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学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醉漾轻舟】学术自杀祭

精品 【醉漾轻舟】学术自杀祭


作者:恽尧 举人,377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23发表时间:2010-01-26 17:54:48
摘要: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或者具有杨戬的那一只天眼,你就可以看到,在老舍饮恨太平湖的忧伤年月,学术自杀的文化名人并不鲜见。姹紫嫣红的春天,也会有寒流袭来,阳光普照的寰宇,也难以驱除暗淡阴影。一轮秋影转金波,危亭残棋,朦胧山色,思如絮,往事哪堪回首!

【醉漾轻舟】学术自杀祭 北京市东城区丰富胡同19号,是老舍1950-1966年在北京时的住所。1966年8月23日那天,老舍就是从这里出走,自沉于太平湖的。
   临行前,老舍从容整理衣冠之后,手拿一本《毛泽东诗词》走出居室。走到院子里,看见四岁的小孙女在那里玩耍,他招招手,把小孙女叫到面前,拉着孩子的小手,要求小孙女说一声“爷爷再见”。天真的孩子哪里知道,这是和爷爷的永诀?她笑嘻嘻地说:“爷爷再见!”并向爷爷摇了摇粉嫩的小手。老舍满面凄然,怅然若失。出门后,一直向北,恍恍惚惚走到太平湖边,坐在那里读起了《毛泽东诗词》,凝眉深思。天黑以后,他头朝下,脚朝上投入了那一汪平静的湖水。水声巨响,浪花飞溅,太平湖吞噬了一代伟大的人民艺术家,激荡的波浪久久难以平静,隐没在黑沉沉的夜幕里。
   老舍去向不明,一夜焦虑的儿女,寻踪闻讯来到太平湖旁时,他已被好心人捞了上来,平放在地面上。他的嘴、鼻流着血。上身穿白汗衫,下身穿蓝裤子,脚上的黑色千层底鞋子、白色袜子等干干净净。他随身所带的那一本《毛泽东诗词》,浮在水面漂来漂去。此时此刻:1966年8月24日——中国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北京饮恨太平湖,终年67岁。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先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国文教员。1924年去英国,在伦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1930年回国,任教于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期间,写了大量长篇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享誉国内外。抗战爆发后,老舍由济南转道武汉和重庆,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帮助下,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1944—1946年完成百万字巨著《四世同堂》,这是一部结构严谨、气势磅礴、饱含感情的民族抗争史。1946年老舍去美国讲学,1949年末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老舍注入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他相继写作20几个剧本歌颂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话剧《龙须沟》的问世使他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这些简要、明朗、清白的文字,绝对难以构成“人民艺术家”投湖自杀以殉道的动机。
   那么,老舍饮恨太平湖的原因是什么呢?
   诸多回忆录的情节描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语文知识词典》老舍词条写道:老舍“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残酷迫害,不幸逝世。生前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由此可见,老舍是不堪凌辱和残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选择了一种悲壮而凄苦的自我葬礼,以文坛巨擘的辉煌生命,对邪恶和无端诬陷做出血淋淋的抗诉!正所谓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个不可以用著作等身、蜚声海内外9个字来评说的文学巨星,没有在他坚韧战斗、奋力埋葬的旧世界里杀身成仁,却在自己火热讴歌、倾心建设的新世界里以死明志,后来者不禁冷气攻心,冰冷彻骨,痛感那个忧伤年代的可怖,似乎感到鸿篇巨著的字里行间,隐伏着令人心悸的杀机,舞文弄墨之时,如履薄冰。世态炎凉,人心冷暖的古人意绪如幽灵缠绕笔端。
   其实,姹紫嫣红的春天,也会有寒流袭来,阳光普照的寰宇,也难以驱除暗淡阴影。天道的辩证法演绎着世态百相,因而,人们有幸观赏埃斯库洛斯、阿里斯托芬的经典名剧,从而在记忆里播种洋洋洒洒的评论文字,化作朗照荒寒的警世恒言,让芸芸众生象金蝉子感悟佛法那样品味天道和人道的奥妙。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或者具有杨戬的那一只天眼,你就可以看到,在老舍饮恨太平湖的忧伤年月,学术自杀的文化名人并不鲜见。
   近读《作家文摘》胡戟所写《汪篯之死》一文,怵目惊心之余,甚觉扑朔迷离。
   汪篯是史学泰斗陈寅恪先生的学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20世纪50年代在中央党校学习两年,有党内红色史家之称。1953年,他以季铿的笔名发表了《唐太宗“贞观之治”与隋末农民战争的关系》一文,引用唐初实行“均田制”的史实,论证唐太宗“采取了对农民作相对让步的政策”,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光明日报社60年大事记(1949—2008)记载:“1965年9月22日《史学》(第315期)专刊发表孙达人的文章《应该怎样估价“让步政策”》。毛泽东主席看了,十分赞赏。”
   孙达人的文章强调:“伟大的农民战争冲破了封建罗网,根本改变了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才使农民获得了自由。相反,在农民战争失败之后,新建政权的‘让步政策’实质上恰恰就是剥夺农民夺得的这种自由,重新束缚农民。”
   显然,《应该怎样估价"让步政策"》与《唐太宗“贞观之治”与隋末农民战争的关系》两篇文章之论点截然相反,针锋相对。汪篯先生不是轻易违心认输、投降的学者,他强烈地为“让步政策论”作辩护。时人认为这是史学领域内司空见惯的学术争论。
   据《光明日报社60年大事记》及相关文史资料记载,毛泽东主席比较爱读《光明日报》,读得非常仔细,非常认真。尤其爱读几个专刊。大概是因为这些专刊经常发表学术、理论文章,能够反映较多的学术思想信息。他所注意的这些文章之作者,不乏誉满全国的年长学者,也有许多初出茅庐的后起之秀。
   1959年1月,郭沫若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刊上发表的《读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中,首先提出为曹操翻案的问题。2月19日,《光明日报•史学》专刊第152期发表了翦伯赞撰写的《应该替曹操翻案——从<赤壁之战>说到曹操》。这篇文章讲到:曹操“一贯地把统一中国当作自己的政治使命”和他的征讨对于以后西晋统一所产生的作用。文章认为:“曹操不仅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而且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有数的杰出人物。”毛泽东主席看了翦伯赞的文章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道路。”“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还不敢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1965年9月,翦伯赞、范文澜等人任《光明日报﹒史学》专刊主编时,刊出孙达人《应该怎样估价"让步政策"》一文。翦伯赞说:“不能一见农民起义就大谈让步政策。让不让,让多少,要依战斗双方阶级力量的对比而定。”(翦伯赞:《初步意见》)这一段引文表明,对于“让步政策论”,翦伯赞不肯无条件接受。毛泽东主席读了孙达人的文章,十分赞赏,并于1965年12月21日在杭州同哲学工作者谈话时,说到他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1966年3月下旬,《红旗》杂志上刊出了戚本禹等人的文章:《翦伯赞同志的历史观应当批判》,把“让步政策论”的发明权归之于翦伯赞,使翦伯赞惊诧莫名。其实,此地无银三百两——戚本禹派人查阅了资料,“让步政策论”的发明权归之于陈伯达。“只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是毛泽东主席的著名命题。陈伯达作出的补充命题是:在农民起义推翻了旧王朝建立了新王朝之后,鉴于旧王朝因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而招致祸乱,便不得不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因此获得经济的复苏——这就是所谓让步政策。“让步政策论”既然是当时理论权威所提出,深刻影响着史学论坛,所以,凡是论述农民起义历史作用的,大部分依循这个基本观点。有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把让步政策的前因后果概括为一个简化公式,凝固成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可更改之轨迹。
   1966年6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夺取资产阶级霸占的史学阵地》之社论,称:“他们叫嚷反动阶级的所谓‘让步政策’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把劳动人民和农民战争的伟大作用一笔抹杀……是史学界里的保皇党。”“这些‘权威’,有的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有的堕落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边缘。”史学界的正常学术论争改变了性质,上纲上线,变成了冷峻的政治问题。汪篯先生所享有的红色史家之美誉,霎时烟消云散,变戏法似地成了“史学界里的保皇党”,坚持“让步政策论”的“权威”,在方兴未艾的“红卫兵运动”中被抛入“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的行列,受到错误批判。汪先生深深陷入不能自拔的学术困境,出路在何方?他的灵魂在烈焰中挣扎,凛冽肃杀的人文环境窒息了他的学术生命,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术自杀——那篇社论发表之后两三天,连续服安眠药数日,6月10日,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汪篯先生看不到希望,知道自己熬不过凌辱加身的凄惨日月,以熠熠生辉的生命代价捍卫了史学学术领域的纯真和尊严——这个无比昂贵的代价令人心碎!
   《应该怎样估价“让步政策”》一文,对农民战争的作用作了更充分的估价,认为社会的进步是农民战争直接作用的结果,并非“迫使统治者让步所致”。当时应者寥寥,然而,毛泽东主席赞赏这个史学研究的新观点。刚刚30岁的作者因此享有一时之殊荣。可是,在那个骚动不安、激情燃烧的年代,明朗的世事忽然混沌而芜杂,迷茫而微妙,孙达人先生并没有因为《应该怎样估价“让步政策”》赢得的盛大赞誉而幸免于厄运。
   据陕西方志和陕西师范大学有关校史资料所述,1935年,孙达人出生于浙江富阳市新登镇古竹坞的一个小山村,幼年丧父,母亲另嫁,由祖母——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将其养育成人。195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的孙达人,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3年后,又被调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来陕不久,孙达人被下放到贫困的陕南山区劳动。60年代末,为了进一步扩展自己对农民史的研究,孙达人把陕西省图书馆、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的陕西地方志及相关资料全部通读。正在他踌躇满志之时,“文革”开始了,孙达人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无端的人身和精神攻击,辛苦多年积累的珍贵历史资料,也被“抄家”的红卫兵毁于一旦。最为凄惨的是,相濡以沫的前妻受到株连,不堪诬陷迫害,含恨自尽。但是,孙达人的信念没有破灭,他顽强地活了下来。“文革”刚过,又投入到了对农民史的研究。
   1983年,中央的一个工作组来到了陕西师范大学,与孙达人单独进行了谈话。过后,他忐忑不安地找到了学校党委书记说:“你了解我,我想搞一搞业务,希望你替我向有关部门说一说。”这次考察后不久,陕西省人代会召开了,孙达人被推选到了领导岗位上。他服从了组织上的决定:担任陕西省副省长,分管文教、外事、旅游工作。
   虽然离开了讲台和史学研究,但是,孙达人并没有放弃对农民问题的关注。他只要有时间还回学校给学生们讲课,还常常要到农村去走走,三秦大地上,无论是小康村还是穷乡僻壤,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孙达人的思想中,这样的观点越来越明确: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村现代化。要使人口众多的农村实现现代化,其任务之艰巨是难以恰当估价的。就改变中国面貌、迅速提高中国人口素质而言,他认为,目前最重要途径是大力推行农村普及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
   1985---1988年,孙达人两次书呈陕西省委并转中组部,提出辞职要求。1991年,他第三次面呈陕西省委,自己也到中组部提出辞职申请。组织上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同年岁末,他离开工作、生活了30余年的黄土地,回到阔别30余年的故乡,在杭州大学拿起了久违的教案。迄今为止,孙达人先生已撰写出《中国农民史的价值和意义》(《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6期)、《论宏观与微观的衔接》(《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1期)、《中国农民变迁论》(1996年1月,中央编译出版社)等专题论著。
   一轮秋影转金波,危亭残棋,朦胧山色,思如絮,往事哪堪回首。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老舍、汪篯、孙达人夫人等等,一个个逝去的冤魂重返人间。冤魂无语,明月有痕。对月长啸,临风浩叹:学术自杀剥夺了他们的生命,他们以自己的鲜活生命驱除了沉重的学术暗影,如同悬挂高空的寒月,给人间遍洒清光,照亮纵横沟壑,山川道路,使行路人明辨前进的方向。
   莫说气吞万里如虎,世事若梦,人生几度秋凉?休言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是非成败随风去,敢夸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实践检验真理,春秋笔法昭示人心,最终还是历史说了算数。因此,“世路如今看惯,此心到处悠然”便是对学术自杀的绝妙祭奠,也可以说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至高境界。
   汪篯先生的恩师陈寅恪老先生进入了这样的至高境界。
   陈寅恪老先生似乎谁都看不惯。袁世凯当大总统,他讥为巴黎选美:“花王哪用家天下,占尽残春也自雄”。张群组阁,他讥为妓女作秀:“催妆青女羞还却,隔雨红楼冷不禁”。国民党长江防线失守,他幸灾乐祸:“楼台七宝倏成灰,天堑长江安在哉”。如果认为这是恋新怀旧之情结,就是误解了大师的深层寓意。
   陈寅恪老先生在回忆洪宪称帝之事时,曾经说过,当时不少文人都对袁世凯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让他深为道德的沦丧而痛心。“至如国体之为君主抑或民主,则尚为其次者”。君主还是民主,这在许多人看来是至关重要必须力争的,而陈寅恪以为其次。如此看来,德高望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学贯中西的陈寅恪老先生看重的是道德,是人品,是气节。换言之,无论政治倾向、才能、学问如何,价值取向的核心是道德,是人品,是气节。
   一个学界泰斗、历史学家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元白诗笺证稿》一书中得到生动而精彩的诠释。他谈到这样一个历史惯例:但凡新旧交替之时,总有人占便宜,也总有人吃大亏。那些乖巧的小人,“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而那些刻板的君子,则常“感受苦痛,终于消灭而后已”。为什么呢?因为其时新旧道德标准和新旧社会风气“并存杂用”,有的人善于适应环境,而有的人则无此“乖巧”而已。
   ---此处无声胜有声。
   谨以此文,为学术自杀祭。
  
   2010.1.23

共 559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学术界的权威,就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变成一缕缕青烟,让人为之惋惜。可他们留下来的精神却得以永生,照亮无数文人前进的道路,令无数文人钦佩。在历史长河里,他们的存在无疑是璀璨的星光,虽在一夕间陨落,却升起在每个人的心中,作者的文字告诉我们他们的生命价值观所在,振奋人心,推荐!——樱之信【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0026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樱之信        2010-01-26 17:55:42
  学术界的权威,就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变成一缕缕青烟,让人为之惋惜。可他们留下来的精神却得以永生,照亮无数文人前进的道路,令无数文人钦佩。在历史长河里,他们的存在无疑是璀璨的星光,虽在一夕间陨落,却升起在每个人的心中,作者的文字告诉我们他们的生命价值观所在,振奋人心,推荐
即使502变成520也粘合不了我破碎的心......
2 楼        文友:樱之信        2010-01-26 17:56:29
  他们是我们的榜样,虽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有些极端,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他们所带来的精神意义!
即使502变成520也粘合不了我破碎的心......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