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苗寨往事(散文)

绝品 【菊韵】苗寨往事(散文)


作者:壮溪 童生,769.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836发表时间:2019-11-24 18:17:28

【菊韵】苗寨往事(散文) 壮溪冲的老人,总喜欢翻着崽伢妹子的手掌数指罗纹。一众小孩便围着唱:一罗穷,二罗富,三罗四罗背包袱,五罗六罗烧炭打葛,七罗八罗开当铺,九罗十罗点状元!十个飘,马上跑!
   那时,我们对穷富的概念很模糊,但对于“烧炭打葛”的命运却心照不宣。
   “烧炭打葛”,顾名思义,指的是将木柴烧成炭,将葛根处理净。这不仅仅是湘西苗寨的农事,也是湖南贵州一带农民的代称。谁喜欢做这种异常辛苦的事情呢?所以,一旦谁被数出了五罗六罗,谁定会眼泪汪汪,一副绝望的神情。
   但我们都是“烧炭打葛”者的后代,也是“烧炭打葛”的能手。“烧炭打葛”,留给我太多温暖和幸福的回忆。
  
   一
   楠木山下的壮溪冲,是个烧炭的好地方。
   杂木多,且好。龙盘山右侧的枣子园,长满了黄栎树。进入深秋,两边的沟坎上,密匝匝、光秃秃的黄栎木,碗口胳膊粗细,树皮斑驳,枝丫上举。枳木坑的崖壁上,枳木树、青冈栎、羊角柴等,密不透风。还有二家冲的白栎树,牛栏洞的黄檀木等,都是烧炭客垂涎的炭柴。
   别小看烧炭,其实是个技术活。
   首先是挖窑。炭窑,有三种型制:拱窑,斗篷窑,敞口窑。斗篷窑、敞口窑是开眼功夫,我和母亲等苗胞都挖过,烧过。然而壮溪冲能挖拱窑的,凤毛麟角,我父亲绝对是其中之一。
   父亲去世前几天,曾不无荣光地对我说,他平生只挖过两口拱窑,一口在老庵生产队的谷子盘,另一口在枣子园。谷子盘的拱窑,挖于大跃进时期。枣子园那口窑,是为塘形生产队挖的,成于七十年代初,烧了十几年。木炭卖到洪江,每年为队里挣几百元,养活过不少人(那时一年分红上百元的家庭不多),算得上功勋窑。
   那年我才七岁,记忆犹新。初冬的早晨,父亲带我上了屋对面的枣子园,那时我读小学一年级。
   枣子园在龙盘和钟盘双脊的中央,沟谷不很狭窄,地面径流,年年冲刷,堆积出褐色的厚实土层。
   挖拱窑像掘暗堡。工具需羊角锄、铁铲和箕畚等。选好窑址就割伐窑顶草树,确定好掘口。窑孔掘口,高低适中,不宜过阔,仅容身进掘为佳。最好把掘口做窑口,省事。
   父亲身材敦实,穿短裤,赤脚光背,蹲着掘进两尺许,则向两边掘。窑壁不能太薄,薄不保温,炭易花灰。待挖空一米见方,父亲附满泥尘的胸背,被涔涔汗水淌出一道道沟痕。我递上竹筒水,他边喝边说,土质真好。他接着又挖,我帮着拖出箕畚中的泥土。父亲突然停锄,我爬进去,他正摸着一块大石头凝思。父亲推我出来,我趴在窑口看掘,他每一锄,我都一惊悸。不知过了多久,一巨红砂岩像只“大红薯”,与土层剥离;父亲用厚实的肩膀,一点点把“大红薯”顶到窑口,几乎把口封住。他在洞内一声吼,“大红薯”就倒向外面。钻出了,父亲说,怕有几百斤,还好不是生根岩!咬过几个熟薯,再喝口凉水,继续挖。直到太阳斜西,窑孔才告成。
   第二天,挖烟窗。父亲十分小心,用竹片尺子先量窑圈,再到窑顶量。父亲不识字,紫红的竹尺子,是他的法宝,那神秘的刻度,只有他清楚。内量外量,上量下量,横量竖量,他一锄头就在凹凸不平的地面,定了烟窗口,真有点不可思议。
   挖烟窗的工具很特别,一把铁利凿,一把铁挖耳勺。父亲握铁凿木柄,直直往下凿吊洞,然后用挖耳勺取出碎土。挖一会,他就要下到窑孔壁上做十字记号的地方,拍拍听听。终于,他在做记号的壁上,约凿了五寸深,掏出碗口大的圆孔,与烟窗吊洞连在一起。
   父亲告诉我:一孔好炭窑,窑孔圈圆底平,壁正穹窿,烟窗直;窑口和烟窗,应在窑圈的中轴线上。这号窑,接火快,回火顺,烟窗拉火抽烟,否则就是口废窑。他拍拍窑体说,一窑可烧十担炭!看来,他对自己的作品,极满意。
   烧窑很有学问和规矩,父亲常叮嘱我。
   装窑。新窑装炭柴,竖柴轻,莫入土(防烟头);柴靠紧,莫颠倒(防炭断);圈边空,回火好;顶柴短,填牢靠(接火快)。
   点火。要一把火到位。重烧,炭柴顶上的短引火柴没了,烧时长,成炭少,划莫来。
   观烟。这是个重要环节,何时封窑,全看烟。观烟,其实就是观火。炭柴是从上往下燃的,回火顺,窑火旺,烟总是一股股往上直冒;无风烟柱倒,或者忽细忽粗,甚至息烟,说明废窑一口。
   开始,窑烟似白云,慢慢变蓝,变清。这时,光靠眼睛不管用。父亲在烟脚清的时候,不时把黝黑厚茧的手掌去探烟的温度变化,来判定窑柴燃烧的情况。他的经验,一般烧一对时(二十四小时),烟脚清两尺左右,即可封窑。我后来烧炭就失过手,封窑过早,半窑柴;过迟,半窑灰!
   父亲常说烧窑很凶险。湘西苗人,敬畏山鬼神灵。烧新窑,由来是大事,须祭窑;即便在文革,也会各自行祭。否则,断头鬼会寻来,屁股封实烟窗口,窑火寂灭,或者在窑口吹阴火,窑炭花灰;更严重的是取炭时,兴妖作怪,窑塌人亡!父亲说起烧窑的掌故,绘声绘色,我却吓得不敢出粗气。
   点火前,父亲净手,在窑口边摆上“牙盘”(祭品,一小砣猪肉)。然后,他左手提一雄鸡双翅,口里念念有辞;右手掌拍鸡腹,鸡惊叫,赤冠耸摇;左手拇食指,反扣鸡头,右手板刀横抹鸡颈,绕窑喷血,手一扬,鸡升空,旋即坠落窑顶。
   父亲用火柴点燃窑口里的枞块,不多久,引火短柴接火,烟窗冒出白烟。父亲再添了几块柴,窑膛里传来轰轰的抽火声。
   天黑时,母亲送来了饭菜。父亲早在坎边搭了一个简易的茅草棚,又在窑口前坪地烧起篝火,一家子围火吃着夜饭……
   那晚,枣子园很沉寂,夜空星疏光冷,只听到窑火声。我在父母亲的怀里,却很温暖。
  
   二
   如果说烧炭照亮了我的童年,那么,打葛则俘获了我的味觉。夏天,葛藤疯长,无数卷曲的嫩毛触手,不论乔木、灌木或茅草攀牵而去,层层片片的毛茸茸葛叶,野蛮霸道地铺向山野。藤叶间,一串串紫红或蓝白色的葛花,在骄阳下,招蜂惹蝶。
   我们和蜂蝶不同,贪恋的不是花,而是其秋天睡在地里的根。它能裹腹,驱除饥饿,还是美味呢。
   壮溪冲的野葛,有大葛(又叫男葛)、细葛两种(我只按湘西苗人的分法,无关植物学),都属多年生藤本豆类植物。另有蕨类植物的根,称蕨葛。
   枳木坑、牛栏洞等处都藏大葛。拇指粗的葛藤,绕缠高树,顺着藤蔓,在地上找到葛蔸;蔸越大,葛根就越粗。其常生于山崖巨石间,获取极其艰难。我见过一根百一十斤重的大葛,颇像健美运动员一条强健有力的腿——那是母亲,在枳木坑挖的。
   至于细葛和蕨葛,当阳的山坎坡地,随处可见。你抓着葛蔸头一用力,就可扯出一条白嫩的细葛来,剥皮生嚼,满口白葛汁,似有儿时母乳的香甜。
   这是饥馑荒年,大地母亲恩赐给苗人的厚礼!父亲说得好,田里口粮薄,山上东西多,只要手脚勤快,楠木山不让饿死我们!
   秋冬时节,壮溪冲的人,持镐锄在山野沟坎,不惧艰辛,挖回一担担野葛根。高兴归高兴,但常愁葛易跑水分,淀粉老而走失快。只有尽快处理,不糟蹋,才不辜负大地恩情。
   大葛根茎大,纤维粗,淀粉多,可储藏久一些。母亲将茎切成一段段,用铁锅蒸熟,甜甜的,糯糯腻口,常嚼得腮帮骨酸痛,但能充饥。上学时,她在我的书包里塞几截,做午饭。
   细葛和蕨葛,就要从速处理(多余的大葛,也要处理)。我们把这种处理方式,称为“打葛”。
   那年月,打葛半季粮。它就成了我们讨生计的一种技能,壮溪冲的人,没有不会的。
   打葛,一般都在夜里进行。母亲把挖来的葛根,先泡在清水里。过会,抓把稻草使劲搓去葛皮的泥沙,再用清水泡洗。我帮着她用刀削皮,晾在竹灰筛里。蕨葛细嫩,处理很费事,要用手指摸着扣着洗,用剪刀轻轻刮皮,想着它的美味,也就不嫌麻烦了。
   父亲把处理好的葛根,放在宽木板上,用檀木杵捶扁散。母亲架个新搓衣板在大木盆里,抓着散扁的生葛纤维使劲搓,乳白色的葛汁流到盆里,清新芬芳,弥散一屋。中堂里的枞膏光,不时爆着火星,明亮,温暖,喜庆;母亲搓葛汁的一仰一俯的动作,被火光映在板壁上,美丽动人,仿佛正在演着皮影戏。我和父亲也是演员,而我只能算配角。
   我和母亲用手扯开一个大白布袋口子,父亲用竹勺舀进葛汁,随后干脆端着盆子把液汁缓缓倒进布袋。父亲抓紧布袋口,把装满葛汁的袋子置于盆内,不停摇晃,用力挤压,渗出部分水分后,用麻绳扎牢袋口。母亲在木盆上横放两根木棒,于是父亲把盛葛浆的布袋横在木棒上,置厚重石磨上页压住布袋,盆里传来嚯嚯流水声。此时铁火罩里的枞膏光还亮堂着,壁上的皮影戏,快要结束了。
   我想,秋冬天的夜里,在壮溪冲的家家户户,都在上演这种打葛的无言皮影戏。
   有阳光的天气,各家各户的女主人,端着一大竹簸箕的葛粉,到竹篱笆菜园晒太阳。葛粉白生生的,蔬菜绿油油的。葛香和蔬菜香混合成迷香,鸡们围着篱笆咯咯打转,诱来山雀团团飞来准备偷食,留守的老人摇着竹枝:吼——吼——吼——,山雀在山边树枝上咒骂:老不死的!
   晒干的葛粉分类储藏。有的大袋小袋,悬挂在厢房横木的钉子上;有的把葛粉袋子,垒到垫着稻草的木桶里,上面再压封稻草。母亲则用大土陶罐收藏,一块蓝布包白净河沙封实罐口,再蒙上一方薄膜纸,用麻线缘罐口扎实,搁放于一块厚木板上。母亲说,这样放个对周把年(湘西方言,指一整年),不变质。
   母亲用葛粉做小吃,很有风味。客人来了,取适量葛粉,兑适量凉水,倒入铁锅内,文火加热,手执竹筷不停搅动。不多久铁锅内凝成一厚块葛粑。刀割薄片,切成丝,焯一水,捞起,放入油汤,佐以葱段、姜沫和酸辣椒,撒胡椒粉。客人连道好吃,主人脸上微笑。这种小吃不常吃,只有陪客人偶尝一顿,那种味道,终生难忘。
   葛粑炒肉,是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葛粑切片,稍煎;夹精夹肥猪肉炒出油,留油;爆炒辣椒、姜丝、蒜段,合炒。一盘葛粑炒肉,增添了年的浓浓味道。
   阳春三月春光媚,壮溪冲可正是缺粮的时候,葛粑的意义,更表现得充分。忙碌的母亲,早起搅拌块葛粑,用芭蕉叶包裹,做我当天在校读书的中饭。
   今年初秋,我回了趟壮溪冲,与当年光屁股长大的几个童年伙伴小聚,询问“烧炭打葛”的事情,他们爽然大笑,都说我还是个书呆子!现在家家户户都悬挂一块块的腊肉,鸡鸭成群,炊饭烤火用电,哪里还需“烧炭打葛”呀!他们子媳孝顺,孙辈绕膝,生活幸福着呢。
   妻子常说,株山有个小吃店,葛粉味美。一尝,薯粉!再尝,家葛粉(农业合作社栽种的家葛)!想找点味蕾上的记忆,难啊!看来只有在梦里,才能再次品尝到家乡的美味了。

共 41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怀着浓浓的深情,回忆少年时随父烧炭,观母做葛粉葛吧的情景;再现了当年的艰苦岁月,歌颂了父辈勤劳节俭的美德。全文层次清晰写景逼真,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清新明快,介绍详尽具体,行文详略得当。挖炭窑和烧炭场面的描写,对葛根的生长习性,以及制做葛粉的场景,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如身临其境,代入感很强。全文无多余的旁枝杂叶,比较简洁凝炼,是一篇状物抒情的好散文。推荐赏阅!【编辑:刘银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11270002】【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20191216第0119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银科        2019-11-24 18:27:39
  这篇散文形散神凝,层次清晰行文利落不温不火,语言朴实无华。白描的手法把场景描写得十分逼真生动,抒情恰如其分。收尾若再点几笔今昔对比,就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文意会更深厚。感谢赐稿,编辑刘银科问好作者,希望继续支持菊韵,谢谢!
回复1 楼        文友:壮溪        2019-11-27 11:20:10
  刘老师辛苦了,精彩美按!溢美之词,又有只肯建议,诚挚感谢!敬茶!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19-11-25 09:30:19
  写得好他,我非常喜欢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2 楼        文友:壮溪        2019-11-27 11:23:50
  黄老师谢谢您捧场、点赞!钦佩您浑身是胆,像杨子荣独闯妖雾山!
3 楼        文友:天池山        2019-11-25 13:46:39
  一一佳作力荐
  
   艰辛的劳动 希望的未来
  
   赏析洪江市公安局民警蒋启发新作《烧炭打葛》
  
  
   在扶贫走访途中,看到壮溪新作《烧炭打葛》,一口气读完,感慨万千。
   一是为壮溪优美的文字描述所折服。把劳动人民的父亲母亲们勤劳智慧叙述的淋漓尽致。在那贫困的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农民与天地抗争,用勤劳的双手养育后代,用原始的劳作方式生产生活所需资料,让自己和儿女们度过那艰难艰辛的岁月。而农活最苦不过烧炭打葛。虽为生活所迫,但父亲,母亲仍然坚强面对,对这又累重的农活,少儿的壮溪在过早品尝劳动的艰辛,目睹父母弯腰哈背,披星戴月劳作全过程,但少儿玩劣好奇让他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与馈赠,岁月虽艰辛,内心很阳光,未来有希望。而因为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的壮溪如今在天命之年,文思泉涌,以谦恭之态,用词极其精美精准回忆描述养育自己的父母双亲劳动方式及故乡风景,也是一种报恩与感恩吧。
  
   二是为壮溪坚持笔耕不缀折服,以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的眼光,以一种家国情怀描述那个年代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一一深渡苗族乡壮溪冲村的生产生活,让年长者唏嘘不已,让年幼者记住历史。作者在完成 重的社区警务工作之余,以一位文人特有的责任感,勤于笔耕,佳作不断,实乃钦佩,。在当今快节奏多元需求的社会,无异让心情莫名焦虑的人们品上一碗静心剂,不忘初心,时间向前,生活向上。
   壮溪用自己之所长,工作之余向大家奉献出一篇篇读来让人舒畅之极的乡土美文,真的值得大赞特赞,真乃良师益友。
  
   恭祝作者@壮溪创作愉快,期待更多力作。
回复3 楼        文友:壮溪        2019-11-27 11:27:41
  感谢贤弟的不吝溢美之词,夸赞鼓励!谢谢!
4 楼        文友:友友        2019-11-25 22:41:09
  文章真实,再现了父辈当年的辛酸,点赞!
与读者或囍或悲,或共同关注我们的社会,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回复4 楼        文友:壮溪        2019-11-27 11:28:32
  谢谢友友点赞!敬茶!
5 楼        文友:叶雨        2019-11-27 10:55:17
  读一篇文,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地方和一段历史,烧炭打葛离我的生活很远,但同一个时代的人却有共同的感受。不管多么艰难的日子,有父辈们勤劳智慧的双手,总是让晚辈享受着最好最快乐的生活,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一段值得纪念的生活历程,一篇很有纪念意义的文稿,拜读了。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5 楼        文友:壮溪        2019-11-27 11:31:40
  谢谢社长到访鼓励!我们那代人有很多往事,可以缅怀!
6 楼        文友:远近        2019-11-27 17:06:10
  重温过去的生活,感受父辈的辛苦。文章耐读耐看,编按也很到位,点出了文章的重点,言简意赅。恭喜获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6 楼        文友:壮溪        2019-11-28 16:45:10
  谢谢远近老师的不断鼓励!敬茶!
7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19-11-27 19:05:37
  听说过葛粉,却没有尝过。文字细腻,制作过程的描写让全篇充满动感。而对父亲与母亲的描写,也让文字充满了温情!好文!
回复7 楼        文友:壮溪        2019-11-28 16:46:05
  谢谢家门到访!共同进步!远握!
8 楼        文友:江山绝品评议组        2019-12-16 17:48:32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有很多的风俗习惯,在很多人看来神秘而有特色。在艰苦的岁月里,烧炭打葛做为苗族人民赖以生存的方式,以古老的传统沿袭下来,让回忆变成了一个思乡的载体,它所承载的是作者儿时对父母的依恋,以及对故乡浓得化不开的深情。于细微处着笔,以苗寨中最朴素的生活情节,寄托着美好的情感。那些画面朴实而温暖,是用深情描摹的,读着心灵深处不由得触动。全文语言清新,感情真挚,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堪称绝品,力荐赏析!
回复8 楼        文友:壮溪        2019-12-17 19:06:48
  真诚感谢绝品组各位老师的厚爱和肯定!我尽量写出更多的好作品,以感恩江山!再谢!
9 楼        文友:谢文龙        2019-12-19 15:39:31
  浓浓的壮溪冲文化。读壮溪老师的绝品文章,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美绝了。
能够让我从心灵深处动容的,从来都是一个人的品质!
回复9 楼        文友:壮溪        2019-12-19 20:37:20
  谢谢文龙老师到访雅评夸赞!冬祺文丰!
10 楼        文友:贾录会        2020-01-13 21:19:27
  发现了好文章 欣赏
回复10 楼        文友:壮溪        2020-01-14 09:22:39
  谢谢贾录会老师到访留墨!冬祺文丰!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