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清风】回想母亲的本真(散文)

编辑推荐 【清风】回想母亲的本真(散文) ——------我的“乡愁”


作者:尹作霖 白丁,36.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50发表时间:2020-01-15 22:33:02
摘要:简介:要过年了,勾起对母亲本真的回忆,那是我永远记住的“乡愁”。

【清风】回想母亲的本真(散文) 快过年了,今年乔迁到了新居即将迎来鼠年,女儿带着儿子从上海赶回来过年,说鼠年是老爸的本命年,送给我一块镂刻有鼠的玉坠以避邪,引起我想到母亲生下我给我戴在颈脖上最初饰物,是带有鼠器的银质项圈,也称是避邪之物。时光虽随年一年一年地流逝,而心灵却像春水一样地丰盈、润泽起来;原本安静之心,却随着年的到来活跃起来、流动起来,寄托着人心诗情,让人品味,让人沉湎,让人怀旧。年的诗意,永远是母亲谱出给我的“乡愁”情、儿时年 ,千秋不厌!
   我的故乡是一座临江的水滨县城,便是汉川县城关镇。这座县城小镇,据县志记载 :“城于明崇祯九年创建,周约七里三分,为五门,门各有楼。雍正四年增修,乾隆五十六年重修。雉堞新旧相间,崇墉飞阁,坐山临水,气宇灵秀。”坐山是指在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上,竟有一山兀立:“羊蹄一峰秀,百里瞻孱颜。”至今,己将羊蹄山唤作仙女山了。
   城有东南西北四门,不知为何将西门边不远处又开一门可直通仙女山,此城门名为“欢乐门”。小城出南门沿街尽头 ,有一座老式四合两层的青砖瓦房,这便是“尹万顺花粮行贵记”,由祖父尹先贵小本经营兴起,得力于祖母潘氏精明扶持,到父亲出世时,已由小商转向殷实人家了。这座小城山美、水也美,且不说汉水临东城蜿蜒而下,单是城南父亲问世的这栋老屋后就有一个荷塘,依城面山。夏日白云碧水,荷叶红莲,意境清丽。塘里的清水,绕宅穿过石桥流入汉水。石桥就在老屋旁边,过石桥是护城的毛家堤,堤下有水渠通过。潋滟的流水穿过堤坝从青石板上淌过,在我记忆中,母亲常蹲在石板上捣衣,怕我顽皮掉入水中,就掐了荷叶当遮阳的伞,叫我坐在堤边草丛中,待母亲清洗完衣服后,便一手夹了衣盆,一手牵着儿子回家,这是母亲的本真。老屋后面有一株高大的垂柳。与老屋垂直角度的,有一座古刹 ,名曰“千佛寺”。这些清幽美妙的画面,虽经水流年一个世纪,但至今仍然闪动在我的脑海里,这便是我永远记住的“乡愁”。
   父亲于上世纪初甲寅年出生在这个方兴未艾的商人家庭里,从小启蒙攻读诗书全交给他的表兄万朗珊一手教化熏陶,表兄是当地秀才,学识渊博。父亲至19岁时,并由这位表兄的大女儿酌媒,与距县城15公里汉水上游的系马口镇的汉江码头商户黄寿记之八女黄春玉结亲,门当户对,黄春玉即是我的母亲。
   母亲在娘家自幼有良好的教养,入嫁尹万顺为长媳后,德、言、容、工均得以丰化,加之母亲内在的贤淑温婉、刚强独立的秉性,这就决定了母亲一生的精神品位。母亲的形、神、影,自我儿时就幻化于我心中,至今镌刻在我心壁摩崖上的,仍是母亲一生为人处世的高洁品格。
   纵观母亲的一生,她从不觊觎丰厚的物质生活。母亲年轻时出生于殷实家庭,又嫁入商贾之家,处在家庭较殷富的境况下,但她生活从不奢浮。初为人妇,母亲在那样殷实的家庭里,仍执意要父亲打造两台织布机与姑子勤俭持家,巧手织出全家上下享用温暖柔和的绵织品。母亲不停地织出一匹匹柔和的棉布,从一缕棉花到纺线、上机,织成棉布,再替我缝制成衣裳,这是一个漫长的艰辛过程。这种原生态的手工艺程序,现在回忆起来,就好像母亲当年织的是云锦。她织出了女人一世的尊严!母亲认认真真做着一切家务,不仅自己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而且总是把她份内份外的事做到极致。母亲在20几岁时,祖母生下了第5个儿子,比我还小两岁,母亲见公婆无乳汁抚养,母亲能毅然怀抱小叔子开襟哺乳。她对姑子和几个叔父均十分地爱护,并以德管教,赢得在叔父们中有“嫂娘”的美称。
   母亲的聪慧贤能、守理敬德、遇险不惊,临危不惧,在她年轻时就充分显示出来。川城解放前夕,国民党军四处抓壮丁,有一年秋末的一天,在黄昏掌灯时分,大街上过兵。说是国军的一个独立团,还没上堤就听到传来命令:就地宿营。顿时,团部开进到我家后门千佛寺里去了。一个连的事务炊事班驻进了我家,祖母和母亲连忙张罗腾出厅堂和厨房,那事务长官立即吩咐升火做饭,说天亮前有行动。兵们蹲在地上吃了饭,个个抱枪合衣就地而卧。到半夜,突然提前紧急集合,我家那个炊事班立马捆锅背粮,赶往后面寺庙前空地上集合。此时,母亲见一黑影闪进了她的房,家里的男人们怕拉夫抓丁 ,早就闻风而躲了。母亲当时怔了一下,很快就明白了,招乎姑子一起进房将门闩插了。不一会儿,就听到堂屋进来一个拿手枪的官,后面跟进四、五个端长枪的兵。
   “他妈的 ! 开小差跑了? 老子拉出来毙了你!搜 ----”母亲听见敲门声后开了房门。
   “看到有个兵躲进来没有? ”拿手枪的官指着母亲大声斥问 。
   母亲镇定自若,不慌不忙迎了上去 ,坦然地说:
   “长官,要不要进房搜一搜? 厨房那边还有个侧门,我看有可能趁黑从那里钻出去了吧!”
   那长官半信半疑,仍然打着手电筒进了房。衣橱中,床底下,照了个遍。然后出去吆喝一声:“妈的!便宜这小子了,让他跑掉了! 走---! ”兵们上堤后便消失在夜色中。
   母亲和姑子一夜未睡,直是在煤油们下纺线、缝衣,不敢声张弄出什么动静来。约摸磨蹭到五更天,开后门在外探了个究竟,确信没事了。喊祖母一起上了楼,在棉花堆里将那逃兵扒着喊了出来。原来是母亲和姑子叫那逃兵从房里的暗道楼口上了楼,用棉花盖住他 ,然后用盛棉花的大精篮将他罩上 ,只留通
   气孔,叮嘱他不叫他切莫出声动弹,此番算是救了一命。那逃兵下楼后,扑通一下,双膝跪地,直是磕头。母亲拿出父亲的旧衣,要他赶紧换上,随后,祖母给了他几块银元 ,指点他出侧门沿堤脚趁黑快逃。那人换了衣、接了钱,又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出侧门钻进黑夜里逃命去了。这件事,一直传到我成人后,还当故事讲给子女们听,教育他们要有善心,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母亲当时接受新思想很快,在川城的解放战争中,母亲开门将自己亲手纺织的白棉布,一摞一摞地抱出去捐献给战时医务女战士,用作包扎负伤解放军战士之用,后来受到县妇联表彰。
   父亲在瞒着母亲在湖南长沙做生意时纳妾,母亲携子横渡八百里洞庭湖,千里寻夫至长沙,并未闹腾,一直隐忍了八年之久。此时面对解放,母亲知新社会不允许有一夫二妻存在,母亲心中早有看破红尘的盘算,这是母亲人生的大转折。她与佛结缘,似乎在长沙时就与体空大师相遇相知有了默契。母亲当时随到川城化缘的体空大师乘船下到汉口,进了汉正街永宁一巷的“苦炼静修寺”拜佛观光。 母亲陪女儿还在寺庙里住了一段时日 ,而且与佛门许多年轻的尼姑十分随缘,大家都喜欢这个佛门来的嫂子。母亲见女儿十分听话懂事,乖巧可人,而且深得那些年轻尼姑们的喜爱;于是,母亲隐忍于心的情感,在这里一时得到了释放,决心瞒着父亲皈依佛门了。
   母亲决心去悟六道轮回而身受皈依,这是父亲万万没有料到的,这才导致了父亲在母亲皈依佛门那一刻,父亲闻讯赶至寺中,俯爬在地上,在<<苦炼静修寺>>大殿主持海修大师面前长跪不起,求佛慈悲还我妻子,父亲哭天撞地也不灵,耳中回响一生的也只有晨钟暮鼓下的南无喇嘛阿弥陀佛合十之声,由此,母亲精神生活的转向,赢得了在武汉市佛教居士丛林中“佛门嫂子”的大德称号。其实,母亲是个一生注重精神生活的人, 母亲一生不违背内心,为了活出最真实的自己,她宁愿承受苦难,宁愿不做完美的人,宁愿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宁愿与自己的灵魂相处,这就是我母亲一生的本真定位。所以父亲在他的<<龙山氏词稿别裁集>>的首篇就填写了<<清 平 乐>>一词:
   仙乡路断,
   人在尘埃岸。
   苦海茫茫长夜漫,
   竟似云边孤雁。
  
   悟凡悟圣难成,
   老来独念仙卿。
   回首归期已误,
   凄凉怕有蝉声。
  
   足见精神生活能造就一颗丰富的灵魂,所以在母亲一生精神生活面前,阐释了人与人之间能否默契一生、相守一生,在于心灵相犀,精神相通,要知,心灵也是一种现实!
   母亲是在撕心裂肺中,离开只有11岁的儿子走进佛门的,那时母亲还不到30岁。当她跪在 “苦炼静修寺”的主持海修大师面前皈依时,母亲想的是什么?这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困惑了我一生。
   回想母亲的一生,从她跨入佛门那一刻起,她的人生就由世俗角色转换成为了特立独行的超世角色;因为她不是逃离了苦难,而是进而拥抱了苦难,由此母亲的诗意人生就在她的本真角色中展开了。马致远的<<寿阳曲.烟寺晚钟>>里的“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就写了这种苦炼静修的凄清诗意,母亲要通过礼佛来完成对世俗的超越,她的心与魂的焦虑和煎熬,就要超出常人苦难磨砺的好多倍。记得母亲在寺庙里听到我流浪街头的消息后,那种痛不欲生的揪心之痛,便是苦难的极致体味;那时母亲身边还带着只有几岁的小女儿,法号“妙心”。、、、、、、直至后来,这一对儿女的坎坷人生,承压在母亲精神上的负荷,可想而知,何其重也! 这使我联想到那个钉在十字架上耶稣的形态,虽与佛教不同宗,但无论是肉体还是心灵,都同样是遭受沉重的“苦炼静修”而形成的“风骨”、“艰韧”和“神韵”!
   这使我想起人文学者刘再复先生,在写他母亲时用的一道题:<<最后的道德痴人>>,其中有一段话引起我心灵上的极大共振: “想起母亲,我总是想到‘最后的莫希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这一意象,觉得母亲正是中国最后的一个道德痴人。这个痴人,是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女性,远离 ‘五四’精神、远离革命、远离现代女权观念的最后一个女性。在本世纪,这种女性已属稀有生物,在下个世纪,就更不可能有了。这种女性的生涯是一种奇迹,既是坚贞、坚忍、真诚、令人尊敬的奇迹,又是守旧、过时、痴呆、令人困惑的奇迹。”这段话的知性是向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敞开的,也是刘再复对母亲悟语的诗意人生,他说伟大者可以赢得诗意,平凡者也可以赢得诗意栖居,回归人的本真,母亲即如是观!
   佛门本忌六根未尽、凡尘未了,但我的母亲儿女情长,信佛以慈悲为本,人性礼佛;身在佛门,心在凡间。回想母亲在我流浪后,拉着我的手,饮泪激励我要开窍懂事。随后几年,我发愤由县城考取了武汉高中就读。那时我在学校住读,虽离母亲近了,但世俗凡间之人,即使亲生儿子,也是不可以常去寺庙探母的;而母亲又极为牵挂儿子,怎么才可解除这思念之苦呢?当时我姨妈(母亲的幺妹)在汉口居仁门开织布厂,母亲专程去委托了姨妈关爱于我。每至周末,我就从学校回到姨妈那里住一夜。姨妈如同生母一样待我,每周煨好排骨藕汤,倚门翘盼。有时母亲坐车去与儿子见一面;见面时并叮嘱我第二天星期日去继芳表姐家里。
   继芳表姐是母亲娘家一个堂兄的女儿,远嫁到汉口。我记得她家正处“苦炼静修寺”斜对面一幢二层楼的板房内,楼梯在巷子口出进上下。母亲引我去过一次,后来都是我自己上楼去的。继芳表姐大眼睛,一看就是一个漂亮的少妇。家里陈设简朴,却雅致干净。我去了表姐总是一脸笑,迎我坐在靠窗的方桌旁;桌上有个精致的黄铜小炉,内面炖着蛤士蟆正冒热气。我坐下后,表姐将蛤士蟆倒在一个细瓷碗里,端至我面前,然后坐在我对面,一手撑着头,一直微笑着看我吃完。说这是母亲特意嘱托为儿子补身体的,寺庙内是不可以办到的。我坐一会儿,母亲便上楼来了,据说表姐在窗外挂条毛巾,母亲便知儿子来了,可见母亲疼儿用心良苦!
   从这里可以看到,母亲身虽处佛门樊篱、清规戒律之中,但她本真的人性犹在,有着恬淡悠然的情怀,显示出这种诗意般的人生,至今回想起来,却很感人; 深感母亲人性回归本真,这就是我的母亲于苦难中构筑的终古常新的人生天堂!
  

共 46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每逢佳节倍思亲,年关临近,心中对母亲的思也强烈了起来。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往事在心里涌动,母亲的形象在心里清晰起来。一幕幕往事,一桩桩,一件件,勾勒着母亲的伟大,在心灵的版图上沉淀,凝成一幅美好的画卷,永远珍藏在记忆深处。感动着自己,温暖着心灵。好作品,深情款款,写出了心中的思念,读后难忘。推荐共赏,感谢赐稿,问候作者,期待精彩继续。【编辑:小鲤鱼的传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尹作霖        2020-01-15 23:52:32
  十分感谢编辑热情及时地审定发表我对母亲怀念的作品,这是我的乡愁,是人性中最为纯粹、最为美丽的画卷。母亲的本真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母亲的高洁品格,是我们家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得以框定在江山文学上,我们家族老少都很感动,谢谢您们!
2 楼        文友:清风书苑        2020-01-16 16:25:42
  感谢支持,问候冬安,期待精彩继续。
清风书苑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