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古镇夕拾(散文)

精品 【菊韵】古镇夕拾(散文)


作者:沈若尘 白丁,22.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96发表时间:2020-01-26 17:04:08

四十里运河,在阳光下闪烁着,象一条晶莹的玉带,从西北蜿蜒而来,穿过街巷纵横的丰惠古镇,一路向东奔涌而去。最让我魂牵梦萦的,永远是记忆中的古镇和那条依傍着四十里河的青石板长街。离开的几十年中,偶尔回一次老家,总会有无数次的流连顾盼,一往情深。
   我爱我的老家,我更爱我出生的地方。这可能也不止是我个人的感受,乡友们聚在一起时,总有许多关于老家前朝后代的很多话题。记得有一位哲人曾经说:“无论我生活在哪里,只要不是在这座城里,我都感到自己是在流浪”。不觉得这句话有什么夸大的,深思之后,觉得还真的如此。不过让人惊奇的是这种落地一声叫所蕴含的神奇力量。所谓的血脉之地,给每一个出生在这一块土地上的人,蒙上了一层充满乡土魅力的面纱,终生不离不弃。一个小学初小同学,十一、二岁离开古镇老家,远赴北京投奔父母,已经半个多世纪。现在,每次见到叙写家乡故事的媒体文章,就会引起他对于家乡种种往事的怀念,而仅仅只是他离开古镇之前,烙上的一些零散的片断记忆。希望我能把更多的故乡的往事诉诸笔端,解他的思乡之苦。他说:“看到你们的文章,我都能联想起小时候在丰惠时的快乐情景,既熟悉,又遥远,被深深吸引。”
   唐长庆二年,上虞设县治在古镇,是因为仰仗了四十里河的存在。史前,这里不称为上虞,也不是丰惠,因为缺少史料记载,只能以“有史以来”来断代。若以“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多年来推算,丰惠地区的海拔高度可能在“河姆渡”以上,那时也应该有人类在活动了,因此设治前的历史可能更长。在唐长庆年间之前,京杭运河南北贯通,两晋之际,浙东运河也全线贯通,古镇已经是一个比较成形的集镇,为上虞县治从百官转移到古镇创造了良好条件。运河的贯通,通明堰的设置,给古镇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商机,县治的设置使古镇迅速繁荣起来,一跃成为浙东运河沿岸一个繁华的商埠。
   元代方国珍在占领上虞期间(1364年),古镇建起了十三华里长的城墙,来固守防卫上虞城,从此上虞更是以石城闻名于浙东。上虞城西高东低,东西长南北窄,西北、西南,“因山为隍”,四十里河东西纵贯,五城门守关;城内有八街廿桥四十弄,长街短巷,溪塘互通。城池虽小,但是周正而有气势。清代阮元曾有诗留赞:“曲水平穿岸,长林绿压垣。石桥多似路,山县小于园。白舫依官渡,红梯倚戍墩。剧怜溪谷里,考绩尚称繁。”足可证明当时不足两平方公里,面积“小于园”的上虞城在人们心里的形象有多精致、多可爱、多繁荣。
   古镇坐落在四明山脉和萝岩山之间的一块狭长的山谷平原上。比史前更早些时,海平面还漫漶在沟豁、山岭、原野上,曹娥江洪水肆虐泛滥大地,天然形成的山谷平原是洪水泛滥最好的溢洪通道。但也在后世的治理中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漕运动脉—四十里河和余上平原的千顷良田。
   古镇耕读传家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四十里河的贯通,让古镇人有幸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多姿,开始沿着四十里河,走出自己的“桃花源”,去领略外面更大的“市面”。上虞县署的设置,千多年来的官场风气影响,与日渐增多的流动商贾往来交流,在潜移默化中,使古镇人连自己都没有觉察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说话的口吻,地域观念的改变,首当其冲。正如北京人把外地上京的人叫“地方上的人”,上海人把外地人叫“乡下人”一样,古镇人则把住在古镇城以外的人叫“西门外人”“南门外人”,上沙岭南边的人叫“山里头人”,小南山上下来的人叫“山头顶人”,自己就是“城里头人”。
   说话的语气的改变,仔细分辨后也能区别。城里头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因为受到城里官宦、读书人多用官话、白话的影响,词语中的白话相对较多。“那几?那几?”“那个几?”“那个几叫?”同样是询问怎么一回事,就有细微的语言差异,是很有代表性的。
   古镇夹在绍兴与宁波之间,感觉两边都搭不上又有点象。由于四十里河的贯通,给古镇带来了商机,也带来外面世界许多新鲜事物,沿着四十里河,使古镇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去接受外面世界领先风气的熏陶。过去,绍兴人出门从业寻找生活,一般都以杭州为目标。积年累月,从不间断,以致杭州半城,成了绍兴人天下。坊间有句戏谑话:“杭州的萝卜,绍兴的种。”来说明在杭州的绍兴人多。
   船橹时代,沿着四十里河走出去的古镇人,眼光放得更远,目标更大,层次越来越高,直接以上海为中心,走向全国和世界各地。
   信息的多面贯通,使古镇的民风变得前沿、时尚。六十年代,看绍兴城里行人的穿、戴,女人还是士林兰大襟布衫,男人是蓝、黑、灰对襟洋大布衫,头戴乌毡帽,脚穿圆口老布鞋;古镇人已经走在时尚的前沿,紧跟着都市潮流,衣着打扮,虽然颜色还不能五彩缤纷,但是各种新款式已经领风气之先了。
   耕读传家的农耕文化和谨小慎微的官场文化影响,也使古镇一些人遇事喜欢刨根问底;逢人喜欢揭人老底,挖人“脚底板”;惯于独立独行,不善拉帮结派。
   绍兴是名士之乡,古镇是今古名士的孕育地,历代的先贤名人不计其数。近、现代王佐、胡愈之、范寿康、王一飞、吴觉农等一大批先贤名人比肩皆是,象星辰一般,时刻闪耀在古镇蔚蓝的星空里。在激励着古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与之争辉,奋发向上。
   随着大湾区时代的到来,遇到了时代变革发展的大好时机,期待古镇能借势登攀,造就一个山苍翠,水清冽,小桥弯弯,街巷祥和,古韵悠悠的魅力新城。
   2019.10.30《上虞日报》刊发

共 21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欣赏佳作!年底作者回到家乡!游览熟悉的古镇!以细腻准确的笔画刻画了古镇的风情,介绍了历史,读来感染人心,使人明白,勾起对古镇的怀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古镇在新的变化中,将来会更加美丽,魅力无限!问好作者!祝福新年!(编辑黄金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129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1-26 17:05:15
  推荐真情散文,爱家乡,怀恋古镇!好文笔!
活到老学到老
2 楼        文友:刘银科        2020-01-27 19:56:55
  把对家乡的爱,融化在一篇散文中。江南水乡的秀美,孕育出了无数才子佳人,也使古镇这块比“园”还小的地方,成了当地人心目中一块瑰宝。作者据典引经,多方佐证,把家乡古镇的美介绍给读者,让人大饱眼福深深向往。语言平缓柔美,行文舒展自如,叙述清晰详尽。是一篇有内涵的佳作。
3 楼        文友:沈若尘        2020-01-28 18:36:01
  篇名错了。应该是《古镇拾贝》
4 楼        文友:沈若尘        2020-01-28 18:38:00
  谢谢两位老师的阅读和美评!向老师们学习!
5 楼        文友:叶雨        2020-02-29 11:38:05
  文写得很好,加我个微信,给你做期微信公众号推广下。13930530430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