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清风】年味(散文)

编辑推荐 【清风】年味(散文)


作者:平顶山空谷幽兰 童生,555.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10发表时间:2020-01-15 10:32:03
摘要:一湾碧水流千古,年味牵出故园情。


   一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的《咏梅》已把寒冬梅花倔强的风骨和报告春之将至的信息描绘得恰到好处。从周代开始,古人把阴历十二月作为腊祭的日子,到了秦朝将十二月定为腊月,以后沿袭之。
   一进入腊月,小区内似乎是一夜之间冒出了许多卖东西的,每条道路都被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对这种占道经营热闹非凡的繁荣景,城管似乎也视而不见象。大小的超市也一改平日的摆设,过年的商品食品占据了主导地位。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春节的气息和年味的浓厚。社会的进步,使我们不再担心年货是否齐备,但我依然念念不忘的是童年的年味。
   一说到年味,心中不免会生出对新年的渴盼和一丝紧张。小时候,进入腊月的第一天,妈妈会反复叮嘱,在整个腊月里,不能说诳话,不能乱说话;不能打烂了家里的碗呀、盘子呀、碟子呀什么瓷器类的用具。总之,凡事都要小心翼翼的。这正是我紧张的原因,生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腊八,似乎是春节的前奏,我家年味的开始。那时候,只要一喝上腊八粥,离年就不远了。于是,孩子们便唱起了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记得腊月初八的早上,母亲忙着熬腊八粥的时候,父亲会早早地把千挑万选选出的一骨朵大蒜剥掉最外面的一层老皮,满脸恭敬地双手把蒜放进水缸里,同时,还会把绿豆、黄豆、黑豆和小麦玉米等谷物洒进水缸,然后站在水缸前,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老天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切顺利,心想事成•••••”一脸的虔诚。父亲每天都会从村子里的一口古井里挑回来几担水把水缸灌满。那蒜,那五谷便在那清冽甘甜的水花里翻腾雀跃。于是,希望便在全家人的心中潜滋暗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枚大蒜似乎是到了二月二龙抬头那天,才可以把它捞出来,做菜用,全家人分吃。此时的那枚大蒜,早长出了青绿的蒜牙,据说是集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吃了可以消灾、免难、败毒、祈福。那五种谷物早已被水泡得鼓胀得像一个个胖娃娃,在端午节头一天捞出来,和蜜枣、花生、糯米等连同全家人的希望一起包进了粽子。当那粽香弥漫了整个院子、也香甜了左邻右舍的时候,父亲的愿望似乎也随着这满院的粽香也在不断的升腾,升腾。直到那金灿灿的麦子颗粒归仓,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红薯等各种庄稼、瓜果秋收冬藏的时候,父亲才会真正的长舒口气,严肃的脸上才会绽放出花儿一样的笑容。此时,是对父亲在腊八这天的所有仪式和祈祷最好的诠释,至此才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果粘••••••”日子似流水般淙淙淌过,很快,腊月二十三,在孩子们的歌谣里一路小跑便到了眼前。如果说腊八是年味的前奏,那么腊月二十三,人称小年,便是年味的开始。家家户户准备过年的节奏都快了起来。最郑重的是二十三晚上祭灶神。传说腊月二十三是每年灶神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的日子,他会把各个人家一年的活动饮食及个人行为,上报玉帝。为了堵住灶神的嘴,让其报喜不报忧,就祭给他粘糖果吃,让其甜蜜蜜的高兴,还黏住他的牙,不说家里的坏话。记得那天晚上,母亲早早地准备好了圆圆的火烧、粘粘的灶糖、自家生产的柿饼、花生、大枣核桃等,还有三杯酒。父亲虔诚的上香,把养了将近一年的大红公鸡抱到了八仙桌前,据说这是给灶神上天准备的大红马,父亲跪在铺垫上给大红马“喝酒”饯行。只见父亲把放在供桌上敬过天地众神和列祖列宗的三杯酒一一泼在了大公鸡的头上,大红公鸡受了酒的刺激,立刻振奋起来,鸡头高昂,鸡冠乍起,鸡毛根根竖立,仿佛真的是一匹即将扬蹄出征的红色骏马,精神抖擞。这时,父亲便会高兴地大声说:“大红马,九天行,驮着灶爷上天宫。拜见玉帝多言好,坏话一句莫要吭。保佑全家都平安,五谷丰登你有功!••••••”我们姊妹几个和母亲都站在一边,屏住呼吸,看着父亲进行完这一年一度的庄严仪式,也要跪拜磕头,在心里默默向灶神述说自己的心愿,希望能在新年实现。
   上学的时候,觉得父亲那样做是迷信,现在成家立业的我才明白,那是父亲对新一年的期盼和祝福啊!那是他的希望,全家人的希望,也代表了所有农民的希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这是一个善良的农民父亲对未来的寄托。如今,农民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科学种田,现代化水利,机械化播种和收割,使农民把丰收的希望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如今的二十三祭灶神,更多了一种过年的喜庆,传承了对在外奔波的人们回家的脚步的聆听和牵念。传说中,腊月二十三,是灶神上天汇报家庭人口的日子。所以自古以来,腊月二十三,也是游子回家的日子。
  
   二
   小时候过年,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给自足。且不说磨豆腐压豆腐时的豆香锅巴让我馋得流口水,也不说杀年猪时的惊心动魄与惨烈,更不说煮大锅肉时那飘荡半街的醉人的肉香,一家煮肉、全村人闻香喝汤,单说全村人在腊月里打粉子、下粉条的壮观景象就勾起我对父亲对乡亲们的无限怀想。自古以来,农历十二月为冰天雪地的代名词,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那时候,天气预报都是听广播知道的。只要是说气温要降到零度以下,全村人便开始在街头敞亮的地方垒大灶,支大锅,把秋天的时候打成的粉子疙瘩杂碎,碾成面粉,放在一个大缸里和成粘粘的面团下粉条。下粉条的时候,左邻右舍的都来相互帮忙。一开始是请外村的师傅来教怎样下粉条,一家一家的排队,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甚至是凌晨。这样忙碌的日子大概会持续十天半月的。也是村中年前最隆重的事情之一。后来村里好多人都学会了,这其中就包括我父亲,便不再请外村人来下粉条了。再后来又都把锅台支在自家的院子里下粉条。那些在年前走乡串户帮人打粉子下粉条的外乡人便少了许多生计。
   记得那一年的灶台垒在我家的院子里。一天晚上,雪花被北风卷得漫天飞舞。挂在香椿树上的马汽灯把院子照得亮堂堂的。父亲已经连续三天三夜给左邻右舍下粉条,累的胳膊都肿了。妈妈劝他歇一歇时,但他依然咬牙坚持着,说,“趁天冷得赶紧下完粉条,不耽误大家伙过年吃。”等左邻右舍的粉条都下完了才终于轮到给我们自己家下粉i条了。这时,院子里灶台上支的大锅已经烧开了。热气蒸腾,缭绕了半个院子。舞动的雪花在这蒸腾的热气中消失得无影无踪。院子里其特地方的雪花像一只只夜间出没的蝙蝠在风的威逼下到处攒动。地上很快就白了,踩在上面“咯吱咯吱”响。半条街的人都来帮忙了。只见父亲高高地站在灶台边上,灶堂里的火舌映红了父亲那写满了刚毅的脸,脸上淌下的不知是汗水还是雪水。像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无比威武地一只手拿着漏勺,另一只手拿着一把木槌,很有节奏的敲打着漏勺中的粉子面团,随着父亲有节奏的敲打,一根根粉条便爽爽利利的源源不断地下到了滚沸的锅里,“上面——”随着父亲洪钟似的叫声,“来罗”就有人一边唱和一边不断地给父亲续粉子面团;“起——”就有人用一根三尺长的竹竿不断地把煮成透明状的熟透的粉条捞出来挂在一根根一米长的竹棍上;“传——”有人又把一根根挂满粉条的竹棍挂在大街上早已架好的架子上。就像一个接力游戏,男女老幼齐上阵,左邻右舍都帮忙。人头攒动,忙而不乱。不一会儿,架子上的粉条杆便排成了长龙阵。雪花很快给它们披上了一层洁白的外衣,夜晚的气温越来越低,寒气逼人,架子上的粉条很快上冻了。为了让粉条冻得再实在些,这时就有人隔两个时辰哗哗地往粉条上泼水,粉条成了一排排的冰挂,光溜溜,明晃晃的,漂亮极了。大人们忙活了大半夜,下完粉条都睡下了。只有泼水的还在尽职尽责。那“哗——哗——”的泼水声在寂静的冬夜里传的很远,很远•••
   最开心的要数我们这些小孩儿了,白天的时候,在那一字排开的冰挂间穿梭,嬉闹,把粉条架子常晃得一颤一颤的,粉条们在架子上就荡起秋千来。即使常常招来大人的斥责,也乐此不疲。雪后初晴,阳光照在粉条架上,明晃晃的冰挂光彩夺目,似乎是感动于太阳的垂爱,冰挂们开始泪流满面,不到一天工夫,僵硬的粉条开始变得柔软,随着冰挂的消退,开始有一些折了的粉条掉在地上。这可是我们小孩的机会,我们都拼了命似的去捡拾,然后你挤我扛的拿到煤火上去燎,透明的粉条很快变成了白色的胖乎乎的粉花,不怕烫嘴就一股脑的塞进了嘴里。燎粉条的时候,要掌握好离煤火的距离和时间,否则不是烧到手就是把粉条烧糊了。那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忘记了寒冷,忘记了手冻。拖着过河的清水鼻涕,用冻得红萝卜似的小手,偷偷地从架子上抽出几根长长的粉条故意折断,谎称捡的,在大人们的嗔怪中嘻嘻地跑掉。
   如今,村子里除了老人和小孩,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粉条都是从超市里买来的。过去那种无偿互助的景象很难再看到。逢上乡亲们需要人手帮忙,也只好花钱雇人了。今天,每当看到粉条,就会想到那段快乐的时光,就会想到乡亲们之间亲如一家、热情相助、人心向暖的美好日子——简单,朴素,温情,纯洁。
   当年,我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往粉条上泼水。妈妈说,上了冻,结了冰的粉条才干的快。今天,知道了物理上的升华现象,才明白结了冰的粉条为什么干得快。真的很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她们没有多少文化,有的甚至不认得字,但是,她们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却是我们永远的宝贵财富。
   小时候喜欢过年,不仅有新衣服穿,还可以和大人一起串亲戚。一天一家,从从容容。大人们在一起唠家常,小孩子则在一起比谁的鞭炮响,谁的衣服好看,谁的压岁钱多,谁的钱新,其实都一样多,一样新。可是现在,三六九,往外走。再也没有了小时过年的从容与无忧了。
  
   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今天,过年时,璀璨的礼花绽放,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是多么平常的事情。可是,在我小的时候,村子里第一次放礼花惊动了全大队三个自然村的人。那是正月十五的晚上,嗨,那真是人山人海!把村支部前面的空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简直是水泄不通。围不到跟前而又心急的,有的爬到了树上,有的骑在了墙头上。那情景,不亚于村里放电影。当时我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真的是比穿新衣服还激动。当时的品种没有现在多,记得只有两响的钻天猴,满地开花的五角星、莲花灯,还有能开出许多花枝的火树银花,还有几种我叫不出名字的。而放烟花的却是我们村里的人称“皮胶济公”的一个孤寡老人。据说他是官宦人家之后,他父亲曾做过叶县县令。不知什么原因,他为什么叫皮胶?为什么不曾娶妻生子,孤身一人。但一辈子行善积德,靠捡破烂儿所得不是捐助村上小学就是接济其他孤寡老人,修桥,建庙,或者是给村上过年过节时添点乐子。请人说书、放电影、唱戏、放烟花等。如此一来,村里人感念他的善行,给他送了一个绰号“皮胶济公”。如今有钱的人多了去了,但都钻到了钱眼里难以自拔。现在,每到年关,村里的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早已故去多年的那个人称“皮胶济公”的老人。不知怎么,突然就想起了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四
   随着乡村城镇化的进程,印象中的故乡离我越来越远,村子里曾经熟悉的生动的大街小巷早已无处觅踪,取而代之的是笔直地水泥路,曾经玩耍过的洒满了笑声的果园密林也在寸金寸土的商品浪潮的冲击中遁形,那曾经守护了村子上百年的绿色沙岭在拉沙车的喇叭声中身子越来越小、越来越低。美丽的沙河也变得面目全非,几乎断流。
   夜空里,节日的礼花渐渐淡去,远处依稀传来的稀稀拉拉的鞭炮声,告诉我,年,已经过完了,一切将步入正轨。但,小时候故乡的年味却早已镌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越发浓烈,挥之不去。年,当在亲朋好友的觥筹交错中微笑绽放的时候,当身着节日的盛装在绚烂的烟花中渐行渐远的时候,当那些行色匆匆离开家乡在外淘金的人们再次融入城市的霓虹与喧嚣的时候,是否也像我一样对小时候家乡的年味的淳朴、纯净和从容一往情深呢?
   过年,过的是一个团圆、一个乐和。
   过年,过的是一种亲情、一种传承。
   过年,过的是一份牵挂、一分守望。
   哦,多滋多味的年啊!
  

共 49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农历新年渐渐来临。节日的气氛也慢慢浓烈起来,但是人们普遍感觉一年一年的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散文《年味》把读者的思绪带进很久以前的日子,记得小时候总是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盼着过年,每当寒假开始后,过年也成了那时孩子们最企盼的日子,越是临近过年大人们越忙着紧锣密鼓地筹集年货,往事如烟,岁月亦非从前,故乡的新年亦非当年的模样。那时心中的幸福就是美味的年夜饭和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作者记忆从腊八开始到放烟花,到腊月里打粉子、下粉条的壮观景象,那时候的日子简单而又淳朴。淳朴如梦般的人生风景转瞬已过,多年后的如今却再也感受不到那种很多人挤在一起看电视上春晚节目的日子,感受不到孩子们串门拜年的情景,感受不到那年那月那日的浓浓年味。时光悠悠,红尘纷扰,现如今科技发展了人们的问候连电话都省了,一条微信或是微信视频足以也许那种浓浓的年味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淡了,但是“小时候故乡的年味却早已镌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越发浓烈,挥之不去。”只有回忆起来还有那么一丝温馨!欢迎投稿【清风书苑】推荐发表共赏。期待精彩继续。【编辑:官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官平        2020-01-15 10:36:06
  回忆充满浓浓的乡情,小时候的年味深深地镌刻在脑海,挥之不去。欢迎精彩继续。
官平
2 楼        文友:平顶山空谷幽兰        2020-01-15 16:27:56
  感谢官平老师的精彩编按!辛苦了!遥祝新春愉快!幸福安康!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