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海蓝】目睹六十年人们通信的变化(散文)

编辑推荐 【海蓝】目睹六十年人们通信的变化(散文)


作者:霞中子 进士,766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38发表时间:2019-11-22 19:54:46


   动物的生活从进化的原点开始就离不开通信。所谓通信,就是存在距离的两个或多个地点之间,通过某种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
   在野生动物界,它们的日常生活一刻也离不开通信,雌雄之间、母子之间、同类之间、个体之间、群体之间时刻都需要联系的。要联系就必须通信。在哺乳动物界,它们是靠发出呼叫声或发出超声波进行通信的。有些动物本身没有发声器官,它们是利用躯体作用于其他物体发出响声进行通信的。一些昆虫类动物因无法发声或者发声极弱,它们是靠特殊的气味或其他媒介进行通信的。
   人类的通信从原始社会起一直到文字发明的漫长历史中,是靠喊叫、发声器(放枪、吹号角)、物势(消息树、旗语)来实现短距离通信的,远距离通信基本无法实现。后来人类发明了文字,就可以通过写信由“驿站”、邮局的接力传递来实现远距离通信。这种写信寄信的通信方式,在军事上是有很大缺陷的,最大的缺陷是传递速度太慢,常常因此贻误战机。为解决速度慢的问题,人们又发明了用“烽火”和信号弹来传递信息。“烽火”传递信息虽然比写信快得多,但所传递的信息是简单粗糙的。
   写信寄信的通信方式一直沿用了几千年。几千年来,人类一直没有找到更好的通信方式了。
   直到287年前即173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才发现了电的存在,之后同时代的许多科学家对电的性质和应用进行了大量的深入地研究,并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果。特别是在通信方面的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1825年,英国发明家威廉•斯特金发明了电磁铁,为电子通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1830年,美国人约瑟夫•亨利才研制成功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信息传送装置,这个装置就是电报机的雏形。1835年萨缪尔摩尔斯证明了信号可以通过电线传输,发明了摩尔斯电码。1837年英国科学家查尔斯•惠斯通及威廉•库克发明了电报。同期美国,萨缪尔•摩尔斯也独立发明了电报。电报是通信技术的伟大革命和重大突破。后来到了1860年,美国安东尼奥•穆齐发明了比电报更先进的通信技术——电话。电报、电话,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明,“无线电报”、“无线电话”应运而生,从此,人类的通信技术有了质的飞跃,人类远距离通信的梦想得以实现。
   在上世纪50年代,虽然电话的发明已经近1个世纪了,但是在我国广大的乡村里,电话还是没有普及的。那时候,在我的家乡都安县高岭公社,共有近30个大队,一个大队才有一部电话机。公社所在地是高岭街。公社只有一部电话交换机(当时称“总机”),设在高岭街唯一的一个“邮电所”里。不论你家住哪里、住多远,你要买邮票、寄信、打长途电话、发电报,都得到这个“邮电所”才行。
   那时候,“邮电所”最大的业务是收发信件,每天要处理全公社的信件,工作量很大。邮寄包裹的业务也有,但很少。因为那个时代人们要跟远方的人联系,几乎都是采用寄信的方式,因为寄信比较方便、比较经济。当时寄一封平信只需8分钱,市内只需4分钱。邮寄信件是最为经济的通信方式,可以说在国内这种通信方式是人人消费得起的,人人受益的。邮寄信件的通信方式虽然经济,但它的通信周期很长,短的要3、5天1星期,长的10天半个月,这是它最大的缺点。它另外的缺点是保密性差,可靠性差。那时,如果想使信件快一些到达,可以寄“航空”信件。 寄“航空”信要用专用的信封(有红蓝斜杠花边的那种),要贴专用的“航空邮票”。
   那时候,若有急事需要尽快联系远方的人,只能到这个“邮电所”去“发电报”或“打长途”。“打长途”是很麻烦的,你得先填一张“单子”进行登记,要写明事由和对方的名字及具体地址。填好了递交上去排队,要等待话务员(一般只有一个人)得空了才受理你的申请。话务员先是审查你所填的有无疑问或不清楚的地方,若有,他得当面向你询问清楚。这一关过了之后,话务员就进隔音室为你联系,你得静坐等待。经过有线电话网络系统的层层沟通、逐级接线之后才有可能接通目标地址。地址接通了还要去找接话人,还要等接话人来到那边的电话机边接听等等,这些过程都是需要时间的,你得耐心地等待。你要一直等到话务员从“隔音室”里走出来叫你去接听为止。这种等等往往是1个小时以上甚至几个小时。尽管这样的漫长,但等待者丝毫没有焦急和埋怨的情绪。因为人们知道当时的通信状况就这样;人们知道在层层沟通的过程中会有“占线”、“线路正忙”的情况。所以业务员也得等待,等“占线”者通完电话之后才能继续接你的线。
   当对方接通之后,从你跟对方说话起就开始计时,按通话时间收费。那时长途电话费是相当贵的,所以对话要尽量简短。如果对方联系不上,这一连串的操作和等待算是白费了,这时话务员会退回你的“单子”并对你说,“对方联系不上”,你的业务就此结束了。好在那时候业务没完成不收手续费;好在那时候的服务员都很诚实和蔼,他们会尽力为你服务,不会弄虚作假、故意为难的。联系不上就说联系不上,顾客也不会有丝毫的怀疑。
   长途电话打不通,还可以发电报。发电报的优点是信息能够迅速到达,其缺点是语言过简、信息不详、不能实时交谈。另外,一旦发报过去不论对方是否收到都要按规定收费的,所以要先交钱后发报。发电报也是不容易的,你也得先填一张“单子”, 必须按规定格式写明对方的具体地址及名字,然后用最简明的文字写明事由,最后也要按规定格式填好自己的地址。“单子”填好了递交上去,业务员还要审查你的“单子”,看你填写的地址是否正确、规范;看你写的电文是否言简意明,是否有错别字。如果意思不明或有错别字,他就会询问你,然后为你修改;如果语句不简练,他也会帮你修改的。因为发电报是按字数收钱的,当时每个字收5分钱,相当于现在的2、3元。冗余的字是浪费钱的,所以“惜字如金”。如果发报人不识字(当时家乡有不少人不识字),业务员会耐心地向他询问情况并帮他拟电文。那时的服务可谓周到了。
   从1954年6月到1974年7月,我一直在家乡生活,我知道这一段时间,家乡人与外地人的通信几乎都是靠写信的,可以说寄信是当时家乡人的通信方式,打过长途电话、发过电报的人不会超过千分之一的。当时还有相当多的老农不识字,他们要寄信时是请人代写的。那时候由于农村经济普遍困难,人们挣一分钱不容易,国家也体谅到这一点。当时有的人舍不得花1分钱去买个商品信封,常常用普通纸自制信封,邮局对自制信封是不会挑剔的,照发不误。那时候农民们寄的信件有很多不规范的现象,但是邮局对于情况不是很严重的信件一般都给予通融,如:写错别字、不写寄信人地址、邮票贴不对地方、夹带小物品、有些超重、有些超大、甚至是邮资不足,这些情况,邮局一般不会剔出,照样寄出。只有字体潦草无法辩认、地址不详、忘贴邮票、查不到收信人这些情况,才会将信件退回原址。这样做充分体现了“人民邮电为人民”的宗旨,而不把邮电仅仅看作市场交易的行为。
   1974年9月之后,我离开家乡来到南宁生活,对于这个省城人们的通信状况我是耳闻目睹的。一直到80年代末期,南宁市的人们,还是以写信为主要通信方式的,我估计全国其他城市的通信,情况都差不多。在这时期里,若说邮寄信件有什么改进的话,那就是1980年7月起,在全国实行“邮政编码”制度。“邮政编码”使得信件分检自动化成为可能,但是当时乡下的“邮电所”买不起那么昂贵的设备,所以自动分检无法实现。然而尽管如此,“邮政编码”对于人工分检还是带来一定的便利。
   若说在此期间人们的通信方式有所改善的话,那就是有线电话的数量的大幅度增多。在80年代末,单位的座机数量明显增多,几乎实现每个办公室有一部电话机。那时候,大单位的小区内,一般都会设有若干个公共电话亭,在城市里,主要街道都会找到公共电话点的。当时人们可以到电信商店买一张卡片,将话费预存在卡里,并设有密码。当你要在公共电话亭打电话时,将那卡片插入话机,输入密码就可以打电话了。这对于通信技术来说,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
   时间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有线电话事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中有线电话进入了家庭,这是个了不起的突破!自从19世纪发明电话以来,在中国,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还是第一回的。那时候家庭要安装电话,首先去单位主管部门申请,要交2000到3000元的初装费。尽管费用很高,但人们还是勇跃安装的。那时候的家庭电话号码,在本单位内部是4位;在市内是7位;在省外要加区号,是11位。那时候话费也很费,尤期是长途话费,通话每分钟5 毛以上。但大家还是舍得打电话的,因为坐在家里就能跟全国各地的人谈话,哪怕是天涯海角也没关系,这是开天辟地第一回的事,怎能不令人愉悦舒畅呢!
   在家庭电话普及的同时,一种崭新的通信技术产生了!为什么说是崭新的呢,因为这种通信技术摆脱了“有线”的束缚,它是“无线”的、“移动”的。这种新东西叫“寻呼机”,也叫“BP 机”、“传呼机”、“BB机”、“呼机”、“哥机”。我们南宁人一般喜欢叫“BB机”。
   每个“BP机”都配有一个号码的,你买“BP机”时就注册了这个号码,它是属于你的。当你拥有“BP机”时,不论你在哪里,当有人要找你时他就用电话机拨你的“BP机”号码,你的“BP机”就会立刻发出“BBB”的提醒声,并显示他的电话号码。“BP机”的功能仅此而已,它是没有通话功能的。这时,如果你要回话,你还得在附近找到能打电话的地方,才能与他通话。“BP机”个体小巧玲珑,男人们常用一只小小的皮匣子将它拴在裤腰带上,以此为时髦。一部“BP机”500多元,入网费100元。使用者按年交费,数字机一年180元;汉字机一年600元。后来“BP机”的功能升级了,传呼台的业务也有所扩展,增加了发送天气预报、股票信息、新闻等内容,每项内容每月加收2元,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添加这些功能。在那时候,公司老板、机关干部、“先富起来的人”、手头阔绰的人才拥有“BP机”,普通群众是很少使用的。在那时,谁要是有只“BP机”,那是很叫人羡慕的。
   “BP机”被广泛使用之后,人们渐渐觉得由它引出了不少麻烦,比如被呼叫的频度越来越高,一受呼叫就心中焦虑起来,因为不知对方有什么事?是否是急事?于是就得到处寻找电话点去回话,一时找不到电话点就难免着急,心中不畅。有时第一个呼叫还未处理,第2、第3个又来了,直弄得心神不定。据说有一次,一群领导聚餐,大家都带“BP机”,其中有一个“BP机”响了,大家都不知道是谁的响,所以都不约而同地撩起衣服,歪着头看看自己皮带上的“BP机”。因为所有的“BP机”的叫声都一样,都是“BBB”。 大家共坐一桌聚餐,彼些相距很近,这“BBB”的声音也不知道是谁的响,所以每响一次,大家都下意识的要看一看自己的,弄得大家吃餐饭都不得安宁。
   在“BP机”发展的同时,一种比“BP机”更为先进的通信设备叫做“大哥大”的应运而生了。之所以说它更为先进,是因为它具有对讲功能,它实际上是一部“移动电话”,或称“手提电话”。
   “大哥大”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此前民用无线电话是没有的。“大哥大”的问世开创了民用无线电话的先河,是语音通讯从有线到无线的重大突破。
   “大哥大”最早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1973年发明的,1987年底进入中国市场。这种“移动电话”的“手机”其体积有砖头那么大,于是有人称它为“大砖头”,香港电影中的“黑社会老大”经常拿着它发号施令搞事情,所以它就得了一个绰号叫“大哥大”。“大哥大”实用于“蜂窝式”通信系统,它随时随地都可以像使用电话机一样的方便。它的缺点是体积太大重量太重了,真的像一块火砖那么大那么重的,叫它“大砖头”并不是夸张的。有一个关于“大哥大”的故事,也不知是不是真的。说的是一位大贺车司机清晨因来了电话就靠边停车,他正在接电话,忽然从路边蹿出一歹徒来,它跳起来要抢“大哥大”,司机情急之下竖起“大哥大”对准那歹徒的脑袋就是一下子,谁知这一下子就打破了歹徒的脑壳,出了人命案了。后来司机极后悔的说,想不到那“大哥大”也会打死人的。还有一个故事也与“大哥大”有关,也不知是真是假。说的是一个人逛大街一边走一边打“大哥大”,不料胳膊被一个路人碰了一下,“大哥大”即从耳边掉了下来刚好砸中了他自己的脚,这一砸把趾骨都砸断了,他当即就瘫在街上走不动了。由此可知“大哥大”有多重了。
   虽然“大哥大”那么榔糠笨重,但它却是当时大老板、“大款”、“大腕”们身份的标志。那些人不管有没有接听,拿它在手,转身晃悠,自言自语,张模作样,牛气十足。当时一部“大哥大”价格2到3万元,相当于现在的20、30万元,只有那些“不差钱”的人才用得起。所以当时一些人说,“掏出大哥大,方知是老大。”当时的“大哥大”确实给主人平添了百倍的光采与自豪。

共 700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通讯、离不开相互联系,从原始社会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但人类几千年的通讯发展史又是极缓慢的,只是到了最近五、六十年,自从有了电,人类的通讯手段产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特别是手机的普及,更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联系。本文以具体事例说明了通读技术的发展史,让人大开眼界。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红叶秋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秋        2019-11-22 20:09:34
  通讯技术的加速度发展,确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世界的现状。本文在不长的篇幅里,讲述了人类通讯的发展史,特别是对七、八十年代人们通讯状态的描述,很真实,细腻。值得品味。问好老师!
文载道,诗言志,不亦乐乎!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