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人世间】老屋(散文)
我一直弄不明白,为何一次次,我总是会梦到老屋。
尽管我一生中,已经历过三次搬迁。先是父辈的三间瓦房;再到我们兄弟的三间瓦房;再后来,便搬进我自个儿修建的、颇具现代化架构的水泥钢筋建筑。
但每一次,父亲那三分之一老屋,却总会在我梦里出现。
尽管老屋传至弟手里,早已拆去好些年。只留下了一块空地。
据说,祖父生前,没留下过房屋。那三间老屋,还是父亲兄弟仨成家后合计着修的。兄弟三人,一人一间,每间三进(其实也就是每间又被隔成三个小间)。我们那地方,房屋大都修成一栋三排,每一排就叫一“弄”。而每一“弄”再隔成两个或三个小间。所以确切的说,应该是三弄九间(每弄三间)。
其实,父亲有兄弟五个,父亲最小,排行第五。只因大伯二伯被抓了壮丁,一去不回,便只剩下了三叔、四叔、还有父亲,兄弟三人。那一年,台湾开通对大陆探亲,父亲还在念叨:“如果你大伯、二伯还在,这回也该从台湾回来了……”然而,他的最后一丝侥幸破灭,最终没能等到大伯二伯的消息。
在我孩时的意识里,是没有爷爷这概念的。打一出生起,我就没见过爷爷,更不知道爷爷早于什么时候去世。据父亲说,爷爷也有兄弟三人。而二爷爷,是那个时候我们这一带最富有的。要不是二爷爷好赌,后来把个家当全部输光,也难以幸免不被划上地主(后来被划了中农,那祖宅也保留着,没有被没收。)
那祖宅的堂皇和气派,于当时,在远近是没有几家能比的。房地周围,斧凿方正的长条形石块压着檐沟,房体的外结构是青砖瓦房。墙体抹着白灰,用青白两色勾勒出砖体的形状。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檐下画着龙、凤、狮子、狍子和麒麟。而墙体的内结构,全部是柱体式木板房,上嵌天花板,地面铺着坚硬的木板,我们当地羡慕的称地楼。而两边的角门,都是水磨方正的石柱体构造。从门槛到门楣,都是打磨细腻的条石(我们当地称麻条)。两边的石柱体门柱磨得光滑,并刻上楹联。门柱前各立一方石座。
这些于我,似乎都那么近,又似乎都那么遥远。除了这宅子,我是没见过爷爷或二爷爷的。只有父亲,偶尔提起时总是会说:“其实论起来,应该还是挺近的,即便到你们这一代,也还没出五服哩。”我明白父亲所说的“近”是什么意思,但这对于我,却是一种无法想象的遥远。
宅子的一旁,是我家的老屋。宅子跟老屋,并排而立,一左一右。宅子里住二爷爷的两个儿子,我们称大伯和二伯。但习惯上,却总是简单的称“大”、或者“二”。这也是我们这儿的一种叫法。大伯、二伯宽厚,我们常常穿过角门,跑去他家的堂屋里玩。他们从来不拦。堂屋是通堂,不设前墙。
老屋跟宅子,由一条巷子隔开,角门对着角门。走出角门,穿过巷子,我们常常喜欢坐到宅子角门前的石座上。石座光滑,夏天里冰凉。
由于宅子的讲究,老屋跟宅子之间的巷子,便常常有村里人过来坐坐。夏天有风刮过,巷子荫凉。人们抽空、或于午歇时,来巷子里闲聊,或抽一条凳,于巷子里躺着纳凉。
这些于我,已不深刻,也不常梦到。
我最常梦到的,是父亲或于深夜,敲开老屋的门,把我惊醒。父亲养我们兄妹六个,却只有他跟母亲两个劳力。于是总在夜黑队上收工后,父亲便独自留下,多挣几个“包工”(一种日工以外的计量活)。
或梦回我孩时,父亲天未亮起床,然后点燃灶堂的火,叩响锅碗瓢盆,做好饭菜,天亮时叫我起床。
我于是吃完饭,赶三、四里路程,去学校上学。而父亲,却早在我吃饭之前,就对我叮嘱几声,便扛了锄头、挽了粪箕,跟着队上人一起下地出工了。于是每天两趟,我往返于学校与家里,去时锁了老屋的门,回来又把老屋的门开了。而回来时,父亲与母亲,已早随了队上人出下午工了。饭菜虽“热在锅里”,但已经凉了。其实只是“捂”着。
老屋粗陋,土砖瓦房,不经风雨。墙砖驳落,瓦片稀疏。每逢风雨,时有屋漏,父亲便爬上屋顶,拣拾瓦片,拾掇均匀。但终因无瓦添加,屋漏难堵。于是每有雨水倒灌进屋内,父亲便只得找了盆罐,接住屋漏。
所谓土砖,便是踩了田里的泥,踩进一个砖模里,制成一块块粗制的砖。然后等砖干透了,便直接上墙。但泥必须是田泥,不然容易干裂开坼。
老屋低窄,却住三家。右“弄”四叔家;中堂三叔家;我家住左“弄”。每“弄”三间,更兼火房。三叔、四叔家人口少,还能凑合,但我家弟妹多,便不是一般的拥挤。
兄弟离得近,便常常会有争吵。但每一次吵了,第二天便又如初,谁也不再计较。记得小时候有一回,四婶跟母亲刚吵过,第二天便又替我“打掩护”。
那一年,我四岁,弟两岁。弟学步迟,两岁了还不会走路,只会地上爬。于是母亲跟了队上出工,便把弟塞在一个座篮(一种四根木柱框成的儿童座椅)里,让我在家照看。
把一个孩子交给另一个孩子,而且是一个仅四岁的孩子,这事你也许不信。其实我也不信。但我却实实在在经历过。
我人小贪玩,便趁母亲出工后,叠张凳子锁了门,偷偷跑出去跟村里的娃儿们们玩。把弟弟一个人搁在家里,任凭他怎么在座篮里哭,也不理会。
天黑了收工,四婶走在前头,看到我在村口玩,便对我说:“你还不回家去看弟弟,一会你娘回来了,又该打你。”
我听了便慌忙跟了四婶回家,看到弟弟仍然在哭,四婶就抱了哄住,然后重新放回座栏里。母亲随后就回来了,看到弟弟脸上的泪痕,就质问我:“你是不是又跑出去玩了,让弟弟一个人在家里哭!”我不敢撒谎,便不作声。这时四婶便在一边打圆场:“他一直都在呢,我回家时他都还在,孩子太小,他哄不住。”母亲听了,也就笑笑,不再责备。可就在头一天,母亲才刚跟四婶吵过。
“大人的事,孩子不懂”!
老屋的时光,还没有电灯。家里的照明,就一盏煤油灯。有时候从这个房间,摸到另一个房间,一盏煤油灯端来端去。那时的煤油,还不叫“煤油”,而叫“洋油”。可见一盏煤油灯的珍贵。
而这之前,据说是用桐油照明的,后来桐油比“洋油”还贵,而且不如煤油,便都习惯地用煤油了。不过有时候,煤油买不到,便仍然会用桐油灯顶替一下。只是点亮的不再是桐油,而是菜油。菜油便宜。
我们家,就一直保留着一盏桐油灯。一个竹筒做的座子,流满了油垢,座子上架一个铁盏子,一根提梁弯在座子上。你现在也许就明白了,为什么在古时候,灯又叫灯盏。
一盏煤油灯,点亮了老屋那拥挤的空间,也伴随我度过童年好长一段时光。
小时候那一盏煤油灯,几乎是我的专属。每到傍晚,我就点亮了煤油灯,然后摊开课本,伏在一张破旧的方桌上做作业。父亲偶尔要用煤油灯,便先“借”走一会,然后又给我还回来。而母亲,干脆就拿了针线,陪着我在一旁纳鞋底。不到我做完作业不提前睡。母亲对学业,向来重视。
我二十岁之前的一大段时光,都是在老屋度过的。后来我们兄弟渐渐长大,老屋便再挤不下了。于是父亲便带着我们兄弟几个,修建了另一幢土砖瓦房。三“弄”六间,每“弄”两间。
再后来,我们各自成家,便都有了自己的房子。但家却很少回了。
儿子在外地读书,也很少回家。有时候看着我这渐渐有了些年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我就莫名其妙地想:儿子是否也会梦到我这老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