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曾经的村庄(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曾经的村庄(随笔)


作者:程永庄 白丁,54.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91发表时间:2019-12-27 11:46:56


   一到中年,我们都会怀念已逝的岁月,这是人之常情,那时我们大多生活在农村,我家亦如此。一个逼窄的小院,全家老少六口,一铺大炕成就了我们兄弟姐妹儿时的淘气,也成了我永远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因而我现在特别喜欢去乡间,尤其这两、三年。
   一踏进乡间小路,精神便马上莫名其妙地亢奋,眼前熟悉的乡野泥土气息包裹,所有儿时的记忆慢慢一点一点重新拾起,周身刹那间的轻盈灵活,转瞬精神又回到儿时少年。一时,周遭都那么亲切,一切都好像份外温馨,仿佛返老还童般,忘记了自个鬓毛已不再密的年过半百。一遍遍将曾经的过往不停地咀嚼,走路脚底版都似抬高了许多,每一个毛孔都绷满了激昂。沿着村巷斑驳小路,兴奋地到处走,靠在墙根,坐在门套,立在村头的大树下,与村里的没牙老汉,将陈芝麻烂谷子往事重又倒腾一番。
   幻想着能在乡间拥有一所自己的小屋,房前再有一个小院更好,其间种上辣子、豆角、西红柿、茄子,搭起葫芦、葡萄藤架。农活干累后,就从园子摘几个毛桃,惬意地蘸着清晨果上露珠,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香甜地嘬上一口。这时若再有几个情投意合的朋友到访,我素炒几碟小菜,当然那菜都从园子采得,完后再开几瓶啤酒,或温一壶清酒,围着园中的石几,漫无目的地高谈阔论。因为一个毫无意义不知谁提起的话题,互相脸红脖子粗地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甚而有人拂袖。这都没有啥,也不担心谁说话不注意伤了谁,朋友之间天不收地不管,完全的天性使然,老小孩性格。也许过一会,我们又重回拥挤喧嚣城市,为生计继续奔波,生活的重压已不堪,难得的暂时放松,谁还会较真?
   而实际,这几年我走过的村落,大多都已慢慢空壳。村里的年轻人陆陆续续都进城打工去了,包括领“死工资”的。有时兴致上来造访,走过空寂村巷,偶尔碰见的,要么是老态龙钟的老人,要么是病后的拄拐者,他们都无法出去讨生活,只能在村口懒洋洋地晒太阳。我想往的,人家已经抛弃,莫非我的神经被撞歪?但时下乡间的落寞却是不争的现实。
   伴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便是传统民居的败落,虽然也有人纠结,终究还是撇弃了曾经的老屋,因为它已不适合现代人居住。虽还有那么几个“老顽固”,却阻挡不住儿孙们将老房子一节一节扒去。走进一座座瓷砖贴面“光鲜”农家院落,已很难觅过去熟悉青砖灰瓦、四合院门楼风味建筑。分布在川原山峁、全市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古老寨堡,大都已人去物非,成为了百姓种田植椒之所;曾经阔气的一座座高大民居四合院,大多都已退隐包裹进了现代化建筑深处,低矮地独处一隅,显得落寞和破败,随时都有被拆除的危险。农村的空心化比比皆是,村口的新房子一片片蔓延,村中的老房子却已野杏出墙头。
   我心中默念已久的那个北塬老寨,他们家曾经出过十多位进士,幻想着一定嵯峨高大,到时却早已核桃林掩仰。若不是林中漏顶的两间门房,和沟边仅存的几面砖窑佐证,真不敢相信这里往昔曾有世家大族;听村中的老人说,想当初寨子绕城马道巷环绕,村中四合院鳞次栉比,巷道都整齐划一,排水设施齐全,一切都完美无缺!只可惜,上世纪八十年代村子整体搬迁,好些人家高大的门楼、庭房,眼睁睁只能以数千元易于他人之手,辗转流落到了省外异乡,价钱还不到当初建造的十分之一,实在可惜!
   而与之紧邻的古寨,只因村子稍后整体搬迁和旅游开发,才幸免沦为瓦渣滩。在庆幸的同时,我脑海内始终都挥之不去的,仍是造访过的许许多多破败村落,残缺的门楼下,遍地荒草萋萋,人去屋空的情形;古老寨堡无人居,养着猪羊的情形;巍然石寨屹立路边,却荆棘遍地鲜有人登的情形;古村老院墙倒屋塌的情形;……等等。这些曾经的古屋老房早已不受现代人关注,我之所以过分留恋,只不过兴趣爱好使然。
   然古村老屋终究是老祖宗留下的,我们的血管里奔涌的仍是祖先的基因。如果不想它继续败落下去,就应该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我们搞旅游开发,就应该利用这些近城的无人居住村落开发民宿,简单的维修改造后,室外保留原汁原味原有风貌,室内装修增添一些取暖降温设施,吸引市民晚上或节假日休闲文化体验,喝茶、聊天、小憩。通过所有权、使用权分离试点,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和民营企业家投资置业。但愿的,眼前的古村老屋能在民俗旅游中,成为农村转型经济新亮点,助推韩城旅游。
   传统的民居古建,作为祖辈栖息的场所,绝不是孤零零的简单存在,它积淀、承载了太多的民族优秀文化基因,需要我们很好地挖掘、继承。著名的徐村跑台子戏,便是从冯同祭祀先祖司马迁的仪式演化而来;沿袭千年的西庄八社祭法王活动,派生出了北塬的韩城行鼓,流传下来神楼、杨村谏公曲谱音乐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薛峰九峪川二龙台古庙会成就了王村十三村围鼓艺术;南塬的丰庆场面诞生了百面阵鼓,它们都是韩城民间艺术的精髓。诸多民居古建,如果不去做细致深入的文化探索发现,这些民居古建的社会功能便一定会弱化,存在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时间一长,难免在无人问津中继续破败下去,这就是民居古建面临保护难的真正原因。更何况大量散落民间的古建目前尚未评定上等级以上文物,即使评得上,政府的古建维修改造资金投入总是有限,不能面面俱到。
   过去农村的古建祠堂、家庙都是群众自发集资建造,如今的许多庙宇却已没了香火,这样的古建失去精神依托,在乡民的脑海中只能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记。很多民间的牌楼、碑亭,随着村里老人的相继过世,后辈儿孙便已述说不清它的历史和渊源。这样的古建,怎么发挥它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寻梦过往,更多的应把它的文化精髓挖掘绽放出来。曾经记忆中的村庄,已不可能原汁原味找回,而我却不想它继续落败下去,因为我们留给后代子孙的,绝不能只是城市的繁华,而应是植根于民族血液的千年文化根脉。

共 23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采用回忆的方式详细地叙述了曾经的故乡村庄,在今天钢筋水泥的城市,曾经的村庄房屋分外留有一番韵味,特别是在岁月的洗礼下,那份深藏在脑海中的记忆更加深刻清晰。通过作者的笔墨,看到了熟悉的乡土,熟悉的气息,昔日的村庄在今天似乎成为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更加令人怀念。故乡人,故乡的一切一切都令人眷念。全文语言凝练,情感深厚,宛如一幅幅蕴含故事的乡土画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对过去的岁月缅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佳作倾情赏阅!【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9-12-27 11:48:39
  一篇充盈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文章,触动心弦,勾起曾经美好的岁月。感恩老师分享,期待您更多精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