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人世间】崇文塔(散文)

精品 【晓荷•人世间】崇文塔(散文)


作者:情系山水 童生,956.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66发表时间:2019-11-29 16:23:23

【晓荷•人世间】崇文塔(散文)
   当青春日渐丰盈的脚步,如同电波一样朝着外界辐射、扩散时,崇文塔算是第一个感知我脚步温度的文物。
   高中就读期间,从乡村走向县城,崇文塔所处的地理位置,正是我求学路上必经的路段。而我那时的青春脚步,与塔总是擦“肩”而过。
   无法实现肩的跨越,一是崇文塔没有贴近路边,公路距塔还有二、三里路。二是前往不便,没有一条直达小路可以前行。再说,拓荒路上,就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到达塔处,也只能局限在崇文塔的外围观看。
   早有耳闻,崇文塔的周边很荒芜。荒芜中的精锐“部队”是荆刺,戒备森严的荆刺,似是那方神仙派来的保镖,在这里布下天罗地网,让你无法靠近,无法进入塔内。
   每次路过崇文塔,我都是行色匆匆,能轻而易举做到的,便是放慢脚步,将一双好奇的目光投向她:设计精湛、建筑精致、比例适度、体态丰腴而不臃肿的崇文塔,像一位线条柔和、肌肤白皙、气质甜美的姑娘,文静而优雅的矗立在赣江边的山坡上。
   远远望去,崇文塔的周边,茂盛的树木和茅草疯狂生长。多年植物的簇拥,成功将古塔包裹的严严实实,大有对塔侵犯领空权的不老野心。植被不仅掩没了塔体下半身,连塔腰与塔顶也不放过。崇文塔的每层台阶上都长有诸多难状其名的茅草,即便是塔顶上的缝隙间,也生长着一圈稀疏的茅草,茅草间还长出一棵枝桠茂盛的小树,人们对这树命名为葫椒树。葫椒树的头冠呈碗状向着四周扩散,“碗”芯的中间,还用干枯的小树枝筑有一个漂亮的鸟巢,偶尔还能看见喜鹊、白鹤之类的大型鸟类出入塔顶。它们或栖息于葫椒树的枝头,或站立在塔顶张望河水,河里似乎是它们饮用最环保的纯净水,山林似乎是它们四处觅食的天堂,塔顶好像是它们最好的住宅小区,鸟巢好像是它们最温馨的家园,从来就没有谁去冒犯它们。植被、塔身、葫椒树、鸟巢织就了荒山野岭一道最美的风景。如诗如画的魅力胜景,美得让人不忍打扰她。
   随着脚步的交织更迭,崇文塔已被我甩在了身后。崇文塔在我的视野中消失良久,可我的头脑还沉浸在崇文塔的思忖中。人迹罕至的塔顶上,何能长出葫椒树来,我想,绿化塔顶的功臣无疑是飞鸟,它们如同燕子衔泥筑巢、喂食一样,爱把果实搬到塔顶作为安心美食的餐厅,不经意间便留下了植物的种子。但长出来的葫椒树,根系高空墙体上,又从何处吸收存活的水份,即便从鸟粪中吸收有限的水份,那也是杯水车薪啊。
   可事实明明就摆在那儿,塔顶上的葫椒树,绿了一茬又一茬,渡了一春又一春,活了一年又一年,万万想不到,高空植物的生命力也那么强悍。你看她,遇旱年不枯萎,遭疾风不弯腰,正如它脚下的古塔一样,携手并肩在风口浪尖上,倔强生活着,顽强生存着,共同演绎着生生不息、永不凋谢的生命剀歌。
  
   二
   小时候,启蒙在我耳中最早的称呼不是崇文塔,而是雁子塔。雁子塔的神秘色彩,是我那时最爱听的故事概要:据当地民间源远流长的传说,当年齐天大圣孙悟空出生时,“山石炸裂而大圣迸出”,其中就有一块一米见方的碎石块,溅落在那里。石块经历千年的风吹,跨越万年的雨打,在漫长的时间河流里,碎石尽情吸收了天地人间的精华,最终修成了一枚苦果,变成了人世间谈虎色变的石妖,祸害周边群众数百年。最后被路过的女祸娘娘收服拿去补天了,并建此塔压住当初碎石落地时砸的那个坑,用以打断石妖那最后的一抹邪恶与念想,永远不再回来作恶,安安心心的待在天空中做补天石……
   雁子塔的故事成分,有多少唯心主义的糟粕,又有多少唯物主义的精华,我无法淬取提炼。参加工作后,从史料记载上,我才知道雁子塔的真实面目、有效身份:崇文塔建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来自当年万安知县袁士凤的倡仪。
   如果说雁子塔是她的乳名、别名,那么崇文塔就是她的书名、学名。学名来得那么优雅、高贵,并非空穴来风。万安自古“物产殷,人文盛”,以其崇尚文风之意取名崇文塔。
   从雁子塔到崇文塔的过渡与接受,是依据史料记载古塔地址的确认:位于万安县城北罗塘湾赣江对面的山坡上。这个塔位的介绍,可以说是绕到了一个很大弧度的弯,这弯不仅超出了乡镇,还跨越了河流。面对“罗塘湾”三个字,让我对号入座沉思了很久。
   罗塘湾位于赣江的西面,雁子塔处在赣江的东面,此处一带,只有一座古塔,除此之外,方圆数十里便没有了其二。其实,崇文塔的真实地址,所属于百加镇塘上自然村。史书为何要避实就虚、绕弯介绍,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为了著书立说者良久。
   崇文塔坐落于荒无人烟的山坡上,距村庄最近的塘上村还有好几公里,冠之塘上村,未免有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嫌疑,照样让人一头雾水,还不如书写罗塘湾的对面来得直观。再说,罗塘湾的名气大过塘上村,想到这里,瞬间让我豁然开朗。
   今年十月份,驱车同朋友小周、老陈三人一起到百加塘上村钓鱼。回家途中,快到达崇文塔的旁边时,老陈说现在四点多钟还早,去塔那边看看,首先观看一下崇文塔,其次到河边侦察一下有没有下河的路,那里水深是收获翘嘴鱼、红尾巴鱼最好的钓场。我没有回复老陈的话,心思正朝着左前方观看着那一丛小枫叶树,树下是一个新葬的坟墓,里面是我中学的班主住老师,后来当上了校长。前几年听别人说,他卸任校长后,思想萎靡,郁郁寡欢,最终……我思绪的闸门,刚在他夕阳的光辉里打开时,小周的声音把思想从走神中拉回到了现实,他从后面跟上来,说:“走,去看看”。
   我们的车子往右边一个九十度的急拐弯,便踏上通往崇文塔的小路,穿行于田野阡陌、山间小道,沿着弯曲的路径,只用了三、五分钟的时间,就到了塔脚的下面。
   我们将车停在一块空荡的平地上,空手朝着青砖拼贴的陂路弯腰而上,不宽的路面两边,尽是高过个人头的柴茅杂草,柴草中间还长有树木。经过一个小弧度的道弯,来到了崇文塔的身边,一股山林中特有的味道充入鼻腔,似乎还夹杂有古塔的气息。
   崇文塔在列入江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去年已对古塔进行了一翻修葺。夕阳映在粉刷一新的塔身上,那种微微乏黄的光亮,貌似柔和的莹光焕发一样,使塔显得更加英气逼人。没有了蓬头垢面的崇文塔,在夕阳光线照耀下,变得更加高大、威武,富于青春,充满朝气,很像塔家族中出类拔萃的英俊后生、白马王子。
   驻足仰望崇文塔的外表造形:九级塔檐层数,八个等腰墙面,塔高30余米,规模蔚为壮观,堪称古代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整塔由下而上逐层内敛,青砖墙体,空心塔身,浅表飞檐,楼阁结构。每层有空心斗窗,塔门有如意斗拱,内设砖石旋梯,可达五层。
   我从空心塔内拾级而上,站在五层的斗窗口眺望外景,环顾赣江上游,一艘捕鱼快艇贴近崖边向着下游直线驶过,掀起的层层波浪快速推向岸边岩壁。须臾,河水拍打塔脚岸石,发出巨大的撞击声,那声音里,我隐隐约约似乎听见了当年罗塘湾流传的一首民谣:“千里赣江十八滩,滩头有个罗塘湾,罗塘湾出了个康克清,革命到底不变心。”
   我朝着河对岸远眺,罗塘湾莫大的南坝州呈现在眼前,绵延数公里的沙漠岸边,是肥沃河泥覆盖的重“兵”区,那稀疏的柳树下面及芨芨草旁边,仿佛又看见了当年康克清和她的一些姐妹们在南坝洲上挖野菜,打猪草……小小年龄的她们,出没在浩大的南坝州树木中没有迷路,我想,周边最醒目的参照物应该是崇文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1928年9月,陈毅率红四方面军游击到万安罗塘,在撤离罗塘湾的时候,康克清和八十个农民随陈毅部队上了井冈山。康克清和她的同伴从这里梦想起航,投身革命。或许,照亮她们出行的征途,有来自崇文塔的光芒,有了故乡的光芒指引,艰苦的军旅生活才不会迷失正确的方向……
  
   三
   崇文塔具有“如意斗拱”的建筑特色,整座塔由青砖糯米浆浇粘砌成,塔面浑然一体,塔身结实严密。她屹立在山势起伏、青山凸出的赣江边缘,经历500多年的河风雨雪侵蚀及遭受多次的雷击,依然保持原有的气节、不屈的风骨、不变的姿态。每次路过那儿,感受她的巍然屹立时,常会让我的心中牵强附会到这样一句歌词,“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
   崇文塔占据的地形山势凸出,赣江河岸在此变得最为崎岖,河水随山势阻碍而拐弯。山坡下面是悬崖峭壁,峭壁旁边便是赣江的主航道。
   春天雨水季节,这里水流湍急,崖石下面卧虎藏龙着绿水幽幽的深潭。月黑风高的夜晚,舟船行于此处,未免胆战心惊。赣江汛期期间,挨着岸边行走的舟船,更容易碰岩触壁。崇文塔全身银装素裹,晚上犹如夜明珠,人们俗称“明珠塔”,因为有夜明珠的航标指引,行船更为安全。在水路运输的年代里,崇文塔的安全护航作用功不可没。
   不知起源于何时,赣江河流的主航道已经没有船舶通行,“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的画面,不复存在于崇文塔望眼欲穿的面前,崇文塔的“航标”功能也消弥殆尽。然而,崇文塔并没因此萎靡不振,依然站成挺拔的身姿,威风凛凛,活成原有的模样,谈笑风生面对周边所有的景物,即使周边的景物,对她的生存空间构成巨大的威胁,她照样坐怀不乱,照样宽容相待,不争,不计较。这让我想起那位校长,没有在位时,心态极差,整天不出门,把朋友、同仁的关爱、看望,当成是嘲笑之举,因而,谢绝外界的往来,这又何尝不是作茧自缚。其实,人的一生,会有辉煌的时候,但那些辉煌很快会随风吹走,成为过眼云烟。拥有时,不必沾沾自喜;失去时,也不用念念不忘。生命的脚步无法停止交织,似水流年的岁月会把我们带进垂暮、衰败之年,我们只需像塔那样甘于平淡,不问风霜,不问雨雪,坦然、安静地在时光的隧道里漫游。
   改革开放后,冷落了几百年的崇文塔,一改“航标”功能,变成了旅游观光景点。从修通直达的水泥路后,亲近崇文塔的人群越来越多。人们纷纷从她坚如磐石的耸立阅读坚强,从她的银光感受明天前进的方向。人们爱塔,不限于今天的黎民百姓,古代文人对塔也是情有独钟。苏轼从京城贬惠州,途中宿在南塔寺。“炉烟茗盛暂来同,寒日鸦啼柿叶风,万事尽归杯酒里,百年都在大槐中。”这是北宋诗人黄庭坚游览南塔寺时写下的诗。
   离开塔楼,踏上了返家的主路,我再次回望崇文塔,那耀眼的白光,在夕阳光辉的沐浴下,更加炽亮。那种从历史舞台上衰减的“航标”信号,是灯塔,依然在新农村建设中焕发光芒,是新农村建设再现成就路上暖身又暖心的阳光。
   新的经济增长点离不开旅游开发,但更多的人前来观看崇文塔的外形,内心感受的却是塔的精神,塔的光芒,塔的正能量。她给人刚强,给人希望,给人方向,给人力量。崇文塔,是我们人生路上最真的示范,最美的风景,最实的脊梁……
  

共 42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用浓重的笔墨详细介绍了崇文塔的前世和今生:多年来,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矗立在赣江岸边,无论经历多少风吹雨打,它依然挺直腰板傲立于风霜之中。从作者满含深情的叙述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康克清也是崇文塔的故人,她也许受到了崇文塔的指引才踏上革命的道路。在作者的心中,不只是喜欢崇文塔本身,更是喜欢它的刚强、给人希望和力量。这篇满满正能量的散文,带给人们的是一种不屈不挠,努力向上的精神。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祝创作愉快,佳作推荐赏读,欢迎继续投稿!【编辑:张爱珍】【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1202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张爱珍        2019-11-29 16:28:15
  感谢老师赐稿晓荷,遥祝安好!
回复1 楼        文友:情系山水        2019-12-01 13:42:47
  感谢老师编辑,辛苦了,敬茶!
2 楼        文友:张爱珍        2019-11-29 16:30:23
  学习欣赏老师佳作,力荐赏读,欢迎继续投稿!
回复2 楼        文友:情系山水        2019-12-01 13:45:10
  感谢点评,问好老师!
3 楼        文友:何叶        2019-12-02 22:28:15
  恭喜山水老师文章获得精品!期待老师在征文中获得好成绩!期待更多精彩!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情系山水        2019-12-03 20:14:48
  谢谢社长的支持与鼓励,上茶问好,遥祝冬安!
4 楼        文友:聆雨        2019-12-06 21:53:54
  祝贺佳作荣获精品,欢迎多多支持社团。
回复4 楼        文友:情系山水        2019-12-08 21:36:05
  感谢老师留言与关爱,奉茶问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