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家(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家(散文)


作者:毕雨民 秀才,2179.0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27发表时间:2019-11-28 15:17:44
摘要:小时候,家是父母住的地方。父母住在哪里,哪里是家。再后来,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养育我长大,家培养了我的思想,家是我的根,家成了我的心灵归宿,家刻在我的心上。

【心灵】家(散文)
  
   小时候,家是父母住的地方。父母住在哪里,哪里是家。
   无论家贫如洗,还是万贯家财,只要父母住在哪里,哪里便是温馨的港湾。于是乎,无论走到哪里,总是要回到家里,和父母在一起,才能感觉到温暖。
   再后来,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养育我长大,家培养了我的思想,家是我的根,家成了我的心灵归宿,家刻在我的心上。这是家曾经在我心里的写照。
   家慢慢成了我心里不可逾越的坎,以至于长大后我无论在哪里工作,去往何处,我都要不断地回到自己的家里。我已经离不开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离不开这个根。只有回到家里,心里才有踏实的感觉。
   我们好像是长在树上的叶子,树扎根在家的地方。叶离不开树,树离不开根,根植在家,最后叶落归根。
   回忆过往,为了我心目中这个最为神圣的家,我们一家几代人前仆后继,不断努力。
   童年时代是看不见砖瓦的土坯房,外面下雨,屋里滴嗒响,一家人最闹心的是不停地修房。
   少年时代我见证了家的革命性变化,墙面表砖,房顶铺砖,地面白灰炉渣硬化,可是里面还是土墙。父母乐得彻夜难眠,劳碌大半辈子,住上解放前地主老财才能享受的砖房。
   而立之年的我建造了一座砖混结构的房,砖墙、钢筋、混凝土、水磨石、瓷砖,暖气空调。让父母在有生之年增加一点享受,提高生活质量。
   直到父母离家仙游,家不再是父母住的地方。家的概念,曾一度在我心里崩塌。家开始重新被定义,家成了一家人住在一起的房子,家变成亲情守候的地方。
   我们已经升级为孩子的父母,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托起这个家,家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一样赋予了美好的意义。家又在他们心中成了美好的传唱,增添着传奇的故事。
   孩子们渐渐长大,一个个离家而去,家里变得冷清起来。只有逢年过节的团聚,才感觉到家的氛围。幸好父母在的时候,我种的几棵树长大,院落里不断呈现景象。夏天的时候,高大的梧桐树遮荫蔽日,洒下阴凉;超越房子还高的香椿树引来蜂蝶,释放着清香;山楂树一季洁白的花,一季红艳欲滴的果;核桃树晃动着圆圆的头,秋后“啪啪”地落地,从青皮中滚落出一颗颗硬硬的核桃。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家的院子里演绎着不同季节的故事,给冷清的家带来了许多生机。
   我们每天进出这个亲手建造的家,无论拖着多么疲惫的身体归来,家的温馨都能疗伤一切。休闲的时间,我们用心呵护家的一草一木,用美感不断让家富有生活情调,雕琢家里的一切,让家富有多层面的意义,成为一家人心中最美好最向往的地方。
   然而,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我们也没有能够坚守住这个家。随着潮流,进城买楼,住进城里,已经成了好多人的追求。经济发达的城市,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优越的城市环境,购物环境,休闲娱乐环境,住在这里的我们有点乐不思蜀。
   我们从此有了两个家:乡下的家,城里的家。有了老家新家的概念。好在当初我们对老家的感情很深,有了新家之后,并没有破坏一点老家的完整性,包括一厨一柜,一锅一碗,一花一草。我们决定不断回来住住,因为老家的一切,都是我们付出的心血,更多的是亲手而作。清新无污染的环境,绿色无农药残留的蔬菜,远离污染的地下饮用水,所有这些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而且生活成本低廉,自家院落也能生产好多蔬菜。所有这些,甚至是城里人的幻想追求。
   我们便开始在城里的家、乡下的家来回住,老家、新家来回跑。整个取暖季节加上节假日我们都是在城里住,老家渐渐回得少了,有些被疏远,我心里变得不舒服。因为老家在我心中有着先入为主的感觉,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我的出处,心的归属,心灵的港湾。每每朋友们问我家是哪里,我自然而然想到老家,感觉那才是我真正的家。
   我们好像是新家的过客,为了保持它的相对完美、干净、一尘不染,我们甚至住了几年,也没有撕去家具电器的塑料保护膜,沙发上也罩上防尘布。平时周末住上一两日,不开锅灶,宁愿到饭店吃饭,因为久日不用的锅是擦干封存的。但还是因为多种原因,我们在城里住得越来越多,甚至连续几个月不回老家住,老家还是被冷落。
   可是老家依然是我心里的那个家,我不愿意它有一点模糊感。是我们经过几年努力,亲手建造的家,在我心中的位置是神圣的,我极力保护它的完美形象。每隔几日,下班回家时,我绕道而行,打开老家的门,清扫院落,让老家的院子保持干净,不能有长久不居住的印象。每隔一两周,周末回到老家,做做室内卫生,浇浇花草,让家一尘不染,富有生活气息。没逢年节,我们都会回到老家过,按照乡俗扫房子、擦玻璃、贴对联,燃放鞭炮,让老家充满年味。尤其大年初一,在老家的院子里,一个家族同姓的男丁行拜年之礼。在老家的厨房里煮年节的饺子,一家人欢聚一堂,共庆新年。然后走出家门,在街道上与乡亲们互贺“新年好”,加入大年初一上坟的人群,给故去的亲人送去过年的饺子,送去新年的第一笔孝心。
   尽管我们对老家心有所属,百般垂爱,真挚不变,但随着我们来来往往,在老家居住的天数还是逐渐减少,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客。乡亲们见到我,习惯了问我:“回来住几天吗?”似乎我们不再属于这里,成了别处的人。并且见到乡亲们,似乎有了热情、久逢的感觉,送来水果,送来蔬菜,客意浓厚起来。
   我天生有恋家情结,在城里度过一段时间,或者忙碌之后,我都会想到回老家住上一两日。我喜欢在田间路上散步,看看地里绿油油的庄稼,熟悉而欢喜,感觉这有田有地的地方才有家的归属。习惯地和乡亲们打着招呼,关心地问这问那,看到他们的脸上又增添了些许岁月,穿得褪了颜色衣服,套上孩子们上学时淘汰的校服,鲜艳的红蓝紫黄,显得极不协调,不伦不类。但他们脸上依然绽放着由内而外的笑容,像刀子一样刻画成粗线条,也许永远不会平抚,然而看似生活艰辛,他们却很满足。
   我似乎真的成了老家的客,至少乡亲们眼里是这样看待。相比那些早期搬到城里居住,而后卖掉房子的人来说,我们至少老家的房子还在,随时都可以回来居住。我真的不敢想象是不是有一天我也会为了几个钱,狠心卖掉老家的房子,卖掉这无法用金钱量度价值的念想,卖掉根本,那是何等煎熬。
   尽管如此,也许过不了几年,在老家住得会更少,成了真真正正的客。客居到城里的我,喜欢上了城里丰富多彩的生活,再也不肯离去,却总是漂游、客居的感觉,形不成家的概念。那么,家在哪里呢?
   按照总书记的设计,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会进一步加速。目前许许多多的自然村留守居民不足档案人口50%,而且以老年人为多,自然村的合并成为必然趋势。
   不日的将来,我的老家就会消失在一片旷野中,从大明永乐二年迁民至此的我毕氏家族六百年的基业,将从此消失在这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变成农田沃土,变成大面积的集体农庄。
   那么老家在哪里?变成曾经的地方,变成心中的念想,变成族谱记录的文字,却再也看不到它的模样。
   家的概念变得简单纯粹,不再赋予太多感情因素。
   住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共 28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散发着浓浓乡情的作品,作者用灵动的语言诉说了自己对家的感受。什么叫家?开始的时候,父母住的地方就是家,我们都在这种家里出生和长大,随着年岁的增长,才慢慢地离家,或求学或参军,或者是工作。作者却一直住在自己的家里。后来父母走了,再后来自己也成了等着孩子回家的人,再后来有了城里的家,而那生自己养自己的地方成了老家。可是,根还在,自己也会不时去看看,住上几天,这种两地分跑的情况成了当下不少的人的实际,成了一种时尚。作品流畅且生动,用情颇深,读来十分感人。感谢作者带来的佳作,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11-28 15:18:24
  拜读佳作,点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11-28 15:18:46
  期待更多美篇呈现。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2 楼        文友:毕雨民        2019-11-29 07:53:34
  谢谢秋语老师的精彩编案。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11-28 15:19:05
  恭祝冬安,恭祝创作丰收!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