,一定会看漏勺的。邻居间借东西,一般很少借漏勺,用坏了不好赔。你就是种出葫芦了,你也不一定能做出漏勺。弄坏了,无处可买。现在可以买到铁漏勺、塑料漏勺,但买不到葫芦漏勺。
过去,人们做咕嘟,用的是包谷细面。咕嘟滑而不腻不粘,润滑爽口,人们都喜欢吃。但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耐饥。农民戏说“哄上坡”!当时吃饱了,刚上到坡上,肚子就饿了。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人们活动少,吃了饭还害怕消化不了,得活动活动。吃咕嘟,容易消化。就是做的时候麻烦!当然,现在也有人用麦面和淀粉做咕嘟,但口味差远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普遍好了,吃咕嘟搅团反而不容易了!现在走进南山,能赶上吃咕嘟搅团,那你就很幸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