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征文“年味飘香”】西府道情(散文)

编辑推荐 【绿野征文“年味飘香”】西府道情(散文)


作者:林科 举人,447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99发表时间:2019-12-17 18:41:40

道情是中国传统曲艺品种的一个类别,源于唐代《承天》、《九真》等道曲,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之精髓,衍变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道情有两种版本,诗赞体流行于南方,曲牌体流行于北方。匠心独具,内涵丰富,题材包括升仙道化、修贤劝善、民间生活、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五大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渊流长,博大精深,每个地方的道情都烙印着独特的地域符号。陕西自古帝王都,三秦大地具有深厚的文艺发育土壤,道情形成了以“清涧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和“西府道情”为代表的四大派系。周至楼观台是道教发源地,因此近在咫尺的西府道情便受到了一定熏陶和浸染,所以其展演出来的剧目品质就显得别有一番风味。
   西府道情在当地也被称为“关西道情”或“下河寨道情”,早期以坐唱形式表演,后来发展成以广场戏、小戏或者皮影戏的形式展演。西府道情起源于唐代,自唐王朝覆灭后,大批宫廷艺人和道士流落于民间,他们就将说道演化为与说唱合二为一的艺术表现形式。万变不离其宗,西府道情有神话、有宗教、有历史;曲调委婉悦耳,曲牌有飞板、哭长城、柳生芽、八板、绣荷包、耍孩儿、吆老鸦、采花洞等;节拍灵活多变,板式有软梅花点、硬梅花点、软上簧、硬上簧、软下簧、硬下簧、金钱韵、两头慢、一点油、滚板、苦板等。
  
   眉坞大地山清水秀,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底蕴浑厚,既有北宋关学创始人张载、“西汉”战神白起、蜀汉谋士法正,还有当代共和国上将李达,等等不一而足。下河寨是眉县的一个小村落,也可以说,“下河寨道情”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滋养哺育起来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
   据传,宋代道教名士邱处机从甘肃来眉县钟吕坪和太白庙讲经传道,当时受方言影响,他便将说道演变为说和唱的表演形式。后来这种曲调一直在下干沟河和相邻的王长官寨一带流传,直到扶眉战役后,下干沟村亦更名为下河寨村,随之,道情班也改名为下河寨道情班。下河寨道情从宋代道教传人邱处机说道至今已近千年,有文献记载的下河寨道情班,则创始于清代光绪年间,距今一百余年。第一代道情班班主曹九成,自幼乐善好施,他所带领的道情班常常活动于庙会、婚丧等场所,为群众义务演出。民国初年,曹门老艺人离世,由外姓王录接任班主之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王录谢世后又由其侄男王天旭接任班主,成为第三代道情班领头人。直到2005年王天旭辞世后,曹志礼先生就成了第四代道情班的现任班主。
   曹志礼自幼爱好乐器,农闲时节他经常围缀在老艺人们身旁,耳濡目染了这种艺术独特的弦外之音和精妙绝伦曲调,他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种草根艺术传承、生存的艰辛不易。目前下河寨道情班,仅有的十多位成员均已年近七旬,新生力量欠缺,后学无以为继。老曹信心满怀地说,他准备把自己的这项技艺,传授给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儿子,只是他大儿子目前尚在国外工作,离退休年龄还有十年之久!万不得已,不忘初心,如今老曹也只能带领着这帮老弱病残的草根艺人们,苦苦支撑起“西府道情”这块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栉风沐雨,喁喁前行。
  
   为此曹志礼今年还自费出版了一部《西府道情》,自撰自编,图文并茂,有二百多页。这本书不但介绍了西府道情的渊源、发展,而且还收录了二十多个长兴不衰的经典折子戏小剧本。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生动传神,主题超今冠古,观众雅俗共赏。我看了他的那本书后,深以为是,推崇备至,其中的“竹扦计”印象深刻,摘录其精彩片段如下:剧中人物介绍:林贵,崔氏,林公,林英,夏莲,众丫鬟。
   林贵:(诗)斗大黄金印,天高白玉堂,
   不读万卷书,怎得见君王?
   (白)老夫林贵。唐宪宗驾前为臣,官居翰林院学士之职。娶妻张氏,所生一花名唤林英,不幸安人去世,林英年幼,后娶崔氏,为人不贤,常和女儿言气不和。近逢清明佳节,老天身坐二堂,好不忧闷人也呀!
   (唱苦音梅花点)坐二堂我好伤痛,不由人两泪纷纷,年过半辈无儿童,不知何事损阴功,坐官数载,没亏过百姓,疏财仗义。四海有名,为什么,老天杀人太绝情。
   ……
   崔氏:(唱花音梅花点)娘娘,我把你这个小贱人呀!直打得日落西山,见林英绝气几番,老身自觉两膀酸,手指林英骂波贱,你死我活,冤仇才散。叫一声丫鬟,抬进花园,打林英,误了老身经一卷。
   (白)妖婆专作怪,念佛不吃斋,适才打林英,忘了把佛拜。坐卧千声佛,早晚一炉香,嘴上长疔疮。
   青天红天六六天,妖婆做事不一般。
   先房儿子我磨死,但爱咱的蛮蛋蛋。
   世上他有三恶,老虎蝎子妖婆,
   先房儿子该死,让咱的娃活着。
   ……
   (唱苦音梅花点)
   众丫鬟两泪不干,将姑娘扶进花园,要与姑娘把衣换,遍体鳞伤实可怜,十指尖尖,齐下上竹扦。鲜血淋淋,真到惨然,纵然是,铁打心肠也疼烂。
   一千多字的小剧本,竟然就把妖婆崔氏恶毒假善的嘴脸以及丫鬟林英悲催无助的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应该说下河寨道情是伴随着道教文化而诞生的,它具有朴素的民俗风味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唱腔融入了秦腔、眉户、碗碗腔、阿宫腔等戏曲特点。旋律优美,顺畅自然,道白清楚,尤其是在托腔上采用合唱这一特殊技巧,韵味徒增,回味无穷。使用的乐器中,尤以玉鼓、剪板、三叉板见长,这是其它剧种表演时所没有的。相传,他们目前使用的打击乐玉鼓,还是八仙张果老在汤峪钟吕坪拜仙时,流传至今的道情乐器呢。
   下河寨道情正式公演的剧目有100多个,目前整理成册的仅有20余本,其中《大堂拜寿》、《经堂教子》、《合家论》、《槐荫相会》、《桃园三结义》等等,这些均以劝善、化人、爱情、友情等为主题的剧目,群众喜欢,百看不厌,广为流传。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和现代传媒迅速发展,下河寨道情作为一种地方传统小戏,目前受到了剧目古老、道具陈旧、经费短缺、演员断代的困扰。这些不利因素影响了剧目的创作和发展,以致这种珍贵的民间艺术濒临灭绝的危险,所以挖掘、抢救和保护是当务之急的大事情。据相关专家研究评估,下河寨道情这一民间优秀文化遗产,对研究我国戏剧的历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展现民族戏剧特色以及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

共 25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字精炼,述事明确,资料翔实。作者以史为笔,以情着墨,娓娓写出“道情”这一种戏曲模式。从邱处机传教的说唱到今时今日七旬草根老艺人们的坚持,只为了把这一优秀的曲艺文化传承下来,而栉风沐雨,喁喁独行。文字中情切切,意浓浓。为了濒危的传统艺术鼓与呼。令人感佩。好文推荐共赏。感谢林科老师赐稿,祝冬祺,文丰笔健。【编辑潘梦臣】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潘梦臣        2019-12-17 18:46:13
  问好林科老师!笔锋愈发的精炒了,品老师文,仿若一杯浓茶,久品弥香。赞!
燕北男子汉,江南陪妻子。 五载军旅过,性中喜诗词。
2 楼        文友:林科        2019-12-17 18:53:59
  您辛苦了,感谢社团主编潘梦臣老师编发!遥祝工作顺利,冬日安康。奉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