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人世间】授人以渔促阅读(散文)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局代表之杰作,是儒家的经典。通过历史的沉淀,一代一代的文人墨客的筛选,传到现在,足见其价值。它在一定程度上维系大一统局面,体现集体无意识,对树立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自觉对文化传承的自觉和担当。如何以《论语》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语文教育委员会第十九次年会,淮北一中特级教师陈超老师给我们展示了生动的整本书阅读课,很好的诠释了《论语》的价值以及如何去读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整本书阅读“最要紧的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论语》属于语录体,相对其他文体来说较为零散,学生不易形成整体感知,另外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具有距离感,陈老师和他的团队对《论语》进行整合,从12年开始研发,开发出了18个主题,进行主题式教学,已取得极佳效果。他努力通过整合和还原历史、模拟对话场景,以激发学生思维,以语文为本位,努力打通经典与现实的距离,打造了具有生命力的语文课、有智慧的语文课和灵动的语文课。
陈老师以《论语·论学》一章为例进行教学。他的课有几个特点:第一,自然、和谐。上课伊始,老师巧用契诃夫的话:“小狗也要汪汪”,首先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理解,而后说明虽然小狗力量很小,但是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借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敢说话,敢说真话。第二,思路清晰。以温故知新、合作探究、质疑思辨三个环节有序展开,向学生讲授了《论语·论学》学习方法(提炼四字成语)、学习目的(今之学者为人)、学习态度(谈不好学之弊,如被人愚弄、行为放荡、害人害己、说话尖刻等等)、学习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第三,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质疑思辨中,举出例子,学生畅所欲言,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最后让学生仿照《论语·论学》,学习《论语》当中的其他的章节。第四,朴实无华。陈很强的亲和力,他的课体现出“洗尽铅华呈素姿”。以学生的思考为主,整个课堂学生思维活跃,没有热热闹闹的作秀式讲课,朴实也能成就好课。另外他还能旁征博引,内容丰富,对经典古文信手拈来,游刃有,足以体现一名特级教师的功力以及修养。第五,接地气。他设置了“真心话大冒险”环节,鼓励学生说真话,学生十分活跃,具有个性化和独立的见解。遇到不懂的字词时,他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行理解,并且想象还原,穿越历史大胆猜想。在听课过程中,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陈老师提问问题时,如果学生回答不对或者中心偏离,老师并没有立即否定,而是用具体的事例或者其他人补充的方式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导地位,提出的问题中,群体无意识问题较少,不确定性问题很多,分享无对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大帮助。
很多时候,老师和同学认为经典文本的整本书阅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学生学业紧,没时间好好进行整本书阅读,殊不知整本书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作用。这节课给我们教学整本书阅读做了很好的示范。主题式阅读,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整合能力,对教育事业具有热爱和奉献的精神。
听课后,仿照《湖心亭看雪》第一段写出了感想,题为《百花厅看课》以简短语录记录之: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仲冬时节,余住一店。梦想淮北看雪,而雪未至。是日八时矣,余带一包,携一好友,同往百花厅听课。虚位以待,宾客如云,灯与台与毯与桌,上下皆亮。主席台上,唯见一师,学生数人,多媒体课件一份,课浑然天成矣。
立德树人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在陈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刻意的说教,而是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思想教育撒到了学生心里去,从一节课当中,就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的情怀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近距离接触特级教师的风采,也深刻反省了与特级教师的差距,任重道远,吾辈当越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