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柴米油盐家务事(散文)

精品 【心灵】柴米油盐家务事(散文)


作者:黄皮人 秀才,1143.7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06发表时间:2019-12-14 09:57:56
摘要:回想起来,组织一个家庭不容易,经营好一个家庭更不容易,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其中转换着不同的角色。

有句谚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讲的是寻常百姓居家过日子,每天都要面对的生存之道。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更替,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嬗变,然而那些曾经的过往却永远保留在岁月的记忆里。
   一
   童年记忆的乡下,是一幅山水画,简约、纯朴。
   我的祖籍在黄陂乡下,为生存父母带着孩子们从黄陂搬迁到汉口,奶奶和叔叔留在了原藉,每年我都要去乡下住一段时日。于是,乡下便成为我挥洒童年时光的天堂,记忆似乎也是从那个时候展开的。
   这是木兰山脚下的一个很小很小的村落,一条河流从村旁蜿蜒穿过,村民的房舍依河岸而建。这里远离城镇、远离大道,偏僻而安宁,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歇。曾经我在小学的课本上读过这么一段古诗,是对这个村庄的最好写实: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
   江南一带普遍存在人口稠密、田地稀薄的状况,然而,那里的人们却世世代代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将土地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我童年时,这里的土地归属生产队,每家按人口分得几分自留地。我们那一带的人管田叫作畈,生产队的畈种稻谷,自家的畈种菜蔬,粮食由生产队统一分配,菜蔬由自家畈里栽种,一年四季,一日三餐全靠黄土地的馈赠。
   奶奶家不大,但喂养了一头黄牛,这是生产队的资产,由村民负责,一年给予些许工分。每天叔叔牵着黄牛外出吃草时,肩上挎一个竹篮,手上握一根铁铲,为的是将黄牛拉的粪便带回来,当作肥料用于自留地。
   每年畈里要种植两季水稻,其间需要耕地、栽秧、薅草、收割和打场。从播种到丰收,不仅浸透了劳作的汗水,而且维系着生存的希望,几分耕耘便有几分收获,质朴的心灵和勤劳的双手最容易得到满足。于是,每到分配成果时,人人脸上都堆满了灿烂的笑容,也是最热闹的时候。
   全村所有的人都集中于稻场,这是一块不大的、但非常平坦的水泥地。平时场地上空荡荡的,此时平地垒起了几座山,那是由稻草和稻谷汇集成塔,尖尖的塔顶仰望着云天。稻草和稻谷之间便是黄牛驰骋的战场,它拉着巨大的石碾,碾压着稻穗,将稻谷和稻草剥离开来。一旁还有黄牛的犊子跟着走,偶尔“哞哞”地叫几声,混合着人们的笑语声,仿佛吟唱着丰收曲。
   分粮开始了,队长几声吆喝,会计扒拉着算盘,将平日里积攒的工分演变成了金黄的稻子。只见那山渐渐矮了下来,分流进了一担担竹筐里,涌进了家家户户。于是,家家户户的粮仓又盈满了颗粒,金灿灿、白晶晶,续写着生命的延续!
   这个季节的大米饭是最香甜的,奶奶称它为新米,带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那是由一粒粒小种子,汲取了大地的营养,经过阳光、水分和时间的酿制,缔结出来的果实。因而,它凝固了大自然的所有精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尤其是经过奶奶的烹饪,更具特色,是那么鲜明的留在了我童年的记忆里。
   农村做饭使用大灶台、大铁锅,通过烟囱将青烟引向室外,也就是文人所描述的“炊烟袅袅”。奶奶将新米放入锅内,用柴禾作燃料,燃烧时满屋充盈着一股泥土和草料的清香,米饭做熟后飘溢着一种焦香味。那米饭,像用油浸润过的,晶莹雪白,透着亮光;尤其是贴着锅沿的锅巴,黄黄的、焦焦的,令人口水欲喷。就这米饭,不用咽菜便香甜可口,欲罢不能。
   说起菜蔬,更有话题,奶奶家的自留地里四季常鲜,日日开花,天天结果。栽种的都是应时的菜蔬,从不上化肥,均用人粪和畜粪,生长出来的绝对是绿色食品。村民的自留地一家挨着一家,不用围栏,从没瓜田李下之嫌。那辣椒长得红绿分明,饱满油亮;那黄瓜长得水灵灵、绿嫩嫩;那西红柿长得红通通、胖墩墩。奶奶每次从菜园里带回家的不仅仅是劳动的成果,而且也是丰收的喜悦。
   柴禾更是取之于大地,生产队里分配的稻草,自留地枯萎的藤杆,门前自家栽种的树桠;还有农闲时在阡陌、河岸、山坡割来的杂草。晒干后,用稻草扎成一尺左右的“柴把子”,系成捆,堆集于库房。于是,库房里既有米粮仓,又有烧火柴,可供一年之需。奶奶常说:有柴有粮,心里不慌。
   直至现在,我脑子里定格了一幅清晰的画面,那就是奶奶在厨房烧火做饭的图影。老人端坐于灶前,灶膛内火光闪闪,映照着那张被日光烤蚀得呈古铜色的脸,岁月已经在脸上雕刻出深深的皱褶。每天,奶奶参加了生产队的劳作后,又在自留地里浇完水,才匆匆赶回家,忙着一家人的晚餐。就这普普通通的家常饭却是我童年时期的美味佳肴,数年后,当我再回到这里,灶台拆变成了煤球炉,大铁锅换成了高压锅,从此再也没有那个味了。
  
   二
   青年记忆的城里,是一幅市井图,拥挤、温馨。
   60年代,香港一位记者写了一篇通讯,称汉正街是武汉市、乃至全中国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方。我家8口人,居住在面积仅有30平方米的木楼里;而我们那栋两层楼的房子,住了6家。平均每人不到4平方米,女孩洗澡,要把男孩赶出家门;男孩撒尿,得找个没人的犄角旮旯。
   城里人没有地种,生活的所有必需品完全靠买,于是票券应运而生,由政府按人供应。主食有米票、面票、杂粮票,副食有菜票、肉票、鱼票,还有油票、布票、煤票等等。那时候最吃香的工种是厨子和营业员,能够经常搞点计划外的东西。有几张全国粮票,那是再牛叉不过的了,能够吃遍天下。至今我还精心收藏着当年的许多票券,那一张张款式、色泽精美的图案,浓缩了曾经的过往和光阴,翻阅它们仿佛重回历史。
   人口稠密,店铺也多,且均是单一的专卖:粮店、煤铺、菜场、肉摊,林林总总。这是计划经济运作的市场,物资匮乏,买东西没有不排队的,尤其是一些紧俏商品得头天晚上排队,翌日才得以购买。每逢过年,得分别排几天的队,肉、鱼、粮、油等,都得一样一样地买回家。
   有句话,母亲常放在嘴边,用来教训我们: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是的,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都得靠钱买回来。城里人靠上班挣工资,用以维持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开销。那时,唯有父亲一人上班,好在虽说工资低,但物价也低廉,2分钱能够买一盒火柴、或者一根冰棍、或者一个面窝。每天早晨上学,得伸着手向母亲要钱过早,如果没有得饿着肚皮撑到中午放学。
   做饭用的燃料是煤球,后改为蜂窝煤,得用木材引燃,为了节约,早晨生炉子,晚上灭火。每天,几乎在同一时间,家家户户开始生炉子,那是浓烟滚滚、呛鼻熏眼,常常让人无法睁眼喘气。久而久之,我们的住房被薰染成黑竭色,只得每年用报纸糊,糊一次报纸仿佛换了一间新房,得高兴好几天。
   粮店供应的大米,不知是哪年储存下来的,我们称其为“糙米”。颗粒无光、略呈微黄色,煮熟了有一股陈旧的味道,口感极差。我常常想起了乡下的新米,那色泽,那香味,食之令人胃口大开。偶尔,奶奶从乡下捎点过来,也只能在过年时享用,或者熬成稀饭,让一家人尝尝鲜。
   烧煤炭炉虽然没有烧大灶炉的豪气,也没有炒菜时的那股“嗞嗞”作响的音韵,但它有慢工出细活的韧劲。用煤炭炉煨汤那是再好不过的了,这可能是湖北人独有的一种餐饮烹饪方式。一般煨汤至少要花5个小时,用砂锅,文火慢慢地熬,直至汤呈白色。
   湖北人的煨汤虽算不上名食珍馐,却也是世代相传的民间佳肴,每逢佳节必煨汤,这是惯例。家有客人光临,必有煨汤款待,这是礼节。煨汤的食材不用刻意挑选,排骨、蹄膀配以莲藕、或白萝卜、或海带均可。多年来,我每次由外地回家,母亲迎接我的第一餐,绝对是满满一碗大汤。唯有如此,才是家乡的味道,母亲的慈爱!
  
   三
   婚后记忆的厨房,像一首交响曲,婉约、激昂。
   真正走进厨房,操持着柴米油盐家务事,是在结婚以后,那时的工作单位在湛江,我们是3口之家。既要照料孩子还要上街买菜,厨房做饭,我便参入了家务。
   单位为了照顾住家,配以煤气罐,那时这东西才刚刚开始用,还是紧俏货。然而,我们有抵触情结,不习惯,害怕。烧煤炭,是我们沿用了多年的传统生活方式,已经习惯了。改用烧气,行吗?那煤气罐的外形像一枚炸弹,放在家里是极其危险的,仿佛随时都要爆炸。当然,这仅仅只是开始,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习惯了,发现这东西不仅方便、实用,而且清洁、卫生。后来,连煤气罐都消失了,直接将天然气接入了厨房。
   回想起来,我们这一代人,亲身经历了几次厨房“革命”,由柴改煤,再由煤改气,直至如今用上了电,什么电磁炉、电饭锅、电饼铛等等。如此发展下去,若干年以后呢?还有“气”和“电”吗?
   采买菜蔬绝对是个技术活,我至今都是“门外汉”。夫人吩咐买块豆腐,或者一把小葱,我直接走到摊前,一不挑选,二不问价,给钱拿了便走。然而,如果跟在夫人后面,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我总结了一下,叫“三步曲”。
   第一步,要把整个摊位走遍,了解行情;第二步,与摊主讨价还价,货比三家;第三步,确定目标后,反复挑选货品。这么说吧,如果买一斤黄瓜,至少要看三五家,挑选六七斤,最终浪里淘沙,黄瓜变成了“金子”。
   最高兴的是星期天,我们一家3口集体外出连逛街带采买。单位大院离市区有几公里路程,又无公交车可乘,唯一的交通工具便是自行车。于是,前面坐着孩子,后座坐着夫人,一路骑行,风驰电掣,其乐融融。这一趟外出,回时满载而归,至少一周的储备购买齐全了。
   谈到炒菜做饭,我更是无能为力了,至今还是“厨盲”。我家撑勺子的权力历来都是老婆大人,此权威自婚后一直未敢撼动,我也没有僭越之意。即便有时夫人周日值班,我在家里带孩子,也未敢擅动,直至夫人下班后才开始张罗做饭。好在单位有食堂,门前有餐馆,可前往那里买现成的,我历来要求不高,能吃饱就行。
   当然,自己也得有点表现,做不成饭,便当个清洁工罢了。饭后碗筷的收拾、饭桌的打扫、厨房的洗刷,便是我义不容辞的任务,久而久之也变成了长项。洗锅碗瓢盆,上面绝不能留下油渍污垢;擦地板灶台,上面必须光洁如镜。总之,要把家庭的卫生打扫干净,让夫人满意。
   后来,尤其是近些年,每当我与同学,或战友聚会时,他们在一起谈到做饭,一个个津津乐道。偶尔,他们举办家庭聚会,往往都是男主人做饭,女主人打下手。那一桌好饭菜,色香味俱全,而且还能体现川鲁淮粤的不同风味,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回想起来,组织一个家庭不容易,经营好一个家庭更不容易,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其中转换着不同的角色。从享受长辈们的辛勤劳作,到为子孙们的无私付出,一代代家人都在承担着繁杂的家庭事务。我们都是柴米油盐家务事的当家人,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只有家庭的稳定,才有社会的安宁!
   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愿我们的千千万万个家庭和谐幸福!

共 423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关于家庭生活的散文,一篇洋溢着爱的文章。作者用三个小节将“三个家”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一是儿时乡下的家,二是在城镇里的那个大家,三是婚后自己的小家。把人生不同阶段的家庭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作品流畅,充满了情感和生活气息,特别是新旧的对比,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当今的生活是那么的幸福和来之不易。第三段还揭示了婚姻生活的真谛。人们说婚姻靠经营,这话说得很好。你在厨艺上不行,但却在其他方面找补回来,洗锅刷碗打扫卫生,一个好男人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就树立了起来。好作品,倾情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1216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12-14 09:58:41
  拜读老师带来的佳作,点赞,并致以诚挚的问候!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12-14 09:59:02
  老师的作品越写越好了!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12-14 09:59:16
  期待更多佳作呈现。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4 楼        文友:黄皮人        2019-12-14 10:11:17
  感谢秋语老师悉心点评!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4 楼        文友:黄皮人        2019-12-14 10:51:24
  有秋语老师的鼓励,感觉真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