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路】漫笔演绎精彩的扶贫故事(赏析) ——春燕蓓蕾《小赖脱“贫”》赏析
春燕蓓蕾的短篇力作《小赖脱“贫”》,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小说讲述的是扶贫干部刘庆深入基层、扶贫攻坚的小故事。通篇采用漫画式的写意手法,精心截取了七幕富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精心剪材与组合,借助于场景的转换和层层铺陈,将故事情节以分镜头的形式历历再现,全面展示小赖脱贫的心路历程,从侧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扶贫干部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小说以故事生动解读了基层扶贫干部对扶贫对象的亲情与责任,讴歌了他们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勇气和担当。
一、浓墨铺陈,分镜头推进故事情节
小说开篇简短的两句话,速描勾勒,不仅亮出主人公的身份,也翻出了他的家底。“小赖祖上是贫农,如今他还是贫困户。”戴着一顶世袭的贫困户帽子,小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把贫困当成了伸手向党和政府索钱要物的资本。不露声色中,将小赖这个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灰色小人物,推到了读者面前。紧接着笔锋一转,将镜头移向了慈善扶贫超市:小赖的一个电话让扶贫干部刘庆,匆匆赶往扶贫超市,自掏腰包为小赖购物买单。可是小赖并不感恩戴德,反而认为区区一百二十三元小钱是在打发叫化子。“刘干部,你这是打发寻饭吃的呀,还是在赶叫花子?”漫画式的戏谑调侃中,小赖的无赖形象跃然纸端。形象传神的人物对话,进一步刻画了小赖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的无赖嘴脸。由此不难想象,扶贫攻坚,在小赖身上,刘庆没少用心思也没少下功夫,可是小赖偏偏还是稀泥扶不上墙,掂起一条,放下一堆。即使如此,刘庆仍然不愿放弃。
漫话细说,把镜头又切换到了小赖的家中。小赖洋洋自得向妻子小芳炫耀他从慈善超市买回来的大包小包的食品,却遭到了妻子的反唇相讥。这里,作者巧妙地埋下一伏笔,为故事情节的进一步推进做好了铺垫。小赖的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我这不是懒人有懒福嘛!”不仅披露了他的心迹,也暴露了他致贫的症结所在。小赖的赖,真可谓赖到了极致。小说中有他与刘庆的一段手机对话。小赖左手摸着麻将呵呵一笑:“这是往你们脸上贴金擦粉,刘干部你来了动手不迟。”小赖的话看似漫不经心,但细品起来却别有深意。刘庆本想借地区扶贫验收敦促一下小赖,让他绷紧脑子里脱贫的这根弦。但是他可倒好,觉得扶贫攻坚是领导干部借此为自己脸上贴金擦粉,树碑立传,扶贫干部的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装门面,揽政绩,要驴粪蛋外面光,应付上边检查。意味着过了检查验收,照样蜘蛛吐丝画它自个的圆。从小赖对脱贫攻坚认识上的偏颇,足见生活贫思想更贫,处于一种被动硬拉强拽的扶持。这也是扶贫攻坚的最大难题,最难克的堡垒。紧接着,小说巧妙铺陈,描述了小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张村土厚肥沃,种瓜收瓜,种豆收豆。”可是小赖身强力壮,而立之年却沦落成了贫困户,这让读者心生疑窦。在脱贫致富的今天,“大家撸起袖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摘穷帽奔小康”。可是小赖仍然想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宁愿向人伸手,也不愿自食其力。这又是为什么?小说的留白无疑为接下来的故事情节推进蓄势张本。
小说在表现人物,叙述这个故事,并不靠情节的惊险刺激夺人眼球,而是选择了漫笔的格调,如围坐火炉絮语,似炕头盘腿闲唠,从容之中显出急切,幽默里透露悲哀。这样的笔法,颇有韵味,是真的将悲剧的的遭遇笑着撕破给人看。漫笔看似是随性而为,可选取这些细节可见作者的匠心运作,读来颇有意味。
二、把脉问诊,痛下猛药医心治贫
作者笔下的小赖,受穷的原因不是客观条件造成的,根源在于父母,溺爱惯养使他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恶习。父母在靠父母,父母不在靠政府,两片油勺嘴,天天有理十二分,没理也要辩三分。“谁让你们生我哩,生了就得好好养着。”一句话活脱脱地剥开了小赖贫穷的灵魂。为了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宁愿靠别人的施舍,厚着脸皮向人伸手。再加上沾上了赌瘾,使得小赖在致富的路上越滑越远。对小赖这样的扶贫对象,单是物质上的帮扶,那将越帮越穷。要将烂泥扶上墙,一味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真的于事无补,必须痛下猛药,才能药到病除。只有抽掉小赖的懒筋,才能拔除他的穷根。痛定思痛,于是就有了刘庆脑瓜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电话中谎称上级要取消小赖的扶贫指标,这是瞅准了他的软肋,戳到了他的痛处,让他诚惶诚恐。刘庆又趁热打铁,争取小赖妻子小芳的配合,让小芳出场,与小赖斗智斗勇。佛急也跳墙,小芳破例朝小赖大动肝火,决然地离家出走,到城里超市打工,并切断了与他的一切联系。这真可谓连台好戏。连连重锤猛敲,推开了所有援手,使他贫嘴镙丝失灵,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终于让小赖意识到,赖也赖不到人了。依无山靠无墙,孤立无援,危机四伏。敦促他良心发现,反躬自省,浪子回头。
小说在对小赖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作者有几处经典的细节对比描写,一处是媳妇跑了,喜鹊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作者在暗示,这将是一件好事,可小赖当时的心情坏透了。他向喜鹊扔土疙瘩,却扬了自己一脸土。媳妇回来后,喜鹊在树上呢呢喃喃,那是和风细雨,温馨团圆的画面。同是喜鹊鸣叫,人的心境不同,听出的内涵大相径庭,形成鲜明对比。细细品味,用心良苦而巧妙。第二处是文中插叙了大赖的故事,真实而自然,虽然笔墨不多,却引人深思,为小赖转变起到反衬震慑作用。第三处是刘庆带领大家,参观与小赖同龄人小光的谷子,人家凤凰还巢承包大片农田,田里庄稼绿汪汪,长势大好,而小赖还是个赌徒,还是个贫困户,几亩谷子良莠不齐像狗尾巴草……这些细节中既让读者真切感知了,当下中国扶贫工作的任重道远,也能引发国人对扶贫工作的冷思考。扶贫扶起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扶起的还有一方民心,最主要的是要让百姓精神脱贫。刘庆在小赖的身上,可谓是下足了绣花的功夫,视其为亲人,融入他的生活,出钱,出力,深入其内心世界,把脉问诊,找到了小赖致贫的病根,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将扶贫扶到根子上,扶到点子上。刘庆在授人以鱼的同时,也授人以渔,让小赖终于在觉醒之后,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认识到光说不做,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靠天靠地,靠亲人靠政府都不如靠自己。
把脉把的是脉搏跳动,小说的故事写的是一波三折,如此精巧的技法,让读者时时感觉出扶贫的故事的起伏,原来普通的故事也可以引人入胜。
三、窥斑见豹,深挖作品深层内涵
作者很好地抓住了脱贫攻坚这一题材,用她熟知的家乡精准脱贫进程,讲述了一部鲜活感人的“脱贫故事”。扶贫干部和帮扶对象之间的双向教育和感动。以刘庆为代表的扶贫干部,在化解矛盾时的奋进和执著,在攻坚扶贫工作中不辱使命,决不让任何一个扶贫对象掉队的信心与担当,扶贫对象脱贫的心路历程和蕴藏在普通百姓身上的聪明与才智,通过牵动人心的小赖脱贫典型个例,用最基层扶贫干部的迷茫求索,与群众面对面的情感碰撞,群众觉醒后的聚力突破,展现了近年来发生在中国大地波澜壮阔的扶贫场景。
小说将人物的思想演变,精神蜕变的进程投放到新时代扶贫攻坚的社会大背景下,取材于扶贫干部刘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际遇,紧扣时代脉博,以小赖脱贫为主线,抽丝剥茧,客观、真实、生动、形象地书写扶贫干部与扶贫对象之间的情感纠葛与矛盾冲突,将当下中国脱贫攻坚工作以浓缩版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鲜活了以刘庆为代表的基层扶贫党员干部形象。以一隅放眼整个时代,通过小赖脱贫的生动案例,既真实、全面、生动地描述了我国扶贫工作取得的扎实成效,也充满着冷静的审视、犀利的思辨和人文的关怀。立意深远,站位准确,真正称得上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弥散着泥土气息的有高度、有深度、有故事、有内涵的新时代现实主义力作。小说回应百姓心声,传递中国声音,让“不忘初心”和“群众路线”于无声中滋养传播,让社会的正能量得以弘扬。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是通过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来构建,给人以立体动态的画面感,让读者忘情其中,共鸣着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正是通过平凡的故事,折射出扶贫一线的党员干部,扶贫工作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和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念。通读全文,幽默的语言中透着辛辣的讽刺,平实的文字中蕴含着精辟的禅思,犀利的笔锋下彰显着醒世策人的劝勉。字字蕴意,句句含情。写真纪实的手法收放自如、张力无限,由点到面,主旨鲜明,使文学性与政治性高度融合。小燕老师巧借一双敏于抓细节的慧眼、用传神的笔力,挥洒出一幅声色并茂的反贫困时代画卷。小说的着眼点在于揭示贫困对象贫困的根源,描摹贫困对象改善生态环境、改变贫穷面貌的心路历程,讴歌扶贫干部在扶贫道路上攻坚克难不屈不挠的精神。精雕细刻,生动、深刻、全景式地再现了小赖在脱贫路上的困顿、迷茫、抗争、觉醒与进取的心路轨迹,真实再现了他在凤凰涅槃中完成的自我的心灵救赎与精神蜕变。
如果简单地回应时代的大主题,未免陷入解释,作者更深刻地揭示了大背景下的扶贫工作的具体性,故事不雷同,发人深省。
四、曲笔通幽,唱响攻坚脱贫主旋律。
小说以“小赖”的脱贫史为引线,深切关注了扶贫对象的生存状态与现实生活境况,将犀利的笔触伸至小赖的内心世界,尽现扶贫攻坚战的艰辛历程。这是一篇视野宏阔、内容厚重,代表性、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精品力作,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角冲击与心灵震撼。小说以大写意的漫画手法,对基层扶贫干部“扶贫”经验进行生动的诠释与解读,也是对我国扶贫成果的回望与肯定,在全国加快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进程中,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指导意义。小说的布局全篇着眼于小赖脱贫的心路轨迹,淡墨勾勒,脉络清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前有伏笔,后有呼应,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寓意,都是通过小赖这个人物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来表达。小说结尾以小赖浪子回头、刘庆、小芳会心的笑声完美收官,让读者为小赖的心灵蜕变所感染,这也是对扶贫未来的一个美好展望,给人留下的是温情脉脉的感念与感动。
似乎就在昨天,习近平总书记吹响了脱贫攻坚的集结号。“人心齐,泰山移。打赢脱贫攻坚战,文学不能缺席,作家不能缺席。”王小燕老师以她中华民族主人翁的责任与担当,以她的明眼慧心和独特的视角,将笔触伸及脱贫工作的实质,成就了一篇富有浓郁时代特色、弥散着生活气息的短篇力作,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用文学持久而特殊的影响力、生命力、感召力,把基层扶贫干部脱贫攻坚的感人事迹以文学的形式予以展示,把农村百姓努力奔向小康的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生动再现,唱响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主旋律。值得一读再读。每读会产生情感共鸣,又让人感到文完而意未尽。
不管怎样烂的泥,扶上墙就站住了,成为这堵墙的一部分。作者以锐利的眼光瞄准这个题材故事,用特别随性的笔法,演绎了一个个好故事,值得我们揣摩,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依然强大的生命张力。
附《小赖脱“贫”》原作网址:http://www.vsread.com/article-9030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