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抗美援朝”老战士朱汉银(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抗美援朝”老战士朱汉银(散文)


作者:千海江 童生,83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19发表时间:2020-01-30 16:17:32

朱汉银,江苏南通人,今年86岁,生于1933年6月,弟兄4个,他排行老三,大哥、二哥以及弟弟先后参军。大哥和他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弟兄4个先后退伍,大哥退伍后被安置到南通市公安局做保卫工作,除大哥(朱汉文)以外,朱汉银和二哥(朱汉州)、弟弟(朱汉生)3人都务农一辈子。不同的是,朱汉银本来退伍后被安置在南通市党校当保卫,每月拿80多元的工资,但他1959年积极报名支援新疆建设,放弃了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作为支边青年来到新疆,在乌鲁木齐市安宁渠镇的四十户扎根,默默无闻地当了一辈子的农民。
   在他9岁时,父亲去世了。父亲去世6个月后,母亲也去世了。他和堂叔一家人一起生活,而大哥、二哥还有弟弟也相继给大户人家下苦力去了,如:放牛、放羊、养猪,尽自己所能混口饭吃。
   堂叔家里生活也很贫穷,也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于是,在朱汉银13岁时,堂叔将他送到苏州一家做雨伞的作坊当学徒,当学徒工期间没有一分工钱,就挣口饭吃。
   从学徒工到学到技术出师,需要8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没有想到,当学徒未满8年,家乡就解放了,解放军驻扎进了苏州城。这时,朱汉银和自己的师弟从做雨伞的作坊跑了出来,在街上闲逛。
   那年朱汉银已经17岁了,既然是从雨伞作坊里逃出来的,怕师傅说,当然也不好意思再回去。
   一天,朱汉银闲逛来到了苏州城军营,就直往部队大门里闯,被门口正在站岗的哨兵拦住,哨兵问:“你要进去做啥?”朱汉银答:“我要当兵!”哨兵说:“你看!你还没有枪杆子高就来当兵来啦?你先回去吧!过两年再来!”
   没有办法,其他的生路又没有,朱汉银只好又到了苏州城另外的一家雨伞作坊去打工,因为手里毕竟有了一些先前在雨伞作坊里学到的技术。
   在那个年代,穷人家的孩子唯一好的谋生出路就是当兵,富人家里的孩子是不愿意当兵的,因为谁都知道当兵就免不了上战场,当好了,能保住命,当不好在战场上说不定哪一天子弹就从自己身上穿过去了,但他还是愿意去当兵。
   1951年,朱汉银年满18岁了,他就前去苏州城的一个部队当兵,部队这次终于要他了。他说过去当兵不像现在,也没有多少程序,你找到部队,部队的同志一看你的装束就是个穷人,只要年龄到了,身体健康,就将你登记造册,给你发套军装,分配到连队。
   当兵后的1953年,作为最后的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朱汉银随部队从上海出发,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虽然没有战事,但他所在部队每天出操、训练,训练回到营地就参加政治课学习,做好一切应战的准备。
   6个月后,也就是1955年,朱汉银所在的部队,以彭德怀司令员为首的3个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凯旋返回祖国。此后,朱汉银随部队到河北南苑国际机场当空军,后又随部队到了山西太原。朱汉银说自己没有文化,否则在当兵的第四年就当上排长了。回国后,朱汉银所在部队被整编到北京空军系列。在部队当兵的几年间,朱汉银曾获4枚纪念奖章(支边来新疆后先后多次搬家,4枚纪念奖章都遗失)。
   1956年春天,朱汉银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并被民政部门分配到江苏南通市党校做保卫工作。
   1959年,朱汉银和妻子黄淑琴在家乡结婚几个月后,自愿报名支援边疆建设。
   谈及当时情况,朱汉银说:“报名支援边疆建设也不是说谁报名就能通过,也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地、富、反、坏、右分子、当过国民党兵的、现实表现不好的,连政审这一关都过不了,需要绝对的历史清白。我毕竟是退伍兵,又参加过抗美援朝,政审这一关很顺利地通过了。当然,政审被通过,我也感到很光荣!”
   此后,朱汉银和妻子黄淑琴随支边的同乡们来到米泉县(当时不归乌鲁木齐市管辖),而后被分到当时的安宁渠公社(当时归米泉县管辖)四十户(后改为四十户乡,现在已撤销)大队种地,一种就是半个世纪。
   朱汉银说刚支边来新疆时条件是极为艰苦的,夏天吃河坝水,冬天吃化了的雪水。当时他和爱人在四十户的五队,五队地处东、西两条河坝之间,用水比较方便。
   朱汉银和爱人在生产队劳动拿的是工分,有段时间10工分价值3块钱。1961年,朱汉银和爱人从年头到年尾,没日没夜地参加劳动,年终时结算工分,两人分7000多块钱,也有拿了3000多块钱的。有个别人怕吃苦,闹情绪,不想参加劳动,当看到他们年终拿这么多钱,不闹情绪了,劳动干劲儿也足了。朱汉银说到后来,工分值降了下来,就再也没有拿过这么的多钱。
   当时,他们种植的有黄瓜、茄子、豆角、白菜,以蔬菜为主,主要供应乌鲁木齐市区;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主要是以自己吃为主。生产队之所以种植蔬菜,以蔬菜为主,主要还是考虑到蔬菜卖的钱多。
   当时生产队给每家每户都分有自留地,自留地所种收获的农作物都是自己家生活用的。虽然自留地不多,但能满足一家人的生活需要。自留地的分配生产队按每家每户的实际人口来分,大概是每一口人可分到一分地,那时朱汉银家有5口人,也就分了5分自留地。
   朱汉银说不能小看种地,种地也是靠技术的,给蔬菜或农作物浇水,种植蔬菜或农作物,尤其在时间上都要把握好,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要根据季节,是什么季节就种什么东西,不能胡乱种。俗话说,“开店不离店主,种地不离地土”。也就是说,有些技术和方法的成分在里面,比如:种黄瓜,叶子挡住黄瓜了,就得适时将挡住黄瓜的叶子掐掉,不能让那叶子挡住黄瓜的时间过长,如果长时间不掐掉,黄瓜被叶子挡住了阳光,黄瓜就结不长,就会打弯,长不好,即使长出来,给人的感觉也是奇形怪状,在市场上不好卖。理想种植所长出来的黄瓜细长,在市场谁都愿意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范围内土地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这时朱汉银家里承包了30多亩的土地。土地属于自己的了,他和爱人种植蔬菜或农作物就更加用心。可以说,在四十户,凡是知道朱汉银的,大都认为他是种植蔬菜和农作物的一把好手。只要路过他种植的菜地或农田,一看那蔬菜和农作物的长势便不用多说了。用朱汉银的话就是,咱毕竟从小生活在农村,种地多少还是有点基础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乌鲁木齐市的北扩,最近几年来,四十户(现在由东村和西村组成)的土地逐渐被征收,朱汉银家的土地也不例外。朱汉银说已经六、七年不种地了,原因是老伴儿患有高血压,两人岁数也大了,于是将自己和老伴儿的土地分给了3个儿子。老伴儿因病去世后,他连地都很少去了。
   目前,朱汉银全家30多亩地,因城市建设已被征收6亩,还有20多亩土地。
   以前在四十户住的是土块盖起来的房子,2016年8月,政府在广东庄子村安置小区给他分了套80多平米的新楼房,一分钱也没有让他掏,他一人居住。大儿子和小儿子分别住在和他同单元的楼上。现在,朱汉银每月能领到2200元的工资。他说都是党和政府考虑到自己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是支边青年,才让自己享受到这样的待遇的,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感到很幸福。
   他说3个儿子、3个儿媳妇和3个女儿,有事没事时常过来照顾他,给他洗衣服并收拾房子;有吃有喝,全家四世同堂,到现在已有好几十口人,生活很是知足。放弃内地城市工作,志愿支边来到新疆60载,虽然也经历了一段令人难忘的艰苦,但终身无悔!
  

共 29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介绍“抗美援朝”老战士朱汉银的随笔,文章先介绍了朱汉银老人的家庭情况,接下来介绍其学徒情况,然后开始写其参军情况,作者把重点放在了朱汉银和妻子黄淑琴随支边的同乡们来到米泉县落户后务农的情形。朱汉银老人志愿支边60载,无怨无悔,令人钦佩。现在朱汉银老人的晚年生活很幸福。这篇文字从朱汉银老人出生写出现在的晚年幸福生活,主要是歌颂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推荐欣赏。【编辑:快乐永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20-01-30 16:51:36
  谢谢投稿星月,过年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