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求医偶得(随笔)
因缘择业,我去了较市内偏僻的空港从教,空港属于开发区,一切基础设施全在筹划当中。市政府对新区规划了几年,终于有了点起色。荒郊一夜变学堂,周围小区林立商店纵横,生活气息也算浓厚。规划虽取得如此成效,却仍不能完全解决市民生活所需。
老百姓所期盼,无非是衣食住行四种生活基本需要。而看病难,则是生活基本需要里最易忽略却极为关键的内容。
人生在世,不怕没钱,就怕有病。病魔也是秉承公平原则,世人或多或少都要得一些或大或小的病,概无例外,不分贵贱。
人吃五谷得百病嘛!
我则因为冬天饮食不规律,加之气候干燥,饮水不够,嗓子开始进行“抗议”。
嗓子是教师的本钱,为了安抚受伤的器官,我就近选了一家社区诊所进行医治。
这家诊所约莫三十平米,室内医疗设施应有尽有,墙上的“在世华佗”、“仁心仁术”等锦旗无不向来者展示着它的风采,给人的感觉是这家诊所极其正规,屋内散发的暖气热气使得环境特别温馨。
这家诊所老板姓胡,是个四十岁出头的女医生。当我进来问病时,由于看病人员太多,她正在给其他病人量体温,便示意我稍等一会。
一等便是一个世纪,正当我不耐烦时,胡医生这才发现了坐在椅子上的我。我像一个被遗弃的孤儿,终于等到了天使的发现。当她问完我身体情况后,便煞有介事地说:“一定是上火引起的嗓子疼。”随后又取了一个小手电,让我张开嘴巴。
“啊……”一阵咿呀学语后,她又取出听诊器在我肚子上听了不到一分钟后,终于喜形于色像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嗓子红肿,必定是上火无疑了。来,给你开个药,保你药到病除……”我将信将疑地来到柜台,只见她边取药边叮咛我:“这可是治疗嗓子的好药哇!每天饭后按时吃……”
听着这如母般的叮咛,心里难免会对其人有好感。但一问价格,心中却起了波澜,傻眼了,两盒不知什么劳什子药一共就58元。
我大惊失色地质问胡医生,为何药物这般昂贵。胡医生眯起她那不大的眼睛,笑嘻嘻地说:“这药好哇!治嗓子毫不含糊呐!”
由于始终无法接受“天价治嗓”,我便让胡医生给我替换一种价格较低的药物。几分钟后,胡医生已经拿了另一种药回来,但态度却与之前截然不同:“这个药效果可就一般啦,自己看着办!”一问价格,又是傻眼,替换过的药,也得35元。迫于无奈,只得咬牙割爱买下这两种药。随后,我眼睛再次飘过那一幅幅锦旗,轻声把“在世华佗”、“仁心仁术”又读了一遍,不仅浑身发麻,顿感大不自在。越看越觉得,这锦旗挂在这里似乎有些大大不妥。之后,一气之下,我愤然飞出诊所,疾步离去。
原本以为有了这天价医药后,嗓子可以迅速治愈。没成想几天后,嗓子的病情有所好转,鼻子又开始闹别扭了。大抵是因为我用高价医药宠幸嗓子引起鼻子的不满吧,鼻子尽情地将它的悲伤化作鼻涕,长流不止。成语痛哭流涕恐怕就是对鼻子悲伤的诠释罢!
鼻涕四流,咳嗽不止,头脑发昏,最终导致我与“感冒君”不期而遇。
由于难受异常,在学校同事的指引下,我又前往附近三家庄村卫生所进行诊断。
行走路上,我心中一直在想,难道真是远处的和尚会念经吗?一个小感冒还得去小村寻访那隐在深山的名医。
三家庄村卫生所并不难寻,坐落在村里商品合作社附近。村卫生所没有自己单独的场地,与村供销社挤在一起。现阶段,村供销社制度已然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当年繁华过的供销社房屋却保留至今。这些房子都是八九十年代建造的,显得年代感十足。
走进卫生所,只见室内陈设简单,除了有几张必备的病床外与会客桌外,再无其他摆设。我观察了四周,终于寻见了一块镜子,镜子上写着:1998年某村村民感谢捐赠,20年前的馈赠出现在当下环境,有些格格不入。
不一会,诊所医生才忙碌完。见到我,满脸堆笑,直说让我久等了。那笑容衬托着她的憨态可掬,给人的感觉特别亲切。
女医生没有过多语言,直接询问我病情。于是,我又将鼻子、嗓子、头部等问题一股脑地告诉她,生怕遗漏了哪个部位,引起它的不满。
“嗓子疼,是感冒征兆,应该早些开药哇!还好现在不晚……”女医生听完胸有成竹地下着结论。
于是她按部就班地给我打针抓药,全部完成后,给我报价:“一针6元和两天的药,一粒药2毛钱,一共13元。”
我大为吃惊,为什么同样的病状,两边诊所的报价却天差地别,好奇心驱使我将之前的遭遇倾诉给女医生。
女医生听完我激动的倾诉后,一脸平静,可见这类事情见怪不怪了。
“你都算好的,我有个朋友孩子,一个发烧,花了七八十元钱。”
听过此话后,我一脸茫然,不知该庆幸还是该无奈。
女医生又叮嘱地说,以后身体不适就来这里,肯定一次驱除。据她所说,附近几所学校师生都不辞辛苦地千里迢迢地来她这里看病。
这里诊所,虽是简朴,价格却如此亲民,我又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呢。
包好药,结完账,离开的路上,女医生的话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不断。“都是普通人,你又没有医疗本,何必开高价呢,难道住小区的人都是有钱人?”
通过与她交谈,我也明白了为何胡医生当初只给我拿了治嗓子的药,却不给我药到病除。原因无外乎与金钱挂钩,一次药到病除,哪里还能够多赚钱呢?
鲁迅在《父亲的病》里写到庸医陈连河乱开药间接害死父亲。当下,幸亏这位胡医生乱开药也只是看中了我的钱,没有要我的命;或许,我应该感谢她“不杀之恩”。
或许胡医生人老糊涂了吧!糊涂分两种,头脑糊涂与心灵糊涂;头脑糊涂与心灵糊涂相比,我宁愿相信她只是头脑糊涂了。因为,我从不以最坏的恶意推测国人。
我又想到,在来小诊所之前有过的“远处和尚会念经”的想法,其实所谓名医并不难寻,关键取决于仁心二字。我们之所以要到深山远处去寻找名医,只是因为那里的医生远离繁华,心性自然淳朴一些。
清末湖南中药铺有副对联特别出名,叫做“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这幅对联所反映的内涵便是“医者仁心”四字。
当今世上,对得起这四字的医生或许掰着手指也能数清了吧!
犹记孩童时期,一次调皮骑着小洋车不慎从楼梯上摔了下去。这可急坏了父母,或许是父母当时年轻没有经验,亦或是病急乱投医,他们将我送入了家属院对面的大队卫生所。因为当时,我身体一出问题,便成为那里的常客。所以这次也不例外,那时伤的严重,需要往鼻子上缝针,大队卫生所里的医生是一名与父亲同岁的女性,她非常沉稳地接过了我,耐心地进行手术……
之后,我的五官并未留下后遗症,可想而知,手术还算成功。后来,想想看,父母也是后怕。这种手术应该送往大医院,却在小诊所里轻而易举的完成了,万一有点闪失,那可就得不偿失。
每每谈及此事,父母认为我的命挺大的,可以逢凶化吉。
与其说我命大,倒不如说我幸运,因为我遇见的是一位仁心仁术的医生。父母起初能在危难关头第一个想到的是那家诊所,也证明她的仁心仁术感动了患者亲人,事实上,她也用实际行动书写了职业操守。
我国古代赞誉医生高尚品质的成语有一个叫做悬壶济世,比喻医生救人于瞬间,救人乃天职。而在我印象中,能有这类品质的医生却是寥寥数人,她们是守望初心,守护操守的人,值得我们点赞。
世间唯有两类职业不可马虎。第一类是教师,第二类便是医生。教师承担的是学生的人生,而医生则负责的是患者的生死,如果这两类人被世俗金钱所蒙蔽,整个社会的底线也就瓦解了。
思来想去,之所以会有高价诊所存在。除了人心不古外,还有一层原因是新区诊所奇缺。胡医生所开的诊所是方圆两公里内唯一一家诊所,自然也就坐地起价了,如若加大对新区诊所的建设,或许会起到看病平价的效果。
最后祈愿仁心仁术的名医可以遍满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