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八一】“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文学意趣及其相关的古诗随谈(随笔)

编辑推荐 【八一】“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文学意趣及其相关的古诗随谈(随笔)


作者:千秋万里 秀才,1036.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03发表时间:2020-01-28 10:10:48

【八一】“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文学意趣及其相关的古诗随谈(随笔)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小时候,在我“数九歌”还背不全的那会儿,“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一句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数九歌是一首关于时令的歌谣。从农历二十四节气冬至这一天起,民间就以每9天为单元开始“数九”。二十四节气其实就是一年里的24个时间点,它所对应的公历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冬至那一天所对应的时间是在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民间谚语中有句话叫“春打六九头“,六九的第一天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对应的时间正是在每年的2月4日左右。而五九六九所对应的时间段则在每年的1月27日到2月13日左右,这正值我国大部分地区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早春时节。
  
   一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句歌谣之所以好记,让人印象深刻,我想这得益于它生动的画面感,在点缀初春时令时,选取了一个很典型的形象——柳芽。这正是抓住了杨柳初春早发的这一特征。杨柳是很具有耐寒特性的,严冬之末,万木之中,杨柳的确发芽最早,当之无愧成为这个时段自然界万象更新最具代表性的物象。苏轼就写过这样的诗句:“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因初春寒冷,仅仅几天不出门,江边的柳树就已经发青了。春寒料峭,冰谷流水,这里的“冰谷”,正说明是早春。各种树木还在寒气中挣扎的时候,杨柳却悄悄地开始发芽了。这正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沿河看柳”用杨柳耐寒、嫩芽先发这个特征,点出早春时令,再合适不过了。
   正是因为这句“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歌谣,人们一边数着九,一边感受到了春天的日益临近,春天就要来了,春天的花在这个短短的几天十几天里就要开了;又正是歌里的这句“看柳”,牵动着人们盼春的心情,因而少不了要迫不及待地走出户门,来到河湖岸边,细心地留意柳树枝头,看春催细叶,盼春暖花开。
   盼春迎春,是人人都有的情怀,尤其是古代的文人墨客。这种盼春心情的急切表露,莫过于韩愈的诗《春雪》了:“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已是新年了,诗人盼芳华无望,便干脆借了白雪之口,道出了对春华迟发的一丝怨情,直抒出春色太晚的一腔胸意,更是浪漫地将白雪幻化出”故穿庭树作飞花”的绝妙之境,足以见诗人盼春心情之切。这首诗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对于草芽的情有独钟。诗人寻花不见,见到初发的草芽也惊喜起来,草芽既发,还愁遍地不芳华么?这样的惊喜,正无异于人们在数九时初见柳芽的喜悦。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给人印象深刻,还因为它选取的是一个很典型的环境——沿河。从杨柳的生长习性来看,它喜欢湿润的沙土,多在河滩、沟谷、低湿等地。柳树初春早发,也正是得益于这些低洼地充足的水分和空气里的潮湿。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写到:“一树寒梅白玉条,迴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梅开为何如此之早,诗人正是描写了它特定的临水环境,正是这个临水,所以才有了梅的“近水花先发”。这首诗虽是梅的写照,但又何况不是写给杨柳的呢?河边的杨柳,同样也是近水楼台,杨柳的枝叶绿得早,自然与它身处河边滋润的环境有关。
   这样说来,“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简短的八个字,它是蕴涵着一定的文学意趣的。首先,它表明了特别的时间段——早春;其次,摄取了典型的形象——柳芽。其三,抓住了典型的环境——河边;河面河岸,或天朗气清,风和景明;或薄雾轻笼,迷蒙缥缈,杨柳正是置身于在这优美的地理环境之中;而平远的河滩上或长长的堤岸边,攒三聚五地立着一些杨柳,又恰恰成了这秀美环境的最好点缀。这样的环境和形象,使得这句数九歌带上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这样一种文学所具有的典型性的色彩,因而具有了一定的文学特征、文学趣味 。
  
   二
   杨柳的风姿以及它的这种依水傍湖的生长特性,给古代文人骚客们提供了舞文弄墨的好素材,触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他们常常把河与柳联系在一起,以抒情寄怀,如: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 村居)。
   清江一曲柳千条,
   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
   恨无消息到今朝。(唐.刘禹锡 杨柳枝)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唐 韦庄 台城)
   以上诗作中,这种河、堤、柳所构成的意象,或明媚清丽,或情思绵绵,或哀怨悲切。
   此外,杨柳这个物象,还因为它的生命力极强,在我国分布极广,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一特征,因而古代以杨柳入诗的作品十分多见,可谓不胜枚举。其中尤以折柳枝送别或以杨柳为寓的送别诗给人印象深刻: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多离别。(唐·王之涣 送别)
   因杨柳的“柳”与挽留的“留”谐音,在古代,“柳”几乎是”送别”的代名词,这里的“攀折“正是送别时折柳枝赠别习俗的描写。这“青青夹御河”的杨柳下,正是诗人离别时的愁苦。又如: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煞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唐·郑谷 淮上友人别)
   在这里,江上的柳色柳花,痛苦地牵动着诗人的离愁,成了离情别绪借以排遣的媒介。
   除此之外,杨柳的婀娜与妩媚也深受文人的青睐,如杨万里的《新柳》 :
   柳条百尺拂银塘,
   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
   水中柳影引它长。
   一句”水中柳影引它长”把杨柳刻画得仪态风流。
   再比如最为大家熟知的那首贺知章的《咏柳》,诗作里,二月的春风恰似灵巧的剪刀,着意地裁出了杨柳的细叶,千条万条垂下的绿丝,化成了妙龄姑娘“碧玉”的裙带,随风起舞,可谓妩媚之极。
  
   三
   关于“五九六九”,数九歌还有一种版本:“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沿河”与“隔河”,我觉得这个“隔”字来得更巧、更妙。“隔河看柳”,是把人们的视线移向了远方,它像一个广角镜头摄取的远景。五九六九期间,杨柳刚刚生出芽来,由于这些嫩芽稀疏而细小,如果是在近处,我们反而不易明显地觉察;而在远处,我们看到的则是成片成片的杨柳这样的一个整体形象,反倒能呈现出整片的淡淡的绿色来,“隔河看柳”的妙处大概就在这里。这样的文字妙用,在古代诗作中也是常有的。韩愈的《早春》最为典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诗中,最妙的莫过于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在这里,草色远看似有,近看却无。诗人目光敏锐,独特地捕捉到作为”最是一年春好处”的并不是满园的百花和满城的烟柳,而是一片不起眼的初绿的小草。诗人笔下的春色,正是另辟蹊径,写了一个典型环境——初春,一个典型形象——草色,这还不够,它的更妙之处还在于一个特殊的观察角度——遥看,这使得这个形象朦朦胧胧,似有似无,真是耐人寻味!
   数九歌中的“隔河看柳”与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五九六九时节,河边的树林,大多还是光秃秃的,唯有杨柳的细枝上已露嫩芽,远远望去,呈现出一层薄薄的青翠,这正是大自然中最早的春的消息。而这个春的消息正是得益于隔河相望,妙在它的“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对于事物观察的仔细和对生活体验的细微。如此说来,“隔河”与“沿河”,一字之差,“隔河”的表达却更含蓄和更富有想象,更添了几分文学趣味,更值得玩味了。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句广为流传、我之特别喜爱的民间歌谣,真不失为画中有诗的好句子,它让我们从中体味到这样的美好意境:早春时节,乍暖还寒,小河湾湾,野旷天低树,一排排岸柳已染上了薄薄的青色,春风轻拂,吹面不寒。一个生机勃勃,燕子归来,“耕牛遍地走”的艳阳之日很快就要到了。
  

共 318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是民俗歌谣中的句子,作者用它做引子,有了下文。先是点出自己对这个民谣的深刻印象,然后再讲述数九歌是一首关于时令的歌谣,阐明这个时节是万物得苏、春回大地的早春时节。初春杨柳早发,作者用苏轼的诗考证了这个春寒料峭,冰谷流水的早春季节的景象。各种树木还在寒气中生存时,杨柳却悄悄地开始发芽,”“沿河看柳”用杨柳耐寒、嫩芽先发这个特征,精确的点出早春时令。文章娓娓道来,侃侃而谈,将寒冬即将过去,初春缓缓到来的那种变换中的节奏感突出的非常形象。文中用古诗描绘出杨柳的风姿和依沙傍糊的生长特征,有了这些古诗的衬托,整篇文章才更加有生动。文章的风格较为“闲适”,从容道来,温文尔雅,不失“绅士”风度,这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写作技巧令人耳目一新。感谢赐稿八一,也希望在八一可以经常阅读到作者的手笔。【编辑:红袖揽叶】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袖揽叶        2020-01-28 10:11:27
  春意盎然的文字给大家带来清新的享受。
红袖揽叶
2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0-01-28 13:15:12
  红袖揽叶老师的点评精彩!学习了,谢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