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路】岳麓书院读书香(散文)
一
在读书人的心中,大多藏着一个美好的梦想:有一个安顿精神的读书处,用心读书,而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就是千百年来读书人的梦境。
在我的心中,一直揣着一个美好的心愿:走进三湘四水,徜徉岳麓书院,亲闻岳麓书院书香古朴,探赜岳麓书院书香情趣。
二
2019年5月31日,我走进了岳麓书院。
书院坐落在风景圣地岳麓山下。岳麓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尾,虽不高大,却以优美的景色令天下游客驻足叹之,令读书人敬仰骄之,只因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准确地说,岳麓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976)建成,迄今为止整整1043年,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世界上最老的学院。就是因了这个“老”字,我决定不听导游解说,但凭我的观赏、感受、领悟来解读岳麓书院的古老书香。
“老”而存在至今,依然焕发着生命力,让我们不能不重新好好审视了。人因年代之老而留名的,必有可值得怀念的;书院因久远而依然为人推崇,必定有着不熄的精神火焰。这正是我想追寻的东西。
走进书院大门,大门上方是块匾“岳麓书院”。大门两旁骄傲地挂着一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面对这副对联,我清楚了观赏的路线:就沿着对联去追寻岳麓书院的悠久历史,感受岳麓书院旳厚重文化。
“岳麓书院”四字匾是宋真宗皇帝手迹,其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公元1015年,真宗皇帝召见岳麓书院院长周式,想请他做国子监主薄,负责管理整个大宋国的教育,以推行他的文治政策。而周式心系岳麓,拒绝高官,真宗皇帝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亲赐“岳麓书院”御匾及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
那“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幅对联出自何人,有何故事呢?是这样:清代嘉庆年间书院大修,完工之后请院长袁名曜题写对联,院长以“惟楚有材”为上联,要求学生应对下联。于是,学生们踊跃应对。其中一个叫张中阶的学生脱口应对“于斯为盛”,上下联连起来意思是:楚国(湖南)人才众多,而书院尤为兴盛。“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对联就这么由师生共同流水而成。
读着这个故事,悟着这幅对联:天下英才最辉煌的荟萃之地!好大的口气啊,真够霸气,真够傲气,可我又不得不服气。
千余年来,岳麓书院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可以列出一份叹为观止的名单,仅从清代说起:哲学大师王夫之,理财大师陶澍,启蒙思想家魏源,“中兴将相”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维新变法领袖谭嗣同、唐才常,教育家杨昌济,民主革命家蔡锷、陈天华、程潜,新民主主义革命家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何叔衡、李达、谢觉哉等等。但是这串名单,有谁不为这天下英才最辉煌的荟萃之地而骄傲,有谁不为这天下英才最辉煌的荟萃之地而点赞。
读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对联,念着这一串串叹为观止的名单,一种紧迫感油然而生,为今天的教育,今天的学界、学府——一个国家,从古到今,最急迫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各行各业的人才,德才兼备的人才。
三
走出大门,穿过二门,眼前就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
讲堂檐前悬挂着“实事求是”匾,南北两壁分别镶嵌着“忠、孝、廉、节”“整、齐、严、肃”大字碑。这十二个字曾是不同时期岳麓书院的校训,也是岳麓书院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这样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老师是怎么教学的,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呢?我在想,你也会在想。
有个叫刘梅村的学生留下了一首《岳麓听讲》诗,让我们一起诵读,一起感受岳麓书院的老师是怎么教学,学生是怎么读书的吧。
老木识前辈,响石弹清流。
阒然西麓庐,宗此东家丘。
衣冠陪讲席,典册贮危楼。
林荫自茂密,鸟语相应酬。
而我思古木,妙意归冥搜。
回廊转东风,散步逍遥游。
怎样,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教与学?我的感受是:
讲堂上,老师虽衣冠楚楚圣贤经典,却不是学术权威一言堂,而是一种平等的快乐的教学。课堂上,学生能自由发言抒己见,自由辩论究由因,这种寓教于乐的教与学,让学生们觉得在岳麓书院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讲堂对联很多,我不能一一陈述,而清代院长旷敏本的一副对联我定是要陈述的,虽然原联曾被日机炸毁,现在是补修的。
是非审之于己,惠誉听之他人,得失安之于教,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令。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上联是说:事情的大是大非要自己决定,闲言闲语就让别人说去吧,人生事业能否成功,除了靠个人努力之外,还要看机遇,如果你面临是非、毁誉、得失的人生困境,千万不要悲观失望,你就去登岳麓山吧,去感受一下皎洁的明月,徐徐的清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融入在大自然中,天地万物之理也了然于胸,荣辱得失都可置之度外了。
下联是说:当你春风得意的时候要报答君(国家)和亲(父母)的栽培养育之恩,要思考如何让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些,要把圣贤的道德、文化传统传承并发扬光大,在高耸的赫曦台上,你俯瞰衡山湘水,一定要对儒家文化有执着的信念,这种人生态度其实也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体现。
我之所以如此详细的陈述此联,是觉得此联蕴含了丰富的人生道理,给学子们指出了一种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
缓缓走出讲堂,又匆匆走进教学斋、半学斋,继续徜徉于岳麓书院。
教学斋与半学斋都是学生自习自修的地方,斋名之所以有别,是为了表示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即半教半学,教学相长。
这二斋自是少不了对联,对联的内容自然应是警醒与勉励学生发奋读书的经典语句。还是让我们一起来鉴赏吧。
教学斋是: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
半学斋是: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
这两幅对联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详的许是不知它曾挂在岳麓书院的大门上以启迪学生心智,激励学生济世为国。今天,这“业精于勤”、“学以致用”的精神,仍在新时代文化复兴的道路上释放着光芒。文化的传承,必是以精华面世,寻根至此,我想驻足给先贤做一个拜师的姿势。勤而不惰,所用至上,留给我们的是难以改变的古训。
五
从教学斋出来,我便走进“万世师表”之院——文庙。
在岳麓书院,文庙是自成一个院落的,这个院落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书院历代院长宣扬儒教文化的重要场所,其旨在给学生树立典型模范,以达到见贤思齐的教育目的。
文庙的对联触目皆是,其中有一幅既没有文字相对,也没有平仄相合的无字对联,却是令我目不转睛用心在读,且以为读懂了它。
这是一对刻工精细传神的石狮,一雄一雌,雄狮居左,双手捧一绣球神采奕奕;雌狮居右,怀抱着一个小狮子温情脉脉。这对石狮完全颠覆了狮子凶神恶煞的本相,而有的只是接受了儒家文化之后的贤明达礼、贤惠爱人的神态。
面对着精细传神的石狮,用心读着石狮贤惠仁爱的神态,我的眼前清晰地显现出那个真实的故事。
六
在某婚宴中,一位中年男士认出了他小学的教师,于是上前恭敬地说:老师,您好!您还认得我吗?
老教师:对不起,我实在记不起来。
学生:老师您再想想,我是当年在教室里偷了同学手表的那位学生。
老师看着面前的这位学生,还是摇了摇头说:我真得认不出你。
学生:当时您叫全班同学站起来,面向墙壁,再用手帕蒙上自己的眼睛,然后您一个个搜查我们的口袋。当您从我口袋里搜出手表时,我想我一定会受到您的谴责和处罚,一定会遭到班上同学的鄙视,也将会在我人生中烙下不能磨灭的耻辱和创伤……
但是事情并不是如我想像的那样,您把手表归还给物主后,就叫我们坐会原位继续上课。一直到我毕业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偷手表的事您从来没有提过,我也没遭同学们鄙视过。
老师,现在您应该认得我了吧。
老师微微一笑说:我怎么会认得你呢?为了同学之间能保持良好的关系,为了不影响我对班上同学的印象,当时我也蒙上了自己的眼睛之后,才开始搜查学生的口袋的。
学生听了老师这么一说,感动的双手紧紧地恩情地抱着面前这位老师,老师微笑着温情着,师生俩就这样彼此默默拥抱着,拥抱着。
七
我就这么想着故事中默默拥抱着的师生俩,就这么看着面前这个温情脉脉怀抱着小狮的石狮雕刻,我似乎读懂了这幅无字的对联:
周礼尽在仁千秋,达礼爱人惠万代。
眼前这对贤明达礼、贤惠爱人的石狮,不就是岳麓书院千年人文精神的写照吗?这对双手紧紧地恩情地默默地抱在一起的师生,不就是岳麓书院千年人文精神的传承吗?
徜徉于岳麓书院,感受书香人文,何止是笔下这几幅对联,更有那灵秀的山水,恬静的泉林,素雅的砖瓦,情趣的回廊,精巧的亭阁,这里无一处不深含着隽永的文化品位,无一景不闪烁着浓郁的文化光彩。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自信:会有更多的游客、学子将走进岳麓书院,来感受岳麓书院千年书院的书香文化。到那时,你会与我同痴岳麓书香,而此时,我愿与您同醉岳麓书香。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闻书院书香耳目新。很多不太深刻的东西,在游历了岳麓书院以后,便刻在了骨子里。这把书香刻刀,不见其形,但觉起力度。
读怀才老师的编按,恰似高山流水,深觉知遇之音,更觉柳岸花明,令作者心生敬意,令读者耳目一新。诚谢怀才老师鞭策鼓励!多谢柳暗文友鼎力支持!
拜读过您的《嫁妆》美文,于您有些浅浅的相知,佩服您的文字功底,更佩服您的女性智慧。诚谢您与审核组对《岳麓书院醉书香》的肯定与鼓励!诚望得您传道授业解惑。顺祝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