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不肯借书(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不肯借书(散文)


作者:柳如清风 白丁,13.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94发表时间:2019-12-14 16:35:35

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曰:“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的翻译为,书不靠借是读不多的。对于我们读书人来说,借书,我的态度有所“保留”。我不喜欢出借书。
   我书虽不怎么多,堆积在书架上,却也小有气势,抬眼望去,琳琅一片,略觉“壮观”。但在自我沉醉之时,也不免担心有人来借。我不怕借钱,唯担心借书。怕书有去无回,或怕书回归时面目全非。这种心态,余秋雨先生在《藏书忧》里描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有人说:“借书一痴,还书一痴。”有人分得更细:“借书一痴,惜书二痴,索书三痴,还书四痴。”大概都是有感于书有借无还的。晋人杜元凯,教训儿子说:“书勿借人”。唐杜暹在自家藏书楼写道:“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瞧瞧,借书居然跟孝道联系一起,可见书在其心中地位的重要。当然,我家的书倒不是祖宗留存,都是自己少年时代半工半读积攒起来的。毕竟是自己辛辛苦苦、节衣缩食一本一本亲手买来,珍爱程度自然非常。对于出借,向来极为不舍。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模仿明朝《五杂俎》里那位“楼不延客,书不借人”的虞参政,在自己的书房里也贴过一个“恕不借书”的纸条。但收效甚微,借书者依然络绎不绝。
   外人借书固然容易对付,然好友借书,却颇费思量。不借伤感情,借了忐忑不安,唯恐泥牛入海。出借钱物,时间一久也就忘记,即使不忘也不愿意提及;出借书,哪怕原本只值五、六元,也切切在心,念念不忘。至今,那些借走无归的书,为谁人所借、是何书名、曾购何处,大概价格,心里依然摊得明了。记得有个同学,书借走后杳无音信,过了好久忽临我家,我见他手未带书,料又来借,未等他开口,抢在前头说:呀,你上回借去那些书没有带着来?——我最近要用一下呢。他就不好意思开借了。有些人,在借前明明说定归还期限,谁知期限一过不见人影。还有一同学,借走书后失踪近乎一年,硬让我三百六十五天,天天“牵肠挂肚”,后来忍不住去他家催讨,闻知那些书全军覆没,让我忿然,此后不再往来。
   借走书的人,其实他们根本无法体会那些书在藏书者内心的分量。藏书者对书的不舍如同守财奴对金钱的悭吝,一般不肯借的,对他们来说,那简直像是借他的命。也许他们会觉得那只不过是几本书而已,能值几个钱,何必如此“小题大做”。但在藏书者的心中,这些书的珍贵如同面包对于饿鬼的重要。而且,书不但参与了他的精神构建,而且似乎更是他灵魂的组成部分,是他整座精神庙宇的构筑物,一砖一瓦都容不得少。借走书,就意味着在拆卸他的精神建筑,那种感受如同刀子肢解他的身体。
   体尝到自己的“痛苦”,我便很少向人借书。如遇好书,先探问何处有卖,然后去买之。若无处可买,赧然借之,读时加倍呵护,阅罢准时归还。若原书有破损处,也会学“有残帙缺损者,能代为补缀,必力为补缀”的南陵徐积余那样,一一粘补。
   从古至今,其实不肯借书者比比皆是。《苌楚斋随笔》载,归有光曾找一个叫魏八的人借苏东坡写的两本书,可魏八死活不肯借,他便写信请官场上的友人“代为求之”,那个魏八畏惧官老爷,无奈而借之。这归有光也真有点不讲道理,人家不肯借,他竟找有权有势的人压迫人家硬借,很不够君子风度。《泽山杂记》里有篇《景清借书》,说有个叫景清的人,风流倜傥,注重气节,考中举人后上京城国子监就学,见一个室友在看一本罕见的好书,经多次苦借,对方勉强同意,不过限明日即还。天刚亮室友就去索讨。景清说:什么书?我没向你借过呀。室友气愤不已,向校长申诉。景清便拿了一本其它的书去见校长,说:这就是我夜里读的书。随即诵读起来。长官问申诉的学生,那书是你的吗?那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被长官斥骂出去。景清也紧随而出,把原先的书奉还给室友,说:我看你如此珍爱这本书,才跟你开个玩笑。景清此举就有点恶作剧了。不过更哭笑不得的是西汉的刘向。据说刘向偶得一部先秦的典籍,视为珍宝。好友稽相如得知后,特来借阅,谁知也对此书爱不释手,为了想占为己有,专门刻了一方印,上写“嗜书好货,同为一贪,贾藏货贝,儒为此耳”,并落下自己的姓名。刘向多次索讨,稽相如始终赖着不给。最后官司一直打到汉成帝那里,汉成帝拿过书一看,也觉得不错,便判书充公。两人只好一起傻眼。
   也许,不肯借书是藏书者的通病吧?不过话说回来,对于那些信守诺言、对书爱护有加的人,我是乐意出借的,不但慷而慨之,还会积极推荐。

共 177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非常欣赏一篇真情好散文!点赞!“书费借不能读也!”本是古圣贤的名言,看来古人是愿意互相借书的。也给后来人做出了榜样。古人借书,就是好好读,认真记,还抓紧抄下来!古人借书真是榜样!可是到现代,特别是今天,有的人还是喜欢借书,但是我们藏书者就不敢大胆的借书了,因为现在的借书人没得古人讲信誉,没得古人有道德,一旦把书“借”到手里,就据为己有,长期不归还。去追问他吧,他就以各种借口退却,以便自己得到好书。这类人我早70年代就遇到好多,他们把我的好书求到手里,长期不归还,去问他,他说“丢了!”其实是他根本不打算还!为此我至少丢了20多册书,有的还是古代绝版!这些借书人把我的书给他儿子们读,都考上一类大学,工作了还不还,也不着任何表示!正式卑鄙到极点!作者分明也有我的类似经历!因此对借书感慨很深。写得非常真切!结尾还表现出大度的胸怀!反正,我现在是不给任何人儿借书了!不讲诚信和道德的人,什么都不给他借!谢谢作者美文。推荐大家欣赏!(编辑:黄金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山        2019-12-14 16:37:10
  一篇真切的好文,借书不还的人就是不诚信,不给他借!
活到老学到老
2 楼        文友:刘银科        2019-12-14 17:14:55
  这篇抒情散文列举了古人很多关于借书的言说,以证明自己不愿向外私借藏书的正确性。这虽是一家之言可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懂其珍贵者嗜它如命,而不知其贵者却毫不珍惜九借十不还。还有存心不良者竞据为己有。作者对此深有体会也深恶痛绝因此写文以阐发自己的观点并告诫世上爱书人。文意明确,引经据典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语言平缓不温不亢抒情恰到好处。感谢赐稿支持,欢迎继续精彩!
3 楼        文友:飞云流瀑        2019-12-14 17:35:42
  【菊韵】 不肯借书(散文)写的朴实贴切。古语“书到用时方恨少”因为她是知识的源泉。借书者人品、信誉、喜欢程度的参差不齐,酷爱者千方百计推搪不还,忘记承诺和信誉,马虎者未必珍爱,忽然闻之某人有好书,却依靠有些过往,而随即借来,而后也许没感到有何好处,却弃之无踪,哪管藏书这对书的珍爱,西游记有记载:“石猴学艺听到妙处,不尽手舞足蹈起来”那时学艺到了入神的地步,读书亦如此,看到妙处也会不能自禁,体会到其中知识的深奥,学识的渊源,自觉不可或缺,却忘了此时是人家的珍藏,借口不予归还。对此作者的叙述深有同感,作品褒贬清晰,有教育意义,推荐好书阅读,跟评9飞云流瀑
4 楼        文友:远近        2019-12-14 18:10:58
  读书为明礼,礼既不明,借书读个啥劲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楼        文友:乐歌        2019-12-20 19:46:52
  对于每一个爱书的人来说,借书不还、借书损坏,是令人烦心的事。对于一些行为,果断不借书,是相当必要而且合情合理的。作者引述了很多中国历史上爱书惜书的事例,和一些借书不还的故事,更强化了文章要表达的意涵,让人过目不忘,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读一篇散文,学到那么多知识,还真是不简单。倾情推荐欣赏!!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6 楼        文友:叶雨        2019-12-20 19:50:13
  我也喜欢这篇散文,事例叙述生动、具体、趣味性强,意涵深邃、哲理丰富,值得一读。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