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守】水出丹江口(散文)
丹江流入汉江的河口被称为丹江口。丹江口,先是作为一个城市的名字,后来又成了一座水库的名称,这座水库,就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
一
站在大坝上看丹江口水库,浩瀚的水面上,远近高低,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岛屿,浩渺碧蓝的水包围着低低的山岗,和着天上的白云向远方做无尽向远方做无尽的延伸。山岗的左侧,汉水自西南奔至,源自陕西宁强,夹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吸纳无数的山涧溪流,汉江水深流急,经汉中、安康、十堰,奔流九百五十六公里到了丹江口;山岗的右侧,丹江自西北汇入,发于陕西南部秦岭的凤凰山,三百七十一公里的河道,丹江总是行进在山区和山间盆地交错的山谷间,形成了湍急的水流。
两江汇流,共同止步于丹江口水利枢纽拦水坝,形成了亚洲最大的人造水库。高峡出平湖,在丹江口西北大山的怀抱里,激越的水终于安静了下来。
千岛湖一样的丹江口水库,跨越了湖北省丹江口市、河南省淅川县,水下八十余米的最深处,正在两省省界江心。水面最宽处东西二十多公里,一望无际的水,给人在海中的感觉;最窄处的两岸不足三百米,山上葱郁的树木提醒着你,这原是被淹没在水中的山地。
天上的白云和着夹岸的青山,倒映在碧波万倾的水面上。水,温柔地依靠着山,感受着山的沉厚;山,深情地拥抱着水,体会着水的温柔。水清亮了天,丹江口的天干净到不带一丝尘霾;天净化了水,丹江口的水,纯净到可以直接饮用。南北气候分界线处,丹江口的山水,是多情的江南女子与壮健的北方汉子的相恋。
水里的桥,连接着山间的路,丹江口环库公路在山水之间蜿蜒。车行其上,远处的、眼前的,绿绿的山头都热情地招着手,连着岛上的鸟鸣,快速向身后跑去了。既有亚热带的植被,也有暖温带的树木,丹江口水库的植被覆盖率高,吸引了品种繁多的鸟类和动物。
最纯净的水,生长出最干净的鱼。鱼虾入网,渔舟东飘西荡,载着满满的收获。昨夜,爱吃鱼的我,在汉江边的游船饭店里,才真正享受了吃鱼的乐趣。十几种鱼,全不重样,不一样的做法,带来截然不同的滋味,唯一相同的就是新鲜,就连腌制的臭鳜鱼都带着一种别样的新鲜滋味。鳊、鲅、鳜、银鱼、青虾,多为北方所没有,丹江口翘嘴鲌、鳡鱼,更是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
独特的美景美食,吸引来天南地北的游客。雁口,听名字就可以想见其狭窄,几十里狭长的江面,奇峰对峙,夹岸峭拔的崖壁,让人顿生逼仄之感。云岭峡、太白峡、雁口峡,这就是可与长江三峡媲美的丹江“小三峡”。深山藏古寺,不只是自然风光,香严寺古老雄伟的建筑群,隐藏在于满山的古柏绿树中,悠扬的钟声入耳,让人顿生清静之感;帖山下小岛上的龙剿寺环境幽雅,当听说曾经是欧阳修的读书之所,马上就增添了一丝神秘。
水天辽阔,悠闲的白鹭在天空翱翔;清波荡漾,来往的船儿在水面穿梭;山峰林立,青绿的草、树随风轻摇;山依偎着水,平静地向远方延伸。江山如画,丹江口已被打造成一幅自然的水墨丹青。
二
历史上的大江大河,在灌溉滋润着沿江的土地,给沿途带去繁荣和兴旺的同时,也带去了滔天的洪水,夺去它曾经赋予的财产和生命。
汉江也是一样,建国前的一百二十八年间,汉江有记载的决口年限六十五年。建国后,最大的汉江洪水,一次淹死八万人。治国必先治水,国家认识到,要建设现代化国家,必须把治理大江大河大湖放在重要地位。汉江大水当年,毛主席巡视黄河,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向主席建议引长江水救济黄河,毛主席听后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从此,南水北调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8年成都会议,毛主席又提出引汉济黄,终于,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工了。湖北、河南两省的民工用扁担、筐子、小木船运载黏土、砂石,要“腰斩汉江”,把汉江截流。十万人三班倒,夜以继日施工,没有电,晚上就用火把、汽灯照明,冲天的亮光照出很远。艰苦奋斗十六年,终将大坝修建到一百六十二米高。汉江、丹江,把均州、郧阳、古丹阳淹没在水下,水库的首期工程完成。丹江口水利枢纽发电机组投产发电,引汉总干渠陶岔渠首和闸后八公里长总干渠也建成了,丹江口水库已具备了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功能。
满怀期待的水,已做好北下的准备。然而要持续地向北方自然供水,水位却不够,必须要加高大坝。科学论证后,2005年,大坝加高工程开工,完全是机械化施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五年后,丹江口水库蓄水位提高了十三米,总库容增加一百一十六亿方,顺利通过了蓄水验收。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长一千四百三十二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从河南南阳的淅川陶岔渠首闸出水,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方城垭口,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过黄河,再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沿途经过南阳、郑州、邯郸、石家庄、保定等十几座大、中城市,基本自流,最后流向天津、北京。
宋朝时,宋太宗赵光义就想在河南方城引南水向北,开通漕运,但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没能完工,只留下大量的工程遗址和无尽的遗憾。我不知道,宋人的想法是否影响了伟人的决策,虽然肯定愚公移山的精神,但更注重科学,主席对南水北调早期建设的拍板,是经过多方论证、深思熟虑的。前期依靠移民的牺牲,民工的奉献;后期依靠缜密的论证,科学的施工。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伟人的夙愿。
连续多年超量开采地下水,北方的供水早就难以为继。终于等来了南方的救命水,丹江口的水所到之处,工业、生活用水得以解决,经济得以高速持续发展;地下水得到了补充,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北方重新焕发了生机。
三
水面上,成群的水鸟正欢快地飞翔,给平静的水面增添了几分活泼。水陆空,都是自得的活动空间,它们也是这块土地和水域的主人。
丹江岸边白鹤的祖先,一定见证了秦楚在楚之故都——丹阳大战的悲壮场景吧。“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但又能如何呢,秦强楚弱,终难逃失败的下场,只留下楚国人干天的怒火和屈原深悲而极痛的呐喊:“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被张仪算计,没得到商於之地六百里,还失去了丹阳,连汉中郡也失去。楚国失去汉江流域,陷入风雨飘摇,渐渐没落,终于被强秦统一。然而,毕竟楚地辽阔,楚文化悠久,楚人也都坚韧,他们发誓要推翻秦朝。果然,楚虽三户,灭秦必楚,项羽终于替楚人报了仇,灭掉了强秦。
心存忌惮的项羽封刘邦为汉王。有攻下咸阳之功却被轻视,刘邦对项羽的分封很抵触,不准备去汉中上任。萧何说,顺汉水而下东抵荆楚,可以连通中原;溯汉水而上西达陇西,再借道渭水就能攻击关中。汉水,源于天河之水,其走向应和了夏季天河的走向,维天有汉,语曰天汉,其称甚美,这是沟通天下的纽带啊。
刘邦终于压制下怒火,来到了汉江之畔的汉中,没想到这里却成了刘邦,也成了中华民族再次兴旺的起始地。政治上承“秦制”,文化上承“楚制”,兼有南北方的风气、混杂着秦蜀楚的语言、汇集着四方的文化,自汉朝始,“融合”成为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我们祖先的基本特征,民族的性格就此铸定。
汉朝在汉武时代终于达到高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由国家控制运输和贸易,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繁荣了经济;北击匈奴,稳定了边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强有力的国家形象建立了。
余秋雨说,“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写汉字,这是因为我们的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汉人、汉语、汉字、“汉”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自汉朝始,华夏民族的文化、精神得到了全面的整合,华夏民族自此称为汉族。
水库修起来,古老的丹阳城旧地,已被水淹没了。有着辉煌的文化根基,楚国的第一任都城丹阳就在丹江河畔,这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建立大一统国家后,文化上,汉朝延续的正是“楚制”,丹江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影响了汉文化,成为汉文化的重要部分。
和水库的浩渺无边相比,拦水坝下的汉江消瘦多了。“江河淮济”,济水总缥缈,以致消失不见了,影响中华大地的江河变成了“江河淮汉”。《水经注》用了同黄河、长江几乎相同的篇幅描述了汉水的风姿;《史记》中,司马迁更是不下几百次感叹汉江的人物风流。承巴山雨露,接秦岭飞瀑,滋养了一方宝地的三千里汉江,在丹江口大坝前放慢了自己的脚步。把雨季的洪水注入水库,让中下游的人民告别了了水灾,汉江收敛了自己暴怒时的肆虐;把充盈的江水送向北方,中下游的水量却减少,汉江航运、生产、生活都受到了影响。牺牲了自己的局部利益,成就了国家水利安全的大局,汉江完成了对中华民族的又一次巨大奉献。
四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奔涌而下的汉江,浩浩汤汤的丹江口,当然算得上孔子所说的大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的就是汉江吧。从历史长河中走来,创造过中国强盛时期的汉江,在丹江口短暂地歇一歇脚,一部分继续向东,流向大海;大部分掉头向北,奔向了那些最需要她的地方。水出丹江口,南水向北流,把自己的行程向北延伸了一千四百多公里的汉江,会再创造出一个怎样的奇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