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历史的镜子和回音壁(赏析) ——再读唐益舟长篇小说《伊水秋声》又感
美文与作者对文学的热爱有关,与钟情生活的程度有关,与观察事物精细之处有关,与丰富的想象时空有关,与深刻的意蕴雪藏有关,与滔滔不绝的如纯酿佳肴般的词汇有关,与前后左右的逻辑严谨周密关系有关。唐益舟先生的这部7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伊水秋声》,能够成为脍炙人口、爱不释手的美文,就是与此有关。
二O一四年九月,妻子在洛阳三院住院,先生把他刚出版的《伊水秋声》鸿篇巨著赠送给我。五年来,每次阅读都会产生一种新的感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给2020年的新春融入了别样的年味,宅在家里再读先生大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伊水秋声》这部书称得起“百年河山,家国兴衰,爱恨情仇,波澜起伏”,“豫西的风情录,河洛的命运薄,中原的荣与辱,民族的风云史”。
《伊水秋声》以豫西伊河流域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孙安邦、孙文韶一家四代人从清末到改革开放初期悲欢离合的故事。小说以时间为顺序,以事件为道场,以豫西风土人情为内容,展现了豫西乃至中原近百年风云变幻的历史。小说以传奇的故事,通俗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勾勒了一幅豫西风情画,把战争、灾难、情感、风物表现得风生水起,并且有深刻的思想性,表达了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乡的炽情热爱,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深情呼唤和不懈追求。
作者站在客观的自然的百年历史进程中的纪实小说主人公的立场上,以山高县伊渡村孙家、姜家、王家三个家族四代人的生产变化生活变化情感变化,客观地再现百年中发生在中国、河南、洛阳伊水流域的历史变化,中国大众——伊水百姓的生产生活情感变化。这是一种真正的史学家的眼光和文学家的睿智,形象生动地展现近代和现代中国、河南、洛阳、伊水流域百年的历史变化。站在历史主人公的角度,不戴有色眼镜看历史,不带任何政治观点和政治色彩看历史,只呈现历史进程中那个时代那个年代的中国大众所思所想所为。因此,这本纪实小说具有很高很强的史学价值。
书中多处显现主人公孙安邦站在或者坐在家乡山坡某高处,仔细地观察着像镜子一样的伊水的变化,细心聆听着像回音壁一样的伊水的美妙弦音。时时刻刻地用历史的镜子折射出历史前进的脚印,和她那回音壁上回荡的铿锵向前迈进的历史足音。那是先生在感受历史的底蕴和史学哲理,也是先生通过这种小说的历史画卷的方式告诉读者:在历史的进程中,每个人的行为决定自己命运、民族命运和国家命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春种什么到秋就收获什么。
2020年的新春别样年味,是全国各地疫情蔓延,尤其是武汉的严重情况,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弦。亿万人民正众志成城,抗击疫情,防控疫情,上下一心,全力应战,这一壮观的过程,也必将走进新的历史。中国人民、河南人民、洛阳人民的具体行动也必将在今后的历史的镜子和回音壁上,再现璀璨的光芒和动听的声音。
因此,我新感受到,先生这本书似乎在向所有正在阅读的读者们折射出回荡出新时代的新的“伊水秋声”。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