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新年的钟声(散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村的打谷场边上有一棵老槐树,树上挂着一口钟。是什么年代谁挂在那里的,没人能说得清。只知道每逢村里有大事的时候,村支书就会敲响那口钟。而过新年(即春节)就是村里每年的第一件大事,这一天这口钟就会在太阳从东山升起的时候,被村支书敲响,村里人管这叫“新年的钟声。”
钟声敲响以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从炕上爬起来,包括哪些久病卧床的老人。而家里的晚辈儿早就起床了,他们在钟声敲响以后,就会挨家挨户的拜年。晚辈儿走到各家各户的门前,敲着大门问:“起来了没有?”屋里人便回答:“起来了!起来了!起来了!”要接连回答三声,为了讨个口彩。“起来了”意味着日子过得好起来了,新的一年日子过得好起来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好起来了,家里卧床不起的病人好起来了……
门外的晚辈走进门来,问候:“过年好,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这时候长辈儿会拿出红包给晚辈儿,或者是拿出好吃的给晚辈。晚辈儿磕头谢过长辈,然后去另一家拜年。这样挨门挨户地拜年,晚辈儿子孙收获不小呢!关键不是钱,是营造了一种过年的气氛,也是坚守了一种乡俗。这种乡俗的继承,有利于教育晚辈儿子孙尊老爱幼。
那时候过年,有很多老讲究,我记得很多讲究与说话有关系。比如说过年吧一般是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那天,才算过完了年。这些日子里不许说不吉利的话,就是发生了不吉利的事情,也要找一个好词说出来。比如说包饺子,饺子皮和饺子馅总不能一样多,如果饺子皮不够了,不能说饺子皮不够了,要说饺子馅多了。反之饺子馅不够了,要说饺子皮多了。如果小孩子不小心,将吃饭的碗摔碎了,长辈儿会说:“岁岁(碎碎)平安,”晚辈应该回答:“年年有余”。小时候,我经常因为说错了话,受到奶奶的敲打。从初一到十五遇到乡邻和长辈都要说:“过年好,恭喜发财,万事如意。”而对方都要说:“同喜,同喜。”
过年期间,家里如果有哪一个孩子不爱长个,发育的比较慢,家长就会示意他早早起床去转老槐树,一边围着老槐树转圈,一边说:“槐树哥,槐树哥,长的时候带上我。”据说在新一年里就会长得很快。我小时候,个子很矮,新年的时候就去转槐树,结果还真长高了呢!现在想想,那时候正是成长的年龄,怎么能停止生长呢?所以转槐树只是心理安慰而已!
新年的钟声随着太阳的升起而敲响,意味着全村人的生活过的阳光明媚,而且钟声是敲响二十四下,象征着一年二十四个节气,那么就是说村人的生活蒸蒸日上,与日月同辉!多么好的寓意啊!
在我们村,有张和陈两个姓氏,据说我们的祖先是两个朝廷的命官,他们同朝为官,互相提携,关系非常不一般,后来由于两个人仗义执言,被奸臣所害,被罢黜官职,回乡为民。村人过年之前有请去世的长辈回家过年的习俗,就是给去世的先人上供。村里人每年都会抢着请这两位祖先回家过年。此时就会教育子孙:“为人要正直,要敢于仗义执言,如果当官要敢于为民除害,为民做主,”“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等等,可见故乡的民风纯扑。
我小时候,没有见过锁头,因为全村的百姓都没有锁门的习惯,不管家里有没有人,都不锁门,邻居之间经常借东西用,去家里拿就行了,用完了放回去,给主人打个招呼说一声就行了。干活用的农具,放在自己家的农田里,绝不会丢,因为全村人都不会从农田里拿别人家的农具的,就是借用,也要从家里借,不能从农田里直接拿走。为什么?谁也说不清,就是乡俗。
村里外出的游子不管什么时候从外地回来,家里的门永远给他留着,这个习俗叫“留门。”只要家里有人外出,家里就睡觉不插门。给夜归人留门是我们村的风俗。所以,我们村的作家张金刚在《齐鲁晚报》随笔栏目写的反映乡愁的随笔叫《留门》。当我看到这篇随笔的时候,深深被他的文章打动了,他写出了我们村的特点,写出来全村外出游子的心情和感动。
几十年过去了,我离开故乡已经快半个世纪了,据说留门的乡俗至今没变,但是打谷场上的老槐树还在,钟却不在了,村里有了有线广播站,有什么大事,家家户户都能够从广播喇叭里得到信息。村里的年轻人都出门打工去了,村里只剩下妇女和老人,一些乡约乡俗也慢慢地消失了。年味越来越淡了……
但是有一点没有变,就是每年春节的时候,游子们都会从四面八方回到村里来。带回各地的好消息、土特产、新鲜的食品和科技书籍等。而故乡永远为这些游子们留着门……
大家坐在一起议论起过年的乡俗,都说现在年味不如以前浓了。是啊,随着乡村城市化的进程,村里人住进了新房,日子过得好起来了,几乎天天都能吃上过年的东西,每天都有新衣服穿。村里人也家家户户都有了液晶电视机、电脑和手机……
变化更大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些带有迷信色彩的老讲究人们都不信了,人们开始明白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丛林原则等思想意识。特别是一些游子们在外面也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有一些从本村考出去的大学生当上了各级政府的公务员。但是,无论大家官做多大,钱赚多少,过年都会回到村里看看,住几天,过几日田园生活。
是啊,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和现代化带给我们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人们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但是同时也丢失了一些传统的风俗和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是我们的文化积淀,应该保存下来的。这就是我们感觉年味淡了的原因。
我觉得咱们不能彻底丢掉传统的民俗民风,应该继承其精华,废弃其糟粕,不断的改进我们的乡俗民约,使得中国的农村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现代化特点。使得我们的生活不忘记过去美好的品质、又吸收科学的精华。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那里有我们民族智慧结晶,我们不能丢弃这一切,不能把所有的四合院都拆掉、改成高层建筑。这就是我们作为中华女儿应该做的。尊重历史传承,还要继续前进。开辟新的征程,还要保持一颗初心。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该践行的。
大槐树上的钟没有了,但是我们心中仍然有一口钟,再过半个多月新年的钟声又该响了,让我们放下繁忙,回故乡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