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看点】谈年(随笔)

编辑推荐 【看点】谈年(随笔)


作者:圣手书生 童生,647.1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85发表时间:2020-01-24 19:46:48

【看点】谈年(随笔)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是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的诗句,以其优美、流畅、工整、对仗集中地表现出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既赋予了诗的意境,又具有哲理性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世代相承。旧话重提,是源于老友坤明先生向我约稿,说是“年”快要到了,领秀杂志要一篇有关谈“年”的文章应景,我当时调侃他:“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年年年过,也年年有人写过,你能不能来点新鲜玩艺儿?话是这么说,放下电话,我似乎就己闻到年味了。事不易迟,老友催得紧,免不得在这里胡诌几句,自然还是从我们的民俗“年”文化谈起。
   相传古时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这“年”兽四季深居海底,每逢除夕之夜,便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村村湾湾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乡亲们像往常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湾里来了一个白发老人,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将“年”兽赶走。众人将信将疑,只得藏匿山中看他如何驱逐。半夜里当“年”兽如期而至的时候,突然传来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年”兽大惊!原来这“年”兽最怕红色、火烛和鞭炮。正惊恐间忽然大门洞开,只见院内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气吞山河。“年”兽大惊,遂仓惶而逃。
   翌日,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湾里时,发现家中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即鞭炮、香蜡和春联。从此以后,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然而,传说归传说,过年最终作为我国民间最大的节日被延续至今,且在传统模式上赋予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每逢岁末年初,家人团聚,走亲访友。其乐融融、其景甚欢。更重要的是,春节作为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和人们对新一年的新的展望。
   不过在这个传说中,年的形象与现在年的形象可谓大相径庭,现在年的形象往往是生肖,比如今年是马年,那么年就以一个万马奔腾般的气势来到人间,每个生肖年的到来,意味着告别过去的不幸和迎接新的希望,所以,年关未至就已充满隆重的欢愉氛围。而传说中的过年则是为了躲避凶兽,年关意味着奔逃,躲避,如果有所谓欢度,也不过是为自己还活着感到庆幸而已。抛开传说中对习俗的解释因素之外,我们仍然不难发现,传说与现实二者间对年的态度仍有本质的不同。那么,何以传说中的年要以凶兽的面目出现?让我们来重温这个传说,就能告诉我们,年是个凶猛异常的“怪兽”,每到除夕就会上岸活动等等。
   前面说过,年是四季潜入海底,而“海”是神秘莫测之物的象征,年从海上来,即是告诉我们,年的来源乃是不可言说的神秘。而每到除夕上岸之说,说明年是以除夕为周期周而复始地出现,遵循着一定的时间长度来“伤害人命”,年的到来以夺走生命为目标,这是年出现的目的,也是年因此被看作怪兽的原因,年的出现和它带来的后果又是如此的可怖,以至于人们只有纷纷躲避。至此我们可以猜测到,这个周而复始来到人间,带走生命而又无人可以抗衡,从不可理解的神秘之地来到人世的“年”,实际上就是指时间。时间不停的流逝,它以除夕为周期,提醒人们自己的存在,两个除夕之间的时间即是一个“年”。
   大家知道,人是作为所有生物中唯一有时间意识的,他需要对时间的迫近威胁有所反应,那么如何反应呢?第一种态度不出意料是生物性的——逃离,逃到深山躲“年”,实际上是希望逃离人自身上的时间性,希望以空间上的躲避拉开与时间的距离,借此逃避时间带来的生命终结之焦虑。这显然只是权宜之计,年到该来的时候还是照来不误,这种逃避无助于驱赶人们对时间的恐怖。正当人们对年(时间)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老人出现了。他如同西方的圣诞老人,代表一种精神上的原型——睿智而富有远见,并且常常以其道德品质著称。于是,智慧(老人)被留下独自面对时间(年)。这就是人们采取的精神防范。
   虽然时间还是按部就班的出现,但智慧却给时间准备了一个惊喜——红色、火光和鞭炮,年被吓跑了。声、光、色,对应于听觉、视觉和触觉,只能为有意识的生物所体验,智慧以加强的生命体验对抗时间。这里,对时间的第二种态度出现了,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应对。然而,时间是无意识且冷漠的,与一切感觉无关,何以在传说中年会被红色、火光和鞭炮所惊走呢?智慧老人为了人们在除夕的时候不再需要逃离,用这三种法宝的衍生形式“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来度过年。智慧借助工具召唤生命体验的加强,并把这种体验以形式化的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仪式,世代传承。
   借助这种仪式,人们不再对年(时间)感到害怕,人们能够对年的到来坦然应对。换言之,人们通过仪式驱散了对时间的焦虑。说到这里,智慧(老人)的策略就逐渐清楚了,人不能脱离时间而生存,但可以克服随时间而带来的焦虑,通过把视线从时间(年)转移到仪式(贴对联、放鞭炮、在家守岁),人们的焦虑得到缓解,人们在过年仪式的形式中感到安全,人们不再恐惧。这里面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时间带来死亡,对死亡的焦虑需要人们来克服它,最终在某种程度上克服时间。不止是通过仪式,也要通过语言,人们给自己讲述了一个克服时间及其焦虑的故事,是人们给自己许诺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在随州,真正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的。古时,官府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民家是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俗称“官三民四船五”。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开始做迎接过大年的准备了。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督察人间善恶,分派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实际上就是贿赂“玉皇”。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定在腊月二十九日的早晨。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陈规陋习逐步打破,春节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或卡拉OK都属于过年的范畴。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

共 27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无论贫富贵贱都要过年,而且是年年都要过的。然而,对于年俗的形成就没有几个人能理解的了。本文从年的传说谈到年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古人对年的恐惧,可以说是有理有据,言之凿凿,令人信服。虽然说现在人们已不再注重于过年的传统形式了,但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理念依然影响着国人的恋家情结。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0-01-24 19:48:50
  圣手书生老师果然出手不凡!这篇对年的诠释文章让我们大开眼界!欣赏了,问候圣手书生老师,祝新春快乐,阖家安康!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圣手书生        2020-01-26 15:30:09
  谢谢武戈老乡的点评,问侯新年!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